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花鼓戏发展溯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7

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发源于湖北仙桃、天门、潜江一带的沔阳州,其源头包括民间歌舞如闹年花鼓、采莲船等,以及田歌和说唱如三棒鼓、渔鼓、道情等。在江汉平原的郑场、毛嘴一带,薅草歌是重要的歌唱形式,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一人唱众人和,展现了丰富的曲牌和互动性。


最早有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可以追溯到康熙时期,如汪源发和汪春保等,他们在困难中传艺,以唱戏和民间艺术为生。1724年的大洪灾后,《沔阳州志》记载了灾民以花鼓戏求生的场景,这标志着花鼓戏开始走向舞台。


在道光年间,沔阳花鼓戏进入鼎盛期,从"平台花鼓"发展到"六根柠",艺人群体扩大,剧目丰富,如《掐菜薹》、《双撇笋》等。咸丰同治年间,花鼓戏演出规模空前,被称为"神戏"和"会戏",在农村形成"五里三台"的盛况。


以汪春保为代表的"汪家门头"是四大门头之首,其他如"史家门头"、"黄家门头"和"贺家门头"也相继崛起,各自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承。民国初年,花鼓戏出现了女性艺人,如段凤,她们对丰富剧种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时期,艺人们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如宋金贵之徒项幺活跃在鄂豫边区,艺人黄考香等人则投身抗日宣传队。


战后,花鼓戏因社会环境变化而面临挑战,艺人们不得不与其他剧种融合生存。尽管如此,沔阳花鼓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扩展资料

天沔花鼓戏也叫荆州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州地方传统剧种。昔称"花鼓子"。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流行于原荆州所辖诸县,并常演出于邻近的孝感、鄂南、湘北等地。



  • 荆州花鼓戏简介
    答:荆州花鼓戏作为湖北三大剧种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沔阳东荆河地区,起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别名众多,如“花鼓子”、“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和“中路花鼓戏”。这个戏曲艺术形式在近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扎根于湖北的沔阳(现仙桃市)、天门、潜江、监利、洪湖、汉川、京山、钟祥和荆门等地...
  • 天沔花鼓戏的简介
    答:天沔花鼓戏,已有2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湖北中心腹地,天门、沔阳一带,长江之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内有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乃“楚声”和“南风”的繁衍圣地之一。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
  • 天沔花鼓戏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
    答:1953年,沈山主演的《打莲湘》和《绣荷包》作为剧团代表首次亮相中南五省和全国民间艺术会演,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首都大舞台上亮相,受到高度评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接见了沈山。这次演出对天沔花鼓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55年,湖北省文化局将“天门复联楚剧团”改名为“天...
  • 荆州花鼓戏,
    答: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湖北沔阳州一带,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渔鼓、道情等汉族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
  • 天沔花鼓戏的历史沿革
    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崇巫善舞之风就很盛。巫师敲锣打鼓“媾通神灵,驱邪祈福。”后 流 风余韵保留在民间,百姓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对比变化,表达对神灵、对祖宗、对生命、对生活、对生产种种感受、感应的情绪、意念等。《荆楚岁时记》载:“击 鼓载胡,傩舞逐疫”。屈原在《九歌...
  • 天沔花鼓戏的湖北各花鼓剧团的来历
    答:新中国建立给沔阳花鼓戏和艺人带来了和煦的春天。⒈1951年,沔阳县政府在沔城召开文艺工作会议,贯彻国家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登记戏曲社团与知名艺人。经县文教科批准,沔阳花鼓众多艺人组成四个专业楚剧班(后改为花鼓剧团),剧团名称为“艺光”、“光复”、“复联”、“联合”,首尾字...
  • 天沔花鼓戏湖北省沔阳花鼓剧团
    答:1979年的现代小戏《小坚决》在湖北省现代戏创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并被制成电视片在全国播放。1988年,剧团受邀进京演出,传统剧目《送香茶》和大型现代戏《向老三招婿》在中南海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90年,剧团的《泥塑》和《白狐传奇》在荆州花鼓戏艺术节上获奖,展示了其在传统与创新方面的实力。近...
  • 天沔花鼓戏的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
    答:沈山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次演出,对推动天沔花鼓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54年到天门城关欲名 “天门花鼓剧团”, 因剧团魏泽斌、萧作君(女)等大批沔阳名演员要离团回沔,经有关部门协调,遂名“天门县天沔花鼓剧团”,选李新年、沈山为正副团长。1955年,省...
  • 天沔花鼓戏的介绍
    答: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一种湖北的汉族传统剧种。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昔称花鼓子。旧陈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
  • 湖北地方小戏
    答:湖北地方小戏比较出名的有荆州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1] 。荆州花鼓戏主要流行于湖北及与湖北毗邻的河南、湖南周边,重点在仙桃(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