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结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地质生态环境分区

(一)地质概况
河北南部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中部,临漳县城以东属于华北地堑,以西为太行山断裂带(图4-2)。太行山断裂带呈北北东走向,在地质历史中曾多次活动,形成由西向东的阶梯状降低的太行山系。在西部高山区除涉县境内漳河流域出露震旦系石英岩状砂岩夹页岩和太古界片麻岩地层外,主要是寒武-奥陶系灰岩、白云岩、页岩和砂岩地层,东部低山丘陵区出露太古宇赞皇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砂岩、页岩、煤系地层和第三系红层夹砾岩。山前平原和山间盆地为第四系洪积层。华北地堑为裂陷区,被第四系冲积层和黄土覆盖。

图4-2 研究区地质及地质生态环境分布图

1—第四系黄土、砂土夹砾石;2—上第三系三趾马红土夹砾岩;3—二叠系砂岩、砂质页岩夹灰岩;4—奥陶系-寒武系灰岩、白云岩及泥灰岩;5—震旦系石英岩状砂岩夹页岩;6—太古宇黑云斜长片麻岩;7—闪长岩;8—断层;9—地堑界线;10—分区界线;A—漳河地质生态环境区;B—山区地质生态环境区;C滏阳河地质生态环境区;D—平原地质生态环境区
本区出露的中—碱性岩浆产物,属于闪长岩类,有含斑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和正常闪长岩。其同位素年龄为170~87Ma,为早侏罗世至晚侏罗世的岩浆活动产物,属燕山期。从整体来看,岩体延长方向多为南北—北北东向,受南北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主压结构面所控制。只有三条辉绿岩脉出露于涉县东部寒武、奥陶系地层,是燕山早期的产物。
以图幅中部贯穿南北的安阳—邯郸断裂为界,西部为太行隆起,东部为华北拗陷的一部分。本区构造主要发生于燕山时期,喜马拉雅运动时期这些构造又继续发展,造成本区构造面貌。
本区处于两个一级构造单元连接处,经受南北构造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作用,因而构造比较复杂,大多数构造线方向呈南北或北北东方向,构造类型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各种构造体系的各级构造以各种方式相互叠加,使本区构造轮廓更加复杂多样。
(二)地质生态环境分区
漳河沿岸山区为食管癌死亡率最高区(112~326人/10万),漳河以北山区死亡率相对较低(62~116人/10万),个别乡达到147~150人/10万。磁县山区、丘陵和山前平原60~70年代死亡率除个别乡外,基本上为100~180人/10万。然而90年代山区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58~115人/10万,个别降至150人/10万),丘陵区靠山区一侧的大部分乡死亡率亦有降低(45~142人/10万),但丘陵靠平原一侧的几个乡和山前平原区死亡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明显上升(110~228人/10万)。属于山前洪积平原的临漳县城以西的杜村集和南东坊,在90年代食管癌死亡率亦较高(81~120人/10万)。县城东和魏县冲击平原地区90年代死亡率为27~61人/10万。明显高于全国食管癌死亡率平均水平17.38人/10万。涉县山区90年代食管癌死亡率有无降低,目前无资料说明,但本次调查表明关防和合漳死亡率已由116人/10万和154人/10万降至60人/10万和56人/10万(表4-4)。

表4-4 1993~1995年涉县食管癌标化死亡率(1/10万)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以临漳县城附近的杜村集和南东坊为界,以东为食管癌中低发区<60~27人/10万)(Ⅱ)(图4-3),以西为食管癌中高发区(>60~329人/10万);在食管癌中高发区(Ⅰ)中,漳河流域沿岸曾是本区食管癌死亡率最高地区(Ⅰ1),但合漳下游磁县境内岳城水库附近死亡率有明显下降。涉县漳河以北和磁县山区为食管癌降低区(Ⅰ2);磁县丘陵地区大部分亦为食管癌降低区(Ⅰ3);磁县东部和临漳县西部山前(洪积扇)平原为食管癌上升区(Ⅰ4)(图4-3)。
综合以上内容,可将本区划分为四种地质生态环境区:漳河地质生态环境区(A),山区地质生态环境区(B),滏阳河地质生态环境区(C),平原地质生态环境区(D)(图4-2)。
(1)漳河地质生态环境区(A):指岳城水库以西的漳河流域沿岸地区,呈狭长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河床宽30~50m,最宽可达100m左右,两岸为陡峭的岩石,河流阶地不发育,耕地大多为河滩沙土。由于沿岸山区长年无流水汇入,土壤母质主要来自上游蚀源区沉积物,土壤成分与本地区岩石关系不大,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由于土质差,粮食产量不高。

图4-3 河北南部地区食管癌分布图

Ⅰ—高中食管癌死亡率(>60人/10万)分布区:Ⅰ1—漳河高食管癌死亡率分布区;Ⅰ2—山区食管癌死亡率降低区;Ⅰ3—丘陵食管癌死亡率降低区;Ⅰ4—洪积扇(部分丘陵)食管癌上升区;Ⅱ—平原中低食管癌死亡率(<60人/10万)分布区
(2)山区地质生态环境区(B):漳河以北,黄沙、都党、贾壁以西山区。由太行山断裂差异升降形成冲蚀地貌,呈由西向东阶梯状降低趋势。出露岩石以灰岩、白云质灰岩、砂岩为主,土壤为岩石残坡积发育的褐土和褐土型粗骨土,种植玉米和小麦,施农家肥为主,粮食产量不高,当地村民大多喝窑水或深井水。
(3)滏阳河流域地质生态环境区(C):包括峰峰矿区、磁县东部和临漳西部地区,在太行山断裂带边缘地带,河流流经丘陵(C1)和洪积扇(C2)两个地貌单元,在丘陵地区(C1)发育一、二级水系,呈网状分布。该区出露二叠系砂岩、页岩和煤系地层、第四系冲积层和洪积层,发育草甸土和砂质褐土。在洪积扇地区(C2)河流为三级水系,洪积层形成扇形台地,形成草甸土和褐土,土质较好,种植小米、玉米,一年二季,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产量高。村民喝浅井水。
(4)平原地质生态环境区(D):临漳县城以东地区为地裂陷沉降区。主要堆积河流冲积砂土和风成黄土,发育砂质黏土和砂土,形成冲积平原地貌。土壤已基本被开垦成农田和经济林,种植小米、玉米、棉花和经济农作物。大量施用化肥,机井灌溉,一年二季,产量高,村民喝压井水。

表4-5 邯郸剖面I土壤化学元素背景


表4-6 邯郸剖面Ⅱ土壤化学元素背景

勘查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周边的低山丘陵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区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区4个地貌单元,其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很大,环境现状颇为复杂。正确地划分勘查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合理地选择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因子,对区内诸多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的动态变化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评价,是本次生态地质环境及其演化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根据勘查区范围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通过常规的地面调查耗时长、耗资大,且无法满足研究地质环境演化的特点,本次工作采用了先进的陆地卫星遥感解译的方法,委托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进行。
本次遥感解译工作选择20世纪70年代的MSS数据作为本勘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值,选择90年代的ETM数据作为勘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值。通过对两个时段卫星影像数据采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结合目视解译来研究勘查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背景条件、现状条件,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勘查区生态地质环境的演化规律,同时对环境演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塔里木盆地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划分
如何划分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国内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原则。本次工作根据区内生态地质环境的特点,在参阅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共划分出3种生态地质环境类型,13个评价因子(表7-1)。
表7-1 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类型及评价因子分类


1.土地利用类型(Td)
1)耕地因子包括棉田、稻田、玉米地、豆类及谷类种植地,少量休闲地和弃耕地。
2)草地因子包括芦苇、芨芨草、甘草、麻黄草、罗布麻、胖姑娘等草本植物。局部混生有稀疏的胡杨、灰杨、沙拐枣等乔木和红柳、梭梭柴、骆驼刺等灌木丛。
3)林地因子包括胡杨、灰杨、榆树、柳树、沙拐枣和大面积的红柳灌丛。在勘查区内许多地段,林地中混生有芦苇、芨芨草、麻黄草等草本植物。
4)沼泽地因子包括湿地、积水洼地和与沼泽地共生的草地。湿地和积水洼地内有时生长有少量胡杨、灰杨和红柳,草地中可见有芦苇等生长。
5)砂砾石裸地因子主要包括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砾质带内的粗砂、砾石、砂土等混杂堆积物,少部分基岩风化破碎后淤积而成的细砂及粘土,在主干河流河道内由冲积堆积形成的泥砂及细砂。
2.沙化土地类型(Sh)
沙化土地类型是按照风积沙或平沙地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分为4种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地因子,即Ⅰ类因子:严重沙化土地;Ⅱ类因子:重度沙化土地;Ⅲ类因子:中度沙化土地;Ⅳ类因子:轻度沙化土地(表7-2)。
表7-2 沙化土地类型评价因子划分标准


3.盐渍化土地类型(Yz)
盐渍化土地类型是根据盐斑所覆盖的面积百分比,结合植被生长的状况,分为4种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土地因子(表7-3)。
表7-3 盐渍化土地类型评价因子划分标准


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解译标志
对区内3种生态地质环境类型的遥感解译,主要依据上述评价因子在ETM和MSS合成图像上显示的色彩信息、结构信息及形态展布特征,分别建立了13种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因子的解译标志(表7-4)。
表7-4 生态地质环境13种评价因子影像特征


续表


大峪沟煤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自然发展形成的地质背景、土壤和植被格局,又称自然子系统;二是人为活动和人工构筑物组成的人工子系统。

2.5.2.1 自然子系统

(1)自然子系统的形成过程

现今的大峪沟煤矿山是长期地质历史演化的结果。早在3.5亿年前的石炭纪,河南发生的不均衡地壳运动,重新出现了隆起区和沉降区,开始了早古生代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海侵。海水由北向南侵进,郑州及其周围地区皆被陆表海覆盖。在整个地壳频繁的升降过程中,海陆变迁较快,形成了中晚石炭系,直至二叠纪早期海陆交替的沉积环境。当时地势相对平缓,水体浅,透明度高,氧气充足,气候湿热,不仅水生动植物丰富,陆生高等植物也遍地而生,动物和植物的发育和分布均达到史无前例的昌盛时期。在此环境下,来自周边的陆源物质和当地生物体的碳元素富集,形成了含煤砂页岩—灰岩—含煤碎屑岩建造,总厚度约150m,局部可达200m。进入二叠纪中期,随三门峡—确山—固始以南地区的隆起,海水逐渐退出,郑州附近地区成为陆地,主要沉积河流—湖泊相含煤砂层,黏土等物质,嵩山以北广大地区基本无原煤产出。到了二叠纪晚期,河南南部进一步抬升,气候转为炎热干旱,植物减少,陆相碎屑沉积厚度达140~670m。直至三叠纪,炎热干旱为主,偶转温湿的气候条件和陆相沉积环境在通许隆起的分隔下,形成了嵩山以北的洛阳—郑州盆地和嵩山以南的洛阳—周口盆地,其中洛阳—郑州盆地的沉积厚度达400余米。为一套河流—滨湖相砂页岩建造。随着地壳上升,到侏罗纪郑州周边地区包括巩义仍为以剥蚀作用为主的高地。一直到新生代的中新世晚期,位于嵩箕台隆交界的巩义地区仍为剥蚀区。进入第四纪,气候变得寒冷干燥,郑州以西包括巩义在原先剥蚀区之上和黄河两岸形成厚度较大的风积—洪积黄土,总厚度约为40~160m。至此,长达3.54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告一段落,大峪沟地区已形成现在的地质地貌格局———基底为嵩山背斜北翼的单斜地块,浅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区,如图2.3所示(河南省地质矿产局,1989)。

图2.3 区域地质图

(2)地质体结构特征

A.地层

经历了上述地质演化过程后,研究区形成了一套由海相碳酸盐—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陆相碎屑岩的完整沉积建造。由老至新的地层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O2m)、中石炭统本溪组(C2b)、上石炭统太原组(C3t)、下二叠统山西组(P1s)、下二叠统石盒子组(P1x)、中二叠统石盒子组(P2s)、中二叠统石千峰组(P2sh)、下三叠统刘家沟组(T1l)和第四系(Q)。

奥陶系(O)奥陶系出露于研究区之外的南部地区(白庄、薛庄、宋沟、南沟、竹林沟、丁烟及刘家门一带),向北倾斜进入研究区,是煤系地层下伏的重要岩溶含水层。由于本溪组在本区厚度较薄,开采一1煤时(-200m)奥陶系岩溶水强大水头压力(288m)可突破底板进入矿坑。其中威胁最大,且水量最丰富的是位于奥陶系顶部的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它也是岩溶水进入矿坑,而后抽排的矿坑水的主要水源之一。该组的上部为浅灰色、灰黄色薄层钙质白云岩与深灰色厚层泥晶灰岩互层;中部为深灰色厚层花斑状泥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下部为灰黄色薄层粉晶白云岩,中层为白云质灰岩。

石炭系(C)石炭系广布于研究区,与奥陶系平行不整合接触,总厚度20~92m。位于石炭系底部的本溪组(C2b)由灰—深灰色具鲕状、豆状结构的铝质岩、铝质泥岩组成,夹一层不稳定的灰岩。该组富含Fe和S,以黄铁矿散晶和结核形态赋存。该组总厚度为3.57~33.69m。石炭系上部为太原组(C3t),主要由灰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砂岩和煤层组成。可采煤层一1煤位于该组底部,平均厚约0.95m,以块煤为主,硬度较大,密度1.92t/m3,硫含量较高,平均为4.58%,以无机硫-硫铁形式存在,属高硫煤层,此外还含氢2.27%、氮0.61%及微量的磷(0.003%)。一1煤上部有八层灰岩,其中L1灰岩为一1煤的直接顶板,平均厚度为11.23m,富水性优于上部的其他灰岩层。

二叠系(P)二叠系分为下统和中统。下统由山西组(P1s)和下石盒子组(P1x)组成;中统由上石盒子组(P2s)和石千峰组(P2sh)组成。全系总厚度达920m。二叠系下统至中统的上石盒子组为本研究区的又一煤系地层。该煤系地层共有八个煤段,其中六个煤段位于下统,二个煤段位于上石盒子组。目前开采的主煤层是二1煤,煤层厚度平均为4.62m,最厚达21.52m,煤层强度低,以粉粒状煤为主,密度1.79t/m3,呈现经过层间挤压、错动的构造煤特征,有机组分略高于一1煤,达97%,无机组分以黏土类矿物为主,其次为硫化物和碳酸盐类,氧化物及其他矿物含量少。二1煤全硫含量平均为0.98%,有机硫占绝大部分,属低硫煤。二1煤段下部为灰黑色砂质页岩,炭质泥岩,上部以砂岩黏土岩为主。位于二1煤顶板的深灰色中细粒石英杂砂岩至下石盒子组的顶部夹三层薄煤,其间有香炭砂岩、小紫斑泥岩、砂锅窑砂岩和老君庙砂岩等标志层。上石盒子组始于灰黄色巨厚层中粗粒长石英砂岩止于平顶山砂岩,为一套色调较浅,是灰黄色、灰绿色砂岩,黏土岩夹二层薄煤的沉积建造,总厚度约250m,分布于研究区的荆枝沟、岳寨、将军岭南岭、庄子沟、口头园南的矿区中深部一带,是矿区采空的主要区域。

三叠系(T)三叠系下统分布于矿区北部的青石山、伏山一线,厚约100m,为紫红色中细粒厚层长石石英砂岩,质地坚硬富含铁质,与二叠系整合接触。因远离大峪沟矿区,本次研究不再赘述。

古近系(E)仅在白河、马蹄沟北有零星出露,主要为灰黄色砾岩。砾石成分复杂,砾径2~20m,一般为10cm,磨圆度较好,分选较差,多为钙质胶结,总厚度不详。

第四系(Q)研究区的第四系主要为中更新统(Qp2)的离石黄土。厚度0~180m,平均30m,广布于黄土塬和丘陵地带,为一套由棕黄色—棕红色的黏土、亚黏土、亚砂土组成的沉积物。其成因以风积为主,洪积为次,属风积-洪积相。从区域上看,离石黄土平行不整合于下更新统午城黄土或不整合于前第四系地层之上。

B.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北亚带,嵩山大背斜的北翼。总的构造形态为一倾向北北东,倾角平缓的单斜构造。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由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组成。近东西向断裂是与区域纬向构造体系平行的一组主干断裂,以正断层为主,局部伴生有小型的逆向断裂,多呈阶梯式或地堑式相间排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多发育于矿区东西两端,以压扭性正断层为主(图2.4)。

图2.4 矿区构造图

C.水文地质条件

1)主要含水层特征。区内地下水类型有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各含水层分布、类型、岩性、富水性、导水性等特征如下。

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由灰岩、泥灰岩和白云灰质岩组成,厚度为141.86m。含裂隙岩溶承压水,局部含水丰富。据2610孔抽水结果,单位涌水量0.0183L/s·m,渗透系数0.219m/d,水位标高288.45m。

太原群下段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太原群下段由四层灰岩组成,灰岩厚度3.92~16.42m,一般在8~13m间。该层裂隙岩溶发育不均匀。单位涌水量0.0198L/s·m,渗透系数0.0379m/d,水位标高340.96m。

太原群上段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太原群上段由四层灰岩组成,各层灰岩之间被泥岩所分割,相互之间水力联系较差。灰岩厚度0~37.60m,一般在5~15m间。据相邻谷山矿区8803孔资料,单位涌水量0.00043L/s·m,渗透系数0.012m/d,水位标高200.21m。

1煤顶板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主要由中、粗粒砂岩组成,砂岩一般为3~4层;厚度0~32.49m,一般10~20m。单位涌水量0.0000532~0.00797L/s·m,渗透系数0.000530~0.0352m/d,水位标高287.57~212.65m。

三煤组、四煤组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主要由中粗粒砂岩组成。三煤组、四煤组砂岩厚度分别为8~15m、8.7~21.7m。因距二1煤层位较远,对二1煤开采影响不大。

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含水层:该层分布于河谷地段,主要为冲积、洪积而成的砂卵石层。单位涌水量0.83~10.54L/s·m,渗透系数21.88~88.95m/d,水位埋深6.73~11.75m。

2)主要隔水层特征。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主要由泥岩、铝土质泥岩、铝土矿等组成。厚度3.5~233.69m,一般6~14m。该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规律不明显,该层充填了溶隙溶洞,降低了不整合面的富水性,增加了隔水强度,为主要隔水层。

太原群中段砂、泥岩隔水层:主要由中细粒砂岩、泥岩及砂质泥岩组成。厚度22.52~57.81m,一般30~45m。层位稳定,是太原群上、下段灰岩含水层之间的良好隔水层。

1煤底板隔水层:指二1煤底板至太原群灰岩含水层间的岩层。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细粒砂岩等组成。厚度0.40~37.82m,厚度变化大,稳定性差。为阻隔太原群上段灰岩进入二1煤的隔水层。

七煤组—平顶山砂岩底隔水层:由一套砂岩、砂质泥岩、细粒砂岩组成。该层厚度大,层位稳定,岩性均一,是良好的隔水层。

平顶山—金斗山砂岩底隔水层:主要由砂质泥岩、泥岩、细砂岩组成。岩性均一,层位稳定,隔水性好。

3)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河流侧渗。主要排泄途径为矿坑排水、径流排泄;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区内自然地势基本一致。

4)矿井充水因素。大气降水:由于降水多集中于6~9月份,不但时间集中,且降水量大。因风化裂隙发育,降水可直接下渗进入矿井,在浅部尤为明显;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危害很大。补给区多集中在沿冲沟、河谷地段,当洪水与充水含水层持续接触时,便会造成危害。

地表水:区内无常年性的河流,但冲沟发育,当冒落裂隙与风化、构造裂隙沟通时,使地表水进入坑道。凉水泉水库有构造从其下部通过,有将地表水导入井下的可能。

D.土壤与植物

1)土壤:土壤位于地表浅部的离石黄土是矿区现代土壤的成壤基质,也是植物生长、繁衍、构建当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它是在几十万年的沉积中形成的。根据野外的观察(图2.5),其沉积过程曾经历了多个相对稳定的成壤期和后续的掩埋期,保留了多层古土壤。这些古土壤为棕红色的黏土质、亚黏土质的堆积物。一般每层古土壤下分布厚约0.3~0.6m不等的钙质结核层,系每层古土壤的淀积层,其成分以钙质为主,而古土壤层则是当时腐殖层、淋滤层所在的部位。由于离石黄土为风积或洪积、坡积成因,加之气候干旱,表层的现代土壤均为黄绵土和黑垆土,且不具备残积土典型完整分层特点,一般情况下腐殖层和淋滤层分界不清晰,呈过渡状,受地层水分汇集、下渗条件的制约,不同地形部位淀积层的深度、厚度不等。在水热、植被条件较佳的地段,土壤熟化深度在60~100cm。在地形稍陡或基岩浅埋的地段,熟化土壤一般在30cm左右。

图2.5 土壤剖面照片

2)植物:根据野外路线调查不完整资料,当地的野生和人工种植的植物约为40个科,近200个种。常见的有杨柳科、榆科、蔷薇科、桑科、壳斗科、玄参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25科。常见的乔木有杨、柳、榆、桑、槐、泡桐、构树、柿、椿、核桃、梨、枣、合欢、栾树、皂荚等;小乔木和灌木主要有花椒、酸枣、山皂荚、黄檀、黄荆、黄栌、悬勾子、胡枝子及人工引种的女贞、海桐、冬青、紫薇、月季等;草本植物常见的种有葎草、A蓄、酸模、藜、地肤、猪毛菜、蒺藜、铁苋菜、地锦、紫花地丁、苦苦菜、蒲公英、野胡萝卜、田旋花、蓟、飞蓬、一年蓬、荩草、鸭跖草、茜草等,它们大部分生长在田间地头荒地或庭院中。广大的坡地和梯田则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番薯、豆类等农作物。在大峪沟下游即凉水泉水库一带的河道漫滩,生长着茂密的湿生和水生植物,主要种为芦苇、香蒲、慈姑、藨草等。上述植物对当地水土条件有很强的适应性,且发育良好,可视为植被建设的本土种。研究区常见植物见书后图版。

2.5.2.2 人工子系统

数千年来,黄河文明的延续使巩义地区一直保持着农耕文化的社会形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利用,沟谷、丘陵、黄土台塬区均辟为农田,鳞次栉比的梯田种植着小麦、玉米、红薯、棉花、豆类、芝麻等农作物,田边地头人工散栽着核桃、柿、枣、泡桐、槐等乔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和自然恬静的乡村景观,体现出长期以来人-地和谐相处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起,当地开始了分散的民间煤业生产。最初主要在现矿区南部石炭系出露区,采挖埋藏较浅的一1煤。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到1975年已渐成企业,如今一1煤开采已达-175m水平,最大采深超过500m。回采范围东自小关镇西,北至将军岭村北—王河村一线,西达王寨—铁匠炉,南抵桥沟、黑龙潭、钟岭、大峪沟镇、孙寨一带,总面积约30km2。1983年开始,山西组二1煤层的开采,至今开采水平已达100m,最大采深为250m。其中红旗矿三号井的回采面积约3km2,年生产能力45×104t,累计动用储量1069×104t。

煤矿山的规模化生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巩义市跨入全国百强县做出了贡献。然而,煤矿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也给矿区和周边地区的自然和人居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坑道掘进、采煤形成的副产品———煤矸石年产量已接近50×104t,接近原煤产量的1/3。煤矸石含碳、硫、铁等成分高于一般岩石,长期露天堆放既易发生自燃污染空气,又会在大气降水的淋溶下不断释放有害物质,污染下游地下水和地表水体。从煤矸石堆放地的工业广场到王河的玉皇庙,煤矸石淋滤液、生活污水和三号井排出的酸性矿坑水,进入大峪沟的可溶盐含量约5159t/a,致使凉水泉水库水质的矿化度接近1.2g/L,除一些耐盐的野生植物外,水库中难见鱼、虾、蛙类等水生和两栖动物。除此之外,红旗矿二号、三号井田因回采面积年年扩大,地表沉降、塌陷日趋严重,个别地点累计沉陷量超过8.0m,沉降台阶最大达5.0m,地裂缝、下沉槽地十分普遍,致使农田、民居、道路、输电线路不断毁损,并诱发局部的崩塌、滑坡等灾害。

面对水土污染、地面塌陷环境问题,当地民众反应十分强烈。对此,2006年4月21日“西部时报”网专门进行了报道,文中指出:“近几年,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住宅区出现了严重的塌陷现象,土地无法耕种,房屋摇摇欲坠,水井相继干涸,人们的生产和居住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上述的背景条件可以看出:在古—今的物质循环中,现今的煤矿山地区曾扮演不同的角色。

1)大峪沟煤矿山是3.54亿年间自然环境变迁的结果,它曾作为物质的汇集区(汇区),积累埋藏了大量的碳、铁、硫元素。在还原作用主导的条件下,铁及一些重金属形成硫化物,迁移性能大大减弱,而被固定封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地质体则成为这些元素的储存库。

2)一旦矿山开采,这些元素会随煤矸石和矿坑排水被携带到地表,在氧化环境下,铁、硫及某些重金属元素活性增强,迁移能力明显提高,由于数量巨大,难以凭借自然净化作用使之再次固定埋藏,从而开采中的煤矿山在现代生态地质环境中已成为古物质释放的源区。

3)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地质环境的改造十分明显,采空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导致上覆地层的快速下移和地表形态的改观。

研究区内煤场及煤矸石堆放情况如图2.6所示。环境地质情况如图2.7所示。

图2.6 煤场及煤矸石堆放



  •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结构
    答:2)一旦矿山开采,这些元素会随煤矸石和矿坑排水被携带到地表,在氧化环境下,铁、硫及某些重金属元素活性增强,迁移能力明显提高,由于数量巨大,难以凭借自然净化作用使之再次固定埋藏,从而开采中的煤矿山在现代生态地质环境中已成为古物质释放的源区。 3)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地质环境的改造十分明显,采空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导...
  • 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
    答:1)地质环境的结构分析在环境地质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认识地质环境系统的必要手段,探索地质环境系统演化规律的线索,更是解决和防范地质环境问题的基础。对于熟悉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读者来说,理解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分析并不困难。在水文地质工作中,查明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即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埋...
  •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地质生态环境分区
    答:1—第四系黄土、砂土夹砾石;2—上第三系三趾马红土夹砾岩;3—二叠系砂岩、砂质页岩夹灰岩;4—奥陶系-寒武系灰岩、白云岩及泥灰岩;5—震旦系石英岩状砂岩夹页岩;6—太古宇黑云斜长片麻岩;7—闪长岩;8—断层;9—地堑界线;10—分区界线;A—漳河地质生态环境区;B—山区地质生态环境区;C滏阳...
  • 研究区植物地境分析
    答:野外生态地质调查共分为植被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和地境层片的垂向分析两类,前者主要记录研究区内植物群落的种类、密度、盖度、胸径、高度等生态学特征,并通过采集的植物样本经实验获取植物中阳离子及氟元素的各项数据;后者除记录根的数量、土层岩性、含水量和温度,完成植物根群层片的划分从而得出层片分布规律外,并根据...
  • 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构成特点与形成演化
    答:一、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构成特点 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的生物圈环境,即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生态地质环境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人类所处的地质环境为核心,来研究人类生命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统称为生态地质环境。 (一)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
  • 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框架
    答:逐步部署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建设,建实一个覆盖我国人口密集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国家重点产粮区、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行区、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国民经济重大战略部署和调整区的专业监测网络。 借助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和重大地质调查专项研究工作,系统提升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预报预警能力、决策支持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
  • 构建优化农业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答:所以,研究三江平原优化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对进一步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搞好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 区域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与单纯区调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它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地质结构、生态地球化学和生态水文地质等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地质问题,它强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相关的地质环境基本...
  • 区域大地构造及研究意义
    答:因此,研究区域大地构造及演化史,对于深化地质研究、深入了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环境变化和规律,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环境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大地构造学是中国地质学研究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从19世纪晚期开始,中国大地构造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任纪舜、杨巍然等分别对中国...
  • 典型地区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答:水层受古沉积环境影响,其结构特征、埋藏条件、补给、径流条件差异很大,各含水层富水性差别较为明显,根据地下水含水层特征及埋藏条件可将区域内地下水分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和贫水区四个区域,以大庆长垣为界,将规划区分为西部含水层系统及东部含水层系统,东部明水组缺失边界以南为东南部含水层系统。
  • 新昌生态地质剖面的测制
    答:6.生态环境特征 新昌生态地质剖面研究表明,不同地质背景条件(地层、岩性类型)导致基岩、土壤中元素组合特征与含量水平不同。由基岩风化形成的残坡积土壤中Fe、K、Si、As、Ba、Cd、Co、Cr、Cu、Mn、Ni、P、Pb、Th、Ti、V、Zr等多种元素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土母岩元素含量的控制,两者间具有较好的共消长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