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八年级下册语文的马说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1、博而专!
2、有自信心,可以毛遂自荐。
3、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4、可以尽心尽力的,专心致志的做事!

1.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昧的封建统治者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展现,而最终与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得不到人们的发现与提拔.
3.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愤懑不平之情.对愚昧的统治者进行讽刺鞭挞 ,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2.翻译: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策之:鞭打它。策,名词作动词用,驱使、鞭打。之,代千里马。第一个和第二个“其”:代千里马。之:构成音节,不翻译。策:名词,马鞭。其:表反问,难道。其,其实。

你要的是人教版的吗?

一.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满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二.1.有时
2.这
3.等同
4.怎么
5.方法
三.1.吃
同饲,饲养
2.把,拿
按照
3.的
代词它
4.代词它
难道
恐怕
5.驱使
马鞭
记载
四.1.先提问,后推测判断,明确揭示问题实质,凸显文章主旨。
2.这句表示选择关系,没有明确揭示问题实质,不符合原作的精神。

一.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满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二.1.有时
2.这
3.等同
4.怎么
5.方法
三.1.吃
同饲,饲养
2.把,拿
按照
3.的
代词它
4.代词它
难道
恐怕
5.驱使
马鞭
记载

  • 八年级下册鲁教版语文 《马说》课下注释!急急急!
    答:一下回答版权归百度百科所有 词句注释 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的注释
    答:马说: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故:所以 3于:在。4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5 骈(pián)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6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7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8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
  •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中千里马的原因是什么?
    答:吃不饱,力气不足。《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一文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写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反思
    答:教材分析 《马说》,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学情分析 本节...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答: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简答题<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
    答:五柳先生传:1.文末的“赞” 借用典故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表达了作者希望过一些平凡而有趣的生活,不希望追名逐利。】马说: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伯乐更重要,因为没有伯乐赏识和调教,再好的马也是枉费。(根据原文:世有伯乐...
  •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文言文23课马说4个词类话用。
    答: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2、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
  • 文言文马说ppt
    答:1. 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并译文 【原文】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
    答: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
  • 马说创作背景
    答: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