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花鼓戏的发展溯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天沔花鼓戏的天沔花鼓戏由来

天沔与其他地区一样,鼓乐先与民俗节日,民间礼仪活动联系在一起,到后来才又渗透 到 俳优百戏活动中,所谓“妆演故事俳优百戏,箫鼓喧天。”(《荆州府志》)。最早与天沔花鼓戏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花灯锣鼓,这是指它的源头,其实从歌舞到戏曲,则不能不说薅草 歌。“每夏耘时,择善讴者一人击鼓而歌,锣钹应之,谓之薅草歌。”(转引刘正维编著 《湖北省民间音乐概论》)除了薅草歌、栽秧、扯草都有歌,统称田歌。天沔民间常说:“打工喊号子,下田打锣鼓,上山唱山歌,逃荒也有三棒鼓。”清道光年间,从草台灯班戏发展起来的天沔花鼓戏,早年演出形式,就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合,直到解放后才加入文场伴奏。前面说的花灯锣鼓只是天沔花鼓戏吸取民间音乐的 一个方面,天沔花鼓戏音乐还有从渔鼓、道情、三棒鼓说唱中得到丰富的滋养,所以天沔人说天 沔花鼓戏是“渔鼓、三棒鼓敲出来的”。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天门的周天官奏请圣上批准,堵死了汉水上游的九条支流,以致造 成鄂中的天门、沔阳、潜江、监利等湖沼地区水涝灾害猖獗。此说不可信。鄂中湖沼地区 水患不绝,是因为当时官府捞钱,不管治水修堤的结果。民谣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一遇水灾,穷苦百姓只好“背起三棒鼓,逃荒到四方。”清末天门《逃水荒》唱道:“ 正月是新春(哪),宣统把位登(哪),指望今年好收成(哪),谁知啊荒得很(哪)。”“二 月凉嗖嗖,人人带忧愁,采把野菜把生度,实在难下喉。”“五月是端阳,落种来插秧,大小淹得精精光。”“堤溃无人管,穷人饿肚肠,眼望洪水泪汪汪,携儿带女逃水荒。”天沔一带受水灾之害的百姓,流落四方逃荒时,操渔鼓,打三棒鼓或敲碟子,打莲湘,边舞边唱,有的甚至融武术、杂耍、魔术于其间 , 花样很多,因而流布很广,有的还传到国外。据《天门县志》记载:同治年间,天门艺人 陈登洲携儿带女靠唱渔鼓,打三棒鼓到了乌克兰一带。欧洲其它一些国家也有天沔华侨当时 靠打花鼓到国外谋生的。如今,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波兰、比利时 、瑞士等欧洲国家,还有“华人花鼓剧团”及对这一艺术进行研究的组织。 ?渔鼓、三棒鼓在清末时就由逃荒糊口的演唱变为二人化妆三人化妆表演故事,进而组成草台班子参加农村迎神赛会、民俗节日、家族礼仪等聚会活动。在演出时用几张桌子搭成 戏台,故农村称之为“平台花鼓戏”。大约1930年前后才进入洪湖的峰口,沔阳的杨林尾, 天门城关的茶园、剧场演出。在城镇演唱中与汉剧、楚剧有了更多交流,从而吸取了汉剧 、楚剧的表演程式。在音乐方面也增加了丝弦伴奏,形成了独立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剧剧种之一。

天沔花鼓戏,已有2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湖北中心腹地,天门、沔阳一带,长江之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内有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乃“楚声”和“南风”的繁衍圣地之一。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渔歌、硪歌号子冲天,三棒鼓、彩莲船、莲花闹、蚌壳精普及乡野……正是这些民间的音乐、舞蹈、故事、风俗孕育出了江汉平原独具地方风格的汉族戏曲剧种。天沔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它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形成于天门、沔阳地区,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又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2005年,又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2006年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沔阳州,即仙桃、天门、潜江一带。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汉族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清道光年前,是为花鼓子的“田园时期”。田园,田地也。在江汉平原仙桃市的郑场、毛嘴一带,乡人栽种、薅草都有歌,“高腔”、“悲腔”就在此地形成。其中薅草歌是普遍流行的一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薅草歌演唱内容丰富,曲牌也随之多变,除你接我唱外,多为一人唱,众人合。
(一)最早见于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乃康熙时期,汪源发五名家小(因)捉拿玩的人,无家可归,隐姓埋名姓王名水发,虽入了江湖,总是传戏,推车花鼓,彩莲船,唱小曲子,打连厢,瓦子板.传与儿子……又传汪春保.(见艺人刘天党1944从其师保存下来的汪家门徒师承谱))载).汪春保乃汪家门第八代传人了.
(二)“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
1、在1724年沔阳州发生特大洪灾,当时《沔阳州志》就有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纪实.据考,沔阳花鼓戏的形成乃在清道光年间,也正是汪春保学戏的时期.
2、1845牟(清道光二十五年),沔阳州昌家湾汪春保自幼喜玩唱彩莲船,迎神赛会常为首理事,十三岁就从艺拜汪恺为师,工旦角,中年改生角.师父谢世后,继领汪班'.在技艺上博采众长,自立一派,首创沔阳花鼓汪家门头(据《荆州花鼓戏志》载)。
3、作为戏曲形态的沔阳花鼓戏,其演出活动最早见于记载的也在道光年间.据傅卓然的茅江夜话载:道光年间,戴家场有贺四郎组班唱戏,渔鼓简板伴奏,现者围坐,场无虚席,声誉卓着,乡人谓之平台花鼓.这说明沔阳花鼓戏已开始走上舞台,不再是沿门花鼓,'椎车花鼓了。
4、到咸丰,同治牟间,沔阳花鼓已进入了它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又从平台花鼓发展到六根柠'(一种舞台形式),艺人已从三五人一班发展到七紧八松九停当的规模,剧目也从单篇戏发展到对子戏,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如掐菜薹)),双撇笋》,三官堂))等.常在迎神,赛会,祝寿,贺喜时演出,被称为神戏,灯戏,会戏,演出盛况空前,在沔阳农村形成了'五里三台戏的演出规模。
5、从道光至咸丰同治年间,自汪氏门头出现后,其影响不断扩大,又相继出现了黄,史,贺三个门头,共称沔阳花鼓四大门头。
6、以汪春保(1832?1910)为代表人物的汪家门头,传徒近百,遍及江汉.汪擅工正旦,二旦等行的【高腔】剧目.以史旺(1832-1916)为代表人物的史家门头.史系沔阳州南乡金船湾(今洪湖汉河)人.秀才出身,因乡试不第,仕途心灰,结识汪春保戏班后,尊汪为师,习学花鼓.始习旦,后改生,也能写戏编词,以【高腔】,【圻水】剧目为长.以黄二生(1853-1913)为代表的黄家门头(沔阳州回龙湾赵赶河人).黄从小爱看三棒鼓,''地花鼓,暗记唱词,避于田野练唱.其父见状,将子送汪春保戏班学戏,工旦,十六岁登台,后离师独辟途径,自成一派,偏重[四平腔】与小调.以贺霞令(7.1928)为代表的贺家门头(监利县三官殿贺家湾人).贺由于幼小喜爱花鼓戍癖,被族中长者斥逐出走,参师沔阳艺人史旺,由旦改工生角,鉴于花鼓艺术行-3缺乏,改工丑角,勤学苦练,为观众所喜爱,称其为贺派.他的门派皆工丑,侧重于[丑四平】,[圻水腔】和专用小调.以此看来,四大门头乃沔阳花鼓之祖,汪家门头乃四大门头之首,可见沔阳化.4-鼓戏源于沔阳。
7、宣统元年(1909),沔阳花鼓戏第一次打进武汉三镇亮相亮牌,花鼓艺人卢金玉,周高等组班,进入武昌徐家棚,汉口火车站,汉阳鹦鹉的露天(剧)场和茶楼酒肆,演出了站花墙,柳林写状,三官堂等节目,为期两月而不掉座,誉满三镇.进入民国六年(1917),沔阳化.4-鼓戏.乙4-人陈新苟,陈加林,沈四,谢春城,唐石头,姚玉春,黄黑苟,五福兴等二十余人第二次进入汉口法租界共和升平楼(这是当时武汉三镇第一家正式剧场)演出,结果又以精彩的唱腔和表演轰动了江城。
8、民国初年,沔阳花鼓戏出了第一代女艺人段凤(生卒年不详),系沔阳戴家场(今属洪湖)竹林湾的农家女,首次登台演出掐莱薹就崭露头角,被誉为真凤凰.继她之后,又有一批较有影响的女演员冲破世俗偏见和旧的习惯势力粉墨登场.如王乾,吴翠,蒋金,黄金秀,李在安等.她们对丰富沔阳花鼓戏旦角的唱腔和表演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2年代末,沔阳花鼓戏出现了第一个最有影响的科班,专1培养花鼓戏人才.班主崔松(1887一952),沔阳艺人.从民国十七年(1928年)起,先后在马口,藏鹤亭,石土地,多家湾,三江口等地设帐,共七届,历二十余年,授徒八十余人.民国时期,许多花鼓艺人毅然参加了国内革命运动,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沔阳西流河花鼓艺人杜金庭,王乾(女)被捕,后壮烈牺牲。
9、民国二十三年,沔阳花鼓艺人刘四保,曾小春参加贺龙领导的洪湖苏维埃政府的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沔阳花鼓名老艺人宋金贵之高徒项幺(京山人)组班唱戏,常活动于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在京山八字门,大小焕岭为新四军第五师部队慰问演出,并受命掩护去日伪占区的侦察员,并编演时装花鼓戏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10、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一二八师师长王劲哉组建抗日宣传队,沔阳花鼓艺人黄考香,黄楚香,黄崇香,盛香,杨笃清等应邀开展连队花鼓戏教学及抗日宣传活动,当时全师拥有花鼓戏班四十五个,演员一千四百三十五人,声势浩大.许多沔阳花鼓艺人为了抗日救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年华乃至生命。
11、在沔阳花鼓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一页.抗战胜利后,蒋伪政权继续禁演花鼓淫戏,戏班被迫解散,艺人有的遭到监禁,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流落外乡.大多数艺人为求生存,不得不与汉剧楚剧(黄孝花鼓)乃至河南的越调戏组成三合班','二合班,改唱汉戏或楚戏,或半台(即一半唱汉剧或楚剧,一半唱花鼓戏,俗称'惜屋躲雨)直到全国解放.解放初期,
12、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沔阳花鼓艺人多以唱楚剧为业,组建了许多楚剧团.在沔阳境内有影响的有艺光,光复,复联,联合四个楚剧团,他们以鱼咬尾方式命名,在唱楚剧的同时,也唱花鼓戏。



  • 天沔花鼓戏的发展溯源
    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的沔阳州,即仙桃、天门、潜江一带。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汉族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清道光年前,是为花鼓子的“田园时期”。田园,田地也。在江汉平原仙桃市的郑场、...
  • 天沔花鼓戏发展溯源
    答: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发源于湖北仙桃、天门、潜江一带的沔阳州,其源头包括民间歌舞如闹年花鼓、采莲船等,以及田歌和说唱如三棒鼓、渔鼓、道情等。在江汉平原的郑场、毛嘴一带,薅草歌是重要的歌唱形式,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一人唱众人和,展现了丰富的曲牌和互动性。最早有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
  • 荆州花鼓戏的历史渊源
    答:荆州花鼓戏发端于清代沔阳州,即现今的仙桃、天门、潜江一带。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随着历史的演变以及民俗文化的延续,逐渐形成一种谋生手段,农民在农闲...
  • 湖北花鼓戏的起源发展
    答:湖北花鼓戏,俗称“花鼓子”,亦称中路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回顾它的发展史,可归纳为丝个阶段,即普及传播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改革闯新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剧种发展的要求,其称谓也三易其名,即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
  • 天沔花鼓戏的天沔花鼓戏由来
    答:最早与天沔花鼓戏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花灯锣鼓,这是指它的源头,其实从歌舞到戏曲,则不能不说薅草 歌。“每夏耘时,择善讴者一人击鼓而歌,锣钹应之,谓之薅草歌。”(转引刘正维编著 《湖北省民间音乐概论》)除了薅草歌、栽秧、扯草都有歌,统称田歌。天沔民间常说:“打工喊号子,下田打锣鼓,...
  • 荆州花鼓戏是怎样形成的?
    答:荆州花鼓戏最早称为“天沔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湖港交织,是古楚文化的腹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崇巫善舞之风。当时的巫师在春日或农闲时经常敲锣打鼓,以“媾通神灵,驱邪祈福”。这些风俗流传在民间,百姓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和音色等的对比变化...
  • 天沔花鼓戏历史沿革
    答:”这展示了早期人们对音乐与舞蹈的敬仰和祭祀仪式中的鼓锣应用。鼓锣作为打击乐器,是人类最早创造的乐器之一。古代的“钟”被视为锣的前身,如商代的编钟,如湖北随县战国初的出土编钟,其精准的发音和卓越的铸造工艺,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在西南民族地区,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制造出精美...
  • 仙桃花鼓戏历史
    答:它发源于沔阳通顺河和襄河地区,后在沔阳、天门一带逐渐形成。1954年,更名为"天沔花鼓",随后又改为"荆州花鼓"。如今,沔阳花鼓戏作为湖北地方戏曲的重要代表,备受瞩目。早在康熙时期,有记载的最早沔阳花鼓艺人汪源发的后代,如汪春保,他以演艺和推车花鼓为生,传承了这一传统艺术。在18世纪末的清...
  • 荆州花鼓戏
    答: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俗称“花鼓子”,原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发源于沔阳(今仙桃市)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
  • 天沔花鼓戏湖北各花鼓剧团的来历
    答:荆门花鼓剧团的兴起则源于对花鼓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1981年,荆州地区将天沔花鼓戏改称为荆州花鼓。之前,荆门县并未有专业剧团,但为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1983年成立了荆门县荆州花鼓戏剧团。剧团在90年代开始以现代戏尤其是农村题材为主,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总体来说,湖北周边县市的专业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