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花鼓戏的简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湖北花鼓戏的介绍

湖北花鼓戏,是指流行于湖北省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等剧种的统称。流行于湖北的花鼓戏剧种有荆州花鼓戏、襄阳花鼓戏、东路花鼓戏、随州花鼓戏等。尤以荆州花鼓戏最为著名,荆州花鼓戏起源于清朝中期,流行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天门一带,是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戏曲,充满浓郁的江汉平原地方情调,其唱腔悠扬、甜美、悦耳;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貌,又具有浓郁的汉族民间生活气息。湖北的花鼓戏多唱打锣腔,有的唱大筒腔。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

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抽门闩》、《掐菜苔》、《告老爷》、《站花墙》、《双撇笋》、《打莲湘》、《江汉图》、《贺端阳》、《打补钉》、《戏蟾》、《三官堂》、《辞店》、《阴审》、《告经承》等。荆州花鼓戏早期的脚色行当主要为小生、小丑、小旦。后来随着剧目的变化,形成小生、生脚、正旦、花旦、丑5个行当。其表演自由灵动,轻松活泼,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和民间生活气息,有“摘花”、“带彩”、“咬碗”等特技。

荆州花鼓戏音乐属打锣腔系,其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主腔属于板腔体,包括高腔、打锣腔、四平腔、圻水腔等;小调分单篇牌子、专用曲调、插曲三类,乐曲短小,旋律优美,节奏轻快,色彩丰富。荆州花鼓戏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旋律进行中大跳较多,男女唱腔都以本音结合假嗓演唱,“唱、帮、打”三者紧密配合,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主要伴奏乐器包括边鼓、竹梆、钹、大锣、马锣、小锣、唢呐等,打击乐器的曲牌约有二十多种。

荆州花鼓戏扎根于江汉平原沃土,21世纪前后,荆州花鼓戏遇到了不可抗拒的危机,发掘、抢救荆州花鼓戏对于荆楚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研究至关重要。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花鼓戏中国戏曲剧种。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有湖南、湖北、皖北花鼓戏等。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一旦一丑的初级表演形式。清嘉庆时已有演出,同治初年已出现书生、书童、柳莺、婢女4个脚色,说明此时的花鼓戏不仅发展成为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而且演出也具有一定规模。早期花鼓戏只是半职业剧社,农忙务农,农闲从艺,称为半台班。之后才出现了专业剧团。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套结构,辅以板式变化,粗犷、爽朗。表演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传统剧目约400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清新可亲,一出《刘海砍樵》风行大江南北。
湖北省黄冈麻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花鼓戏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据有关资料记载,剧种形成于嘉庆末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东路花鼓戏起源于鄂东,形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红安、浠水、黄冈一带,位于大别山南麓。
东路花鼓戏的行当早期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俗称“三小”,其上演剧目多以反映民间生活小景或爱情纠葛的小戏为主。后来,又出现了生角、正旦、净角等行当,上演剧目也随之扩大。



  • 湖北地方文化湖北花鼓戏
    答:湖北地方文化中,湖北花鼓戏,原名“花鼓子”,历史上也称作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或“中路花鼓”,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它的发源地在沔阳通顺河、襄河周边,主要在沔阳和天门地区,这里位于湖北的中心地带江汉平原,属于汉水流域,且语言相同,统称为天沔语系。湖北花鼓戏的影响力广泛...
  • 湖北花鼓戏是什么意思
    答:湖北花鼓戏是湖北省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表演艺术之一。花鼓戏是汉族戏曲中的一种,主要流行于湖北、湖南、四川、广东等地,以湖北地区为主要表演区域。花鼓戏音乐明快、富有韵味,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武汉版西游记”。花鼓戏以“花格子”舞台...
  • 湖北花鼓戏的简介
    答:东路花鼓戏起源于鄂东,形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红安、浠水、黄冈一带,位于大别山南麓。东路花鼓戏的行当早期只有小生、小旦、小丑,
  • 荆州花鼓戏的历史渊源
    答:荆州花鼓戏为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曾于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荆州花鼓戏主要流行于湖北及与湖北毗邻的河南、湖南,重点在沔阳、天门、潜江、荆州、监利、洪湖、荆门、京山、钟祥、石首等江汉平原地区。
  • 湖北花鼓戏的起源发展
    答:湖北花鼓戏按艺人师承关系推算及有关资料佐证,一般不迟于清道光年间。道光末年,叶调元写的《汉皋竹枝词》中,有“土荡(街名)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和“芦栅试演梁山调,纱幔轻遮木偶场”的词句,说明当时在汉口已有花鼓戏和梁山调。100多年来,湖北花鼓戏相传不绝,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皮簧戏的影响。在其...
  • 湖北花鼓戏的介绍
    答:尤以荆州花鼓戏最为著名,荆州花鼓戏起源于清朝中期,流行于湖北沔阳(今仙桃市)、天门一带,是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戏曲,充满浓郁的江汉平原地方情调,其唱腔悠扬、甜美、悦耳;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貌,又具有浓郁的汉族...
  • 湖北戏剧的荆州花鼓戏
    答: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湖北沔阳州一带,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渔鼓、道情等汉族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
  • 湖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
    答:湖北花鼓戏起源于清朝中叶,流传于江汉平原一带,以其抒情的旋律、委婉的唱腔,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然而,随着城镇现代化、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以花鼓戏为代表的湖北传统戏剧受到巨大冲击,一些乡村剧团逐渐萎缩,专业人才流失。鉴于这种状况,荆门将花鼓戏作为重要的民间传承剧种进行扶持,对这种作为非物质...
  • 荆州花鼓戏
    答: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俗称“花鼓子”,原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发源于沔阳(今仙桃市)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
  • 荆州花鼓戏的发展简史
    答:荆州花鼓戏演出活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清道光年间,大体经历了尚未形成“剧”的“田园时期”、初具戏剧形态的“草台时期”、引入丝弦伴奏的“丝弦时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鼎盛时期”。湖北中心腹地,汉水之南,长江以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内有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