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地区海岸带地质路线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七里海有什么好玩的地

珍稀动物

东方白鹳
七里海不仅是本市最大的芦苇产地和重要的水产品基地,同时还是鸟类的天堂。有鸟类200多种。它的牡蛎滩是世界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分布最广、序列最清晰的古海岸遗迹,对研究海洋学、湿地生态学等学科具有重要价值。
广袤的水面上,有一个占地150亩的兴坨水库鸟岛。小岛上长满了芦苇和水草,土堆边缘浅浅的水面,能让鸟儿清楚地发现鱼类。工作人员在鸟岛上安置了8个摄像头,经过一年时间,监测视频中留下了东方白鹳、遗鸥、大天鹅、白琵鹭等国家一、二级珍稀鸟类的足迹。共收集了50多种鸟类的生活视频。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激增,最多时可达1000多只。
数据显示,七里海湿地共发现鸟类181种,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为2种和21种,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的濒、易危鸟类5种,亚太地区具有特殊意义迁徙水鸟名录的鸟类4种,列入中澳、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鸟类分别有43种和111种[3]
七里海的鸟类:
七里海是鸟类从澳大利亚、东南亚前往东西伯利亚的重要驿站。根据天津市鸟类普查资料统计,天津地区发现的鸟类共17目48科235种,七里海湿地有16目39科182种,分别占天津地区的94.12%、81.25%、78%。根据鸟类在七里海停留的时间及居留状况划分,留鸟21种,旅鸟100种,夏候鸟34种,冬候鸟27种。濒危或重点保护意义的鸟类有:国家1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包括白鹤、黑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1种。以下为您简单介绍一下几种鸟类:
海鸥:七里海最常见的水禽。特别是出鱼季节,海鸥闻讯从四面八方飞来,一聚就是成千上万,给七里海增添无限生机。
丹顶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白羽如雪,丹顶艳红,既是美丽的化身,又是纯洁高雅的象征。近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丹顶鹤光临七里海。
银鸥:欧科的一种。体型较大,浑身雪白,飞行姿态轻盈潇洒,名叫清脆悦耳,常常出没于七里海的湖塘、沼泽地。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 白天鹅
白天鹅:洁白如玉,飞姿健美。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东方白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型珍禽。我国现有2500-3000只。常在沼泽地、河流、湖泊、水塘活动,以小昆虫,小鱼、植物种子为食。步履轻盈矫健,飞姿优美。
燕鸥:4月中下旬以后,大批燕鸥飞临七里海。鸟儿不大,却很厉害。它们占领一片领地,别的鸟很难靠近。5-9月产卵孵雏。
鱼类:
七里海盛产鱼虾。鱼类有鲤、鲫、草、鲢、鳅等30余种。因水域辽阔,水质优良,水草丰盛,天然饵料丰富,故长得快,味道好。
七里海蟹:

七里海生态蟹
七里海生态蟹生长于水质清纯的茫茫芦苇荡中,以小鱼小虾、浮游生物和草根嫩叶为食。其显著特点为,壳黑肤白。肉嫩味鲜,雌蟹膏黄,雄蟹油满,堪称水产品中之珍品。七里海蟹明清时曾是宫廷贡品。200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是难得的绿色食品,馈赠亲友的佳品。
湿地

湿地植物——益母草
——璀璨的绿色明珠七里海地势低洼且常年积水,一般年景,水域面积在3—4万亩,苇地面积5万亩。潮白河、蓟运河与上游于桥水库相连,永定新河、北京排污河与之相通。区域内,河道纵横,沟汊交织;沼泽遍地,洼地广布;芦苇丛生,草木竞秀;百鸟云集,鱼美蟹肥,凸显独特的原始、静谧、秀丽、朦胧之美。
七里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充分展示出特殊的生态功能。其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比大城市中心区高出几十倍到百倍,被誉为京津地区的“天然氧吧”和“绿色肺叶”,成为天津地区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的调节器,其绚丽的自然风光为津门营造了一个幽静、秀美的环境,对于净化京津地区空气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防洪滞洪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七里海湿地植物----苦苣菜
珍稀植物

——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七里海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野生植物有41科153种,占天津滨海地区湿地植物的93%。有的可食用,如地肤、盐地碱蓬、马齿苋、绿苋、小蓟、菊芋、皱果苋、苦苣菜、稗子等,过去用以充饥,如今上了高级宾馆餐桌。有的可入药,如曼陀罗、蛇床、车前、酸浆、中华补血草、益母草等,在清热解毒、镇咳去痰、平气降压等方面颇具疗效。有的更为珍稀,如野大豆被列入《中国稀有濒危植物》红皮书;而野绿豆则是培育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因植物。[4]
鸟岛

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 鸟类动物
七里海湿地保护区广袤的水面上,占地150亩的兴坨水库鸟岛就在中央。为了不影响鸟类生活,以前工作人员只能在几百米外用观测镜观察,仅能大概分辨出鸟的种类,且不能留下资料。
工作人员在鸟岛上安置了8个摄像头,通过鸟岛上的8个具有夜视功能的高清摄像头,对鸟类活动进行远程实时观测,并实现视频信号全覆盖。视频中留下了东方白鹳、遗鸥、大天鹅、白琵鹭等国家一、二级珍稀鸟类的生活资料。共收集了50多种鸟类的生活视频。随着环境的改善,鸟儿的种类和数量激增,最多时可达1000多只。尤其是白天鹅,以往只有几只,如今有40多只,白琵鹭也来了10多只。为了让鸟类在原生态的环境下生活迁徙,有关方面已将鸟岛列为无人区。
“麋鹿之乡”

七里海湿地的麋鹿
“似鹿非鹿,似驼非驼,似牛非牛,似马非马”——“四不像”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占地150亩的七里海麋鹿园深处,麋鹿在草丛里、水沟中觅食、嬉戏。七里海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 每只麋鹿的耳朵上都有一个号码,就是“身份证”。工作人员还给它们设立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检查。据了解,麋鹿原本就是七里海这片湿地上的主角。到清末在华北平原上已绝迹,只有皇家南海子围场还有120只。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麋鹿被抢劫一空。1985年,英国乌邦寺庄园主人塔维斯托克勋爵在保护自然国际组织的协助下,将赠送给我国的第一批22只麋鹿运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我国已有2000只左右,七里海地区曾发掘出大量的麋鹿角。经考证,年代为距今2700年-3000年左右。据了解,麋鹿园预计繁衍麋鹿40至50头,将逐步再现远古时期麋鹿成群、觅食嬉戏景象。
自然遗迹

七里海蕴藏着丰富的古地质遗迹,主要有牡蛎礁、古泻湖、古河道、古海岸、古岭地遗迹及鰛鲸骨、麋鹿角等古生物残骸。

七里海古牡蛎滩
古牡蛎滩:七里海湿地南北两侧各有一组牡蛎滩聚集带。以表口村南最为典型。
古泻湖:七里海古泻湖最早形成距今3000年以前。最早有记载的北魏时期(公元520年前)成为湖塘遍布的洼淀。
古河道:在宁河县有两组,其中一组发源于西北部冲积扇前缘洼地,向南延伸至七里海洼地,向东至芦台镇,与蓟运河古河道交汇进入渤海。
古海岸:在宁河从北至南有4条,其中第三条穿过造甲城镇、七里海镇一带。
古岭地:在宁河从北至南有4条。其中第三条古岭地位于第二条和第三条古海岸之间,分布于东塘坨表口一带。
牡蛎滩: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牡蛎堆积体,形成于距今7700-2500年。壳体一般长40mm左右,最长的70mm,一般宽15-20mm,厚10-15mm,多达40-50层。一般埋藏地下2-3米处。表口一带的牡蛎滩厚达5-7米,形成数千米长、六七百米宽的堤坝,其规模之壮观,排序之清晰,保存之完好,国内绝无仅有,世界亦属罕见。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万年以来天津古海岸的演变历程,对于追索天津滨海平原的成陆史,研究第四纪地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包括古气候、古生物、古环境等自然信息,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
鳁鲸骨:前些年,在七里海修建水利时,在乐善村挖出一具巨大鳁鲸骨,全长12米,下额骨2.5米,经碳14测定距今5000年。《津门考古》记载:“远古时,这样大型海生动物游弋至此,说明当时七里海泽宽水深。”考古专家认为,距今5000年以前,七里海与渤海是连在一起的,内陆湖是无法容下这庞然大物的。
麋鹿角:麋鹿,角似鹿非鹿,脸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故称“四不像”,外国人称之“天下奇兽”。前些年,在七里海区域内的表口、潘庄、淮淀,及毗邻的东棘坨、大龙湾、忠兴沽村,发掘出大量麋鹿角,经碳14测定,距今3000-3400年。这说明,3000年前七里海为退海后的沼泽地,正适宜麋鹿的繁衍栖息。

津市区如何去七里海(公交车)  1 大胡同、狮子林大街、金钟河大街上等宁河车即可
  2 去大胡同吧,你搭乘去表口、淮淀、任凤、南涧的汽车均可到或路过七里海。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9-23 20:38 七里海地处天津东北,宁河县西南部。 东距芦台18千米,有潘庄、表口、造甲、七里海、淮淀等五个乡镇环抱。七里海地域辽阔,地势低洼,水源充足,海拔1.7-2.4m,为常年性蓄水洼淀。中间及东西两侧有潮白、蓟运、永定三条大河流过,另有二级河道三条纵横海内。全年降雨量600~900毫米,蒸发量1000余毫米。全年的平均气温11.1~12.3℃,年日照2600~2800小时,无霜期平均年180~194天,鱼蟹生长期180天左右。七里海地区交通便利,北有205国道,南有津汉公路,中有津芦公路。距京山铁路20公里,距天津新港、天津机场和天津市区均30公里左右。距北京140公里,距唐山50余公里。
  七里海是自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退过程在天津平原残留下来的众多泻湖之一,后演化为淡水沼泽,属沼泽湿地。清光绪六年宁河县志载,七里海“水本无源,地势洼下,行潦归焉。当夏秋雨多水汇,沧波浩渺,极目无涯,汪洋如海,故以海名。”古来青龙湾河由西北向东南穿越三海,即后七里海、前七里海、曲里海,其中前七里海就是现七里海的前身。五、六十年代,沿海周边开垦了大片的粮田,现后七里海和曲里海已不复存在,原前七里海面积也大大缩小。
  三千多年以来,七里海一直保持着滨海湖泊、沼泽的湿地自然景观,七里海湿地及其附近的近地表和地表以上至今还保留着近岸地带形成的牡蛎滩,因此,七里海湿地以作为研究渤海湾西岸古海岸带变迁的遗迹而闻名于世。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对于提示天津滨海平原的成陆史,追索天津及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陆变迁,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平面变化及新构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
  七里海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植物资源有苇、蒲、蓼、藻等挺水、沉水性植物,素有“铁杆庄稼”之称。水产资源有草、鲤、鳢、鲫、鳝、鳅等20余种淡水和降海性、溯河性鱼类;有中华绒螯蟹等虾、蟹、贝类,历来享有“银鱼紫蟹”之誉。鸟类资源有雁、鸭、鹅、鹳、鹭、莺等水禽、涉禽。兽类资源有狐、貉、獾、兔等哺乳动物。五、六十年代七里海水产品自然捕捞量每年达500余万斤。产芦苇、蒲草每年达5000余万斤。
  七里海,属芦苇沼泽,全海的植物以芦苇群落为主。在海中低洼区还生长大片的香蒲群落、水葱群落、荆三棱群落和水蓼群落等挺水植物。超过40厘米水深的地带,生长着藻类和荇菜等沉水植物群落。但在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芦苇逐渐替代着其他植物。
  芦苇、香蒲、荆三棱等挺水植物,都属于密丛型根茎草本植物,它们都具有特殊的无性繁殖能力和很强的分蘖能力。由于它们生长在多水或土壤过湿的环境中,靠种子来传宗接代是比较困难的,主要用根茎来繁殖。因此,它们的根茎比较粗大肥厚,增殖能力很强。如芦苇根茎一般为1~2厘米,最粗可达4厘米。
  芦苇是广生种植物,适应环境能力强。七里海的芦苇在充足的热量和水分条件组合下,长势良好,植株高大,茎杆粗壮,生长茂密,形成绿色的芦林苇海。它覆盖了70~80%的面积。当站在高处,放眼眺望,只见群落整齐,郁郁葱葱,微风吹来,绿浪滚滚,像大海泛起的碧波。
  七里海多水和过湿的自然环境,虽然使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生长发育了湿生—沼生植被,然而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哺乳动物种群却比较贫乏,唯鱼蟹类和鸟类繁多,因为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栖息的良好条件。从而形成种类繁多的水、涉禽鸟类群落。
  在春光明媚、绿草茵茵、百花争艳的季节,成群的水鸟,包括许多珍禽,纷纷来到七里海草高水丰的沼泽区栖息繁衍。据不完全统计,生活在本地区的鸟类大约有16目,35科,200种。它们当中,有的利用芦苇、香蒲、三棱草、苲草以及其他水草,在岸边的草滩、草丛或草茎上筑巢,有的栖息、觅食于沼泽地带。在阳光融融的白昼,各种鸟类有的翱翔于天空,有的嬉戏在水中,就连朝阳初露的清晨和落日余辉未尽的黄昏,都有鸟类出来活动。因此,春、夏、秋的七里海是充满生机的鸟的乐园。
  沼泽地区的鸟类虽然习性各异,但都有适应多水或泥泞环境的特点。有些鸟类趾间生长着各种形状的蹼膜,善于游泳;有些鸟类嘴长、腿长、脖颈长,以利在泥泞和草丛中自由走动和觅食;有的能久立水中达几小时,“守株待兔”,等待着水中小生物的到来。七里海的鸟类大部分是候鸟,冬去春来,随季节迁徙。
  七里海典型的芦苇沼泽湿地,孕育了典型的多样性的生物物种。这些物种的生物群落与它们赖依存在的自然基础条件一起,构成了七里海典型的沼泽湿地生态,这也就正是七里海的宝贵之处。所以,我们称七里海为华北大地渤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教学目的

重点观察七里海地区海岸带不同沉积单元的地质特征。

二、地质情况简介

七里海位于滦河三角洲以东,属沙质海岸,自陆向海可以分为潟湖、滨海沙丘、海滩和水下岸坡等四个沉积单元(图4-33)。

图4-33 七里海地区海岸带沉积剖面图

1.潟湖

七里海潟湖位于滨海沙丘向陆地带,目前处于半封闭潟湖向封闭潟湖转化的阶段(图4-34)。七里海潟湖长5.5km,最宽处约3km,面积约12km2,其东北端有潮流通道(横切滨外沙坝的深槽)穿过滨海沙丘与海洋相连。潮流通道上修建拦潮闸后,使潟湖与海的联系更加困难。淤积作用使七里海潟湖已部分转变为滨海沼泽,人工围垦促使潟湖进一步缩小,形状已大大改变。有三条小河流入七里海,不断供应淡水,而海水又可周期性侵入,从而造成七里海特殊的沉积环境。

七里海潟湖的沉积物为灰黄色黏土质粉、细砂。沉积物的分布变化很大,潮沟和入湖河床内,沉积物一般较粗,主要为细砂;潮沟和河床之间的地区沉积物较细,为黏土质粉细砂;潟湖的边缘地带,沉积物一般为黑色黏土质粉砂,有植物生长。沉积物中生物贝壳比较丰富,主要为腹足类和双壳类。

沉积物中含海相生物有孔虫,主要有毕克卷转虫(变种)、波伊艾筛九字虫、圆盘希望虫、亚洲希望虫等。介形虫数量也相当丰富,主要有眼点弯贝介、洁面介未定种、中国中华花介,同时存在轮藻受精卵膜等典型的淡水生物。微体生物的存在说明潟湖的封闭程度较好,这与实际情况是符合的。

根据钻孔资料揭示潟湖靠海一侧风沙之下分布潟湖相黑色淤泥质黏土层,其中见大量植物根系,富含有机质,厚度20~30cm,向潟湖中部该层增厚。下伏层为分选性很好的砂层,不含泥质、夹贝壳碎片,见植物根系,可能为海滩沉积,该层覆盖在河流沉积层之上(图4-34)。在沙丘边缘地带,潟湖沉积之上覆盖风成沙,向陆一侧为泛滥平原沉积所覆盖。

图4-34 七里海潟湖平面示意图(据柳成志等,2006)

2.滨海沙丘

滦河冲积扇—三角洲地区风成沙丘主要分布在滦河口以东至北戴河之间的沿岸地带,其中滦河口至大蒲河口之间发育最佳。大蒲河口向东北沙丘逐渐消失,变为低平沙地。靠近海岸,风成沙丘平行海岸,走向20°,以不长植物的活动沙丘为主,大多数为链状,少数呈新月形。向陆一侧沙丘走向为330°~345°,与近岸主要沙丘斜交,呈羽状分布,而且沙丘上逐渐生长植物,成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单个沙丘的宽度一般为300~500m,小者仅100~200m。沿岸沙丘长达10余千米,但与海岸斜交者,一般为1~2km。靠近海岸的沙丘较高,一般25~35m,最高者超过40m,向陆逐渐降低,潟湖附近仅5m左右。沙丘两坡不对称,迎风坡较缓为6°~8°,背风坡较陡,达30°~32°。由于风向经常改变,往往沙丘两坡都很陡峭。沙丘之间为洼地,高程3~5m,宽100~300m,长300~100m不等。沙丘间洼地雨季积水成沼泽,干旱季节因地下水位较高而保持湿润,因此生长茂密的植物。

滨海沙丘由黄褐色、灰白色中砂和中细砂组成。沙丘的迎风坡、背风坡、顶部和坡麓沉积物的粒度差别不大,这是风成沙丘垂直层序的重要特点。风成沙丘砂粒的磨圆程度较高,一般超过相邻的海滩,这是区分海滩沙和风成沙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风的强烈作用,沙丘石英颗粒表面存在大量机械撞击的痕迹,尤以碟形坑最为典型。此外,颗粒表面尚可见到硅质球、硅质鳞片等化学沉淀物。

沙丘表面常发育波痕、波长8~10cm、波高不足1cm,波峰波谷沉积物的差异并不明显。波痕的分布与风速有关,微风时自沙丘坡麓至顶部普遍分布,大风时波痕多见于沙丘迎风坡的下部,上部和顶部完全消失。

迎风坡与背风坡沙丘内部层理构造显著不同。背风坡通常为高角度斜层理,倾角30°~32°,与背风坡的坡度接近,系砂粒沿背风坡滑落形成。迎风坡层理较复杂,以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倾角较小,一般为6°~10°,最大可达16°。交错层理具有很多侵蚀不整合面,而且层系界面呈弧形,纹层与之平行,类似槽状层理。

滨海沙丘的下伏层在靠近七里海潟湖的地带为潟湖相泥质沉积,二者界线较明显,沙丘系黄褐色,潟湖相淤泥则是灰黑色。近岸地带滨海风成沙直接覆盖在滨海沉积层上。风成沙的底板一般位于平均海平面上0.3~2.2m,沙丘的厚度最大在35m以上。

滨海沙丘的形成与下列两个条件有关。滨海沙丘向海一侧,沿岸地带分布宽达100~500m的海滩,是风成沙丘砂质沉积物的主要物源区。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向岸风。据观测资料,该地风向常为偏南风,占全年总频率的11%左右,其次是北北东向,占全年总频率的8.3%,其中6级以上的大风占全年总频率的2.3%,是该地区的强风向。据野外调查资料,6~7级向岸风曾使七里海滩高潮线附近退潮不久的砂质沉积物吹干,并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紧靠地面的“风沙流”,向陆搬运。在滨岸堤的后缘,砂质物已能飞扬高达1~2m,滨海沙丘的上空则出现高达数十米的黄色“沙雾”。可见风沙主要是在大风时搬运的。滦河冲积扇-三角洲沿海地带,北北东强风向虽然仅占全年频率的2.3%,可能绝大部分砂质沉积物是在频率很小的强风时搬运的,风成沙丘也主要是在这时形成和发育的。因此,最高最大的风成沙丘都集中在紧靠海岸地带。此外,北北东和南东向风,还在平行海岸主沙丘带的向陆一侧形成与风向几乎垂直,并与主沙丘带斜交的链状沙丘。

滦河口以北至北戴河几万米的范围内,风成沙丘的发育有明显的差别,滦河口至大蒲河口发育最好,向东北高大的沙丘消失。向西南过滦河,风成沙丘只保留残体,而且目前处在消亡过程,滨海沙丘这种发育情况同样受制于其形成条件。滦河口至北戴河几万米的范围内,气象条件和风况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然而砂质物的来量和丰度却发生明显的变化,滦河除带来砂质沉积物外还夹带大量粉砂和黏土,因此沿岸沉积物较细,不利于发育巨大的滨海沙丘。大蒲河口以北,山体紧靠海岸,河流带来的主要是粗、中砂,搬运这样的沉积物需要更大的风力,同样不利于风成沙丘的发育。滦河口至大蒲河口一带,沉积物以中细砂为主,既有丰富的砂源,颗粒又适于该地区风力的搬运,具有滨海沙丘发育的最佳条件,因而形成了巨大的沙丘。

3.海滩

沙质海岸的海滩是波浪破碎后上冲流和回流的作用所形成的,因此,海滩向陆的上界应在波浪能够达到的最远距离。在滦河以北地区,海滩的上界大致位于风成沙丘的坡麓。海滩的下界位于低潮时波浪发生卷波型破碎之处。海滩的宽度约200~600m。海滩向海坡较陡,高潮线附近约6°~7°,高低潮线之间坡度约1°~30°,低潮线附近坡度又有增大的趋势。由于坡度较陡,潮间带的宽度只有30~50m,海岸线一般较平直,海岸地形复杂。在河口或潟湖出口,往往形成沙嘴,而且沙嘴大多向西南延伸。七里海潟湖的出口———新开河口最为明显,其东北沙嘴向西南伸出1km左右,致使河口向西南偏转。

河口地区不论其沿岸陆地地形复杂与否,但水下部分还常形成向海突出的扇形浅水区,其上出现多列呈弧形环绕河口的沙堤。这种沙堤不仅在特大低潮时可以直接观察到,而且在大风浪时可由波浪破碎带的分布进行推断,此时波浪破碎带也呈弧形环绕河口,这实际上是水下三角洲。河口的偏移方向指示沿岸泥沙运动的方向。本地区河口大多向西南偏转,反映沿岸沙质沉积物向西运动,这是北东、北北东向风浪造成的后果。

海滩沉积物由灰黄色中细砂、粗中砂、中粗砂组成。新开河口以北海滩沉积物大多含相当数量的粗砂砾石。

海滩沉积的垂直层序下细上粗,下部为细砾,向上渐变为中砾。近岸地带海滩沉积直接出露地表,无覆盖层。向岸被风成沙丘覆盖,在七里海潟湖地区,海滩沉积伏于黑色潟湖沉积层之下。海滩沉积的下伏层为河流相致密黏土或海相淤泥质沉积层。

4.水下岸坡

其突出特点是坡度变化明显,沉积物较粗,水下岸坡沉积物主要为灰黄色中砂、中细砂,其次为灰色细砂,局部则为黏土质粉细砂。

近岸地带沉积物的分布遵循向岸向海逐渐变细的规律,靠近沿岸为中细砂、中砂,向外变为细砂和黏土质粉细砂,泥质沉积一般呈斑状分布于河口外,系河口衰减水流沉积所致。砂质沉积物中含较多的贝壳碎屑,显然是波浪作用磨损的结果。



  • 七里海地区海岸带地质路线
    答:七里海位于滦河三角洲以东,属沙质海岸,自陆向海可以分为潟湖、滨海沙丘、海滩和水下岸坡等四个沉积单元(图4-33)。 图4-33 七里海地区海岸带沉积剖面图 1.潟湖 七里海潟湖位于滨海沙丘向陆地带,目前处于半封闭潟湖向封闭潟湖转化的阶段(图4-34)。七里海潟湖长5.5km,最宽处约3km,面积约12km2,其东北端有潮...
  • 七里海在哪里?
    答:七里海地区交通便利,北有205国道,南有津汉公路,中有津芦公路。距京山铁路20公里,距天津新港、天津机场和天津市区均30公里左右。距北京140公里,距唐山50余公里。七里海是自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退过程在天津平原残留下来的众多泻湖之一,后演化为淡水沼泽,属沼泽湿地。清光绪六年宁河县志载,七里海“水...
  • 写七里海的风景的作文
    答:七里海地区交通便利,北有205国道,南有津汉公路,中有津芦公路。距京山铁路20公里,距天津新港、天津机场和天津市区均30公里左右。距北京140公里,距唐山50余公里。七里海是自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退过程在天津平原残留下来的众多泻湖之一,后演化为淡水沼泽,属沼泽湿地。清光绪六年宁河县志载,七里海“水...
  •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
    答:它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整个保护区由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天津地区对贝壳堤、牡蛎滩和湿地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这里已成为海洋、地质、地理等系统和院校研究海岸演变、古气候、湿地生态等学科的重要场所。 问题八:滨州贝壳大堤怎么走...
  • 塘沽贝壳堤湿地公园门票
    答:第Ⅳ道贝壳堤靠近现海岸,分布于海积平原东部特大高潮线附近,走向大体与现代海岸一致,在岐口与第Ⅲ道贝壳堤汇合。以贝壳及其碎片为主,贝壳种属反映潮间带环境,距今700~500年形成,明末清初堤上已有人居住。贝壳堤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独特地质地貌,天津贝壳堤与世界另两处同等类型的贝壳堤比较,有...
  • 写七里海的风景的作文
    答:七里海地区交通便利,北有205国道,南有津汉公路,中有津芦公路。距京山铁路20公里,距天津新港、天津机场和天津市区均30公里左右。距北京140公里,距唐山50余公里。七里海是自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退过程在天津平原残留下来的众多泻湖之一,后演化为淡水沼泽,属沼泽湿地。清光绪六年宁河县志载,七里海“水...
  • 怎么去天津七里海生态园
    答:七里海地区交通便利,北有205国道,南有津汉公路,中有津芦公路。距京山铁路20公里,距天津新港、天津机场和天津市区均30公里左右。距北京140公里,距唐山50余公里。七里海是自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退过程在天津平原残留下来的众多泻湖之一,后演化为淡水沼泽,属沼泽湿地。清光绪六年宁河县志载,七里海“水...
  •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
    答:天津贝壳堤位于天津东部的津南、大港、塘沽等地,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整个保护区由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天津地区对贝壳堤、牡蛎滩和湿地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这里已成为海洋、地质、地理等系统和院校研究海岸演变、古气候、湿地生态等...
  • 天津贝壳堤好玩吗?
    答:问题三:天津贝壳堤的介绍 天津贝壳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另两处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是几十年来科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国际上的海洋、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它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整个保护区由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