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花鼓戏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花鼓戏的湖北花鼓戏

湖北各地花鼓戏、采茶戏、灯戏、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多唱打锣腔,有的唱大筒腔。湖北花鼓戏的起源于清朝中期,流行于湖北沔阳、天门一带,是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无伴奏的乡土戏曲,原习称“花鼓子”。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俗称“花鼓子”,曾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江汉平原,延及邻近鄂南、湘北等地。荆州(沔阳)花鼓戏演出活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清道光年间,大体经历了尚未形成“剧”的“田园时期”、初具戏剧形态的“草台时期”、引入丝弦伴奏的“丝弦时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鼎盛时期”。21世纪前后,荆州花鼓戏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危机,发掘、抢救和保护荆州花鼓戏,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中国音乐史以及挖掘荆楚民间文化艺术,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黄孝花鼓,是自清中叶至1926年之间流行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名为“西路子花鼓”,因多在春节后玩灯时演出,故又名“灯戏”。最早由民间的划采莲船、踩高跷、打架子鼓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其发展到1926年改称“楚剧”。“黄孝花鼓”自起源到成为黄孝地区一种正规的地方剧种的100余年的历史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以黄孝地方语言为说唱形式的小戏,走过了它曲折艰难的道路。楚剧的原生态戏曲,简易道具,简单服装,演出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的限制,演唱自由,多唱打锣腔,有的唱大筒腔。“黄孝花鼓”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有黄梅县紫云山、龚平山一带的茶农,由两人扮为一丑、一旦踩高跷演出的歌唱形式流传到孝感、黄陂两县。1882年前后,黄陂、孝感两地的民间艺人受黄梅采茶小戏的影响,以踩高跷的形式,一边行进一边唱小调。继之乃去跷而走平地演唱,后来演出者又装扮成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演唱,并由单人演唱变为男女对唱和五至七人演唱,接着又配之以锣、鼓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为典型的“黄陂腔、孝感调”。这时的“黄孝花鼓”也只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三小”土戏。一班三五个演员兼打击乐、打击乐兼帮腔(无弦乐伴奏)。 后来兴“挂彩”,即着戏装和化妆,但服装简易,多是借新娘子的新衣新裙,化妆也只是搽宫粉抹胭脂,旦角头上开始出现“包青纱”现象,这就是后来楚剧旦角“包头”的由来。黄孝花鼓戏有着深深的艺术魅力。由于黄孝花鼓具有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等民间小戏的固有特色,其演唱剧目又多取材于演员和观众身边的农村生活和民间传统故事,加之语言质朴、口语化的唱腔、词句通俗易懂、演员表演真切自然,令人有百看(听)不厌之感,因而拥有广大观众。过去黄孝一带,无论是农村的放牛娃还是乡镇的手艺人,都能有板有眼地哼上几段花鼓戏的讶腔,所以,黄孝花鼓其演唱范围逐渐扩大,由农村的草台庙社扩大到城镇的茶园、会馆、戏院。清末,孝感城里的九街十八巷分布有七座庙观、三座会馆和著名的“六也茶园”。这些地方的戏搂上都留有黄孝花鼓戏艺人的足迹。

是打锣腔系的湖北地方剧种,先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分四路兴起.一是鄂东南路.其中以具有200年左右历史的黄梅采茶戏为代表,以蕲春、黄梅、广济为中心,流传到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和本省阳新富水(兴国)以南及通山等地,并在流变过程中,于道光,咸丰年间同阳新一带的花鼓戏相结合而产生了阳新采茶戏.二是鄂东北路.其中早期以具有约200年历史的东路花鼓戏为代表,以蕲水(今浠水)、黄安(今红安)、麻城、罗田为中心,流传到鄂城、大冶、咸宁等地;晚期以具有130余年历史的黄孝花鼓戏(今楚剧)为代表,以黄陂、孝感及武汉周围为中心,流传到省内黄冈、鄂城、大冶、汉阳、武昌、嘉鱼、咸宁及阳新富水以北地区与河南、安徽部分地区;还有云梦、安陆、应山等地的府河派一-应山花鼓戏,后与黄孝花鼓戏台流.三是鄂西北路.其中以具有170余年历史的襄阳花鼓戏为代表,以襄阳、枣阳、宜城、光化、谷城为中心,流传于襄阳、郧阳整个地区,并向北流传到河南,向西北流传到陕西部分地区.此路还有远安花鼓戏、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四是鄂中南路,即约于嘉庆、道光年间在沔阳、天门一带形成的沔阳花鼓戏(曾称天沔花鼓戏,今称荆州花鼓戏).流传于仙桃、天门、潜江、荆州、荆门和宜昌、咸宁部分地区,并向南流传到湖南岳阳等地.鄂东北路打锣腔,是在鄂东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受清戏(高腔)影响而形成,当地称“哦呵腔”。唱这种声腔的剧种有黄梅采茶、东路花鼓、黄孝花鼓(又名西路花鼓,楚剧的前身)、天(天门)沔(沔阳)花鼓(1981年改名荆州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阳新采茶。它们的主腔名称及演唱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因渊源关系密切而具有共同特点,演唱时都用人声帮腔,锣鼓伴奏(现已普遍改用丝弦托腔)。主腔名称,黄梅采茶为“七板”,东路花鼓为“东腔”,黄孝花鼓为“迓腔”,天沔花鼓为“高腔”和“圻水”,襄阳花鼓和远安花鼓为“桃腔”,阳新采茶为“北腔”。唱腔结构以上下句为基本形式。常由起腔、正腔、腰板、落腔4部分组成,而又有多种板式变化。男女分腔的句式落音,多是男腔为下句落“do”的宫调式,女腔为下句落“sol”的徵调式。男女不分腔的,则均为下句落“sol”的徵调试。基本剧目大致相同,都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说法。其中,有一批打锣腔的特有剧目,如《告经承》、《告堤霸》、《闹公堂》、《大清官》、《荞麦记》以及以喻老四、张德和为主角的组戏等,描写的多是黄梅、广济、圻水(今浠水)一带的故事,有“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之说。常演的剧目还有《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吕蒙正泼粥》、《酒醉花魁》等。另有一戏一曲或数曲的小调戏,如《卖棉纱》、《绣荷包》、《双撇笋》等,表演形式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大筒腔,因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定re-la弦)而得名,源于四川梁山,亦称梁山调。据清咸丰二年(1852)的《长乐县志》记载:“正月十五夜……张灯演花鼓戏,曰闹元宵……演戏多唱杨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又曰梁山调。”唱大筒腔的剧种有钟祥、荆门的梁山调,崇阳、通城的提琴戏,鹤峰、五峰的杨花柳(又名柳子戏、或阳戏),恩施的灯戏,巴东的堂戏,一说黄梅、广清的文曲戏亦属大筒腔系的剧种。大筒腔的曲调结构,由上、下句唱腔和上、下句过门相对称的4个乐句组成。基本板式有一流(或称“单句子”,一句词用上、下两句腔唱完)、二流(或称“双句子”,一句词用一句腔唱完)。唱腔有男女分腔和不分腔之别,音域宽广,真假声并用。尾音翻高8度,也有的用“平腔”演唱。常演剧目有《天平山》(《刘海戏蟾》)、《打芦花》、《蓝桥汲水》、《杨氏送饭》、《铁板桥》、《雪山放羊》等。兼唱以上两种声腔的,有郧阳花鼓和随县花鼓。郧阳花鼓“八岔”为打锣腔,“琴子”为大筒腔。随县花鼓“蛮调”为打锣腔,“梁山调”为大筒腔。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

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戏蟾》、《三官堂》、《辞店》、《阴审》、《告经承》等。荆州花鼓戏早期的脚色行当主要为小生、小丑、小旦。后来随着剧目的变化,形成小生、生脚、正旦、花旦、丑5个行当。其表演自由灵动,轻松活泼,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和民间生活气息,有“摘花”、“带彩”、“咬碗”等特技。

荆州花鼓戏音乐属打锣腔系,其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主腔属于板腔体,包括高腔、打锣腔、四平腔、圻水腔等;小调分单篇牌子、专用曲调、插曲三类,乐曲短小,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色彩丰富。荆州花鼓戏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旋律进行中大跳较多,男女唱腔都以本音结合假嗓演唱,“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主要伴奏乐器包括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的曲牌约有二十多种。

荆州花鼓戏扎根于江汉平原沃土,21世纪前后,荆州花鼓戏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危机,发掘、抢救荆州花鼓戏对于荆楚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研究至关重要。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以前叫潜沔花鼓戏,后来更名为荆州花鼓戏。

  • 被称为湖北省的三大地方戏剧是什么?
    答:湖北地方戏 湖北三大戏曲剧种:1、楚剧,旧称黄孝花鼓戏。楚剧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要行当。声腔有以“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旋律朴实,擅长叙事,注重唱情。2、汉剧旧称“楚腔”、“楚调”,后期称“汉调”、“汉戏”,还有俗称“湖广调”、“黄腔”、“二簧”诸称,属皮黄...
  • 湖北花鼓戏的分类
    答:是打锣腔系的湖北地方剧种,先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分四路兴起.一是鄂东南路.其中以具有200年左右历史的黄梅采茶戏为代表,以蕲春、黄梅、广济为中心,流传到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和本省阳新富水(兴国)以南及通山等地,并在流变过程中,于道光,咸丰年间同阳新一带的花鼓戏相结合而产生了阳新采茶戏.二是...
  • 湖北四大剧种
    答:湖北四大剧种包含:楚剧、汉剧、花鼓戏、黄梅戏。1、根据查询美篇网显示,汉剧:汉剧起源于鄂东武汉一带,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高亢激越,爽朗流畅。汉剧历史悠久,余三胜等先辈的汉班与徽班合流进京后,促成了京剧的诞生,京剧和汉剧有很多相似之处,京剧的道白用的都是汉腔,剧目以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为主...
  • 湖北省有三大地方京剧分别是哪几个
    答: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为湖北省的三大剧种。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汉剧 具有原创性,是对中国戏曲有整体性贡献的一个重要地方剧种,它是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皮黄剧种和南北京剧风格形成的特殊见证。...
  •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之一,为什么花鼓戏能有这么高的地位?
    答: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之一,起源于明末到清代乾隆连接在较长的时间内被称为土花鼓,花鼓戏在最开始诞生的时候,只不过是乡间农人为了娱乐生活进行的一种歌唱,是一种小戏。可是现在花鼓戏也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独特的一种风格,这是因为花鼓戏在建国之后获得了新生。当地的文化部门,当时注意到这一...
  • 湖北花鼓戏的简介
    答:花鼓戏中国戏曲剧种。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有湖南、湖北、皖北花鼓戏等。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一旦一丑的初级表演形式。清嘉庆时已有演出,同治初年已出现书生、书童、柳莺、婢女4个脚色,说明此时的花鼓戏不仅发展成为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而且演出也具有一定规模。早期花鼓戏只是半...
  • 湖北花鼓戏的介绍
    答:流行于湖北的花鼓戏剧种有荆州花鼓戏、襄阳花鼓戏、东路花鼓戏、随州花鼓戏等。尤以荆州花鼓戏最为著名,荆州花鼓戏起源于清朝中期,流行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天门一带,是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戏曲,充满浓郁的江汉平原地方情调,其唱腔悠扬...
  • 湖北戏剧的荆州花鼓戏
    答:荆州花鼓戏与汉剧、楚剧齐名,是湖北三大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湖北沔阳州一带,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
  • 荆州花鼓戏是怎样形成的?
    答:荆州花鼓戏最早称为“天沔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湖港交织,是古楚文化的腹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崇巫善舞之风。当时的巫师在春日或农闲时经常敲锣打鼓,以“媾通神灵,驱邪祈福”。这些风俗流传在民间,百姓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和音色等的对比变化...
  • 天沔花鼓戏的简介
    答:天沔花鼓戏,已有2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湖北中心腹地,天门、沔阳一带,长江之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内有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乃“楚声”和“南风”的繁衍圣地之一。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