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作用与地壳构造的关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前震旦系结晶基底地层经历中、深变质并普遍混合岩化(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1)。该时期的代表变质岩为鱼洞子群,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为2657±9Ma(秦克令等,1990)和2693±9Ma(张宗清等,2002),Sm-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2688±100Ma(张宗清等,2002),成岩时期约新太古代。与上覆中元古界碧口群绿片岩相变质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呈顺层韧性剪切—剥离断层接触,为五台造山运动及斜长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和花岗岩化作用产物。丹巴地区混合片麻岩套锆石U-Pb法最大年龄值1852~2341Ma,可能残存高渣古元古界康定群信息。将区内古老结晶基底形成年代定为约2800~1600Ma的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但尚未发现结晶基底与褶皱基底间的沉积不整合关系(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991)。
变质作用具有多期性,从老到新划分为新元古期、华力西期、印支期。每期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区域变质作用演化史分为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震旦纪—古生代、中生代三个阶段。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为扬子陆块褶皱基底形成时期。代表区域变质岩有摩天岭区碧口群、后龙门山区通木梁群、丹巴地区公差混合片麻岩套和木里地区下喀沙组。晚前寒武纪早期,古陆壳破裂、分化,以裂陷槽发育为特征。晚前寒武纪阶段出现古陆裂解-分化活动的大地构造格局。该时期为古陆核相对稳定,以剥蚀为主,是晚前寒武纪期间的蚀源区及陆壳增生的核心。边缘裂陷槽为活动带,经历长期复杂沉降、拗陷及后期褶皱回返,伴随强烈区域变质及深成侵入作用。中元古代以代表洋壳环境的浊积岩、硅质岩、细碧岩、角斑岩、基性-超基性岩发育为特征;古陆边缘以沉积陆壳环境相的浅海相陆屑-碳酸盐岩为特征。新元古代时,裂陷槽闭合,晋宁运动使褶皱回返,伴随绿片岩相低温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地壳变厚、成熟,渐趋稳定。
震旦纪—古生代震旦纪时期,本区进入稳定的陆块发展阶段。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期间可能维持有限的残余的松潘-甘孜洋洋盆状态。松潘-甘孜洋可能在扬子地块或青藏高原前寒武纪基底上拉张而成(SHRIMP年龄831±27Ma)。松潘-甘孜地块基底经历古生代—中生代的多次构造热事件影响。古生代早期以裂陷活动为主,晚期发展为面型拗陷活动。早二叠世末和晚二叠世末的华力西晚期构造运动,使后龙门山带、迭部-康县变质带发生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二叠系上统与三叠系呈平行不整合。动力变质热流来自深部地幔,变质带显示线型递增变质带和中心式递增变质带特点。三叠纪时松潘-甘孜地区为古特提斯洋一部分,印支运动使其封闭,区内的晚二叠世—三叠纪沉积褶皱变形、发生区域变质并伴有大规模同构造期中酸性岩浆侵入。褶皱以线型褶皱为主,劈理发育,显示应力强大。变质作用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大戚者悄面积的板岩、千枚岩,属板岩-千枚岩变质。印支运动还使早已形成的华力西变质岩系发生程度不同的叠加变质。变质作用特点表明,地壳温度低而均匀,热流一般来自地壳表层的放射性热能,为浅部变质作用。花岗质岩石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主,成因类型属地壳重熔的岩浆侵入型及部分岩浆混染型。花岗质岩石的侵位导致围岩发生热变质和气—液变质,形成接触变质岩和气液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围绕岩体呈环带状分布。印支运动使区内结束海相沉积史,大型陆相盆地沉积从此开始。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中,区内只有盖层的褶皱、断裂、推覆,没有区域变质作用发生。

  • 求变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答:变质作用绝大多数与地壳演化进程中地球内部的热流变化、构造应力或负荷压力等密切有关,少数是由陨石冲击月球和地球的表面岩石所产生。变质作用是在岩石基本上保持固体状态下进行的。变质作用的特点、分布、发生和发展,均受当时当地的原岩建造、大地构造、环境和热流强度等综合控制,而这些又受地壳演化、特别...
  • 求变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答: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构造运动(tectogenesis):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
  • 变质作用与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答:总的来说,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影响着地壳的演化和发展。
  • 变质作用与地壳构造的关系
    答:变质作用具有多期性,从老到新划分为新元古期、华力西期、印支期。每期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区域变质作用演化史分为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震旦纪—古生代、中生代三个阶段。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为扬子陆块褶皱基底形成时期。代表区域变质岩有摩天岭区碧口群、后龙门山区通木梁群、丹巴地区...
  • 变质作用地壳演化
    答:变质作用在地壳演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通过改造已存在的沉积岩和岩浆岩,形成各种岩石类型,包括火山岩。这个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控制,如原始岩石类型、大地构造、环境条件以及热流强度,而这些因素又受到地壳与地幔相互作用的深刻影响。变质作用的时空分布展现出明显的旋回性和不可逆性,是地壳地质旋回...
  • 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
    答:区内的变质作用明显地具有多期性,从老到新可划分为新元古期、华力西期、印支期。每期变质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环境都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与所处的地壳演化阶段有密切关系。从区域变质作用的角度看,可将区内区域变质作用的演化史分为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震旦纪—古生代、中生代3个主要阶段。一、...
  • 变质作用因素
    答:地壳中已存在岩石发生变质作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和特定的构造-热事件相联系。但从物理化学角度来看,引起岩石中矿物和结构构造变化的直接原因则是各种地质作用所导致的温度变化,压力增减,定向力出现和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的作用等。它们是变质和变形作用的物理和化学控制因素,文献中习惯简称为变...
  • 变质岩类型与构造背景
    答:区域变质岩是经过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一般具有片状结构。它们是变质岩中分布最广泛的岩石,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发育。从其形成时间、空间和作用机制来看,区域变质岩与地壳的造山运动和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变质程度不同,区域变质可分为浅变质、中变质和深变质3个变质带,相应的变质...
  • 变质岩是什么作用的结果
    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固体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其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矿物和岩石类型。由于变质作用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岩石特征也有所不同。常见的变质岩类型包括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等。2、变质岩的演化 变质岩的演化是指在地壳运动和地质历史过程中,由一种岩石类型逐渐转变为另一种岩石类型的...
  • 变质作用名词解释
    答:变质作用绝大多数与地壳演化进程中地球内部的热流变化、构造应力或负荷压力等密切有关,少数是由陨石冲击月球和地球的表面岩石所产生。变质作用是在岩石基本上保持固体状态下进行的。地表的风化作用和其他外生作用引起岩石的变化,不属于变质作用。促使沉积物转变成为沉积岩的成岩作用,通常也是在地下一定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