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问题一:贝壳堤的解释 本词条为消歧义词条,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 *** 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世界上著名的贝壳堤共有三处,分别是中国天津贝壳堤、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贝壳堤是几十年来科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国际上的海洋、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本词条介绍的是天津贝壳堤 贝壳堤俗称“蛤蜊堤”、“沙岭子”、“岭子垒”。古人称“贝丘”;地貌学家称为“死亡的海岸洲堤”。贝壳堤是天津地区特有的地貌,它是几千年来,由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古渤海岸线的标志。贝壳堤真实地记录了天津沧海桑田的过程,东丽区军粮城镇白沙岭贝壳堤,是海陆变迁的历史足迹。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 *** 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用C14同位素年代测定贝壳生成的年代,便可恢复海岸发育的历史。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和丰富的贝壳物源。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黄河携带大量细粒黄土物质,长时期周而复始的在渤海湾南岸、西岸迁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质海岸。当黄河改道、河口迁徙到别处,随着泥沙入海量的减少,海岸不再淤积增长,海水变得清澈,种类繁多的海洋软体动物不断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贝壳物源。最重要的是海浪潮汐运动,以侵蚀为主,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加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滩脊海岸。一旦黄河改道回迁,贝壳堤及以海水较淡而浑浊的淤泥岸不利于贝壳生长而停止。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与陆上或埋于地下。因此,由于黄河的来回迁徙,海岸线走走停停,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湾南岸、西岸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也就成为渤海湾海岸线向渤海延伸的脚印。 天津贝壳堤位于天津东部的津南、大港、塘沽等地,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整个保护区由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天津地区对贝壳堤、牡蛎滩和湿地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这里已成为海洋、地质、地理等系统和院校研究海岸演变、古气候、湿地生态等学科的重要场所。天津陆地堆积平原中自陆向海排列有Ⅰ、Ⅱ、Ⅲ、Ⅳ四道贝壳堤,与现代海岸线大体平行呈垄岗状不连续分布,代表了四个时期海岸的位置。距今1万至5000年发生的海侵,天津平原大部份被淹。以后海面回降,河流冲积,逐渐成陆。贝壳堤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留下的遗迹,为天津海岸带颇具特色的海岸地貌类型,也是渤海湾古海岸的遗迹,反映自陆向海方向的岸线变迁。堤上贝壳种类丰富,多为潮间带或浅海泥沙海底软体动物的现生种属。堤上贝壳种类丰富,这些年代久远的牡蛎壳长达30厘米左右,十分珍贵罕见,当今已无处可寻。天津贝壳堤堤高0.5~5米,宽几十至几百米,长数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余公里。其横剖面顶部上凸,两翼减薄到尖灭。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贝壳堤、牡蛎礁具有规模大、出露好、连续性强、序列清晰等特点,在中国东部沿海最为典型,甚至在西太平洋沿岸也属罕见。建立保护区可以保护这些不能再生的地质景观,同时也为研究天津及中国东部沿海海陆变迁、古地理、古气候等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天然资料......>>

问题二:说明贝壳堤的形成与海岸冲淤环境的关系 贝壳堤俗称“蛤蜊堤”、“沙岭子”、“岭子垒”。古人称“贝丘”;地貌学家称为“死亡的海岸洲堤”。贝壳堤是几千年来,由海生贝类动物在海潮推动下,逐渐堆积而成的古老海岸线的标志。贝壳堤真实地记录了沿海地区沧海桑田的过程,是海陆变迁的历史足迹。
贝壳堤是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 *** 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用C14同位素年代测定贝壳生成的年代,便可恢复海岸发育的历史。
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对海水侵蚀背景和丰富的贝壳物源。

问题三:天津贝壳堤的形成 原来的老天津人管古贝壳堤叫蛤蜊堤,它是由远古的贝壳沉积下来形成的,能够反映沿海的海陆变迁,天津的古贝壳堤是世界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对于认识天津的地质演变有着重要意义。古贝壳堤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其形成必须兼备适合于贝类繁殖、并被大风浪将其带至岸边堆积的底质、坡度与水动力等条件。所以,根据古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演变过程与动态。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沙、粉沙、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它形成于大海的 *** 线附近,是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距今五千至一万年前发生的全新世海侵,使天津平原大部被淹。以后海面回降,河流冲积,逐渐成陆。贝壳堤就是这一历史过程留下的遗迹,它是天津海岸带颇具特色的海岸地貌类型,反映了自陆向海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堤高0.5至5米,宽几十至几百米,长数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余公里。堤上贝壳种类丰富,多为潮间带或浅海泥沙海底软体动物的现生种属。贝类喜生长、繁殖在海水清澈透光、营养丰富的细砂与粉砂质海底,经波浪特别是激浪的作用,在岸坡坡度适宜的条件下,贝壳及沙便堆积下来,于 *** 线附近生成贝壳堤。黄河是世界著名含沙量大河流,曾7次大改道,当摆动到山东入海时,天津沿海一带的自然条件利于贝壳堤形成与发展;而北移到天津一带入海时,海水浊度加大,岸坡坡度变缓,其生态环境和动力条件均不利于贝壳堤形成。因此贝壳堤不仅代表了该处某一时期的海岸线位置,也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C同位素绝对年代测定法,并结合考古学方法来研究贝壳堤形成时期,一般认为:第Ⅲ堤形成约在3500年前的殷商;第Ⅱ堤约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形成;第Ⅰ堤出现于元末明初。由此可了解天津地区沿海成陆的发展过程。

问题四:贝壳堤的介绍 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 *** 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贝壳堤是几十年来科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国际上的海洋、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本词条介绍的是天津贝壳堤。

问题五:贝壳堤在哪里 贝壳堤位于天津东部的津南、大港、塘沽等地。贝壳堤是距今7千余年的古海洋遗迹,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黏土薄层组成的堤状地貌堆积体。

问题六:天津贝壳堤的介绍 天津贝壳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古贝壳堤之一(另两处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是几十年来科学家研究的重要对象,在国际上的海洋、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它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整个保护区由贝壳堤、牡蛎滩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组成,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天津地区对贝壳堤、牡蛎滩和湿地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这里已成为海洋、地质、地理等系统和院校研究海岸演变、古气候、湿地生态等学科的重要场所。

问题七:形成贝壳堤的原因是什么 气候,天气,日积月累

问题八:天津的贝壳堤在哪?怎么样?现在还有吗? 天津所谓的贝壳堤,应该就是那个贝壳堤湿地公园。就在生态园那里,你可以顺着泰达的中央大道一直向北。路过那里。不过说实话,那里个人感觉也就是这个意思。人为因素太多,失去了所谓的自然感觉。也或者我们身就长在塘沽,看惯了真正野生的贝壳滩,不过现在没有了。因为填海造陆全都埋了。

问题九:天津贝壳堤的组成 天津古贝壳堤与美国圣路易斯安纳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世界三大古贝壳堤,在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天津平原东部,至少有四道基本平行于现代海岸的贝壳堤。 贝壳堤从北向南分布在大港区甜水井、大苏庄、树园子直到河北省境内,距今4500至4700年,贝壳堤距现代海岸22至27公里,贝壳种属反映的为滨海河口内湾软泥滩沉积。保护区与美国切斯比克湾国家河口研究保护区建立起姊妹保护区关系,被确定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

问题十:滨州贝壳大堤怎么走啊? 2002年1月25日,山东省人民 *** 批准建立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8048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贝壳脊滩海洋自然遗产和湿地生物系统。2004年2月1 7日更名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
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北部,渤海西南岸,西至漳卫新河,东至套尔河,北至浅海-3米等深线,南至张山子―李山子―下泊头―杨庄子一线。地理坐标为:37°54′30″~38°19′10″N,117°45′08″~118°05′37″E。境内北部分布两列古贝壳堤,第一列在埕口镇以北,位于张家山子―李家山子―下泊头―杨庄子一线,长近40Km,埋深0.5-1米,贝壳层厚3-5米,形成于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年左右;第二列在埕口镇东北,位于大口河―旺子堡―赵砂子一线,长近22Km,由40余个贝壳岛组成,岛宽100-500米,贝壳层厚3-5米,属 *** 开敞型,形成于全新世晚期,距今2000~1500年。该两堤都与河北省的贝壳堤相连,组成规模宏大的世界罕见、国内独有的贝壳滩脊海岸,国际上称之为Chenier海岸。
贝壳堤岛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独特地质地貌,无棣贝壳堤岛与国内外同等类型的贝壳堤比较,有几个独特之处。一是贝壳质含量高,无棣古贝壳堤岛无论是深埋地下的还是 *** 于地表的,贝壳质含量几乎达到100%,很少有其它杂质;二是新老贝壳堤并存,无棣贝壳堤岛不但有距今5000―2000年的古贝壳堤,而且尚有新发育形成的新贝壳堤,并有形成第三条贝壳堤岛的趋势,国外与国内其它的贝壳堤都远离海岸,没有形成新贝壳堤的可能;三是典型的贝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是我省、我国乃至世界上的珍贵海洋遗产,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和实际生产价值。
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贝壳堤最完整、唯一的新老贝壳堤并存的以保护贝壳堤岛与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保护区。它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鸟类越冬、栖息、繁衍的乐园,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的形成等环境演变以及湿地类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海洋地质、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类型研究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答:读图可以看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贝壳堤的形成时间距今不一样,距海的距离有差异,说明在距今几千年中,河流入海口处位置发生多次变化,贝壳堤外主要是由于泥沙的堆积使得距海越来越远,因此说明泥沙沉积量大.故选D.
  •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
    答:在贝壳堤外,泥沙淤积成陆,海岸线又向前伸,贝壳堤则远离海岸,或弃与陆上或埋于地下。因此,由于黄河的来回迁徙,海岸线走走停停,淤泥与贝壳堤交互更替,在渤海湾南岸、西岸形成多条平行于海岸线的贝壳堤,也就成为渤海湾海岸线向渤海延伸的脚印。 天津贝壳堤位于天津东部的津南、大港、塘沽等地,是“天津古海岸与湿地...
  • 黄骅古贝壳堤自然保护区的黄骅贝壳堤
    答:从东向西平行分布的6道贝壳堤就象站成一排的6兄弟。排在最西面离岸最远的1号堤是这群兄弟中的老大,形成至今已有6150年。排在最东面的6号堤,至今仍在潮起被淹,潮落出露的高潮滩上,形成至今只有1030年。两者相距30公里,年龄相差5120年。六条贝壳堤说明,在距今6150年以来,黄骅海岸线由西向东,...
  • 贝壳堤岛保护区内分布着几列古贝壳堤?
    答:两列贝壳堤岛之间的湿地和向海的潮间湿地与潮下湿地组成了世界罕见的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贝壳堤内外的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它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这些生物也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的形成等环境演变以及湿地类型的重要基地,我国海洋地质、生...
  • 贝壳堤的价值意义
    答:一是贝壳质含量高,天津贝壳堤无论是深埋地下的还是裸露于地表的,贝壳质含量几乎达到100%,很少有其它杂质;二是新老贝壳堤并存,天津贝壳堤不但有距今5000—2000年的古贝壳堤,而且尚有新发育形成的新贝壳堤,并有形成第三条贝壳堤的趋势,国外与国内其它的贝壳堤都远离海岸,没有形成新贝壳堤的可能...
  • 为什么大多数的海边会有沙滩
    答:一般分布在平均低潮线以上,向上延伸到组成物质或地形有显著变化的地带,即高潮线处,也称潮间带或海滨 。按组成物质颗粒的大小 ,海滩可分为砾石滩(卵石滩)、粗砂滩和细砂滩。中国大连老虎滩、青岛海滨浴场、北戴河沿岸以及海南岛、福建长乐沿岸发育的海滩多为细沙滩。海滩是波浪及其派生的沿岸水流综合...
  • 海岸线简介及详细资料
    答:说明这条贝壳堤经历了约千年时间塑造而成。而第1条则形成于宋以后。 渤海湾海岸线的伸展与黄河入海地点的变迁至为相关。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长期从渤海湾入海。但一方面是西汉以前中上游植被覆盖良好,下游多支津、湖泊,输送到海口的泥沙不多,另一方面是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之间游荡。其主流...
  • 河口河贝壳堤外分别指哪里?可以在图中标注一下吗?
    答:贝壳堤:河口水域的水生生物沉积现象,它随海平面上升而堆积,随海平面下降而形成。因此,它是“海进”与“海退”现象的地质标志。海进与海退可能是周期性的出现,每一个周期之间的沉积物是不完全相同的,它们之间可能有后来的泥沙沉积,也可能只是原始沉积物的持续增加,还可能是贝壳堤的海陆位置变化-...
  • 滨海平原形成原理
    答:因有周期性的海潮入侵,形成海积层和冲积层的相互交错现象,还常见海岸沙堤或贝壳堤、潟湖等地貌滨海平原,为冲积�海积型平原,其沉积物很细,湖沼面积大。因有周期性的海潮入侵,形成海积层和冲积层的相互交错现象,还常见海岸沙堤或贝壳堤、潟湖等地貌滨海平原,为冲积�海积型平原...
  • 关于海洋的知识 的手抄报内容
    答:还有一种是由漂亮的珊瑚虫组成的珊瑚礁海岸,它们是由大量的珊瑚遗体等形成骨架,再堆积上生物碎屑等,逐渐形成了珊瑚礁。 冰碛-冰浊海岸:与生物海岸相反,这种海岸是高纬度地区的冰由内陆流入海中携带大量陆源碎屑而形成的特有的冰碛、冰蚀海岸。 构造海岸:由构造作用控制形成的基岩海岸,如太平洋沿岸断层褶皱多平行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