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记事散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胡萝卜,蜜蜜甜,

  看到看到要过年。

  过年热闹又好耍,

  还有萝卜炖嘎嘎。

  这是儿时,小孩子们在临近过年(即春节)时常唱的一首童谣。如今我虽然年过半百,但每逢春节临近时,这首儿时的童谣,都会非常清晰的在心中萦绕,并禁不住地在心里默默吟唱。

  每当自己在心里默唱这首童谣时,儿时那些临近过年的情景,便会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那些记忆,是那么清晰,尽管有些酸楚,却也有甜蜜,温馨,幸福回味。

  那时,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几乎所有的日常用品,副食品,甚至连一包香烟,一盒火柴,一块发酵后的豆腐渣,都要凭票供应。尽管大众的生活这样困难,但是人们对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春节,仍是很重视的。无论生活多么艰辛,物质多么匮乏,经济多么拮据,都会想尽法子,平日里节衣缩食,把好吃,好喝的留待春节享用。

  记得那些年,一进入腊月,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比一天浓了起来。农村正是农闲时节,几乎家家都是在这段时间杀年猪。于是趁着“吃刨汤”,走亲访友的人便多了起来。而城里的人家,都会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肉,拿出来熏成腊肉,灌成香肠。据说,只有这个时候熏制的腊肉,才可以放更长的时间。况且,腊肉是年夜饭的餐桌上,一到必不可少的大菜。特别是临近过年的那几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煎炒胡豆、瓜子、花生什么的,作过年时的零食或招待客人。那几天,我们这些孩子,无论串到那户人家,准能有所收获。行走在大街小巷,都能闻到煎炒散发出的香气。

  那时的年夜饭,多是在年三十晚上,而且都是在家里吃。一家老小,三世、四世同堂的都有,一般都不请外人。可以想象,这么大的一个家庭的聚餐,那和祥、热闹、温馨的氛围,有多么令人感到亲情的喜庆啊,这是今天很难体味到的。如今的年夜饭,多是邀聚到酒楼、餐馆去,仅仅是为了应个节气而已。不少人甚至把它作为邀请三朋四友,拉关系,亲近上司的一个理由或借口。今天,年夜饭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让一个传承几千年的家人团圆的聚餐,染上了浓重的势利俗气。所以,如今的年夜饭,对我来说已经没多大的.兴趣了,倒是我儿时年夜饭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越加清晰。

  过年,对儿时的我,是一年中最兴奋、幸福的时候。因为,每逢过年,家里就会给自己做一套新衣,老人也会把她亲手一针一线纳出的新布鞋让我穿上,并反复叮嘱:要爱惜啊,别几天就踢破了,不爱惜只有打赤足哟。说真的,正是长个儿的孩子,一年就一双布鞋,哪能不破呀。所以,一双布鞋穿在脚上,不到三、四个月,不是被踢破,就是让发育的足给撑破了,往往到了初夏时,多是赤作一双足丫到处跑。到了盛夏,大人见小孩的赤足,被滚烫的地面烫得直跳,才给买一双塑料凉鞋。

  俗语:娃娃盼过年,这话不无道理。你想,一年到头,就是过年前后这段时间,是孩子们最自由,最放松,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怎么不盼呢。

  过年了,大人们都在为怎样才能够过一个热闹、富足的春节发愁,忙乎,也放松了对小孩子们的管束。而小孩子们,也能够自由自在地,在浓浓的过年的气氛里,开心的玩耍。有吃有穿,快乐自由,这便是我对儿时过年的最深印象。哦!还有,在年三十的晚上,大人们还会赏给不少的“压岁钱”呢!为了讨得大人们的“压岁钱”,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吃过年夜饭之后,就会向所有到家的大人们挨个磕头、作揖,并总是重复着大人事先教给的那句拜年的话,大人们多多少少都会给自己几分“压岁钱”,虽然只是些分分钱,最多也不会超过一毛,但积攒一起,也够花个十天半月的了。

  如今过年,在我看来没一点年味了。也许是自己年龄的原因,也许是时代发展的原因,或许是今天的人们,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不过,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短短的几十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呵,过年,我所怀念的,儿时那令人兴奋、快乐,使人感到温馨、祥和,亲情浓浓的年味,只能在记忆中去品味了。

  • 关于春节的散文
    答:1、年节是味道,是情结,是传统,是文化,它穿越千年,行走于乡村街头巷尾中和都市高楼大厦间。只要滚烫的血脉里氤氲着华夏民族的情感,你就永远也低挡不住那撩人的年味儿。2、童年时节,每至除夕,全家人总爱围桌而坐,边吃边聊边守岁。爆竹声渐渐稀少,我的眼光开始迷离。这时父亲常拿“年”这种...
  • 年味的文章散文
    答:年味,是寒冬里的一把热火;年味,是亲人久别的一次相聚;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年味的文章散文,欢迎阅读。 难忘的年味 小时候,过年的快乐永远难忘。一进腊月那浓浓的年味,就会扑面而来,随处都是忙年的身影。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了,过年那份欣喜劲却没了,不知不觉的年味儿就越来越淡了。—...
  • 年味散文
    答:每每想起小时候的春节,浓浓的年味便会从记忆里飘出,溢满心田。那时,一入腊月,家里便忙开了。母亲早早地从肉铺割了一个大猪头、几条肉,用盐细细的敷上。待到晴天,在肉皮上面打个洞,用稻草编的细绳穿着,挂在太阳底下晾晒。经阳光烘烤的猪肉,泛着油光,亮闪闪的。油水聚积多了,便顺势滑下...
  • 一个人的春节散文
    答:我的隔壁那家因为人多,春节那天为了有一个好地方吃年饭,还特地租了一间空房,一大家就这样在租来的房间里吃了一顿年饭,还放了鞭炮,也在租房门上贴了一对对联,略为有了一点年味。屋尾的那家也是因为就两个老乡在一起过年,所以也就没什么,也是静悄悄的就过了年。 虽然异乡年是孤单的,但是也有让人高兴的...
  • 年味的随笔散文
    答:在农村,不是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么:二十三,买上糖稀送灶爷,灶王爷爷上青天,;二十四,割下对联写上字,红红彤彤图吉利;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翻箱倒柜去尘土;二十六,提上篮蓝割上肉,提上坛坛打下酒;二十七,糊窗户擦玻璃,家务活儿靠婆姨;二十八,又做年菜又蒸贡,馍馍蒸下一笸箩;二十九,关门从头洗到脚,明天要换...
  • 过年叙事散文
    答:光阴似箭,一晃年过半辈。虽说年桌上的饭菜越来越丰盛,山珍海味想啥有啥。可自己还是会沉醉在童年“过年”的情景里。那浓浓的年味,喜庆、快乐。那时,我们家住的是砖瓦房,有个挺大的院子。新年来临之际,屋里屋外都要打扫干干净净,物品都要摆放规矩。小孩子的心里会涌出期盼、敬畏和按捺不住的...
  • 过年记忆散文
    答:又到年关了,乡下年味渐浓。过去,在我老家,从腊月廿五开始,家家户户打豆腐,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闻着飘香的豆腐,勾起我对家乡过年的回忆。过年吃豆腐是农村一种习俗,寓意人人吃了豆腐都幸福。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打豆腐。过年来客人了,豆腐切成块,放在大锅里煎,两面焦黄,或者用各种...
  • 冰心过年的文章散文
    答:冰心(1900-1999),中国现代散文家、诗歌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冰心关于过年的文章散文2:暖暖的年味 在儿时关于过年的记忆里,总是离不开三件事:穿新衣服、吃饺子、放鞭炮。但是有一个春节却与这三件事情丝毫也沾不上边儿,只要每次想起,都会止不住流下泪来。上...
  • 年味依稀散文随笔
    答:如今,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也大为丰富,可就是找不到当年那种过年的感觉了。每逢年节,我的思绪就不禁回到三十年前,找寻当年那种熟悉的年味。一 赶集 当年,一放寒假就意味着年节临近,我常把大红奖状捧回家,父母也常带我去赶集购物以示奖励。集市距村里约十里路,我们家住在塬上,常和...
  • 优秀散文故乡的年味
    答:儿时故乡的年味,从腊八就开始酝酿了。故乡的年味是紧张和忙碌的。小时候,我的父亲在村里算得上是唯一的"文化人"吧。每年春节前,都是他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全村几乎每家的春联都要请他书写。那时,冬日的暖阳洒满小院,墙角的红梅绽开笑脸,大红的春联散发着浓郁的墨香,挂得到处都是;院子里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