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花鼓戏的简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天沔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它的唱腔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歌、小曲和渔鼓、道情音乐,很多唱腔渗透着民歌音调,有些仍保留着民歌原形。同时也吸收了某些楚剧、汉剧、汉滩小曲的音调和曲牌,丰富了本剧种的唱腔。其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九十多种小调,戏剧台词不用韵白,而是采用当地人民的口头语 、歇后语。具有主动、明快、幽默的艺术风格。它的表演形式是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沔阳地势低洼,水灾频繁,故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民谣,旧时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只得背井离乡,靠敲碟子、拍鱼鼓、打莲湘、玩莲花落、唱民歌小调乞讨谋生。这些艺术形式也在艺人们实践中得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有人物装扮,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唱的多是恭喜之词或爱情生活小故事,如《十枝梅》、《思凡》等。这就是当时人们称为的“沿门花鼓”、“地花鼓”。后来艺人门借鉴其他剧种不断得到丰富、完善,把过去只清唱改为唱作兼重,把男扮女装改为女扮女装,使其表演更贴近生活,而又有一定艺术性。如原沔阳花鼓戏剧团知名艺人程兰亭琢磨的“六步”、“八段”、“十神”的摘花表演,形象地表现了看、闻、听、摘、刺、攀、打、放、扎等姿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塑造任务讲究真实,敢于突破,不拘一格,极大地丰富了剧种的表现力,表现了沔阳花鼓戏的艺术特色。沈山也是荆州花鼓戏剧种的优秀代表。他的拿手剧目有《辞店》、《访友》、《兰桥》、《绣荷包》、《掐菜薹》等。1953年,沈山和杨笃清带着反映花鼓艺人穷苦生活的《打莲湘》,参加了新中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它的打击乐除了吸收兄弟剧种锣鼓经外,其牌子的打法、乐器的配备,又别具一格,如“草钹”、“乱劈柴”、“走锤”、“高腔、悲腔、打锣腔更子”、“圻水三起板”等锣鼓牌,都有独特的打法。乐器除鼓、板、锣、钹外,马锣的运用能烘托气氛,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崇巫善舞之风就很盛。巫师敲锣打鼓“媾通神灵,驱邪祈福。”后 流 风余韵保留在民间,百姓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对比变化,表达对神灵、对祖宗、对生命、对生活、对生产种种感受、感应的情绪、意念等。《荆楚岁时记》载:“击 鼓载胡,傩舞逐疫”。屈原在《九歌·东君》中就有“应律合节”舞以迎神的生动场 面,如 :“(音根)急张弦也),瑟兮交鼓,萧(箫)锤(锺)兮瑶(音区,悬挂钟磬的木架)  ,鸣(音驰,字同,古竹制乐器)兮吹竽,思灵保(指巫)兮贤(古音读作枯的去声),  (音喧) 飞兮翠(通,举起翅膀),展诗兮会舞。应律兮合节。灵(指东君日神,也泛指其他神 灵) 之来兮蔽日。”鼓锣是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远古人类创造的最早乐器。古代的“钟”代锣,编钟已有 商 代的出土物。战国初的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其发音精确,铸造绝伦,堪称世界音乐之最。西南民族地区早在春秋时已能铸造精美的铜鼓和鼓锣,它与人的掌与掌相击,物与物相击的最初认识有关。后利用它产生的音响传递信号,惊吓野兽,表示感情。至于“发梓作器成琴 瑟”已是后来的事了。

天沔花鼓戏,已有2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湖北中心腹地,天门、沔阳一带,长江之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内有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乃“楚声”和“南风”的繁衍圣地之一。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渔歌、硪歌号子冲天,三棒鼓、彩莲船、莲花闹、蚌壳精普及乡野……正是这些民间的音乐、舞蹈、故事、风俗孕育出了江汉平原独具地方风格的汉族戏曲剧种。
天沔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形成于天门、沔阳地区,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又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2005年,又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2006年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荆州花鼓戏的介绍
    答: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湖北沔阳州一带1,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渔鼓、道情等汉族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
  • 天沔花鼓戏历史沿革
    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崇巫善舞的习俗盛行,巫师们通过锣鼓“媾通神灵,驱邪祈福”,这种风尚流传民间,人们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和音色的对比变化,表达对神灵、祖先、生活、生产等的深深感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击鼓载胡,傩舞逐疫”,反映出古代民众通过舞蹈来驱赶疫病的生动场景。屈原在《九歌...
  • 荆州花鼓戏
    答: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俗称“花鼓子”,原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发源于沔阳(今仙桃市)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
  • 天沔花鼓戏的简介
    答:天沔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形成于天门、沔阳地区,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又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2005年,又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2006年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天沔花鼓戏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
    答: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天沔花鼓戏剧目丰富,演出频繁。《打莲湘》等剧目通过省地汇演屡获嘉奖,剧目数量从几十个扩展至二百多个。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领导观看演出,肯定了花鼓戏在湖北省内的影响力。进入新时期,剧团焕发活力,1981年改名荆州花鼓戏,沈山任荆州花鼓戏学会会长,推动了花鼓戏艺术的...
  • 天沔花鼓戏湖北省沔阳花鼓剧团
    答:湖北省的沔阳花鼓剧团,起源于1951年由油陈花志、胡顺兴等十九位艺人组建的戏班,后更名为联合楚剧团,于1956年正式定名为沔阳县花鼓剧团。经过四十余年的风雨洗礼和几代人的辛勤付出,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大型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拥有128名演职员工。剧团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
  • 荆州花鼓戏是怎样形成的?
    答:荆州花鼓戏最早称为“天沔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湖港交织,是古楚文化的腹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崇巫善舞之风。当时的巫师在春日或农闲时经常敲锣打鼓,以“媾通神灵,驱邪祈福”。这些风俗流传在民间,百姓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和音色等的对比变化...
  • 荆州花鼓戏的历史渊源
    答:荆州花鼓戏为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曾于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荆州花鼓戏主要流行于湖北及与湖北毗邻的河南、湖南,重点在沔阳、天门、潜江、荆州、监利、洪湖、荆门、京山、钟祥、石首等江汉平原地区。
  • 天沔花鼓戏天沔花鼓戏由来
    答:天沔地区的鼓乐文化历史悠久,最初与民俗节日和民间礼仪活动紧密相连,如"妆演故事俳优百戏,箫鼓喧天",其中花灯锣鼓是其源头。"薅草歌"是田歌的一种,每当夏季农忙时节,人们击鼓唱歌,伴以锣钹,表达了农民的劳作生活。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由草台灯班戏发展而来,早期主要以锣鼓伴奏和人声...
  • 仙桃的传统戏曲是什么
    答:沔阳花鼓戏是仙桃唯一的地方戏曲,它是流行于江汉丹原的民间小戏,一百多年来,经过两代艺人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开拓与创新,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天沔花鼓戏也叫荆州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港交织,歌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