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一、自读作业

  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

  答(B)

  ⑶ 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⑷ 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⑴ 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⑵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⑶ 其真不知马也

  A、环滁皆山也 B、……故自号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答(A)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

  ⑵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答(C)

   二、课文分析

  1、关于《马说》的主旨:

  有人根据作品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认为本文主要论证人才的重要性。这样分析不准确,开头两句确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议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但不是结论,也不是作者写本文的主旨。

  文章结尾一句话值得注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是论证的中心。是谁不认识“千里马”呢?是他们(其)。“他们”又是“谁”,是当时的唐代统治者,是他们埋没人才、迫害人才。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第一个“其”字也可解释为被借用的“岂”,作“难道”讲。

  韩愈所以能写出如此尖锐的杂文,是和他的亲身遭遇分不开的。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局限于此,而要从他个人推广到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普遍现象。

  本文是对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统治者的有力嘲讽与鞭挞。

  2、关于《马说》的结构:

  第1段,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段,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写世无伯乐的危害)。

  第3段,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对当世无人识马的慨叹)。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见,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逻辑性极强。

  三、疑难问题解答

  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

  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3、⑵选择 C答案。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

  “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应读成:“奴枣隶人”。《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等”,等同,一样。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诵和默写全文

   五、教学参考资料

  1、《马说》是韩愈《杂说》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题作《杂说四》。不过,现在人们大多叫它《马说》,也有叫《说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马说》指导课内自读简案】

   一、教师提示自读要点和自读方法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托肠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主,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学习本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自学为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然后完成“自读作业”,最后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有关问题。要加强朗读训练,“熟读深思于自知”“文到妙来无过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

   二、自读作业

  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

  答(B)

  ⑶ 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⑷ 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⑴ 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⑵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 B、①⑧⑨⑩ C、④⑦⑧⑩ D、①②③⑤

  答(A)

  ⑶ 其真不知马也

  A、环滁皆山也 B、……故自号 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答(A)

  3、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才美不外见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答(A)

  ⑵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答(C)

   三、讨论重要内容

  1、关于《马说》的主旨。

  2、关于《马说》的结构。

  3、关于《马说》的写作特点。

  4、关于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详细内容均见前“自读教案”。

   四、作业

  以《我怎样成为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结合课文《马说》,结合自己的实际。

  【《马说》难句解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zhǐ)同“只”、“只”、“止”、“但”、“单”、“独”,

  作为范围副词来看是一组同源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说“奴”跟“隶”并列地修饰“人”,很不足取。不敢护前,谨此改正。“奴”是一个词,《说文》说是“罪人”,《玉篇》:“《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引申为被役使者。“隶人”是一个词,就是古代因罪入官为奴,从事劳役的人。《仪礼、既夕礼》:“隶人涅厕。”郑玄注:“隶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说“隶人”是职位低贱的吏役。

  译文:“只是被奴仆或者隶人的手侮辱着。”

  2、食之不能尽其材

  转折复句的紧缩形式。紧缩句体现了急迫的语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食”同“饲”,“喂”;二、“食”增加使动用法,“食之”等于“使之食”。“尽其材”,《课本》注:“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材”不应当解释为“才能”。《说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义是“材料”,《左传·隐公五年》:“其材足以备器用。”杜预注:“谓皮骨齿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饲料”。“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

  译文:“喂它却又不能让它把那些饲料吃完。”“尽其材”前面隐含“使之”,因是口语语体而省略。



  •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
    答:八年级语文《马说》教学设计  我来答 1个回答 #活动# 参与造句大挑战,答题瓜分万元豪礼 学海语言教育 2022-07-03 · TA获得超过23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8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23.7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自读作业 1、给加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⑴ 奴隶人 ...
  • 文言文马说ppt
    答:2. 《马说》教案 编辑本段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编辑本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
  • 读了《马说》这篇文章受到什么教育
    答:“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
  • 10号【读】(07)顾志文:王君《马说》课堂实录的独特之处
    答:3.独特的拓展延伸。王君老师的语文教学总是体现“大语文教学”的特征,从“一篇文”到关联的“群文”,由“一篇文”到“一个人”。作者的人生经历,结合他一生中其他著名的作品,王老师从广阔的视野中去解读作品,理解作品背后的这个人,显得那样大气和阅读视阈的宏阔。4.独特的生命构建。读王君老师的...
  •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反思
    答:教材分析 《马说》,它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学情分析 本节...
  •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初二语文课文马说练习专题
    答: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初二语文课文《马说》练习专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___,字___,___代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为___之一。是唐代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 ⑴骈死于...
  • 七年级下册语文《马》教案【三篇】
    答:《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
  •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知识点
    答: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马说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
  • 八年级下语文教材分析
    答:科学合理的使用 语文教材 是建立在深入分析理解语文教材的基础上的。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 八年级 下语文...《喂,出来》以科学幻想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人哲理的启示。 (三)单元教学要求
  • 初二下册语文文言文马说
    答:3. 初二语文23课《马说》文言文翻译 上先有伯乐,这样以后就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千里马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