怀念儿时年味儿的散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都说,百节年为首。以春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年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大的岁时节日。在此春节来临之际,出生于上世纪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六十年代的我,不由得怀念起儿时那浓浓的年味儿。

  扫尘——打阳尘

  扫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是因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民谣有“二十三,糖瓜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春节扫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而于我,记得儿时,临近过年的时候,人们都要将自己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当时很多房子都是板壁楼房,又是烧敞开的那种煤火炉,加上那时因为生活贫困,因此,不是常常打扫卫生。于是灰尘会很多,楼顶会结蜘蛛网,即我们俗称的“阳尘”。于是,“打阳尘”就是过年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要把“阳尘”彻彻底底地打掉。

  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泥钢筋取代了板壁楼房,电器化,煤气化取代了煤炭火炉,而且似乎每家一周就会进行一次大扫除,房子都比较干净,不用这么打扫。但这样,感觉也少了很多乐趣。

  磕雪白的糯米面粉

  糯米面粉,就是用来做汤圆的那种面粉。

  记得儿时,糯米面粉是用糯米在碓里磕出来的。具体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几日发胀至用两个指头轻捏成粉的时候,就带上竹子编织的大小簸箕,箩筛,瓢儿等,到有碓的人家去磕。

  碓,有一根约长三四米的圆木,圆木的顶部有一根0.5米左右长的竖头,上面用铁皮包裹着碓头,正好对着下面用石头打制的碓窝,碓尾制成两翼,翼翅刚好嵌进两旁固定的石门里。

  人们用脚用力地踩住碓尾,使碓头在碓窝里来回上下的磕糯米,将糯米磕成粉未,再用箩筛反复将细面筛下,剩余的'米粒又放进碓里再磕,直至全部磕成粉未后,放在大簸箕里,摊开阴干。

  做甜酒

  甜酒,就是先将糯米蒸成饭,乘着热气倒进大簸箕里,用甜酒药搅拌均匀,然后装进大砂锅里,用一床破被子包裹着,放在火边,使锅里温度逐步上升。十多天后,慢慢地散发出酒香,然后揭开被子,大砂锅里已有酒浮子,然后将甜酒装进土陶坛子里,用一层布包住封盖,一坛醇香的甜酒就制成了。

  做黄粑

  做黄粑,就是把糯米蒸熟后,将黄豆,白沙糖用手拌捏好后,用包谷叶包裹,做成一个个黄耙,又糯又甜,用来煎,炸,烤,其味美好。

  贴“福”字,写春联

  《说文解字》说:“红,帛赤白色也。”红色,是中国最传统的色彩,她既热烈又温暖,是生命里浅浅的美好,大红的对联、福字、中国结……特别是红纸上大大的“福”字,将国人期盼的“福气临门”,“福寿双全”完美展现,红色与“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国人而言,仅仅把“福”字贴起来是不够的,还要配上春联。而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个红“福”和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记得儿时,家乡过年时的春联是请人写的,那时毛笔字写的好的人基本上都被包围了,这家拿着红纸来请他,那家也是,一大堆人围着这个“文化人”,这个“文化人”虽然不是什么书法家,写春联也没一分钱的报酬,但他一笔一墨地写得很用心,很投入,那一笔一画写出来的春联,笔力也是雄健。

  如今的春联,都买现成的了,手写春联,已经成了过去式。

  放鞭炮

  记得儿时,每到腊月二十四小年过后,乡邻乡亲们家的炮竹声就会陆续响起,就知道春节要来了。

  那时候的鞭炮,拆开来放,年底守着卖鞭炮的小摊儿,摔炮、大地红、串天猴、还有一种叫震天雷的,威力很大。坏坏的小男孩们总是拿鞭炮往别的孩子身上扔,胆子小的小女孩们捂着耳朵看着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后来说放鞭炮怕火头伤到人,或引起火灾,于是为了安全,政府规定不准放鞭炮了。

  今天,随着禁鞭工作的推进,“爆竹声声辞旧岁”也早已不再是春节的标配了。小时候围着鞭炮欢蹦乱跳的我们,好像就在昨天。

  翻开岁月的画册,儿时过年的日子,犹如雪野中的一丛青绿,让我感觉永远清新。正如民间流传着那首歌谣:“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所言,其中的仪式都做过,过年满满的都是年味。而今天,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流传千年的仪式却再也不能带来年的味道,房子,炊具等什么时候都可以打扫擦洗;鸡鸭鱼肉,黄粑等好吃的更是天天有;“福”字,对联贴不贴也无所谓了……

  就这样,过年已经没有了儿时的感觉,也没有儿时盼望新年的那种殷切。中国最重大的节日变得平凡而普通了,失去了对它的期待,只剩下那一份怀念!

  • 品咂记忆深处那些年味儿散文
    答:每逢进入腊月,这首熟悉的童谣就带着一股说不出的亲切,不由分说闯入脑海,勾起了我对儿时年味的绵长回忆。而过年时那令人兴奋快乐的一幕幕,全部鲜活滚烫起来,如同一坛刚刚拍掉泥封的沉年花雕,散发出令人无法抵御的醉人醇香…… 喝过腊八粥,新年便在孩童的憧憬与期盼中逐渐拉开序幕,家家户户开始忙年,年味儿变得...
  • 乡情散文:儿时的春节
    答:长辈们也乐得合不拢嘴。虽然他们日子过得很清苦,但他们很快乐。吃完早饭后,左邻右舍的聚在一起,去挨家挨户地拜年了……年华似水,一年一年地这样逝去了,儿时的春节趣事,零散的记忆留存在我的脑海里始终都是美好的,永不随着岁月的流失而褪色。如今,马上又到了过年,我又嗅到了浓浓的年味……
  • 回味老家的年味散文
    答:老家的年味 不知不觉又快要过年了,按照老家余干农村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到了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忙过年得事情了,每逢回老家过年都觉得很有情趣,除了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亲情之外,我还感受到了老家浓浓的年味。老家的年味是从腊八开始浓起来的,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熬腊八粥,说是祭祖、...
  • 《窗花里的年味儿》主题是什么
    答:作者对春节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窗花里的年味儿》是一篇由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所写的散文。在文章中,张爱玲以窗花为载体,通过对窗花的形态、颜色、纹路等细节的描绘,表现了她对家乡过年的美好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文章中也透露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珍视和推崇。
  • 年味记事散文
    答:如今过年,在我看来没一点年味了。也许是自己年龄的原因,也许是时代发展的原因,或许是今天的人们,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不过,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短短的几十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呵,过年,我所怀念的,儿时那令人兴奋、快乐,使人感到温馨...
  • 80后的年味散文
    答:儿时的年味,还藏在那些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里。我们80后农村孩子,童年物质贫乏。美食不常有,节日食品更是罕见。但过年时,家里总会有各式美食,尤其是象征着步步高升的年糕,是我们的最爱。大年三十,大人们忙活一整天,只为了晚上的丰盛年夜饭。各种鸡鱼肉蛋,香气四溢。而年糕,作为必备年货,虽...
  • “寻找年味”主题摘抄 (名家散文4篇)
    答:年,是华夏民族特有的味道。 4、《儿时的年味》 今年的珠城格外冷,在经历了两场暴雪侵城后,“春节”也就离我们很近了。窗户上的冰花和树梢上的落雪,让年味儿略显得比往年的足了。即便如此,年味儿一词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浅淡,这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记得小时候过年从进腊月起,爸妈就开始张罗了...
  • 优秀散文故乡的年味
    答:时过境迁,这些儿时的年味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了一种符号、一种文化。物质生活充裕的今天,我们已经不需要为"办年"那么忙碌,"手机一拿即刻到家",用父母的话说"每天都像过年".但没有了期待、忙碌和仪式感的"年",总觉得缺少了一点年味。阔别故乡多年,故乡的轮廓也已经开始模糊,但那洒满阳光的...
  • 乡土散文:老家的年味
    答:因为一直让自已牵肠挂肚的人儿就活生生的站在眼前,突然间心里感觉踏实了.说实话,也许真的是因为男人“心狠”(我老妈曾经这样骂我),所以我一般是不太想家的或者说想家的心情不是那样强烈。然而每逢过年时我总是克制不住自己浓浓的思乡情。想起过年,童年的经历就如同放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浮现,让我...
  • 怀念儿时年味儿的散文
    答:都说,百节年为首。以春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年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大的岁时节日。在此春节来临之际,出生于上世纪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六十年代的我,不由得怀念起儿时那浓浓的年味儿。扫尘——打阳尘 扫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是因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