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中,共能修到多少种位次?就是佛教中一共有多少种等级阶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佛教修行中,共能修到多少种位次

1、方便说,以学校比方,有52个年级。
2、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菩萨、妙觉菩萨,一共52个年级,上面就是佛了。
阿弥陀佛!

佛佛道同,佛佛平等。诸佛是一样的、平等的智慧。 但菩萨、罗汉有差别。

罗汉、菩萨与佛证道的区别

罗汉、菩萨与佛都已经见道并了脱生死了,但是,他们三者有哪些区别呢?
从是否见到真实意义上的道这个角度来讲,罗汉并没有见道,也就是并没有见到宇宙的终极本质,还不知道对立的万事万物的统一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不知道一切事物的共性是什么。罗汉仅仅证得了“性空”之道,即一切事物与现象的特性都是变化不实的、空的,也就是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无神、无我、无灵、无性的,都是没有实质的。而菩萨不仅证得了“性空”,还证得了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共性,佛家称其为“空性”,而此空性就是道,就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
空性,无形无相,非大相非小相,是不能用大小来衡量的,没有大小的概念,就像一滴水的湿性,与大海水的湿性毫无差别一样。但是,空性又是大相,又是小相。若大,则为至大而包万法,无量世界在空性内“如片云点太清里”,无有出其外者,万法都在道中,没有任何一法比空性大,可谓“其大无外”;若小,则为至小,而入于芥子,无有入其内者,没有任何一法比空性小,可谓“其小无内”。其,是代词,指代道,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性或法性。因为法性既是最大的相,又无形无相,所以道家也讲“大相无形”或“大道无形”,大道就是最大的相。
佛教中讲,由于罗汉仅仅证得了“性空”,而没有证得“空性”,所以罗汉的空并非圆满的空,因此被称为“偏空”。菩萨既证得了“性空”,又证得了“空性”,但还没有圆满证得“空性”;只有佛陀是圆满觉悟一切的。

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罗汉、菩萨与佛三种境界的差别。

  凡夫,也就是三界内的苦恼众生,常受种种痛苦缠扰、逼迫,不得安宁。而导致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被各种“惑”驱使而造业,循业受报,受生死诸苦。而要脱离生死,就必须从生死的根本原因处着手,破除迷惑。
在世间,既有不少不惜身命的强盗、亡命之徒,也有很多不怕死的英雄、斗士,老子也讲过有“民不畏死”的情况,然而,并不能说这些不怕死的人就是可以解脱生死的“神”。相反,正是因为修行人惧怕生死,所以才要修道以逃出生死的。而要逃出生死,就必须破除迷惑、获得觉悟,坚定地看破世界与身心,都是无常、无我、不实的,若执著一切实有,则轮回不已。

  觉者之所以为觉者,就是因为破除了迷惑。惑,是对道理与事相的迷惑,主要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种。断惑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圣者境界的不同。

  初果罗汉,完全破除了见思惑当中的见惑。所谓见惑,即知识、道理和见解上的迷惑和错误,是对种种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因不正确的推理与猜度而产生的各种邪谬的见解。
我见、边见等五种不正确的见解即是。谁要是完全破除了这些错误的见解,在小乘就称为见道,也就证得了初果罗汉,从此不仅再也不入恶道受生,而且永远也不会再堕落成凡夫,佛家与道家称之为“一得永得”,但是,如果从此忙于俗务而不能继续进修到更高的果位,则依据根性及见道后继续修道的精进程度,最多还需要七番往来于天上人间,即往生于天上再来生于人间,如此往返最多七次,就注定可以完全断除见思惑中的思惑而证得四果大阿罗汉,超出三界。
初果罗汉,意为入流,即超出凡夫之流而入于圣者之流,是所有觉者中最低的,证得了一切事物都是矛盾构成的,都是“无我”的,达到了“无人、无我”的无为境界,相反,所有凡夫都是执著地认为一切事物是“有我”的,“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金刚经》),“有我”还是“无我”是圣者与凡夫的分水岭。而“无我”的无为境界是一切圣者的基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即无论境界有多么大差别的圣者,都是以“无我”的无为法为基础的
在《优婆塞戒经》经中佛说:“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而证得“无我”的初果罗汉“胜于一切外道”福德的总和。佛在《金刚经》中说:“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在佛教大乘经典中常常把所有得道和没有得道的佛弟子都称为菩萨)也就是说,如果有人了知一切法是“无我”的,其功德比用充满恒河里面的沙子那么多佛世界的七宝拿来施舍的功德还要大得多。实际上,如果证得无我,就已经达到了无相、无为的境界,其功德自然是无量无边,并不是算术譬喻可以说清的了。因此,在《优婆塞戒经》经中佛说,向畜生布施,可以“得百倍报”,向离欲的外道布施,可以“得百万倍报”,而向初果罗汉布施却可以“得无量报”。

  二果罗汉,除了已经完全断除见惑之外,还断尽了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所谓思惑,即色、声等事相上的迷惑,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于一切顺适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贪欲,以及对于一切违逆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嗔恨,甚至痴、慢、疑等烦恼。断除思惑的过程,就是小乘在见道之后的修道过程。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其中,欲界九品,色界与无色界共有七十二品。由于二果罗汉还有三品欲界思惑未断,因此,还要一次往生于天上,一次来生于人间,才可以完全断除思惑而证得四果大阿罗汉,因此,又名一来果。由于初果、二果的在家圣者,还没有完全断除欲界思惑,因而依然能生儿育女。

  三果罗汉,又名不还果,由于完全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因此命尽之后也不会因业报再来人间受生。三果罗汉寄居在色界最高处“唯圣人居”的五净居天,等完全断除思惑后即证得四果大阿罗汉。由于三果的在家圣者,已经完全断除了欲界思惑,因而,即使是在家修行的圣者也不再会有=yin念了。当然,也会有三果的在家圣者在证果之前已经生育子女的情况,因此,不能完全根据是否有子女来断言果位的高低。特别是大乘菩萨道的圣者,常常为利益众生而和光同尘,示同凡夫,更不是依靠表象可以衡量的了。

  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即三果罗汉),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也就是说,得三果罗汉之后,能够把今后将要受报的欲界重业转为轻业并现在受报,也可以直接通过修法破除极重罪业,即“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比如,在《观无量寿经》中佛说,“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在欲界的业力除净之后,就再也不会因业报来人间受生了。
四果罗汉,小乘最高果位,已经断尽思惑,除尽烦恼,达到无漏,超出三界,生死已尽,梵(清净)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即轮回),入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从低到高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纵向渐进地修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有人由于宿世慧根深厚,达到色界初禅甚至在初禅之前就能够依智慧之力顿然完全断除见思惑,根本就不需要修全色界与无色界的四禅八定,就能够直接横超三界,解脱生死,这就是所谓的利根之人。
所谓生死,只知道凡夫所了解的那种轮回六道中凡夫身的生生死死,寿命有长短分限,身体有大小、形段的区别,即生命是分成一段一段的,一会儿投胎出来了,一会儿死了又投胎,称为分段生死。还有一种是罗汉和菩萨那个境界才有的生死,称变易生死。所谓变易,一方面,既没有身形胜劣的不同,也没有寿期长短的差别,只是迷惑渐灭,证悟渐增,即迷与悟的迁移和变易;另一方面,圣人所得意生身(为济度众生如意受生而得之身)与变化身,能变能易,神化自在。

  正是因为佛菩萨无我、无身、无相,才可以化种种身、示种种形、现种种相去救度众生,甚至分身无量,随顺众生的机缘处处应化,比如,在《法华经》中佛说,“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对于众生的不同机缘,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其说法,可以说有感即通、无机不被,因此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诗句。
小乘的涅槃是“偏空”境界,只是断了这个业报肉身的生死,不再轮回,却还有变易生死,并没有达到不生不灭的终极涅槃境界。只有佛的境界才是永远断尽分段与变易两种生死,达到真正的涅槃的。

  另外,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五眼中,三界内的凡夫最高可以开到天眼通,而天眼通不仅能够透过各种障碍,看到障碍之外的景象,还可以看到一切远近、前后、昼夜、天堂地狱等所有各个空间的物质景象。

  证得了罗汉果,具有了知一切事物平等、无我性空的智慧之后才会有慧眼。慧眼能照见所有物质及非物质的现象及其本质,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了知诸法的本质为“空”“无我”的。这并不像阿弥陀佛所说的,天眼通是“隔墙看物、透视人体”,天眼通以上是“看到另外空间存在的景象”。
菩萨,是大乘行者,不同于二乘,即小乘的阿罗汉和中乘的辟支佛。所谓乘,即车乘、船乘。而大乘,就是大车、大船,其装载、度化众生的能力自然很大。菩萨,意为觉有情,就是可以使有情众生觉悟;又意为有情觉,就是有情众生当中的觉悟者。在《楞严经》中的“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一句经文,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菩萨的发心。有菩萨发心的就可以称为是菩萨,其中没有证得“无我”的菩萨称为“假名菩萨”,也就是还没有修成真正菩萨的修菩萨道的人。《璎珞经》中说:“从不识始凡夫地,值佛菩萨教法,中起一念信,便发菩提(即道)心。是人尔时住前,名信想菩萨,亦名假名菩萨,亦名名字菩萨”,其中,住,是菩萨的一个境界,指初住位,下面会有介绍。而真正的菩萨,首先必须证得了“无我法”,达到了不生不灭的无为涅槃境界,就像在《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那样,“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菩萨又因为“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即“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优婆塞戒经》)而发起了上求无上佛道,下化无量众生的殊胜的广大誓愿,悲智双运,广修自利利他之道,所以,又译为大道心(即菩提心)众生。

  如果有人为成就众生而上求无上佛道,发起广大殊胜的大道心,不仅可以消除无量罪业,比如,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还可以开显出自身内在佛性本具的无量功德,此功德胜于一切阿罗汉、辟支佛的所有功德,堪为众生无上福田。比如,在《金刚经》中佛说:“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阿僧祇是一千万亿亿亿亿亿)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在《优婆塞戒经》中佛说,“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
有这样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个证得阿罗汉的僧人与自己刚出家的小徒弟一起行脚,小徒弟背着包袱走在后面。小徒弟一边走心里一边想,众生于不尽的轮回中实在是太苦了,我一定要像大菩萨们学习,不辞辛劳,广度众生。这时,证得阿罗汉的僧人发现自己的弟子发起了广大道心,马上跟他说,把包袱给我,你在前边走。小徒弟在前面走着走着,心里又想了,众生无量无边且又愚痴颠倒,难度难化,广度众生实在是太辛苦了,还是先自度要紧。这时,在他后面走的师父发现他的弟子又退转了大道心,因此跟他说,你来背着包袱,在后面跟着走。小徒弟在后面走着走着,心里又想了,置无量众生的生生死死于不顾,只顾自己自度那实在是太自私了,还是要修菩萨道。这时,师父发现徒弟又重新发起了广大道心,马上又跟他说,把包袱给我背着,你到前边来走。小徒弟对此非常不理解,就问他师父,为什么一会儿要他在前边走,一会儿又要他在后面走。师父说,当你发起了殊胜道心的时候,我的功德不够大,就应该背包在后面走;当你退转了道心的时候,功德也就随之退失了,这时你就应该背包在后面走,如此而已。

  菩萨倒驾慈航,从涅槃入于生死之中,化现种种身相,示现生死,专为教化众生。而如果菩萨不能通达如尘若沙一样无量无数的法门,也就是尘沙惑不能破尽,就不能自在教化众生,所以,为了普化群生,所有的菩萨都发心“法门无量誓愿学”,
菩萨断除尘沙惑,可以得清净法眼。法眼,是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了知一切法门、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天眼通只能见相而不见因果,即不能得知是过去何时、以何因缘才导致现在、未来果报的,要了知宿世的前因后果必须到了法眼通才行的。

  菩萨,同样是分成很多境界或层次的,有见道的菩萨,也有没见道的菩萨。有40个阶位是没见道的,即没有见到宇宙的终级本质、实相理体的,也就是没有见到“空性”的,他们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其中,十信位全都是假名菩萨;十住中的初住位破除了见惑,证得了“无我法”,相当于小乘的初果罗汉,证到了三种不退转境界中的“位不退”,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从此“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十住中的第七住位就断除了思惑而永远超出三界生死了,相当于小乘的大阿罗汉;从第八住一直到十回向最终,证得了三种不退转境界中的“行不退”,于此之间破除尘沙惑而永远不会退失利益众生之心。而见道以上,是大乘的圣位菩萨。当然,见道并不等于就像佛那样圆满证道,而是证得一分就圆满一分。

  所谓无明惑,就是迷于终极本质、实相理体的根本无明,罗汉不知其名,是三界之外罗汉与菩萨不能解脱变易生死的根本原因。如果无明惑和圆满觉悟分成十分的话,圣位菩萨就分为十地,也就是十圣。破除一分无明就获得一分觉悟,当破除第一分无明的时候就叫做初地菩萨,此时证得了三种不退转境界中的“念不退”,永远不会退失无上道之正念。道,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又称“法身”,因而而见道的圣位菩萨又称法身菩萨或法身大士,破除一分无明就证得一分法身。如果完全破除了无明惑,就得到了完全圆满的觉悟,也就是常说的圆满成佛。成佛之后五眼具足,而佛眼是具足前四眼作用之眼,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五十五位
  凡夫开始:
  (甲)乾慧地:欲爱这念已经干枯了,六根与外界物欲就不互相偶合。目前的有限残生,气质已经变化,
  不再继续发生业习。执心虚明不昧,完全是清明在躬的智慧。修持渐久,智慧的性能,光明圆满,照耀十方世界。因为只是乾有其慧而已,未能发生自性大定的功德,所以名为乾慧地。
  (乙)十信
  1、信心住:乾慧地中,只是欲习初乾,还未与真如自性的法流相接,就以这初得乾有智慧的心,心心念念之中,如箭箭中的,中入法性之流,渐渐使真心开展圆妙。从此在真心妙圆的境界里,重新发生至真绝妙的知见,证得真心元是常住不变,深具真实的信心。一切妄想,自然灭尽无余,完全在中道纯真中行,名为信心住。
  2、念心住:
  证得真实的信心,明了一切都能圆通自在。身心内外和中间三外,再不会受到障碍。乃至对于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的一切习气,都在一念之间,现在目前,自然记忆不失,名为念心住。
  3、精进心:真心灵妙圆满,真精发生变化。无始以来的习气,都融化成为一体的精明妙用。只用这种精明再求进步,入于真净之境,名为精进心。
  4、慧心住:真心的精明现前,一切作为,纯为智慧,名慧心住。
  5、定心住:执持智慧光明之境,身心内外,周遍寂湛。在寂静灵妙之中,有如止水澄波,经常凝住不动,名为定心住。
  6、不退心:在定境中,发现清净光明。由定境的光明中,深入自性,有进而无退,名为不退心。
  7、护法心;此心进入轻安泰然之境,始终保持不失,和十方诸佛的气分相交接,名为护法心。
  8、回向心:保持真心寂照的觉明境,能够生起妙有的力量,回光反照到佛力的慈光。转
  向佛的境界中安然而住犹如一对明镜,光明互相映照。其中的妙影,互相重重映入,名为回向心。
  9、戒心住:心光绵密返还,获得佛的常凝无上妙净之力。安住在无为之境中,永远不会遗失,名为戒心住。
  10、愿心住:住于自在无碍的戒心境中,能够游于十方世界,所去都可随愿,名为愿心住。
  (丙)十住
  1、发生住:若有人用此真实的法门,发起以上的十心。心精发生光辉,所举的十心功用,都互相涉入,圆成为唯一真心,名为发心住。
  2、治地住:心中所发的明净境界,犹如在清净的琉璃之中,现出内在的精金,前面所发的妙心,随时随地都在妙明的心地中行履,名为治地住。
  3、修行住;发心与治地所涉及的一切知见,都得明明了了。遍游十方世界,都无留碍,名为修行住。
  4、生贵住:所行与佛相同,感受佛的气分。犹如中阴身一样,能够自由求得转生的父母,互相感应,入于佛的种性,名为生贵住。
  5、方便具足住:既能随时游于道,犹如初得人身而入胎,已经亲承佛的法统。由此再加修行,如胎儿的完成人形,名为方便足住。
  6、正心住:再进而形容如佛,道心也和佛相同,名正心住。
  7、不退住:身心圆明,打成一片,日日增长,名为不退住。
  8、童真住:再此增进,佛所具有的十身灵相,一时都得具足,名童真住。
  9、法王子住:逐渐人形完全长成,出胎在世,亲为佛的得法之子,名为法王子住。
  10、灌顶住:已经长养成人,犹如国之太子,成年以后,行将继承王位,得到灌顶,名为灌顶住。
  (以上由生贵住至灌顶住,以入胎成人为譬喻。在功用上,确很实在。不过有些人,却把它当成实相来做,坚执为实有的境界,实在贻误不浅。此中妙用,唯证方知,要到空有双融,智悲双运的实际理地,才解此语。)
  (丁)十行
  1、欢喜行:既已成为佛的法子,就具足有无量如来的妙德。在十方世界中,一切随顺众生,随缘而变,名为欢喜行。
  2、饶益行:善于为一切众生造福利,名为饶益行。
  3、无嗔恨行:不但自觉,且能觉他。对于所遭遇的一切烦恼,皆无违拒,名为无嗔恨行。
  4、无尽行:于未来无穷的时际里,出生于任何种类的众生之中,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名为无尽行。
  5、离痴乱行:或演绎、或综合一切各种法门,始终没有差误,名离痴乱行。
  6、善现行:在一切根本的法性中,显示各种不同的差异作用不同。在每一差异的现象上,又能见到它根本的同处,名为善现行。
  7、无著行:进而至于十方虚空界的所有微尘里,在任何一粒尘中,又可以现出另一个十方世界。如此互相变现,无论现尘或现出世界,都能彼此不相留碍,名为无著行。
  8、尊重行:种种现前的作为,都是为了救度众生,使其解脱到达彼岸的第一义,名为尊重行。
  9、善法行:如此圆融通达,能够完成十方诸佛折仪轨的法则,名为善法行。
  10、真实行:如上所说的各种次序和境界,一一都是清净无漏中的行业。也都是一真无为自性中本然的流露,名为真实行。
  (戊)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离回赂:此人如果已经满足得到神通妙用,成就佛事,绝对的纯洁精真,远离了一切残留的过患,当然就要救度一切众生。但是自己又须灭除心中表示足以度他,或我已度他的观念和现象。回此无为之心,都归向于涅磐之路,名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2、不坏回向:空坏了一切可以空坏的,远离了一切可以远离的,连能坏能离之相都不存在,名为不坏回向。
  3、等一切佛回向:自性本觉之体,湛然现前。觉性已并齐于佛的正觉,名为等一切佛回向。4、至一切处回向:真心至精发出光明,心地等于佛的心地,名为至一切处回向。
  5、无尽功德藏回向:万有世界,与真如自性,可以互相涉入,一点没有挂碍,名尽功德藏回向。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在佛与众生平等的性地中,而发生各各不同的清净之因。依此因而发挥它的妙用,取涅磐的道果,名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实的道根既已成就,视十方世界里的众生,都是我本体的同体。自性虽然已经圆满成就,同时亦不忘失救度任何一个众生,名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8、真如相回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于不即不离,亦离亦邓之中,两者都没有执著的心,名为真如相回向。
  9、无缚解脱回向:真心得到如所如如的境界,十方世界,一切无碍,名为无缚解脱回向。10、法界无量回向:本来自性的妙德,圆成了,所谓法界的边际和数量的观念也灭除了,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以上就是心性修行过程中,所立四十一位清净心地境界的含义。其次还要成功四种微妙圆满的加行。(这里所谓加行,是针对
  以上修治心性的心地法门而言。因为四十一位的修行次序,大部分是专指心性的境界而建立它的名称和次序。心地虽然已经得到极高明之境,而在行持的工夫上,还得注意它的功用。这种工夫的功用境界,就名为四加行。如果将四加行也作为心性的法则来看,似乎失于切实。所以下面就基于这个体验,来说四加行的妙用。)
  (已)四加行
  四加行
  1、暖地:既已得到如佛的觉性妙用,在自己心地上用功夫,好像欲出未出,有如钻木取火。火光虽未燃发,而暖气已经流布,就名为暖地。
  2、顶地:自己心地上,已经成就,和佛的所行所履一样。对于这个气质残留尘色的生理之身,外表像是依靠它。其实内在又并不一定依靠它。犹如人登到高山的峰顶上,身体虽然已经上接虚空,入于虚空之中,但是下面还有些障碍,不能完全离开,就名为顶地。
  3、忍地:即心即佛,心就是佛。已经证得这个真心不二的绝对真理之实境。此心已同于佛道,并且善能得到中道不二的妙用。犹如忍住某一种事的人,心中如有如无,大有忍住不动的意味,就名为忍地。
  4、世第一地:一切境界和名称数量,完全消灭。既无所谓迷,也无所谓觉。迷觉乃二边对待的名词和作用,现在都成为未悟以前的过去剩语。只有在不二的中道第一义谛中行,其余都成为无所谓的名词,就名为世第一法。
  (庚)十地
  1、欢喜地:在大菩提中,善得通达,觉心已通达于真如自性,尽能了解佛的境界,名为欢喜地。
  2、离垢地: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法差异的性能,都能明了它的同一根源。后来并同一之性也灭除不住,名为离垢地。
  3、发光地:内心净极,自性光明发生,名为发光地。
  4、焰慧地:自性光明已极,正觉圆满,名焰慧地。
  5、难胜地:一切诸法的同异,都不可得,名为难胜地。
  6、现前地:无为真如自性,自然发露净明妙德,名为现前地。
  7、远行地;穷尽真如自性的边际,名为远行地。
  8、不动地:一心真如,如如不动,名为不动地。
  9、善慧地:发起真如心的妙用,名为善慧地。
  10、法云地:在修习菩萨道的过程中,从此以往,修习的功用已毕,功德已经圆满。也有认为到此才是真正修习佛法的正位,所谓慈荫妙云,覆涅磐海,名为法云地。
  (以上为修习大乘菩萨道的五十五位次序竟)
  等觉:由凡夫境界,要求返本还元,证得自性真如。必须要逆转生死海中的妄想之流。如有一修习行持者,依照上面所说的次序,顺行而至于正觉的性海,与诸佛法性相交,名为等觉之位,便和诸佛的菩提正觉相等了。
  妙觉:到了等觉位以后,觉性才获得金刚喻心中的大定。由最初的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例如以每一位为单数,加积成为十位,十位即是五位的二数的复数,此为一重单复。众生世界因有时间的三位,空间的四位,三四四三,乘得十二。所以众生界得形成六根六尘,统名为十二根尘。如果修返本元之道,也得依十二根尘而修持,此为第二重单复。从乾慧地,至暖、顶、忍、世第一法、等觉、妙觉,七个单位,加上十地等五十位的五数,七五相加得十二。此为第三重单复。天数五、地数五、天地之数五十又五,其用四十有九。五是一至十的中数,与十交叉,顺行推演至于无穷数,逆行复归于一。所以修行佛道,建立五十五位,此为第四重单复。形而下的有数,都始于一。十百千万亿而至于无量之数,还都只是一位。形而上的数,也由一而逆返。返一以还,进于形而上的不可知之数。古今中外,东西方的圣凡,对名数的道理,并无两样,实为不可思议的至理。此中妙理无穷,由此贯通,佛法名数之理,可以了然矣。)

从发菩提心开始,渐次而进;是为“菩萨五十二阶位”:
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圆满五十二阶位,即是佛地。
略作说明:
第七住位明心;第十住位见性。明心之后才能不转退,否则多劫进退难料。故禅宗开悟明心,是成佛之道上决定性的一步。
之后,圆满十行位,十回向位进入初地;此时完成“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
地上菩萨,通达大乘;名为“菩萨摩诃萨”。初地至八地,又一大阿僧祗劫。
八地到佛地,再一大阿僧祗劫。
以上是大乘佛法的次第,大乘又名菩萨乘、佛乘、如来乘、一乘。

小乘则有声闻、缘觉二乘:声闻乘渐次而有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缘觉乘仅有辟支佛一果。

大乘在七住位之前,都是“相似行”,未证真心故,不能“如实”;之后才是“实修”。
小乘都是在觉知心、世间法层面上修行,即使到达极果,能出世间,仍未触证真心。

致于“怎样修行”,法门八万四千,浩若烟海,难以言说。其次,通达位以前,不能如实了知佛法,证量越低,性障越重的人,往往坠于邪见。因而,应该先具备正知见;末学造罪凡夫,浅薄福缘而信受善知识,因而略有所得,供楼主参考:

佛法有“三乘菩提”的差别:
声闻菩提,就是如实观行“五蕴空”“十八界空”而断除“我见”。不以意识心我为真常不坏。确认这个“我”的虚妄性。因而能够无我,乃至能灭掉这个我而入“无余涅盘”,修学的法门主要是“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极果是“阿罗汉”。
缘觉菩提,是证知十二缘起皆是“缘起性空”。因而能断除“我见”“我执”而取证“无余涅盘”。极果是“辟支佛”。
以上所修之法,皆是“十八界生灭法”,因此又名“俗谛”(世间法之真谛)。

佛菩提,又名“无上菩提”,是以触证众生本具的真心为入门(开悟明心),能如实现观这个“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真心。悟后起修,逐渐能知此真心的种种微妙运作。因而一切行止皆能转依真心而不再“造业”,能修除无始劫以来含藏在真心中全部“业种”的污染性。如实实修直至成佛。
菩萨初悟之后,即在世间继续“受生”而行“度尽众生”之事业,因此,在世间无数次“明心见性”。若是圆满“妙觉位”,则能观众生因缘而出现世间,示现成佛;也要再一次示现“成道”(比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睹明星而开悟)
这一次的“觉”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

佛法就是围绕以上“三乘菩提”而说,能证其中一种,即能出离三界生死,即可不再轮回;这是佛法与外道的区别之处。因而,若离开三乘菩提而说,则非佛法(比如种种“人天善法”,外道也有,非佛法独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四十二章经》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佛子!如来顶上有三十二宝庄严大人相。其中有大人相,名:光照一切方普放无量大光明网,一切妙宝以为庄严,宝发周遍,柔软密致,一一咸放摩尼宝光,充满一切无边世界,悉现佛身色相圆满,是为一。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楞严经》中,一共有五十五位阶位。

  • 佛珠为何隔24颗的27颗的
    答:佛珠的颗数根据不同的分类和意义有不同的设定。一般来说,佛珠的颗数是由念珠数量决定的。念珠是修行者用来念诵佛经、佛咒等经典的分位数量的标志,也就是计算修行者念诵经文的遍数。对于24颗佛珠,它代表佛果二十一个位次,也就是修行者在佛教修行中的重要阶段,代表从修行者自身到成佛需要经过的步骤...
  • 信仰佛教又不能完全接受佛教的所有理论是否有不虔诚之嫌?
    答:如果按大乘佛教的分类,共52位菩萨,初级阶段的菩萨是“信位菩萨”,从初信位到十信位,从这十个位次的菩萨名,就可以知道,他们是一步步地修行而一分分接受佛教理论的。大乘圆教的第十信位菩萨,相当于藏教的阿罗汉。藏通别圆,虽然分类法不同,但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综上所述,信,很不容易!
  • 佛教中到底有多少宗?
    答:佛教也不例外。诚如前面的各位所言,佛教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从修行方法来看,可以说有属不清的“宗派”。兹以历史线索为据,将印、藏、汉、日主要宗派罗列如下,以供参考。一、印度佛教主要宗派 按历史阶段,大致可氛围小乘佛教、大乘显教和密教三个大类宗派。其中的小乘佛教,主要有以下一些...
  • 108颗手串的含义
    答:烦恼的具体内容有多种解释,总体而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体验的苦、乐、舍三受各为十八种,加上六根的好、恶、平三受各为十八种,总计三十六种,再结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便构成了 一百零八种烦恼。3. 54颗佛珠代表了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这些位次是佛教修行者追求...
  • 修佛手持念珠几可最好?有什么含义?
    答:一百零八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 五十四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 请问各位师兄,佛家讲修行五位,在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位上的修行人,持戒算...
    答:这点一直没搞清。还有,资粮位上的人修禅定坐禅,是算加行呢,还是算修资粮呢,算是修哪种... 请问各位师兄,佛家讲修行五位,在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位上的修行人,持戒算是修哪一种资粮呢?这点一直没搞清。还有,资粮位上的人修禅定坐禅,是算加行呢,还是算修资粮呢,算是修哪种资粮?谢谢!南无阿弥陀佛 展开 ...
  • 佛法有相开示:如何在日常生活修学中转识成智?这个识是什么相?何转,智...
    答:众生在迷惑与染污中,没有智慧,不懂因果。学佛就是首先注重正确的熏习,多闻熏习后逐渐由染转净成为清净种子,恢复本有佛性。我们现在处于资粮位。唯识把修行的次第分为五位: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见道位,四修习位,五究竟位。一资粮位系积福德智慧资粮,二加行位修定(唯识观),三见道位见...
  • 高分请法(佛教):如何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
    答:五阴之所以被称为阴,正因为这五个法(色、受、想、行、识)会遮盖众生的解脱智慧、实相智慧,使众生堕入这五法中,所以把这五法称为五阴。而对於五阴的无常不能如实了知,就是造成众生轮回不断无法取证解脱果的主要原因,而佛法中所说的无明,就是指对於五阴的内容无法了知,对於五阴的变异、无常不如实了知。今举...
  • 佛珠为何隔24颗的27颗的
    答:4. 24颗佛珠象征着佛果二十一个位次,这些位次代表了修行者在佛教修行道路上的重要阶段,从自我修行至成佛的逐步进程。5. 反之,27颗佛珠则代表着小乘修行者达到最高果位的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这是指在小乘佛教修行中,成为二十七位贤者的修行阶位。6. 念珠的基本作用是为修行者提供计数念诵经文的便利...
  • 赋予众生相什么意思?
    答:16颗:代表十六种智慧,称为十六心,赋予众生相。18颗:代表十八界,俗称十八子,六根,六尘,六识。21颗:代表十地十菠萝蜜与佛果共二十一个位次。27颗:代表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36颗:代表以小见大的义理,三十六为一百零八的三分之一。42颗:代表菩萨修行过程中四十二阶位,十住,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