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起因经过结果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请你给我简要介绍戊戌变法,时间,背景,起因,经过,结果.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遭捕杀或逃亡国外.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也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变法影响
近年亦有历史学家认为,维新运动自开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绪帝帝未具备足够的权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维新派人物(特别是作为智囊的康有为)对政治现实的无知,和他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粗糙了解,亦注定运动的失败.

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变法背景 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 为了把维新 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 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维新运动的发展。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既无实权,又束手无策,只得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16、17日,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侍郎;18日夜,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袁杀荣禄,举兵救驾。事后,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起因:(1)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统治危机加剧,急需实施改革,维护统治
  (2)洋务运动给予了众多经验教训
  (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且初步发展
  (4)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形成且逐步壮大
  (5)西方思想和知识的传入且影响逐步扩大
  经过:(1)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光绪帝实行变法
  (2)康有为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变法思想
  (4)严复,谭嗣同等人积极参与,支持变法

  结果:(1)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历时103天失败。
  (2)光绪帝被囚于东南海瀛台
  (3)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4)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害

戊戌变法最后以失败结束。
戊戌变法失败的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四,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 戊戌变法起因经过结果
    答:结果:(1)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历时103天失败。(2)光绪帝被囚于东南海瀛台 (3)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4)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害
  • 戊戌变法的原因,结果,性质和历史意义?请一一回答我,O(∩_∩)O谢谢~\...
    答: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结果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性质 是一项政治改革运动。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 戊戌变法的结果是什么
    答:戊戌变法的结果具体如下可供参考:一、结果 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二、戊戌变法 1、...
  • 戊戌变法
    答:戊戌变法的结果:由于袁世凯出卖。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1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戊戌变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
  • 戊戌变法的序幕和结局
    答:序幕:公车上书。结局:失败。起因康有为多次上书痛陈变法的紧迫性,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深受感动。但清朝当时的大权掌握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光绪帝没有实权。变法出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 戊戌变法的起因是什么?
    答:(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和(1)构成了戊戌变法的必要性 (3)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形成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4)90年代: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 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 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 戊戌变法资料
    答: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变法准备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
  • 戊戍变法产生原因及背景
    答:起因 (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和(1)构成了戊戌变法的必要性 (3)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形成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4)90年代: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早期维新思想:...
  • 戊戌政变的起因是什么?
    答:是日晚上,慈禧太后便从颐和园赶回皇宫,幽禁了光绪帝,发动了戊戌政变。康有为等酝酿多时的军事暴动未及爆发即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扑灭了。第四种说法,多种因素说。与上述三种观点不同,一些学者认为,毋庸赘言,戊戌政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军机四卿”的提拔和礼部堂官的罢免,开...
  • 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