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去世后,会有这么多武将愿意跟着死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5
曹操去世之后,众多武将跟随而去,曹操真的这么得人心?

我可以准确地告诉你,曹操是一个非常得人心的雄主,要不然的话根本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文官武将前赴后继的誓死追随曹操,就是因为曹操有着不一样的人格魅力,然后在这个乱世当中,这些文官武将可以从曹操的身上看到一点点希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曹魏政权。

之所以说曹操得人心,我们也可以从他所做的一些事当中窥探一些端倪,我相信大家都有学过割发代首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曹操,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粮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于是曹操就向部下都下了一个命令,凡是大面积损坏老百姓农作物的士兵按法当斩。

然后在一次行军的过程当中,曹操的马因为受惊,开始肆意的奔跑起来,这一跑可不要紧,曹操也没有受伤,但是却损害了大量的农作物,于是曹操便割下了自己的头发,并且以此表达出想要保护农作物的意愿,所以从这以后曹操在将士心目当中的形象也变得更加的高大,试想一下有着如此英明的主公,大家能不誓死跟随嘛?

除了这个还有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曹操率领残兵败将仓皇的逃回到自己的大本营,于是不紧不慢地给下面的将士开了一次座谈会,大概的意思就是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打倒,一次失败并不算什么,只要我们努力,日后定然可以战胜孙刘,甚至还亲自安慰那些深深自责的将士,所以这样的曹操能不得人心吗?

曹操身边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才,不是偶然现象,至少有一下几点原因:

首先,曹操善于发掘人才。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中,就有乐进、于禁两位是曹操从行伍中发掘出来的。

其次,曹操吸引人才的方式与众不同。我们知道,东汉时举荐人才的方式是“孝廉制”,要求德才兼备;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更重视一个人的德行,把品德放到第一位。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草包型“名士”,比如孔融、孔伷、边让、刘岱,这些人所有的本事就是整日里枯坐空谈,正事不干,酒倒能喝。郭嘉就很不屑的评价刘表“表,座谈客耳”,可谓入木三分。曹操就不同,他一向主张“唯才是举”,不管品行、道德如何,有才就行。他还多次颁布“求贤令”,表明自己渴求人才的决心。因此,真正有本事的人,乐于投靠他。

第三,曹操会用人。这一点和袁绍不同,袁绍也招罗了一大批人才,文有沮授、田丰,武有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都是一时难得的人才。可是官渡一战,这些人才都没派上用场,最后死的死,降的降,归根结底,袁绍不会用人。曹操就不同,就说张郃高览,在袁绍手下说话没分量,还比不上专出馊点子的郭图,但是一到曹操手下就被重用,张郃后来还成为“五子良将”之一,这也是曹操会用人的结果。我们知道,人都是有理想的,曹操给了他们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让他们一展所长,所以这些人才乐于投靠曹操。

第四,曹操知道每个人应该用在哪里。这一点又和袁绍形成鲜明对比,袁绍手下,人才是多,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用。荀彧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袁绍不把手下的人才安排好了,这些人就互相倾轧,彼此拆台,总之采取不合作态度,这一点马上被荀彧看出来了。后来这些人在内耗中几乎全部死光,也在荀彧的意料之中,实在因为是袁绍没有组织才能啊。曹操就不同,他善于安排每个人的职务,这一点得到了公认,连不喜欢他的宋人洪迈,也不得不称他“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具体的说,就是:“当天下乱离,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而军国饶岩,遂芟群雄。欲复盐官之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河东未定,以杜畿为太守,而卫固、范先束手禽戮。并州初平,以梁习为刺史,而边境肃清。扬州陷于孙权,独有九江一郡,付之刘馥而恩化大行。冯翊困于鄜盗,付之郑浑而民安寇灭。代郡三单于,恃力骄恣,裴潜单车之郡,而单于慑服。方得汉中,命杜袭督留事,而百姓自乐,出徙于洛、邺者至八万口。方得马超之兵,闻当发徙,惊骇欲变,命赵俨为护军,而相率还降,致于东方者亦二万口。凡此十者,其为利岂不大哉!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淮拒蜀军于阳平,徐晃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众,分方面忧。操无敌于建安之时,非幸也。”

第五,曹操的性格使他能凝聚人才。所谓“生性多疑”,是指曹操对付敌人的心思,并不是说他对待手下的态度。事实上,曹操是很能容人的,陈琳把他骂的狗血淋头,还连带他十八代祖宗,他照样忍了;魏种曾经背叛过他,让他咬牙切齿,后来被他抓住,曹操叹息一声“唯其才也”,照样没杀。换到袁绍身上,田丰、沮授不过提点意见,就被关进牢里,田丰最后还被赐死,这样的下场,足以警惕那些跟随袁绍的人。

第六,曹操还善于协调手下之间的矛盾。比如郭嘉平素放荡不羁,令陈群非常不满。上面说了,曹操用人不拘一法,不会去找郭嘉的麻烦,但是他知道陈群的意见是对的,所以提升陈群,奖励他敢于说实话、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就化解了可能出现的矛盾。袁绍就不是这样,他手下都公然分成几派,在那里内耗了,他什么都不管,任其发展,最后终于闹得分成两派,彼此攻伐,被曹操占了便宜。

也不是跟随曹操死去吧,曹操有些大将不是战死就是病死,算是正常死亡。在那个人均年龄三十来岁的时代,曹操死的时候,已经算是高寿了,所以其他人相继死去也是符合常理的。

当年曹操在经历赤壁之战的时候就已经五十三岁高龄了,在曹操去世之前,就已经有大将开始病逝了,比如说当时的大将乐进就比曹操早两年去世了。还有夏侯渊他在曹操去世前一年就在战争中被杀害了。而在曹操病逝的同年,夏侯惇也一同随曹操病逝了。于禁相比他们来说,活得时间还算长,但是他日子也不好过,先是被蜀军俘获,后又被弄到孙权那里,回到魏国之后还要被曹丕羞辱,最后病死在家中。

仿佛曹操一死,魏国没有可用之人了。不知道是不是罗贯中不愿意书写魏国的那些事情,还是魏国真的人才凋零。其实,在曹操死后曹丕上位,很多当年跟随曹操征战的将士们都隐退了,一个是因为本身年纪就大了,再就是当时魏国政权基本稳定下来了,不需要再南征北战了。所以在死的死,退的退的情况下,魏国显得没有人才了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不然,最终怎么会轮到司马懿掌权呢。不知道曹操若是知道了自己忙活一辈子都是在帮司马家打天下,会不会气得醒过来。事情过去多年,早已经尘埃落定,无论当时跟随曹操的大将们最终的结局是什么,也改变不了这历史定局。



曹操自己本身活到65岁,已经算是高龄,其他人死去也是属于正常现象。

不是因为曹操死的时候他们也都到了寿终正寝的年龄。

因为曹操的驾驭人心的本事及其了得不然他也不敢自比周公。

愿意跟着死去,他们可不能控制得这么随意吧,不过是都到了该离去的年龄了。

  • 为什么曹操去世后,会有这么多武将愿意跟着死去?
    答:其实,在曹操死后曹丕上位,很多当年跟随曹操征战的将士们都隐退了,一个是因为本身年纪就大了,再就是当时魏国政权基本稳定下来了,不需要再南征北战了。所以在死的死,退的退的情况下,魏国显得没有人才了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然,最终怎么会轮到司马懿掌权呢。不知道曹操若是知道了自己忙活一辈子都...
  • 曹操去世之后,众多武将跟随而去,曹操真的这么得人心?
    答:我可以准确地告诉你,曹操是一个非常得人心的雄主,要不然的话根本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文官武将前赴后继的誓死追随曹操,就是因为曹操有着不一样的人格魅力,然后在这个乱世当中,这些文官武将可以从曹操的身上看到一点点希望,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曹魏政权。之所以说曹操得人心,我们也可以从他所做的一些...
  • 曹操为人生性多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谋士,武将愿意
    答:我们知道,人都是有理想的,曹操给了他们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让他们一展所长,所以这些人才乐于投靠曹操。第四,曹操知道每个人应该用在哪里。这一点又和袁绍形成鲜明对比,袁绍手下,人才是多,可是他不知道该怎么用。荀彧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
  • 曹操生性多疑,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领愿意投靠他呢?
    答:曹操具有凝聚力,还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曹操是个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他喜欢开玩笑,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这种性格,对他的事业很有帮助。搞政治的人,太一本正经其实不好。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最好是办事严肃认...
  • 曹操生性多疑狡诈,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死心跟随?
    答:第三条就是曹操用人很有智慧的,他笼络人心的水平几乎无人能比,比如北争乌桓,西征张绣,都是以笼络人心为上策的,所以,收了很多降将,比如张辽等等,开始时候曹操比较薄弱的,在曹操这里的文臣武将,都想给自己找退路,就跟袁绍书信,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得了这些书信,这些人吓坏了,可曹操一封信...
  •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大将效忠曹操?
    答:地利,曹操在这乱世崛起,割据一方土地,治下本就是人才济济之地,“自古颍川多名士”,由此可见一般,远非江水以南等地可比。并且曹操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名义上就远胜其他人一筹,再颁布唯才是举的法令,更吸引了很多有才能的人。以上大多说的是文官,至于武将,我们可以算一下,其中光曹操的...
  • 曹操的口碑那么差,为何还有那么多的人才追随?
    答:首先要说的是,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口口相传的,电视剧中的三国演义,大多数都是有违历史真相的,民间后人拥刘反曹的居多,但这并不代表曹操的口碑真那么差。乱世出英雄,英雄也都不是傻子,自然不会乱追随,要知道曹操是相当爱才的,即便自己有些小心眼会去嫉妒,但他的爱才程度丝毫不弱于...
  • 三国曹魏政权中国,最后能配享太庙的人都有谁?
    答:曹操去世后,先后有五批对曹魏政权有卓越功勋的人配享太庙,进入曹操庙庭陪祀,这是大臣和武将的至高荣誉,一般人是没有资格配享太庙的。第一批三人,夏侯惇、曹仁、程昱。第二批最多,有曹休、曹洪、夏侯渊、张郃、张辽、钟繇等二十人。第三批一人,荀攸。第四批一人,司马懿。第五批一人,郭嘉。...
  • ...为什么很多武将也跟着死了?三国220年为什么死了很多人才?
    答:曹操死后,有一部分武将跟着去了 曹丕上位后,有一部分的老臣还乡去了,一朝天子一朝臣,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由于罗贯中没有写,罗贯中对于三国演义是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说偏见的,对刘备就很同情,对曹操就很不满,所以在这样这样刻意的忽视之下,大家也就很难想到这个道理,赤壁大战时,曹操已经53岁了,...
  • 三国时期为什么曹操手下的谋士和武将最多
    答:首先曹操有自己嫡系的曹家军,夏侯、曹氏就有好几个,其次曹操发布矫诏召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对于当时的影响很大,可以说这一举动为曹操扬名了,加上曹操的个人能力和魅力,因此初期就有了不少的武将和谋士,到了后期,曹魏占据整个北方,地盘大了,人口多,自然召集到的人才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