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先民是怎样创立苗族医药文化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苗族药神奇吗?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发端久远的苗族医药与苗族的起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在民族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医药有哪些特色呢?
苗医药起源很早,特色明显,在苗族民间传说中,苗医药是由药王所创,故在湘黔边境至今还流传着有关药王的歌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从历史文献上所反应的早期医药人物中,苗父是记载最早的医药人物形象(苗族先民),就连《史记》中也有关于苗父的记述,称之为“上古医者”。苗医药特殊的历史背景注定其应用的广泛性。苗族是一个长期迁徙的民族,其迁徙路线经过许多省区,影响遍及大半个中国,其医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历史: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文化: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
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贵州苗族建筑: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习俗: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

扩展资料: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
从中国苗族的分布情况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苗族自称Hmub(谐音:牡)、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在传统医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对它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苗族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不仅以它独具特色的民风闻名于世,更因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巨大影响而在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医学最早大概可追溯到神农时期,而苗族远古医药文化起源于九黎蚩尤,“三苗”和“荆蛮”氏族部落时期,它们最初大多是通过原始神话、传说、古歌等“口碑”形式而传承下来。在苗族浩瀚的“口碑”文献的遗迹中,“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祝融传授按摩强身术”、“药王传医方”等将神话时代的苗族远古医药文化与中医紧密相连,形成了苗族医药文化与中医联系的原始形态。     中国苗族医药学,是我国历史上最久远的民族传统医药学之一。苗族医药学萌芽于炎黄、蚩尤时代,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明清,复兴于近现代,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曲折发展历史,才有今天的苗族医药学。说其悠久,因为苗族始祖蚩尤与炎帝、黄帝同为我国上古尊称的“三皇”。有关苗医神话传说“蚩尤传神药”与“神农尝百草”和“歧黄论医道”是在同一时代,苗族医药是远古原始神话时代的原始医药文化。经历了苗族原始鬼神教与巫教文化相互兼融后,孕育出以“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特殊巫医文化形态而后传衍出来的苗族医药学。     苗族医药学随着历史的尘封而被湮灭了许多文化精粹,苗族民间远古神话传说在逐渐解冰中显露出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医药文化现象,再现古老的苗族医药的辉煌,诠释着其对中医传承的影响。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千古颂扬远古时代神农氏“尝百草,采百药,开创医药”的传说故事。神农氏,何许人也?与苗族医药有什么关系?史上记载,早在5 ooo多年前,炎帝神农氏“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疗民疾”开创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神农氏之名,始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云:“古者仓牺氏之王天下也„„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搡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尽管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贷,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瞌。”《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作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传说中的炎帝原是极慈爱的大神,当“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作‘神农’。传说他是牛首人身,大约因为他若牛般造福百姓吧。”传说炎帝是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还是医药神。据说神农有一种神鞭,叫做“赭鞭”,是用来识药的,这些草药只要神农用赭鞭一打,就能识别药物是否有毒,识别药物的或寒或热,知其药物赋性,给人民治病。这就是历史上神农“鞭药”的传说。传统医学就在这神话的奇幻色彩中产生。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神农氏“尝百草”,行医治病的传说有如下:     《淮南子.修务篇》:“古者民茹草饮木,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插种五谷,相土地之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    《五帝本纪》:  “赫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搜神记》:“神农以赫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插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尝药疗疾,救死伤之命。”

历代有关医药文献记载神农氏创医药的有:  《本草古今论》载:“本草始仿于神农,药上三百六十品,此乃开天圣人也,与天地为一体;实能探造化之精,穷万物之理,字字精解,非若后人推测而知之者。”  《医学渊源诠》曰:  “医书之古者《内经》,则医之祖乃歧黄也。本草起于神农,则又在黄帝之前,可知医之起,起于药也。”《淮南子》云:“神农播五谷也,囚苗以为教。”日本学者认为,中国稻米最早是苗族发明的,后来传到日本和东南亚。神农与苗族医药,亦即中医与苗族医药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有学者认为:  “苗族之所以称为苗,与其先民最早学会种植水稻有关,说明苗族先民属农业氏族或部落,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是农业、医药的始祖。”考证苗族与神农氏的渊源,“有关史实证明苗族的‘苗’与神农有着渊源关系,苗族的农、医又源于神农。苗族的老家正是神农的活动地域,这都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有十分渊源的关系。古有‘民不祭非类’之说,苗族不是祭祀至高无尚的黄帝,而隆重祭祀神农及其后裔蚩尤,充分说明神农是苗族的农医始祖。”      通过历史考证结合民间传说,神农与苗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苗医始于神农或者说是神农是苗医的始祖也是可信的。由此可知,苗族原始医药文化可说是中医的雏形。  在此不能不提另一个苗族崇敬的祖先----蚩尤。九黎蚩尤是生活在公元前大约2500古代氏族部落联盟。与黄帝部落联盟是同一时代,黄帝部落与九黎蚩尤冲突,在涿鹿之野打败九黎,蚩尤被擒杀,其九黎部落被迫离开黄河流域,向南方迁徙,他们来到长江中游,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徒。他们在长江中游定居了400多年,形成了一新兴的部落联盟一一即“三苗”或“三苗国”。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关于阪泉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曰:“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女为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     相传蚩尤从小聪明伶俐,九岁时离家到黄河边的高山峻岭向生翁爷爷拜师学艺。九年后,蚩尤懂得一百二十种礼规,能应变天下大事;掌握一百二十种药,成了能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神医;精通十二道神符,成为能呼风唤雨,明阴晓阳的大神。”传说蚩尤学艺回来后,生了九个儿子,长大后都学会了蚩尤的本领,一个儿子管九个寨,九个儿子共管八十一个寨。蚩尤就成为八十一个寨的大首领。“由于蚩尤懂得一百二十种药,人病了服药能治好,死了服药能复生,老了服药还能还童。数十年后,苗寨人丁发展起来。”这就是苗族历史上“蚩尤传神药”的故事。蚩尤是苗族先民一个传奇式的英雄,苗族都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贵州省黔东南称老祖宗为榜香尤,湖南省湘西一带苗族称自己的祖先为剖尤或绞黎够尤(即九黎蚩尤),在川、黔、滇边的苗族人民直接称蚩尤。几千年来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是长生不老,这一理想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祝融是古代传说中天上的一个大神,是南方天帝炎帝的后代。在太上老君开天经的故事中记载了有关炎帝与祝融的关系,“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太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没后而有燧人。燧人时,老君下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出炎,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燧人没后有祝融。祝融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据传说广寿子传给祝融《按摩通精经》九十卷。祝融在南方将书中内容传授给黎民百姓,从此,黎民百姓掌据了防病强身养生的按摩术以后,病痛减少,身体等越练越强壮,延年益寿。祝融还发明了钻石取火,他将人工取火用于黎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熟食,用火防蚊虫、瘴气。这两大功绩为南方三苗之民的生息繁衍作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较早出现的预防医学思想和中医养生思想的萌芽。      在湘黔边区的苗族民间,相传有一位苗族药王,常年奔走苗族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  “一个药王,身在四方,行走如常,餐风宿露寻找药方。”  “三千苗药,八百单方”。据湘西凤凰县老苗医石福山介绍:  “苗医的始祖是药王爷爷。”民间传说中的药王爷爷是一个

周身透明,状如玻璃,长有翅,能在空中飞行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为苗民寻找药方(岔锐岔嘎)。据说苗王爷爷每找到一味药,都要亲口尝一尝,药气在体内或周身串行,气串在人体哪个部位就能治疗那个部位的疾病。传说有一天:“他尝了味蝶形兰花的草根,顿时满口麻辣味,急忙用水吞下,一时间,大脑如昏如麻,失去知觉。醒后回忆说:这草好生厉害,刚才我‘大比农耿’  (苗语即脑壳像烂),便给这草取名‘比耿’,同行的一看,惊道:‘药王,你全身都黑了!’药王一看果然全身不再透明,将这草取名‘草乌’。”在湘黔边境还流传有关药王的歌谣:  “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这个药王爷爷神话传说,就是讲巫师精于采药和治病的故事。     在苗族民间,苗医们认为从古至今所用的苗药和单方就是“药王爷爷”相传下来的。  “药王”到底是什么人呢?      在中医史学界,因为神农“首创医药,世称药王,后遂以药王为颂神农之称”,将“药王”、神农视为一人也。苗族人民所敬颂的药王爷爷,是否与中医史学上称神农为药王有关?苗医“药王”与神农是否出于一人?其理在于苗族的农医源于神农,苗族的祖先之地是神农氏的活动地域,苗族的祭祀是隆重纪念神农及其后裔蚩尤有关,这些历史说明神农是苗族的医药始祖。所以说,苗族药王爷爷是否就是神农,值得探讨?     凤凰县欧志安苗医的师傅给他传了一首关于药王的诗:“通古亘今求岐黄,石破天惊数药王。风雨耕耘几千代,日月积汇融一章。无文书载理论短,有口皆碑源远长。接骨续筋华陀水,堪叹苗医世栋梁。”      药王爷爷是苗族民间世代相传的苗医始祖。这个药王爷爷不管是谁?他都为中国医药的创立著有不朽之功。药王爷爷创立苗医,与歧黄论医而创制《内经》的功名一样流芳千古,共为祖国传统医药的基石。不管是苗族的药王爷爷还是中医的“歧黄”,他们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代表和医药文化的象征。      原始苗医药文化是从神农尝百草、辨百药,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尝药疗疾,救死之伤;蚩尤传神药,医治百病,起死回生,返老还童,明晓阴阳的大神医;祝融传熟食,传按摩强身健体术,再到药王爷爷餐风露宿寻找药方,出现“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苗医远古医方这一原始医药文化形成过程。苗族原始医药文化的特征为神药兼融的文化形态,具有神秘性、神奇性和神话性。原始苗族医药文化是从传说、神话到药物识别,临床应用的初级医药知识的积累过程。与其同步的过程中,中医从萌芽到形成再到快速发展。     中医与苗族原始医药文化均产生于远古神话时代,充满神秘,在原始的医疗活动中时而彰显神奇作用,才有后来的神话故事世代相传至今。它们本为一家,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相互渗透,兼收并蓄。它们的神奇令人困惑,我们要不断地探寻,使之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而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者谁?有的学者认为:“刘向《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有的学者认为,汉族文献所记的苗父,就是苗族传说中的“药王爷”。湘黔交界的苗族人民说,药王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翼能飞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披星戴月为人民“岔税岔嘎”(东部苗语即“寻找药方”),这个传说流传很广,苗族东西部地区均有“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歌谣。

至今黔西南州安龙、贞丰、晴隆等地的苗医,还非常崇敬“药王”,在行医过程中治好病,就要以杀鸡祭祖的方式来敬祭“药王”。这个传说同《淮南子》记载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非常类似,《山海经》云:“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其中“有翼”和“有翅”、“透明”的传说,均是神话时代苗族先民的特征,这说明苗族医药是起源于上古神话时代的。

由于苗族本身无本民族文字和史实的记载,故其医药的起源难于考证,但从众多的其他文献和传说、古歌中,仍可窥知其具体情况,其特点一是起源较早,历史悠久;二是起源于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苗族由于生活于药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植物的知识和药用价值。至今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人都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房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

形成人们应用草药极为普遍的特点,具有“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称,史载楚国巫师经常用苗药作巫具,《楚辞》中有不少记有被称为“苗药’、的“菖蒲”和“泽兰”,长沙马王堆一、二号汉墓把“泽兰”作为殉葬品,说明了苗药的历史悠久和广泛应用。苗族“古歌”中关于远古发现药物的故事也很多,如黔东南一首叫《垫哈》的古歌,说的是哈哥小时不幸被虎背去,十年未返,后被父母找回时,野性不改,声音嘶哑不能说话,一次他跑出去到河边吃了很多浮萍,哈哥不但能说话了,还改掉了野性,苗家因此积累了浮萍能治嘶哑病的经验。



  • 苗族先民是怎样创立苗族医药文化的
    答:苗族的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药,在苗族的村寨及苗族的古歌中,常流传这样的歌谣:“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一个药王,身在四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将药物分为冷药和热药两大类,认为甜、麻、香、辣属热药,用于治冷病,归冷经;酸、苦、涩属冷药,用于治热病...
  • 墨戎苗寨苗医认为的六因是什么
    答:墨戎苗寨苗医苗药是苗族先祖利用苗族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遵循自身的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发展至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已帮助寨内人民维持身体健康甚至前来游玩的游客调理身体,恢复健康。现时代的我们,更要重视此等优秀传统医药文化,让它继续发挥医用价值,给更多的人带去健康生活!首赞 +1 ...
  • 苗族药神奇吗?
    答:苗医药起源很早,特色明显,在苗族民间传说中,苗医药是由药王所创,故在湘黔边境至今还流传着有关药王的歌谣,“药王药王,身如星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食果饮露,寻找药方”。从历史文献上所反应的早期医药人物中,苗父是记载最早的医药人物形象(苗族先民),就连《史记》中也有关于苗父的记述,...
  • 关于苗族医药的诗句(唐朝时期的苗族人是怎样的状态)
    答: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
  • 苗浴是什么?
    答:苗浴是苗家最古老的养生法之一,主要选取黔川高山之端圣灵草药,白露采摘,精心筛选,选取精华部分,手工研磨,获取精华草药粉。 中文名 苗浴 定 义 是苗家最古老的养生法之一。苗族药浴根据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的中药配方用热水冲泡后,用于洗浴,使全身表面皮肤红润,毛孔扩张,从而使药物药性通过扩张的...
  • 帝王丹药怎么样
    答:都是些可以吃死人的东西,古代 传教士为了令帝王信服并帮助传教,编出长生不老药,古代帝王都想长生不老,于是信服了(其实是用宗教统治人民)这些丹药大多是都是由金属或硫磺一类物品炼成,帝王丹药纯粹是假的,不吃死人算不错了,据说火药就是炼丹师炼丹时发现的。。。纯手打,望采纳。
  • 苗族的相关资料(急急急!!!)
    答: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 苗族的由来和历史
    答:苗族图腾 五千多年以前的上古时期,生活在长江三角洲环太湖地区的九黎古国(即当今良渚文化考古遗存)是苗族先民。蚩尤是其天子,《尚书. 吕刑》注说:“九黎之君,号曰蚩尤。”《史记. 五帝本纪》集解记载说:“蚩尤,古天子。”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饕餮纹可看到,蚩尤九黎国的神徽就是饕餮。苗族人战神...
  • 苗族历史、文化、习俗
    答: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文化: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
  • 苗族的简介
    答: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