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为什么不在夷陵之战吴蜀两国反目的时候趁机伐吴?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不趁机进攻吴国或者蜀国

地理上打不过去。局势上也不敢贸然动手。
此时的曹丕刚称帝不久,国内环境也不算太稳定,不利于大战。

吴蜀交兵,是在长江沿线,尤其是长江以南。而魏军到不了江南,这是个大问题。如果能到江南,那赤壁之战就不会输了。
大战开始,谁也不能预知胜负,曹魏也没有办法做什么,不如坐山观虎斗,反正不管谁输谁赢对于吴蜀两家都是损失。而且此时的吴国已经表示臣服于魏国,即便如此,陆逊在取胜之后也没有强行追击,而是防备着魏军。蜀军虽然是敌对状态,但是战前刘备军力强大,曹丕也不会想到蜀军会一败涂地。
唯一有可能的就是魏军从汉中等地抄后路进攻蜀国,不过蜀道难是有名的,要是阳平关能攻下来,那蜀国早就灭了。吴蜀两国能以四州之地对抗曹魏九州之地,主要靠的就是地利啊。

导读: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在这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都是一把大火。刘备在称帝三个月后就迫不及待的率领大军征伐东吴,攻城掠地威猛至极。东吴非常的被动,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打算向刘备割地请降。那么好容易看到对手孙刘两家窝里反,曹魏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趁机和蜀汉夹击伐吴?是曹魏无人看出这么明显的良机吗?非也,是曹丕的格局不够。结果坐失良机,统一大业延误了几十年。

夷陵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10月,也就是刘备出兵伐吴的前一年曹丕受禅代汉自立建立魏国。改元黄初,国号魏。曹丕在三国之中抢先登基,第一个称帝。公元221年4月汉中王刘备假惺惺的在群臣劝进下称帝,改元章武国号汉。同年七月,刘备不顾群臣反对率领大军出征。东征吴国刘备虽然打的是为二弟关羽复仇的旗号,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刘备意在荆州。
关羽兵败身死荆州丢失后,曹丕的谋臣关内侯刘晔已经成功预测到刘备一定会在近期出兵伐吴。所以刘晔建议曹丕早做准备,在这场孙刘两家翻脸的时刻谋取利益最大化。可以说如果曹丕按照刘晔的推测认真准备的话,也许三国并立的局面在一开始就会被曹魏打破。
《三国志》记载: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果然刘备称帝后出兵伐吴,打算复夺荆州。 所谓哀兵必胜,蜀军进展迅速出三峡攻取大片吴国领土。吴国大惊,一方面向刘备提出割地求和;另一方面向曹魏称臣并提出派儿子孙登为质子前往洛阳。孙权上表称臣在魏国掀起轩然大波,关内侯刘晔坚持认为孙权称藩不过是权宜之计不可相信。
刘晔对战局有着惊人的预测和掌控力,他认为应该联蜀灭吴。当曹魏众臣表示伐吴可能会引起孙刘再次联手的疑虑时,刘烨表示:“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也就是说根据刘晔的推测,刘备不会因为曹魏的介入而改变攻伐吴国的初衷。
一直以来都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这次难得孙刘窝里反对曹魏来说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后来曹丕伐吴的实际效果看,曹魏绝对有灭吴的实力(如果不是军中瘟疫,早就攻破江陵)。所以刘晔建议从东部出兵切入东吴的腹心之地,让吴国在东西两线首尾不能相顾。

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
面对孙吴象征,曹丕的选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如22年前的官渡之战。当时曹操和袁绍对峙,田丰建议袁绍在曹操攻击徐州刘备的时候从背后出兵伐曹。曹操势必首尾不能相顾,再加上南方的刘表、东吴的配合曹操肯定会元气大伤。如果袁绍和刘表、江东孙吴共同灭了曹操,则袁绍可以一统北方。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惜袁绍没有听。不但没听,当曹操灭掉刘备再无后顾之忧的时候袁绍反而要兴兵伐曹。

而此次刘晔建议曹丕在孙刘两家激战之时,从吴国背后下手既无风险利益又大。可以说和20多年前田丰的建议如出一辙,可惜曹丕如同当年的猪队友袁绍一样拒绝了联蜀伐吴的建议。果然夷陵之战后,孙权翻脸再也不提质子的事情。这下曹丕才兴兵伐吴,已然错失了最佳机会不了了之。
曹丕没有再夷陵之战时出兵东吴措施统一良机,让三国对峙局面延续了40多年
很多观点认为曹丕此次不出兵是因为他刚刚篡汉着急平定内部,其实这个大可不必。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天下已经渐渐习惯了政出曹门。忠诚汉朝的势力不是没有,但是由于没有兵权也不可能翻出什么大的浪花。江山是曹操打下的,文臣武将都是忠于曹家的既得利益者。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朝中已经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虽然曹丕年轻没有曹操的威望,但是曹丕通过称帝建国让关东世家大族和沛谯勋贵集团都得到了利益。统治基础稳定,所以曹丕此时出兵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原因就在于曹丕毕竟还年轻,过于详细孙权的投诚。可惜他对孙权这种翻脸不认人的嘴脸是后来才认识到的。夷陵之战彻底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大败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辅佐刘禅彻底在益州休养生息准备北伐;东吴拿回了战略要地荆州,依托长江天险北拒曹操;曹魏失去了灭吴的机会。
等到北方军队再次越过长江灭吴已经是五十多年后了,当时已经是司马氏篡位建立的西晋了。曹魏末年司马昭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是依然不敢篡位。为什么呢?就是威望不足,所以司马昭为提高军功和威望才发动了灭蜀之战。灭蜀后,司马氏才凭借灭国大功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所以追本溯源曹魏灭亡的诱因就在曹丕这里呢。

如果曹丕听从刘晔的建议加入夷陵之战,吴国必灭。有灭国之功,曹魏的势力必然大涨。民心、军心的忠诚度肯定会大幅上升,一旦灭吴蜀汉还会存在多久?即使曹魏和蜀汉分割东吴的话,至少曹魏占据大半领土。这样曹魏对蜀汉就会形成以全局对一隅的局面,类似历史上宋灭蜀、大明王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一样可以取得全国的统一。以全国之力攻伐蜀汉,再易守难攻也不行。这样推测的话我们不敢说司马氏没有篡位的机会,至少篡位没有那么容易。如下图所示:大明王朝以全国之力平定盘踞在四川的明夏政权还不是一鼓而下。

小结:
综上所述,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趁孙刘两家夷陵之战时伐吴。不但错失了灭吴的大好机会,而且为曹魏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战,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在这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都是一把大火。刘备在称帝三个月后就迫不及待的率领大军征伐东吴,攻城略地威猛至极。东吴非常的被动,一面向曹魏称臣一面打算向刘备割地请降。那么好容易看到对手孙刘两家窝里反,曹魏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趁机和蜀汉夹击伐吴?是曹魏无人看出这么明显的良机吗?非也,是曹丕的格局不够。结果坐失良机,统一大业延误了几十年。

夷陵之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10月,也就是刘备出兵伐吴的前一年曹丕受禅代汉自立建立魏国。改元黄初,国号魏。曹丕在三国之中抢先登基,第一个称帝。公元221年4月汉中王刘备假惺惺的在群臣劝进下称帝,改元章武国号汉。同年七月,刘备不顾群臣反对率领大军出征。东征吴国刘备虽然打的是为二弟关羽复仇的旗号,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刘备意在荆州。

关羽兵败身死荆州丢失后,曹丕的谋臣关内侯刘晔已经成功预测到刘备一定会在近期出兵伐吴。所以刘晔建议曹丕早做准备,在这场孙刘两家翻脸的时刻谋取利益最大化。可以说如果曹丕按照刘晔的推测认真准备的话,也许三国并立的局面在一开始就会被曹魏打破。

《三国志》记载: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果然刘备称帝后出兵伐吴,打算复夺荆州。 所谓哀兵必胜,蜀军进展迅速出三峡攻取大片吴国领土。吴国大惊,一方面向刘备提出割地求和;另一方面向曹魏称臣并提出派儿子孙登为质子前往洛阳。孙权上表称臣在魏国掀起轩然大波,关内侯刘晔坚持认为孙权称藩不过是权宜之计不可相信。

刘晔对战局有着惊人的预测和掌控力,他认为应该联蜀灭吴。当曹魏众臣表示伐吴可能会引起孙刘再次联手的疑虑时,刘烨表示:“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也就是说根据刘晔的推测,刘备不会因为曹魏的介入而改变攻伐吴国的初衷。

一直以来都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这次难得孙刘窝里反对曹魏来说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后来曹丕伐吴的实际效果看,曹魏绝对有灭吴的实力(如果不是军中瘟疫,早就攻破江陵)。所以刘晔建议从东部出兵切入东吴的腹心之地,让吴国在东西两线首尾不能相顾。

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

面对孙吴象征,曹丕的选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如22年前的官渡之战。当时曹操和袁绍对峙,田丰建议袁绍在曹操攻击徐州刘备的时候从背后出兵伐曹。曹操势必首尾不能相顾,再加上南方的刘表、东吴的配合曹操肯定会元气大伤。如果袁绍和刘表、江东孙吴共同灭了曹操,则袁绍可以一统北方。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惜袁绍没有听。不但没听,当曹操灭掉刘备再无后顾之忧的时候袁绍反而要兴兵伐曹。

而此次刘晔建议曹丕在孙刘两家激战之时,从吴国背后下手既无风险利益又大。可以说和20多年前田丰的建议如出一辙,可惜曹丕如同当年的猪队友袁绍一样拒绝了联蜀伐吴的建议。果然夷陵之战后,孙权翻脸再也不提质子的事情。这下曹丕才兴兵伐吴,已然措施了最佳机会不了了之。

曹丕没有再夷陵之战时出兵东吴措施统一良机,让三国对峙局面延续了40多年

很多观点认为曹丕此次不出兵是因为他刚刚篡汉着急平定内部,其实这个大可不必。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天下已经渐渐习惯了政出曹门。忠诚汉朝的势力不是没有,但是由于没有兵权也不可能翻出什么大的浪花。江山是曹操打下的,文臣武将都是忠于曹家的既得利益者。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朝中已经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虽然曹丕年轻没有曹操的威望,但是曹丕通过称帝建国让关东世家大族和沛谯勋贵集团都得到了利益。统治基础稳定,所以曹丕此时出兵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原因就在于曹丕毕竟还年轻,过于详细孙权的投诚。可惜他对孙权这种翻脸不认人的嘴脸是后来才认识到的。夷陵之战彻底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大败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辅佐刘禅彻底在益州休养生息准备北伐;东吴拿回了战略要地荆州,依托长江天险北拒曹操;曹魏失去了灭吴的机会。

等到北方军队再次越过长江灭吴已经是五十多年后了,当时已经是司马氏篡位建立的西晋了。曹魏末年司马昭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是依然不敢篡位。为什么呢?就是威望不足,所以司马昭为提高军功和威望才发动了灭蜀之战。灭蜀后,司马氏才凭借灭国大功篡夺曹魏政权建立西晋。所以追本溯源曹魏灭亡的诱因就在曹丕这里呢。

如果曹丕听从刘晔的建议加入夷陵之战,吴国必灭。有灭国之功,曹魏的势力必然大涨。民心、军心的忠诚度肯定会大幅上升,一旦灭吴蜀汉还会存在多久?即使曹魏和蜀汉分割东吴的话,至少曹魏占据大半领土。这样曹魏对蜀汉就会形成以全局对一隅的局面,类似历史上宋灭蜀、大明王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一样可以取得全国的统一。以全国之力攻伐蜀汉,再易守难攻也不行。这样推测的话我们不敢说司马氏没有篡位的机会,至少篡位没有那么容易。如下图所示:大明王朝以全国之力平定盘踞在四川的明夏政权还不是一鼓而下。

综上所述,曹丕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趁孙刘两家夷陵之战时伐吴。不但错失了灭吴的大好机会,而且为曹魏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 曹操为什么不在刘备夷陵大败之后攻打蜀汉,反而讨伐东吴?
    答:夷陵大败,照理说,曹魏应该顺势攻打蜀汉,但为何曹丕却不按照理出牌,反而攻打了东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原来,在公元222年初,孙权就给曹丕上书,并且向曹魏称臣,称自己愿意将自己的长子孙登,作为人质以表诚心,此时曹魏有一佐世之才一眼便看透了孙权并非真正想要臣服于曹魏,此人便是刘晔。孙权...
  • 曹魏为什么不在夷陵之战吴蜀两国反目的时候趁机伐吴?
    答:一直以来都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这次难得孙刘窝里反对曹魏来说简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从后来曹丕伐吴的实际效果看,曹魏绝对有灭吴的实力(如果不是军中瘟疫,早就攻破江陵)。所以刘晔建议从东部出兵切入东吴的腹心之地,让吴国在东西两线首尾不能相顾。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
  • 夷陵之战蜀吴打得不可开交,本是魏国的好机会,曹丕为何不动手呢?
    答: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蜀汉距离曹魏相对较远。二 自汉中之战后,曹魏和蜀汉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交战。不过,关羽北伐襄樊,导致曹魏将重兵集中到荆州地区。并且,曹魏的都城是洛阳,也即其腹地和蜀汉距离较远,加上当时诸葛亮还没有北伐。所以,曹魏如果要进攻蜀汉,必须要长距离的调集兵力。但是,...
  • 探究夷陵之战前曹丕为何不联蜀攻吴?
    答:吴死了是孤独的。”柳椰的分析是正确的。刘备当时满腔仇恨,毫无理智。他根本不会想到他嘴唇发僵,牙齿发冷的原因。如果魏国出兵蜀国夷陵,他可以有一支军队。曹仁、曹秀、张辽攻打濡须,曹真、张合、黄旭攻打南郡。
  • 夷陵之战爆发,曹丕为什么不出兵攻吴或者灭蜀?
    答:4、军力调动困难,应对时间有限。从建安十六年(211年)开始,曹军主力便来回折返于孙权和马超两线,尤其是汉中之战后,曹魏主力便一直驻扎在陈仓、长安一线,曹操发丧之后夏侯尚又带着中原之兵护送曹操灵柩返回邺城安葬,曹丕就算想要进攻孙权,西兵东调、北师南来,短时间内抽调大军也并不容易,贸然兴兵伐...
  • 吴蜀夷陵大战,曹魏为何没能及时出手?
    答:最主要的原因是魏文帝曹丕。“秋,七月,汉主自率诸军击孙权,权遣使求和于汉。”“八月,孙权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并送于禁等还。”在刘备准备征伐孙权的时候,孙权向曹魏称臣,魏文帝十分高兴。大臣刘晔劝建议不能接受孙权的请和,而应该率军渡江伐吴。刘晔独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
  • 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曹魏为什么不偷袭蜀汉?
    答:一、夷陵之战曹丕最缺乏的就是战略家之眼光 二、夷陵之战三国已失去战略平衡 吴蜀两国能以四州之地对抗曹魏九州之地,主要靠的就是地利 及两家联盟。而夷陵之战已标志着吴蜀联盟彻底瓦解,亦失去了三国这个战略平衡。这时的曹魏不论从经济、军事、人口等方面都全面超过这两家,那么曹丕为何不借此天赐...
  • 夷陵之战后,曹丕不趁势灭蜀,反而进攻东吴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之四:攻蜀极可能促成孙刘联盟,攻吴则不存在这层因素 夷陵之战后,蜀国的确遭受了重创,但也正因如此,如果曹魏悍然发动灭蜀之战,蜀国在无法抵抗的情况下,极可能摒弃前嫌重新与吴国结盟。而对于东吴来说,孙权只要不是傻子,就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曹魏去灭掉吴国,一旦曹魏...
  • 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魏吴两国为何不联手灭蜀呢?
    答:第一个原因就是夷陵之战后东吴的实力也受损严重,不能阻止大规模的兵力去灭掉蜀国。毕竟当时刘备是率领几十万大军去攻打东吴的,虽然最后是陆逊用火攻解决了刘备,但在与刘备大军的较量之中东吴的兵马损失也不小。所以,即使东吴与曹魏联合去攻打蜀国,那东吴所能派出去的兵力总归是有限的,起不到太大...
  •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 曹丕为何不趁机攻打蜀汉而是东吴
    答:曹丕之所以选择伐吴,也是有原因的:一、吴国言而无信,出师有名 在刘晔向曹丕提出伐吴时,曹丕说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这便是曹丕拒绝刘晔伐吴的原因,孙权才能放心调集兵力对付蜀汉。等到夷陵之战结束之后,孙权开始不把曹魏放在眼中,尤其是质子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