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苗族医药的诗句(唐朝时期的苗族人是怎样的状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9

1.唐朝时期的苗族人是怎样的状态

唐朝前期,苗族分布的区域向西退缩至今川、黔、湘、鄂连接地带,集中居住区域则是今湘西、黔东连接地带。

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苗族中与汉族直接接触较多的部分是分布在今川、黔、湘、鄂连接地带的部分。唐朝和五代的统治者们通过任命当地苗族中的上层分子为羁縻州刺史的方式,来对苗族人民进行统治。

唐朝时期设置的锦州、溪州、巫州、叙州等,都是苗族的聚居区。这一带的苗族中的上层分子便充当了羁縻州刺史。

五代十国时期,楚国马希范有溪、锦等州,仍以溪州彭士愁等为刺史,“立铜柱为界”此时,湘西、黔东一带的苗族已经进人阶级社会,所以唐朝和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们能够通过苗族内部的统治者们来对苗族人民进行统治。 然而,溪、锦等州苗族内部的氏族或村社组织,依旧明显地存在,所以各羁縻州刺史统辖的是许多氏族或村社。

深人西南腹地的那部分苗族,也是随地组成氏族或村社,既受同区域内大民族统治阶级的支配,又保持自己本民族村的相对独立性。如定居在南诏东南部边境的那部分苗族,就是既受南诏统治阶级的支配,又保有自己政治、经济结构的特点,所以他们向南诏统治者们提出要求“立边城自为一国 。

宗教与教育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

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 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

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 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 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

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

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

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

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

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 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

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

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 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

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

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 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

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

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

苗。

2.描写凯里民族风情园的句子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苗岭山麓、清水江畔,是国家民委、国家体改委批准的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发实验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也是全国41个"绿都"之一.凯里设治已有500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曾有"小京州"美称。几百年来,生活在凯里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凯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一个多民族大花园,被誉为"苗岭明珠"。凯里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被确立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中心.凯里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境内有瑶林仙境般的渔洞溶洞,有充满神话传奇色彩的香炉山,有如诗如画的清水江,还有数不清的苗族村寨。

凯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生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仅医药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类就达400多种,拥有煤、铁、铅、锌、重晶石、铝钒土、石英石、硅石岩等矿藏,其中硅石中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8%,名列西南之罐。

另外,黔东南州里还有雷山、榕江、黎平和从江几个少数民族风情颇为原始古朴的县。其中雷山县以苗族居多,其余三县都以侗族为主,以侗寨为其特色,花桥和鼓楼则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当您看到了鼓楼,您便知道自己已经来到了侗寨。

参考文献:中国鼠标旅游网(。

3.苗族的故事

编辑本段[民族简介] 史料载,为蚩尤部族后,蚩尤者,炎帝属也,于炎黄一统后背而南下,入百越进入今天的湖南、广西、云南一带居住。

苗族(Miao nationality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894,0116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曾经自称“牡”、“蒙”、“摸”、“毛”,有的地区自称“嘎脑”、“果雄”、“带叟”、“答几”等。

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编辑本段[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

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

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

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

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

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

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

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

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

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

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

其中,黔东南的吃牯。

4.苗族有什么歌曲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

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

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创世歌:是一种很古老的神话故事歌,主要是叙述天地日月的起源,万物的产生。

这类歌有《开天辟地歌》、《万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叙述人类的产生,民族的来源和迁徙,如《人类起源歌》、《洪水滔天》等。

这类歌主题思想积极进取,在相当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有史料研究价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内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变过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其中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传的《兄妹结婚》,黔东南的《开亲歌》、《男妇出嫁》、《换嫁歌》(女子换男子出嫁),黔北遵义地区的《接女婿》、《送亲歌》等。 迁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

各地苗族都有自己的迁徙史,因而都有自己的迁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东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铜仁地区的《修相修玛》,黔西北的《杨鲁话》,贵阳地区的《格罗格桑》等。

松桃和黔东南的迁徙歌,反映场面宏大,表述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斗争的激烈情况。 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对研究苗族历史很有价值。

理歌、议榔词: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组织情况,主要是叙述各种社会伦理、行为规范,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生产劳动歌:各地都有。

其中以黔东南的最为完整,如《刺绣歌》、《种棉歌》、《纺纱织布歌》、《蜡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 主题思想积极,多是鼓励人们努力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叙述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诗歌。有控诉土司压迫的,有控诉地主恶霸的,也有许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义斗争歌:又称反歌,多是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 如黔东南的,张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

这类歌情调激昂,富于战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所唱的歌。

用词含蓄优美,富于抒情。有表白式、问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于没有文字,苗族的书面文学,在历史上多用汉文来创作,数量微乎其微。 在建国前仅湖南、川东一带发现较多。

近年来,贵州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苗族文人诗文。清康熙年间,今道真县小里梅江贡生张应迁、张应松、张懿德、张满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誉,共著有《荫语山房诗稿》。

锦屏县亮江乡也发现了清代苗族文人龙绍讷的诗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诗词和杂文。 内容多是描写苗乡侗寨的风土人情,有浓烈的乡土风味。

民国年间雷山县著名的苗族学者梁聚五也写了一些诗文。他的政论文充满了被压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数民族政治上的无权和经济上的盆困状况。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苗族开始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苗族作家,他们的著作有许多在国内获奖,有的被翻译介绍到国外,受到好评。 在民间文学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一批自己的人才,并取得了许多成就。

音乐 苗族音乐,有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和箫琴曲调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调和芦笙曲调。 史歌:多为中老年人演唱,带有朗诵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

歌词也很长,少的有几十行几百行,多的千行万行以上。如《开天辟地歌》、《祖先迁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

史歌以黔东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调浑厚,拍节分明,矫健刚劲。 情歌:是民歌的一种,为青年男女所唱。

曲调很多,旋律柔和优美,调意富于抒情,一般是低声对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还具有高吭豪放的特点。

飞歌:以其唱腔高吭、声调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对唱。

也有的是劳动之余,为表达心情愉快,即兴独唱,也有多人合唱。 听者虽相隔数百米,也能把歌词听得分明。

这类歌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 丧歌:是对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种悼曲。

曲调悲戚,词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恸时,常常声泪俱下,听者往往泪如泉涌。

黔东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盘水苗族的悼歌曲调更为著名。

苗族音乐曲调大多是承袭传统唱法,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曲调的更新,而在于歌词的创作修饰与提高,所以曲调的变化很少。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师。

已故的黔东南雷山县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练地掌握了苗族传统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几种民歌曲调。

他创作的歌词有数千首,其中仅苗汉对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5.民族医药为什么是药物宝库的奇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并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体系,是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 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西南、西北、边疆和贫困地区,使当地的民族医 药和民间医药得到宽容宁静的藏身之地。以云南省为例,云南地处祖国西 南边陲,居住着26个民族,海拔从1 000米到2 000米,蕴藏着6 559种中药 和民族药资源。

特别是具有热带气候特点而又不受台风影响的西双版纳, 有丰富的南药资源,如稀有的龙血树(血竭)、儿茶、诃子、苏木等。近些年来 又引种成功了砂仁、丁香、肉桂、白豆蔻、胖大海等,砂仁产量已占全国产量 80%以上。

云南的道地药材三七,属五加科植物,除有类似人参的作用外, 还有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压、软化血管、预防癌症、延缓衰老等作用,产量 占全国的80%以上。 优质的天麻、云茯苓、云当归、云木香、云黄连都是传统 的出口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云南的猪苓、山慈菇、石斛、重楼、灵芝等 都是著名的野生优质药材。其中很多是傣药、_药、藏药等民族药,正在成 为许多学者研究开发新药的目标。

在我国西部其他民族地区,特别是藏、蒙、新、桂、宁5个民族自治区和贵、川、青等多民族省,都有和云南相似的特 点,民族医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西藏、青海都把民族医药的开发列为本 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贵州省近几年民族药(主要是苗药)的 生产已占全省医药生产的40%以上。

苗族,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及中西部广 大地区,属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气候。所用药物达数千种之多,常用者约400 种。

代表药物主要有大血藤、小血藤、腊梅根、见血飞、海桐皮、接骨木、白龙 须、骨碎补、马鞭草、杠板归、抱石莲、三角枫等。 青藏高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藏药资源,储量大,而且大都为青藏高原所 独有。

据初步掌握,在青藏高原地区有藏药植物科682属2 200多种; 其中,菌类14科35属50种;蕨类30科55属118种;苔藓类5科5属5种, 还有藏药动物57科111属159种;藏药矿物80多种。 为了发挥藏区的藏药 优势,先后在西藏、青海、甘肃成立了藏药制药厂30多家,年产值达5亿多 元。

有些藏药产品已经远销日本、印度等10多个国家。其中青海金诃藏药 集团开发的“七十味珍珠丸”等4种藏药成为我国唯一获得美国食品与药品 管理局(FDA)认可的产品。

这就让世界走近藏医药,让藏医药走向世界,并 对其进行有益的探索开启了充满希望的大门。 蒙药是在蒙古民族传统医药学基础上,汲取了藏、汉等民族以及古印度 医药学理论的精华而形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医药体系,在我国民族 药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蒙古族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蒙医药学家和著名 的蒙药典籍,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8世纪的《识药晶鉴》是蒙药的奠基篇,收载 蒙药390种。 同时代的《药物识别》,全书分为四部,共收集药物678种。

19 世纪初,古布拉通尔吉用藏文编著《本草图鉴》,收载蒙药879种,成为今天学 习和研究蒙药的主要经典。现代蒙药发展较快。

据统计,•我国现有蒙 药2 230种。 中国民族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随着我国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必将 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促进我国医药文化的繁荣和医 药产业的兴旺,同时为各国替代医学提供更广泛的选择,为世界传统医学的 发展提供经验,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作出更大的贡献。

6.苗族有哪些文化

苗族的文化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学和艺术。

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多以口头传说流传至今。诗歌一般是五言体,间有七言体或自由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一般曲调简单,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篇幅长短不拘,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苦歌、反歌、情歌和儿歌等。

如《老人开天地》、《九十九个太阳和九十九个月亮》等就是讲述苗族历史的古歌,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与自然界的斗争情景。苗族的诗歌和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

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此外还有芒筒、飘琴、口弦琴、木叶和各种箫笛。

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猴儿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国内外赞赏。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丽多彩。

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解放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并向国外出口。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包括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工,也享有盛名。

苗族人民创立自己的医学,把人体的疾病分为内科36症,外科72疾,治疗方法20余种。石启贵先生著有《苗医验方》、《畜医指南》。

陆科闵著有《苗族药物集》。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师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出死胎。

治骨折、蛇伤、毒箭射伤、刀枪伤,苗药医有神速之效。苗药多用生药,现采现用。



  • 苗族药神奇吗?
    答:“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发端久远的苗族医药与苗族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在民族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医药有哪些特色呢?苗医药起源很早,特色明显,在苗族民间传说中,苗医药是由药王所创,故在湘黔边境至今还流传着有关药王的歌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
  • 苗族文化:苗族医药起源及发展
    答:药王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翼能飞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披星戴月为人民“岔税岔嘎”(东部苗语即“寻找药方”),这个传说流传很广,苗族东西部地区均有“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歌谣。
  • 传奇色彩浓郁的苗族医药文化
    答:苗族的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药,在苗族的村寨及苗族的古歌中,常流传这样的歌谣:“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一个药王,身在四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将药物分为冷药和热药两大类,认为甜、麻、香、辣属热药,用于治冷病,归冷经;酸、苦、涩属冷药,用于治热...
  • 关于苗族医药的诗句(唐朝时期的苗族人是怎样的状态)
    答:唐朝时期设置的锦州、溪州、巫州、叙州等,都是苗族的聚居区。这一带的苗族中的上层分子便充当了羁縻州刺史。 五代十国时期,楚国马希范有溪、锦等州,仍以溪州彭士愁等为刺史,“立铜柱为界”此时,湘西、黔东一带的苗族已经进人阶级社会,所以唐朝和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们能够通过苗族内部的统治者们来对苗族人民进行...
  • 苗族早期医学为何与巫术相结合
    答:清‧梁雪绳《黔苗词》中曰:“寨旁石岩屋湄边,手携力弩作嬉嬉,病来不解神农药,杀犬屠牛事鬼师。”可见苗族医药中,巫师治疗疾病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历史现象。有的地方延续至今,呈现了十分复杂的情况。苗族的巫师,在湘西称“巴对雄”,在黔东南称“相孬嘎”,在川滇黔交界区称“笃...
  • 苗医药的贵州苗药资源现状
    答:苗族医药源远流长,早在先秦的著述中,“苗”就是尝百草神龙的最早传人之一,西汉时更有“古之医者曰苗父”的记载。苗族民间中流传着“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歌谣。而在贵州省民间就有“黔中自古无闲草,信手拈来都是宝”之说。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全省有药用植物...
  • 苗颜坊的历史渊源
    答: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西汉流向《说苑》有云:“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道光《凤凰厅志·丧葬篇》记载:“苗地多产药饵……,其药名奇异,非方书所载,或吞或敷,奏效甚捷。”苗族民间历来有“千年苗民,万年苗药”之谈,一些苗药更因其独特的疗效,成为了历代地方官员朝圣的贡品,...
  • 苗族文化苗族的医药文化有着怎样的起源
    答:西汉时期的刘向在《说苑·辨物》中提到了一个名叫“苗父”的医者,这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苗族巫医的体现,反映了苗族医药早期结合了祈祷和药物使用。有的学者则认为“苗父”就是苗族传说中的“药王爷”,苗族地区广泛流传着药王爷的神话,他是一个透明、能飞的神人,致力于为人们寻找药方。至今,黔西南州...
  • 苗族先民是怎样创立苗族医药文化的?
    答:在苗族浩瀚的“口碑”文献的遗迹中,“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祝融传授按摩强身术”、“药王传医方”等将神话时代的苗族远古医药文化与中医紧密相连,形成了苗族医药文化与中医联系的原始形态。 中国苗族医药学,是我国历史上最久远的民族传统医药学之一。苗族医药学萌芽于炎黄、蚩尤时代,形成于秦汉,发展于...
  • 苗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是什么?
    答: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从近期发掘的苗族古历足见一般。苗族古历,丰富了中国与世界历法体系。 据中国著名天文学专家陈久金教授考证:苗族有古历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他人能够推算、编写出苗族古历,笔者欲予尝试。 据笔者考证: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 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