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关于孟子的语文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缜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文章开篇就列举了六位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经过磨炼而最终能担当大任的事例,论证了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以此类推,人成才如此,国之兴旺亦然,从而论证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论证缜密;例证精当,无可辩驳;善用譬喻排比对偶,气势磅礴。 第一部分 文本解读综述 一、孟子及其思想 (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孟子早年受业于子思门人。中年以后,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于是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生活在诸子百家争鸣时期, 作为儒家的继承者, 儒家在孟子的雄辩中彰显活力, 在一个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的时代背景下, 在面对诸子百家的辩论、面对诸侯士大夫的对话中, 孟子常常以“浩然之气”力压群雄。 《孟子》由孟子及其门人所著,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面对现实中的百家争鸣, 为宣扬“仁政”“民本”思想,《孟子》更侧重于“辩”, 其排比多取材于民间流传故事或现实生活实例,善于叙述说理,善于运用类比归纳等方式宣扬立论,语言极具说理技法,充满了论辩智慧和理性光芒,并在论证时,综合运用各种技法,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高明地架构出一个思想的九层宝塔。 (二)孟子思想中的忧患意识 李平先生曾在《中国文化散论》一书中提到: “儒家思想的要义可以概括为重和谐,重人本,重道德,充满着忧患意识贯穿着力行精神。”强烈的忧患意识贯穿于《孟子》一书。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仁”学说。孟子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了四种道德准则,即仁、义、礼、智。徐复观发现,在孟子看来,“仁”的基本表现还是忧患意识。所以《孟子》一再提到古代圣贤对民众的关切,如“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孟子·滕文公上》)、“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离娄下》),谈及的都是古之圣贤的忧患意识。孟子的忧患意识最主要还是体现在对民生的忧患上,在孟子看来,忧患不但可以培育高尚的理想和志向,以此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能够逐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高度。充分体现了孟子对道德修养以及人格的自我完善和独立的重视,及其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孟子宣扬先验的道德意识“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但也承认“良知”“良能”必须通过实践的锻炼。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是由于他经常处于灾难逆境之中,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所以他们往往通情达理。 安逸享乐往往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辩艺术 孟子在这篇不到两百字的小短文中,扣住环境与个人、国家命运的关系,缜密而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这篇短文论证明晰,逻辑严谨,采用逐层推论法,又称“台阶术”,在具体论辩中,有正有反,开合自如,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一)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主客观结合 从论证看,孟子在此文中实际上谈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才造就”问题,另一个是“国家治理”问题,而作者在此文中要表达的论点即是“人才和国家”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层:通过人才的造就,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首先是客观环境对于人才的影响。 作者列举六个出身贫寒的人物,他们都在经历磨难之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并由特殊到一般,罗列分析所有人才必须要历经一系列的磨炼,论证了逆境出人才。 其次是主观意志对于人才的影响。 “人恒过”“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面对种种的困境,能意志坚定,并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于忧患”的含义。 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艰苦环境的磨炼,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论证了“生于忧患”。 第二层:通过国家的灭亡,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一个最高统治者,内无“法家拂士”,就听不到逆耳的忠言,任所欲为。外无敌国,则会唯我独尊;外无外患,则会高枕无忧。这一切都会使国家自上而下都麻痹斗志,苟且偷安。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国家一旦遇到内忧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 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步步论证,使结论水到渠成。整篇文章,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堪称鬼斧神工。 (二)巧述论据,例证使用恰当 首先,开篇例证。 一般议论文往往是开门见山,篇首树帜,彰显论点。而本文开头却是从容不迫地列举六个历史事例。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受种种艰苦磨炼之后,最终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六个事例,都指向了一个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_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 其次,选例精当。 这六个人物皆为上古到春秋时代的圣贤,舜为圣君,其余五位则为贤臣。因此孟子旨在警告最高统治者。如第一层客观因素的论证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是人”,即是一开头所列举的圣君贤相,他们一开始并没有尊贵的地位,是由小人物经历了刻苦磨炼而成了大人物。这些人,是作者为当时所存在的统治阶级树立的正面的榜样。 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

  • 孟子文言文阅读高中
    答: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2.《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两章》重点字词、重点句子、文学常识全面概括了本课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包括重点字词、重点句子、文学常识等部分,这些知识点...
  • 一道语文问题
    答: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捐精」的筛选条件是什么?百度网友5201038 2007-11-28 · TA获...
  • 一道关于孟子的语文题
    答:孟子宣扬先验的道德意识“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但也承认“良知”“良能”必须通过实践的锻炼。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聪明和才智,都是从艰苦和患难的锻炼中得来的。人之所以有道德、智慧、本领和才能,是由于他经常处于灾难逆境之中,时常提高警惕,考虑患害,所以他们往往通情达理。...
  • 孟子之告子上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答: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孟子 二章
    答:[九年级语文试题]《孟子》二章习题精选2006年2月8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不详 字体:[大 中 小]5.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参考答案:一、1.A.内城 外城 围着 B.护城河 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放弃 C.极点 畔,通“叛”,...
  • 关于论语孟子的文言文阅读题
    答:6. 求关于孔子、孟子、读书的试题 《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测试题一、填空题(1)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鲁国人。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 和。(2)孟子,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被尊奉为“ ”。 (3)《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 ...
  • 提问一道语文题...
    答:孟子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解释】: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 急求《孟子》两章的练习题!!
    答:《孟子两章》练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首句?3. 翻译首句,并指明作者连用两个“不如”有什么强调作用?4.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环: 域: 道: 池: 险: 顺:5. 写出下列“而”字的用法。环而( ...
  • 一道语文题
    答:1.孟子提出性善说,就是善分为仁,义,礼,智四个方面.仁指恻隐之心.义指善恶之心.礼指恭敬之心.智指是非之心.孟子认为生命虽然是人人都想要拥有的,但人们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死亡虽然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人们所厌恶的还有比这更厉害的东西.所以做人不会苟且偷生,遇到祸患也不会躲避.这就...
  • 孟子幼时文言文题目
    答:出自:《寡人之于国也》(语文课文加的标题)原出处:《孟子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三》《孟子》一书为孟轲与其弟子万章等著.此句译为: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