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到底有多少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7
佛教有几宗?各个的侧重点是什么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有华严、天台、法相、三  论、净土、密宗、律宗、禅宗八宗;小乘有俱舍、成实二宗。   一、俱舍宗:   此宗是根据世亲菩萨所著的俱舍论而立的。俱舍论有三十卷,共分九品,前八品讲的是宇宙万法,有漏无漏的因果关系,最后一品,是说明有法无我的道理。他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万法实有,所谓‘我’是诸法和合而成的假相,故以有法无我为宗。(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宇宙万有,不仅我是虚妄的假相,一切诸法也是虚妄的。)就修习的阶位来说,分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声闻修四谛法中的道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修六度,经三大阿僧祇,最后一百劫,还要植相好因,才能圆成佛果。   二、成实宗:   此宗以成实论为根据,修习的方法是我法二空观。观五蕴中无我相,叫做我空观;观五蕴诸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名法空观。因为我法皆空,则万有俱寂。这是此宗修观的理论。   此宗虽修我法二空观,但只能断烦恼障的见、思二惑,证空灭理,因为烦恼是由我、法而起的,有了烦恼,才生见惑,有了见惑,就不能证涅槃,因此称之为障,此障未断,是不能证二空真如的。   就修习的阶位来说,立二十七贤圣,以摄行果,而其所谈的行果,不出小乘,所以还是属于小乘教。此宗之理可嘉,因事属小乘,但我国所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以上这两宗是小乘,因此就失传了。   三、律宗:   律,是佛住世时因事而制,随机散说的大众生活规约,传入我国以后,到了唐朝,经过道宣律师整理,定名为四分律,遂成为宗。   ‘尸罗’是梵语,译华语为‘戒’,因能防止身口意的过非,故以戒称之。当佛将入灭时,阿难尊者问佛说:‘佛入灭后,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可见戒在整个的佛法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应该视戒如佛!否则,就辜负了我佛如来慈愍众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出家众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据梵网经,则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称为大乘菩萨戒。这都是成就四众弟子防过止非,圆成佛道而定的,我们应当如法受持,才能达到学佛成佛的目的。   此宗修持的方法以持戒为本,因为戒能生定,有定必能发慧。也就是说,只要持戒精严,则三业自然清净,如此,必能离苦得乐,转凡为圣。我国大乘佛法的八宗,各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为特殊,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不论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学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学人,只要严持戒律,即可圆成佛道,证无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由此看来,戒!是多么的重要啊!   四、华严宗:   杜顺和尚根据华严经而立教,故称华严宗。所持的理论是,法界无尽缘起,皆由一心而生万有,但一切诸法,互为缘起,重重无尽,一(体)即万法(用),万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缘起之理而立三观:   l.真空绝相观:观遍法界一切诸法,都不外乎因缘生,依他起,均无自性,而众生的知见,都是属于妄情遍计,如翳眼空华,因病而现,所以称真空绝相观。   2.理事无碍观:因为作真空观,则诸妄相灭而真性现,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变为体,随缘为用,众生因妄情遍计之业感而生万法(事),但万法皆以真如为性(理),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观,故名无碍。   3.周遍含容观:既知万法乃随缘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体。所谓真如,是无形相的,不变异的理体,故称真如,倘能依理作观,即可返用皈体,理事圆融,人我无别,万法如如,因此谓之周遍含容观。这个道理,好比我们所饮用的茶汤以及各种饮料(喻万法)一样,都是用水和其他的杂物组合成的,水(喻真如)因随缘成为各种饮料,但湿性未变,如明此理,即可得到作观的受用。   此宗行证的阶位,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渐次修习,渐次断证,而入佛位。   在大乘佛法八宗之中,只有华严宗和净土宗最有缘。因为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最后普贤菩萨为他说十大愿王,而导皈极乐,华严经最后指皈也是极乐世界。被尊为诸经之王的华严尚且赞叹净土,可见修净土,也等于是修华严。但诸经皆为佛说,如是说修净土不对,即是毁谤三宝。且善财、文殊、普贤都是等觉菩萨,他们都称赞净土,可见修净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门。   五、天台宗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时,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创一心三观之法门,传于弟子慧思,再传智顗,行法华三昧时,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名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华,判五时八教,以开智解。这就是天台宗的由来。   此宗所依的经典为法华,修行的方法是观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之法的产生。所谓次第三观,是以从假入空观的二谛观,和从空入假观的平等观为方便,而进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为究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说‘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见一观则三观具足,故称之为一心三观。我们要注意的是,既然一观即具足三观,何必又分次第?因为次第三观是一心三观的方便;一心三观是次第三观的究竟。大乘心地观经的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永处缠缚。’由此可见观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修那么多的观太麻烦,这是怪我们的根性太差,执著的习气又太深厚,为了成就我们修习的方便起见,不得不如此。好比说,修空观,破见思惑;修假观,破尘沙惑;修中观才能破无明惑。修观的方法和治病一样,病情复杂,治疗的手续就不能简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观,也是可以的。   修观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止观。所谓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反观自性。但为了便于学人修习起见,又分为三止三观。所谓三止,即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和息二边分别止。至于三观,即是空观、假观、中观。但修止亦应兼观,修观亦应兼止,这样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见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观而破,这是修观的妙处。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圣,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由此看来,实在太不简单,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三论宗:   龙树菩萨造中论和十门论,后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论,故合称三论。鸠摩罗什译此三论而加以宏扬,遂成为宗,在隋唐时很兴盛,后来受到曹溪宗风的影响,因此就进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诸般若经中‘无所得,缘起性空’的义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无俱破,直显中道。虽然如此,但对如来所说的教言,也不否认,因此立真俗二谛,加以调和。所谓真谛,是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俗谛则是指诸法缘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资为用,不可偏废,才合乎中道的实义。   就修行的方法来说,是用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见。破毗昙实有的执见,斥成实偏空的情见;更以无所得,破有所得,而显中道。   至于修行的阶位,若就真谛来说,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常寂。就俗谛来说,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但众生由迷至悟,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一点折扣也不能打,看起来也是不及修净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宗因穷究宇宙万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据唯识论而显万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识宗。所谓唯识,是说宇宙万有,是因识别的关系,而产生其存在的价值,否则虽有亦等于无。譬如小孩子手上拿著一枚金戒子和一块糖,你拿走金戒子,他无所谓,若是拿他的糖,一定会哭起来,这就是识别而产生执著的证明。故此宗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而立百法,以说明万有的因果关系。   阿赖耶识有寄藏众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种子的功能,所以也称藏识或种子识。谈到种子,可分为新熏和本有两种:所谓本有,是说从无始以来,就具染净诸法的种子,若遇外缘熏发,即成为现行,因此就有生死、苦乐、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诸相现前。至于新熏,是说原来什么种子都没有,而是以后因染净二法熏习而有的。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实本有一经新熏,即得增长,甚至现为现行,现行又复熏习新种于阿赖耶识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废。   至于藏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没有办法拿给你看,只好请问你,我们所读的书,和已经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么地方?如说在脑子里,是不对的,因为医生用爱克司光透视,并没有发现这些东西,既然如此,这些东西究竟在那里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识里,因为这个东西其体无形,所以看不见,其用(量)至大,能藏一切诸法。如用现前的事物来说明,只好说像个人的安全资料,专门记载各个众生无始以来的善恶行为,然后成为种子。但种子不能自生,当某一件事物的种子成熟时,须有第七识的执著,和第六识的分别,前五识的攀缘,才能成为现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乐等等的感受,这就是识心所招来的果报。然而识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载舟。也就是说,造恶业的是它,造善业的还是它。因此此宗转八识成四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前五识取境的功能,转为度生的力量,叫做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的计度分别心,为观察众生的根性,以便因机施教,使其入圣超凡,谓之妙观察智。转七识的执著人我差别为怨亲平等,谓之平等性智。第八识原来好像垃圾桶一样,以致明镜无光,必须除去三毒的污垢,断尽无明,则镜光自显,十方世界,影现其中,故名之为大圆镜智(即佛智)。   唯识观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细,分为五重:   1.遣虚存实观:即是排除一切虚妄计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圆成实性的理体。   2.舍滥留纯观:舍弃一切杂滥的外境,护存纯净的内识。   3.摄末归本观:停止见分攀缘工作的机能,而皈顺自证分的理体。   4.隐劣显胜观:隐藏心所的劣点,而显心王的优点。   5.遣相证性观:排遣万有的差别事相,证入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项,称为五重唯识观。   总而言之,唯识之学,博大精深,难以穷究,而在佛法中却又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然怎会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呢?若就行的方面来说,不懂唯识倒无所谓,如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为宇宙万有,离了识的作用以外,就无法开口。故此宗是以研识为方便,以转识为究竟。所以说学佛的人,不管学那一宗,对于唯识多少总要懂一点,在行持上是很有帮助的。   八、密宗:   佛陀为了度生的方便,所说的言教故有显密之分。所谓显教,是应身佛释迦如来说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为文相易于了解,故称显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内证真言教法,文理难知,故称密教。显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称之为显;密教如电报的密码,非专业者不解,故称密。   毗卢遮那佛,在摩醯首罗天的金刚法界宫,为金刚萨埵诸大菩萨说真言法,金刚萨埵录出后,藏于南天竺的铁塔中,后来有位龙猛菩萨,见金刚萨埵面授大法,后即将此法传于弟子龙智,再传于善无畏,及金刚智,以后他们和金刚智的弟子不空于唐玄宗时,来中国宏传密法,后称开元三大士,这是我国密教的由来。   此宗所根据的佛经,有大日经、金顶经、苏悉帝经、瑜只经和略出念诵经等五部;在论典方面,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经论所说的内容,是说我们的体相,和大日如来一样,因无始来,一念不觉,而使身口意三业不净,堕入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现在要想回复本来面目,而使三业清净,必须手结印,口持咒,意观想,藉三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三业清净,以了脱生死之苦,即身成佛。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须努力。若论阶位,只能和罗汉相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成佛,而颇瓦法和净土宗的念佛是相应的,因为他的目的也是极乐世界,但是修习的方法,却不及念佛简便了。   曾经有几位朋友和我说,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见他们学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得神通,藉以显众,争取名闻,如此用心,殊堪怜愍!其实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只要成了佛,则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么都好吗?何必专修?就以甘蔗板来说,是制糖的副产品,如果专用甘蔗来做甘蔗板,未免太可惜!   说实在的,我不但没有学密,对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当然就不够资格说别人的长短,但是有人问及此事,又不得不把个人对各宗表示一点意见,作为初学的参考。   九、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所谓静即是定,虑即是慧,定慧均等曰禅那。此法在我国行之已久,但一向是依教修行的,若以修习的方法来说,可分为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和实相禅四种,此外还有一种祖师禅,因在经教之外,故称教外别传。此禅始于达摩,自其东渡来华,面壁少林寺时,即传法于慧可,后立为宗。   关于宗门禅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在灵山,一在祇园’,现在以祇园为根据,相传当年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完毕,百万人天的听众还未离开时,佛就拿起一朵金婆罗花向大众说:‘我虽然说了四十九年法(方便),可是未曾说著一字(究竟)。’当时大家听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因此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学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在这样平凡的因缘之下,就产生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   迦叶尊者受法后成为禅宗的初祖,传至达摩即为二十八祖,他见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带来我国,成为我国禅宗的初祖。他来华是在广东登陆的,梁武帝闻奏后,即迎至金陵,因语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时慧可大师因断臂求法,即蒙印可,是为二祖。再传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这是我国禅宗的黄金时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单传,以后六祖就变单传为多传,改祖号为师,并且只传法不传衣钵,旨在息争。自变多传以后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记载的四十三人,其中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这两位禅师最为杰出,因为得力于广传的关系,所以宗匠辈出,才有一花五叶的产生。   禅宗修习的方法是观心,以明心为方便,见性为究竟。所谓明心见性,即是教下的转识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则下,也没有一定的训练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真面目。’后来黄檗禅师为了因机施教,所以改观心为参话头。不管方法怎么变,但目的都是为了断绝学人的思路,使其对境无心,而见自性,这是永远不会变的,否则,那就不是禅。至于话头怎么参,我是外行,不过我知道参话头的目的,是使学人断绝思路,而对境无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谁’,像猜谜似的,教你集精会神的参。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说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对的,假使是这么简单,也就用不著参了。所谓参禅,要在‘谁’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参才行。若在禅堂里,职事们会拿著香板到处查看,发现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为他们是过来人,他看别人参的情形,好像站在门里看室内的东西,一目了然,(别人是站在门外从墙壁上向里看,一无所见)。所以香板应该打在什么地方,多轻多重,我认为都有一定的分量,决不是乱打的。曾经有位老法师和我谈他参禅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灯,因天热而发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禅堂,就向监查师父说明燃香事,请他以后香板打在别处,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处。当时听了这段话,我认为不合理,后来一想,才知道是对的。燃灯发炎,是业障,怕打痛处是我执,偏打痛处,既能破执,又可消业,真是慈悲之至!   禅,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品,我国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禅,因此可分为凡夫禅、二乘禅、祖师禅、和如来禅四种。凡夫禅修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十六特胜和通明禅。二乘禅,修九想观、八念观和九次第定。祖师禅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这种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顿教法,只适合接引利根,对钝根的没有多大用处。如来禅,因其为经教文字所诠而得名,即是首楞严定。楞伽经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这种禅,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诸根普被,故称为渐教。此外还有一种念佛禅(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净土法门,而不知道也是属于禅的一种,请看大集经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这总不是假的罢。   这里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黄檗禅师改‘观心’为‘参话头’的原因,是见当时的修行人,根性渐劣,为了契理契机,不得不改。现在去圣的时间更是遥之又遥,而根性更劣,对于禅不要说参,恐怕连禅堂的规矩,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又得仰望当今的高僧大德,因时制宜,提倡念佛禅,正是时候了。如说念佛就是念佛禅,念佛禅还是念佛,何必多此一举?因为一般人都喜欢禅,如果不加个禅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么效果,这就和国产的商品一样,假使上面没有几个英文字母,一定滞销。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禅’,未知先觉者以为然否?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禅,以上所说的,是从看书和思惟所得来的一点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对的,如果你对禅有兴趣,不妨看看历代祖师的公案语录,然后还要请教住过丛林的老法师,比较可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语说:‘驴若跑得快,马就不值钱。’且看古人参禅有成就的,没有不是从禅堂里苦出来的。现在也有人自称‘缠尸’,因为他参的是禅外别传的‘名利缠’,仗佛威光,标奇惑众,若是跟他参学,保证也会‘开误!’   现在一般人所说的禅,好像都是指祖师禅而言。此禅虽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达摩传心印于慧可,是以楞伽为证;五祖授心印于惠能,是以金刚经而印契。这样看来,不是就有些矛盾吗?不然,因为不立文字,是不执文字的意思,并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来说,此禅是不避见闻觉知的,只要能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话头)去参就行,到了某种程度,要考功夫,所问所答,都要契理契机,恰到好处,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现在会问的不多,会答的没有,如果会背几则公案,念得几句机锋,纵然能趺坐于床,穷年参究,那也许是‘禅’,也许是‘缠’!但是修净土的,同样的是不避见闻觉知,最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念佛)的去念就行,至于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烦别人,自己可以考,用三省吾身的办法:妄想减少了没有?烦恼是否比以前轻?名利是否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顺逆诸境是否镇静?生活是否俭朴?念佛是否精进?信心是否坚定?愿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随时检讨,有则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会还我净明的。   十、净土宗:   净是清净,土是国度,十方诸佛的国度都是清净的,故称净土。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污浊不堪,所以称为秽土,现在要谈的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而言。这是为了统一我们的思想,使其专注一境,减少对外境分别,而渐渐的断绝思路,坚定正念,将来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就叫净土法门。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所依的经典是三经一论,因此修净土的对于弥陀经、无量寿经,和往生论,特别重视。自圣教传入我国,净土之法,最初流传的地区并不太广,到了东晋时,慧远大师应世,极力提倡,于是就在江西庐山创建莲社,集众念佛,后来均得往生,这样才正式的成立了净土宗。   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时,曾作国王,因闻佛说法的因缘,即舍王位出家,号法藏比丘。当时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的庄严妙相,于是就在佛前发了四十八个愿,每愿都说若不实现誓不成佛。然后又以诸佛净土为蓝本,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边,约十万亿佛土那么远的一个地方,经过五大劫的时间,才建好一个国家,定名为极乐世界。佛兴建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为收容我们这个世界上舍苦就乐的众生,只要心诚愿切,随时称念弥陀名号,到最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必定现前接引,如一念顷,即生彼国。   阿弥陀是梵语,译为无量寿,或无量光。因为成了佛,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称为无量寿和无量光。佛是觉者,好像我们对博学多能的读书人称博士一样,精医术的称医学博士,精工程的称工程博士,那么佛的寿命、光明都是无量的久远和广大,所以尊称为阿弥陀佛!现在还在极乐世界说法度生,一直到永远。所谓极乐世界,极是究竟的意思,乐是快乐。也就是说,究竟的快乐才是极乐。至于世界,在这里可作方位、处所和地方解,因为那个地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世界。’但我们这里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经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说:‘你认为讨老婆很快乐,她爱慕虚荣,或者好吃懒做,你会快乐吗?你认为打麻将很快乐,若是别人碰走了你一张听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场输一场,你快乐吗?年纪大了,生个男孩,觉得快乐,但是他常常生病,长大了又不用功读书,专门偷鸡摸狗,警察先生三天来通知要严加管教,五天来通知传讯交保,这样你会快乐吗?……。’就算你的运气好,妻贤子孝,自己也生财有道,老当益壮,但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邻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烧光了,为了抢救财物,身受重伤。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还快乐吗?这些事固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遭遇到,但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会有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你学秦始皇大胆假设,所以觉得世间上一切都是快乐的;我学释迦佛小心求证,因此我认为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这样说扫你的兴,如果认为我的看法不对,今后还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说起来,一般人对世间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兴趣,我们的看法是综合性的,所以会厌烦。闲话少说,我们还是谈念佛。   此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须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才能达到目的。所谓‘信’、要深信西方确实有佛号阿弥陀,以慈悲愿力,接引众生,彼世界的庄严,如经所说,决不会假。‘愿’、就是绝对愿意去。‘行’、必须依法去行,老实念佛,至死不变,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于念的方法,分为三种:   1.持名念佛:出声或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2.观想念佛:双目注视佛像,意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谓之观想念佛。   3.实相念佛:谛观诸法实相,本自如如,因此对于宇宙万有,不起分别,名实相念佛。   以上三种念佛方法,观想过于微细,不易著手,实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为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定),……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古今诸大善知识,都是劝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论出声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时间一久,自然就能一心不乱。因为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果能切实行去,因缘成熟,即可往生。

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律宗

中国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后来,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仅剩下了十宗,涅盘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

南传上座部的泰国佛教,分有大宗派及法宗派。

西藏的密教区,分为黄教、红教、白教、黑教等。


【法相宗】
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本宗教义分项略述如下:(一)万法唯识,本宗依唯识论,说明宇宙万有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内外二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心识所变;能变识有八,所变法则森罗万象。(二)五位百法,法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乃一切万有之总称。一切万有悉皆保持其自性,常不改变,是为任持自性;以保持自性,故能成为轨范标准,令人生起一定之了解,是为轨生物解。一切诸法,即森罗万象,在瑜伽论归纳为六六○法,世亲更于百法明门论中立百法,分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位。此等五位百法,皆不离识,即唯识所现。(三)种子现行,百法中,除无为法之六法外,其余之因缘所生有为诸法,皆从种子生起。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中,能生起色法、心法等万千诸法之功能,犹如草木之种子。(四)阿赖耶缘起,宇宙万有皆由识所变现,色境、声境、香境、味境、法境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意识所变现。乃至末那识,恒以阿赖耶识为对象,变现实我实法之影像。又诸识之转变有因能变、果能变二种。因能变唯在第八识,对此而立阿赖耶缘起之名。(五)四分,即:(1)相分,一切所缘境。(2)见分,诸识之能缘作用。(3)自证分,证知见分之作用。(4)证自证分,更确认自证分之作用。(六)三类境,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1)能缘之心对所缘之境时,唯以现量如实量知彼境之自相,称为性境。(2)由于能缘之心妄想分别所变现之境界,称为独影境。(3)境相兼带本质,即主观之心缘客观之境,虽有所依之本质,而非为彼境之自相,称为带质境。(七)三性,一切诸法之体性相状,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八)五性各别,一切有情本具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等五种种性。

本宗复依解深密经无自性品立三时教,以判释释尊一代所说之教法。三时即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前二时为方便未了义教,止于偏有偏空,第三时说超越诸法最深远不可思议中道真实义之最极圆满教,为了义教。


【三论宗】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此宗的学统,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这种理论,总说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离开众多因素的条件就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这叫无自性,也就是性空。即缘起事物的存在就是性空,不是除去缘起的事物而后说空。如《十二门论》所说:“众缘所生法,即是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这就是说:缘起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但为随顺世俗的常识,而说有缘起的事物,把缘起和性空统一起来,这就是中道。所以,不离性空而有缘生的诸法;虽有缘起的诸法,也不碍于毕竟空的中道实相。为了阐明这种理论,此宗更立有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等义。



【天台宗】
理论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经典与判教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
在三译华严中,贤首以前均依六十《华严》而弘教化,宗密则依八十《华严》而弘教化。此外,世亲造《十地经论》十二卷,为《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为本宗所依论典。


【禅宗】
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
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后世禅宗流入禅语机锋、呈口舌之辩,违反了禅宗的本意。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



【净土宗】
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昙鸾以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口诵阿弥陀佛,著《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
该宗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真言宗】
有广狭二义:
(一)广义之真言宗,泛指自印度传入西藏、中国、日本之密宗。(参阅‘密宗’4477)
(二)狭义之真言宗,特指流传于日本之密宗。为日本八宗之一。以‘即事而真’、‘三密加持’为主要法门。

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其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主张佛身四身说(法身、报身、应身和俱生身),宣传自我是“与生俱有”(本性)的性质并是实现的目的,在实践上重视导师的作用和秘密的仪式。



【律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戒体,旧译“无作”,新译称“无表”。三家对此有所分歧。古师多依《成实论》,以“无表业”为色法,倡色法戒体论。南山宗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经》、《摄大乘论》所说,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它和前二说相对,称为心法戒体。

  任何一个宗教,因对阐释角度和实践方法的不同,因传播地域风土人情的差异,都会形成许多宗派,这很正常,也是好现象,以为它满足了人们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需求。佛教也不例外。诚如前面的各位所言,佛教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如果从修行方法来看,可以说有属不清的“宗派”。兹以历史线索为据,将印、藏、汉、日主要宗派罗列如下,以供参考。

  一、印度佛教主要宗派
  按历史阶段,大致可氛围小乘佛教、大乘显教和密教三个大类宗派。
  其中的小乘佛教,主要有以下一些宗派:(1)说一切有部,(2)雪山部(根本上座部),(3)犊子部,(4)法上部,(5)贤胄部,(6)正量部,(7)密林山部,(8)化地部,(9)法藏部,(10)饮光部,(11)经量部[以上上座系],(12)一说部,(13)出世部,(14)鸡胤部,(15)多闻部,(16)说假部,(17)制多山部,(18)西山住部,(19)北山住部[以上大众系]。
  其中的大乘显教,主要有两大宗派:①中观学派,②瑜伽行派。其中,中观学派后来分为③自续派和④应成派,自续派又分为⑤顺经部行自续派和⑥顺瑜伽行自续派;瑜伽行派后来又分为⑦有相唯识和⑧无相唯识。
  其中的大乘密教,按照后来藏传佛教大师宗喀巴的观点,可以分为①事部,②行部,③瑜伽部,④无上瑜伽部这四支。

  二、藏传佛教主要宗派
  ①宁玛派,②萨迦派,③噶举派,④觉囊派,⑤噶当派→⑥格鲁派。

  三、中国汉传佛教主要宗派
  ①天台宗,②三论宗,③法相宗,④华严宗(贤首宗),⑤禅宗,⑥净土宗,⑦律宗,⑧密宗。此外历史上还有⑨俱舍宗,⑩成实宗,(11)三阶教等。

  四、日本佛教主要宗派
  奈良六宗:①三论宗,②法相宗,③俱舍学派,④成实学派,⑤华严宗,⑥律宗。
  平安二宗:①天台宗,②真言宗(密宗)。
  镰仓及以后兴起的宗派:①净土宗,②临济宗(禅系),③曹洞宗(禅系),④真宗(净土系),⑤时宗(净土系),⑥日莲宗(天台系)。
  二战前后的新兴派别:①创价学会,②立正佼成会(皆日莲系)等。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于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指的这一层意思。

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

所以,佛涅般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内应运而生。而传入中国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当然,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是没有宗派门户之见的,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们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了宗派的出现。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时八教】和华严宗的【五教十宗】。继后,其他宗派也相继判教。什么是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经、律〕来判释自己的宗派属佛所说的至上的圆教经典。所谓的:各宗大师尝有教相判释,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兴,门户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

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

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近代,禅宗出了寄禅 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丹霞;唯识出了欧阳竞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乱

问: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请简单介绍一下?
答: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 八大宗派。

各宗祖庭都不是一所,难以枚举。
参考资料: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

禅宗和弥宗

八万四千法门。

其实,这只是用来形容很多的意思。

  • 佛教有哪些宗派
    答:一般公认的是十宗,包括了八个大乘宗派,分别为“禅宗、天台宗、华严宗、蜜++(特意写错的,你懂的)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两个小乘宗派,分别为“俱舍宗、成实宗”。
  • 佛教有多少宗?
    答:佛教八宗是佛教八大宗派的简称。这种说法始于清末杨仁山居士整理日僧凝然(1240-1321)的《八宗纲要钞》。原指小乘二宗成实宗、俱舍宗,加上大乘六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但由于禅宗、净土宗的兴起,所以又有十宗的说法,即小乘二宗成实宗、俱舍宗,加上大乘八宗律宗、三...
  • 佛教中有几大宗,分别是
    答:佛教中的八大宗派各自有其独特的教义和经典依据。以下是各个宗派的简要介绍:一、三论宗,又称法性宗,主要依据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观论》、《百论》和《十二门论》。此宗派以中观派的三部论典为理论基础。二、瑜伽宗,又称法相宗或慈恩宗,由印度的弥勒、无著和世亲创立。该宗派以《解深密经》、《...
  • 佛教中有几大宗,分别是
    答:佛教中有八大宗。分别是:一、三论宗又名法性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二、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又翻译做“天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
  • 佛教中到底有多少宗?
    答:(18)西山住部,(19)北山住部[以上大众系]。其中的大乘显教,主要有两大宗派:①中观学派,②瑜伽行派。其中,中观学派后来分为③自续派和④应成派,自续派又分为⑤顺经部行自续派和⑥顺瑜伽行自续派;瑜伽行派后来又分为⑦有相唯识和⑧无相唯识。其中的大乘密教,按照后来藏传佛教大师宗喀巴的...
  • 中国佛教分为几个宗系?
    答: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小乘佛教二大宗派,此即是一般说的佛教十大宗派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佛教初来中国,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
  •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答: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一般家里要做什么法事得话,就由净土宗来操持)、律宗、密宗(又称显宗,该宗派得最显著特征就是所有得佛像皆为菩萨真身像,所以自视为佛教正统),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
  • 谁知道佛教到底有多少个宗派?
    答:汉传佛教的八宗 三论宗 天台宗 贤首宗(华严宗)禅宗 密宗(真言宗)净土宗 律宗 法相宗 藏传佛教的教派 宁玛派 噶举派 萨迦派 觉囊派 噶当派 格鲁派 希解派 觉宇派 廓扎派 夏鲁派
  • 中国佛教中的十大宗派是那些啊?
    答:1、三论宗,2、唯识宗,3、天台宗,4、华严宗,5、禅宗,6、净土宗,7、律宗,8、密宗,9、俱舍,10、成实 中国佛教共分为十宗。由于佛教传入东土,与中国文化融和,祖师大德们在义理的 发挥,或修持的方法上,各有所专,自成一家,形成宗派,但并非思想上的分歧。例 如:禅、净、密各宗,...
  • 请问佛教有宗派之分吗?
    答:佛在世时,原无宗派之分 八大宗派系指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若加上小乘的俱舍,成实二宗,是一般盛行的十大宗派。佛教初来中国,并无宗派之分,后因佛典翻译昌盛,思想体系与义理各有独到之处,复以师承各有法脉,所着重之经论互异,遂依其特色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