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形成的历史原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通过对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这段时间的历史学习,你有什么感悟?(要言简意赅,清晰明了)

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船坚利炮打醒了沉醉在天朝上国大梦中的国人

从海国图志到洋务运动再到戊戌变法,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强国之路的探索

然而“师夷长技以制夷”只看到了中西方技术上的差距,却没有意识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才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维新变法以来,中国人终于在探索学习的道路上,迈出了改变制度的一步

加句后话:辛亥革命是在戊戌变法学习君主立宪的基础上更强烈的革命需求:不要君主的共和制;再到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对外探索学习经历了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转变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只有真正为民族着想,而不仅仅守着自己可悲的统治地位,才会长期稳定的继续下去;
从康乾盛世到丧权辱国,固步自封只会导致落后,只有开放交流,积极进取,才能保持一个民族的鲜活,才能屹立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之中
对外学习,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戊戌变法发生的主要历史因素有:

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展开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5、国内人民的反反抗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从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从而使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思考中国的出路。6、明治维新的成功给变法倡导者以启示。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时代背景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後,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後。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 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变法起因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  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万国公报》和强学会的建立  公车上书失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变法内容  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赠送康有为自己的著作《日本变政考》和《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还有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和其他有关各国改革的书。这令光绪倾向以明治维新为改革的蓝本的。  教育改革  这是维新派最重视的地方,细节包括:   举办京师大学堂   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   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   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经济建设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   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军事方面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政治方面  裁减冗员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开放新闻自由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变法影响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功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西方列强加紧蚕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的冲突自然而然的引到了满汉冲突这个核心问题上。那些满族官僚虽然昏聩无知,但对权力的变化却极为敏感。在他们看来,维新变法的实质不过是要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走罢了。正如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描述的,“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四起。”整个满族统治集团很快意识到,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但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改革固然是可以有利于国家的,但那些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变法利中国,不利满洲;中国兴则满洲亡。所以他们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 戊戌变法的原因(不是失败的原因)
    答: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3.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新思想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步加深,...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重庆谈判中共七大的背景
    答:1、洋务运动的背景:①国内: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②国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基本形成;人类走向整体化和近代化。2、戊戌变法的背景:①国内:甲午战争失败,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了什么历史运动?
    答:戊戌变法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方案,试图加强国家实力和民族独立。尽管这一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例如新式学堂的兴起和军事改革的推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政治格局。总体而言,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运动...
  • 戊戌变法背景。经过(人物)。结果。评价
    答:背景 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内容 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
  • 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
    答: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下的急就产物,它过早的登上了历史的前台,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一)自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一天比一天严重,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国土大面积被割占,而此时软弱的清政府却任凭帝国主义列强宰割。正在此时,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
  •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答: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4、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新思想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封建统治的危机也一步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思考...
  • 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越详细越好)
    答: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朝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迫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分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同治年间(1861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式,改良生产技术。全国各地先后引入了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及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
  • 戊戌变法的序幕是什么
    答:3、戊戌变法的背景 这标志着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时代结束,光绪帝成为实际的皇帝,并开始推行自己的政策戌变法的背景是中国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困扰。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连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1、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变法措施存在执行不力和...
  • 1.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人物?背景?
    答: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
  • 戊戌变法是什么
    答:戊戌变法 (一)背景: 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士绅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