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0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青岛大头
阅603转42019-03-12分享收藏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中期,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批驳程朱理学的疏漏之处和空疏学风,以心为宇宙本体,认为封建道德内含于人们的心中.由此,他提出了致良知、破心中贼、知行合一等一系列观点.


1. 心的学说与理想政治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心是指人的感知和认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的本质是至善之德,良知、天理则是心的不同表现,心在观念、心理层次上是良知,在理论、原则层次上则是天理.天地万物与人都是一体,它们彼此相通、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心.

王守仁把这种认识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提出了他的理想政治模式即“天下一家”.这一理想的实现需经过两个步骤,即《大学》中说的“明明德”、“亲民”.即圣人致其良知,发明天理,确立万物一体的信念——明明德;圣人将其明德施及百姓,使之也明其明德——亲民.按照儒家传统的由内向外,由己及人的过程,将自己的仁推及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最终使己大彻大悟,并与万物融为一体.人人如此,就可形成理想社会.

王守仁的理想政治模式并非人人平等,而是区分亲疏等级,讲究君臣上下、夫妇、父子等伦常关系.民众也只有安分守己,忍受剥削和压迫的义务.所以其理想只是儒家仁政理想在新条件下的一种翻版.这一理想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体现了他对当时,统治者腐败、倾轧,农民不断反抗,社会秩序紊乱的不满.但他的这一理想没有体现社会进步和时代特点的因素.既无法实现也引不起人们的兴趣.


2. '致良知”与“破心中贼”

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的是非之心,良知是存在与人们心中的自然本能.纯善无恶的良知本来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但人的私欲会蒙蔽良知,而使人表现出恶,所以要去恶,就须重新发明良知,即所谓“致良知”.

王守仁重点探讨了如何致良知的问题,他认为修身、诚意、致知、格物密切相联,是正心即修习的不同侧面,致良知是为了存理灭欲.存理去欲的方法是克己.

王守仁大讲致良知、存理灭欲,最终还是着眼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要以旨在维护现有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的良知之学去规范社会,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解决社会政治危机,稳定明朝天下.王守仁长期致力于镇压民众反抗斗争,“破山中贼”.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到只靠武力镇压还远远不够,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没有解决,会留下后患.所以要“破心中贼”.而他的致良知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思想武器.因为致良知就是要革除人们超出其社会地位的物质欲求和犯上作乱之心,即人欲,而保留良知、天理,即回归封建道德.

致良知是王氏心学的基本结论.其主观目的是通过强化封建道德来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心学在弥补程朱之学弊端的同时,自身也在理论上陷入严重矛盾中,其中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素.如,王守仁强调良知在认识上的权威地位,使良知成为判断是非,衡量价值的最高标准.即不承认任何的外在的真理、标准,而以心为唯一的判断依据.这样做的本意是提高良知所含的封建道德的地位.但传统上认为至高无上、神明异常的圣人及其言论、经书的权威却相形见绌.在良知面前,圣人不再是不可侵犯的权威,经书也不再是不可怀疑的教条.王守仁贬低圣人、经书的言论是其学说的逻辑推论,但其本意并非如此.他是为了反对程朱之学的垄断地位和学风的粗陋.但他强调个人的认识主体性,客观上冲击了官学的权威.


3. 政治道德实践思想

致良知是要实践良知,即以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王守仁以“心即理”为理论根据,批判程朱的观点,并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是行的前提,行则是知的行为体现,是知的归宿,知行在实践中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说是要用封建道德去指导规范行,又在行中更深刻地理解、领悟封建道德,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强化从思想到行动对人控制.知行合一的政治意义是维系封建统治,矫正时弊.

王守仁的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高峰.他以反传统,反对程朱理学权威的姿态出现,但又以纠偏补弊,维护封建统治为归宿.

王守仁心学思想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特色.

三分钟让你搞明白王阳明的心学究竟讲了什么?你也可以做到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观点,建立了心学体系。他认为心外无物,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人心显现出来的客体。“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心外无物,当然也就意味着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答: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1、心即理也: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2、“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密不可分。3、格物致知的修养论:格物致知,从而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怎么理解 致良知是王守仁的心学主旨。王...
  •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主要有哪些?
    答: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是如下:1、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2、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3、致良知。《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
  •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答: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理”的观点,建立了心学体系。他认为心外无物,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人心显现出来的客体。“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心外无物,当然也就意味着心外无理。
  • 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答: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有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致良知:求得...
  • 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具体内容: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承其精要。
  •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
  •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概述王阳明的主要中心思想
    答:王阳明的心学的主要思想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名为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答: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恶的源头,一切统一于心;知行合一的认识论:王阳明认为知和行不能相分离,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致良知的修养学说:良知人人都...
  •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
    答: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
  • 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是什么?对现实有什么意义
    答:1、王阳明的心学核心思想: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