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思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有什么区别?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的“中体西用”区别
1、洋务派主张学西方技术,维新派主张学西方政治制度
2、洋务派保持原本的小农经济,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派保持原本的儒家思想,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的一些观念,引进西方思想,宣传维新思想,如《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等,其仍然坚持儒家观点,但内涵与洋务派坚持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区别。
4、洋务派的主张没有使中国得到根本改变,维新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
5、洋务运动是大地主阶级维护清政府统治,维新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用改革的方式挽救清王朝统治。

扩展资料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同治维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61年1月11日,奕欣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失败。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维新派
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他们提倡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积极从事变法的理论宣传和组织活动, 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建立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百度百科-维新派

洋务派。洋务派最核心的“中体西用”就是通常所说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开办工厂,引进新式武器,发展本国科技。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对外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效果。但没有提到政体上的变革。

洋务派 “中体西用”范式的形成 根据库恩的阐述,范式的首要含义应在哲学方面,但库恩的独到之处却在于范式的构造功能和社会学含义,与一般哲学思维方式的抽象性不同,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认为具体性是科学的基本特征。近代中国学人探索救亡道路的实践,暗合了库恩的范式理论,以“体”和“用”框架为支撑点地解释体系,形成了一种救亡图存、整合中西的新文化范式——“中体西用”。撇开政治的因素,仅从文化演进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文化范式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从鸦片战争(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甲午战争阶段(洋务派的具体实践阶段),“中体西用”论者主要表现为救亡的诉求,他们以“西用”来巩固中国固有的纲常名教和君主制度的“中体”。在这一阶段,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如如薛福成、郭嵩焘、王韬、陈炽和郑观应等)已经把文化视野投向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理念。但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却都是“中体西用”模式,只是他们同洋务大员们认识的“中体”与“西用”在范围大小上有所不同而已。 第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阶段,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孙中山和严复等)既遵循“中体西用”模式进行维新(如依靠皇权、托古改制等)和革命动员(如驱除鞑虏便是中式思维,民主共和变成了亦体亦用),又超越“中体西用”模式,试图以西方的制度救亡来改造社会,但在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层面,他们还是相当传统的,并不排斥儒学的基本价值如忠、孝、义等。张之洞自觉不自觉地把“西艺”、“西政”作为改革举措的“用”引入,使“中体西用”论更加系统和成熟。 第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体西用”文化范式逐渐形成,并对文化思想影响深远。这一时期,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思想文化,互相碰撞交锋,产生了新的思想,虽然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时俱进,紧跟世界的脚步,但是,民族文化危机异常尖锐,影响着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中体西用”逐渐由一种学术发展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趋向,一种科学共同体团结奋进与协同探索的理念,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使常规科学解疑的活动得以完成,并引导近代国人在救亡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来源:科技风

  •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派别为: A.维新派 B.革命派 C.洋务派...
    答:点评: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就是用西方先进的制度来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的统治,这就注定了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外题中涉及到的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也是考试的重点。
  •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吗?
    答: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主张学习器物来维护封建制度下的封建皇权势力。维新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引进先进西方文化,在政治上主张引进君主立宪制,动摇了封建制度下的皇权统治;在教育上一刀切,主张引进西方文化,大刀阔斧更改科举制度,抛弃八股取士,在民心上失去了知识分子的信任和支持;在经济上未能...
  •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思想?
    答:洋务派。洋务派最核心的“中体西用”就是通常所说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开办工厂,引进新式武器,发展本国科技。对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对外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效果。但没有提到政体上的变革。
  • 中体西用是哪个学制
    答:“中体西用”是癸卯学制。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的一种系统学制,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1903年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当时为旧历...
  •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思想?
    答:洋务派 “中体西用”这一文化范式,实质上是中西文化选择与比较问题,既是一种融合中西的思维范式,也是一种学习西方的行为趋向。这一问题由来已久,贯穿于整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全过程,早在印度佛学传入时便显端倪,到近代则更加突出。本文试图跳出传统的评价式研究,对“体”与“用”的概念和层次进行...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
  • 维新变法中“中体西用”是指什么?
    答: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
  • “中体西用”是什么时代的思想家提出来的?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
  • 中体西用名词解释
    答:中体西用的意思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十九世纪晚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抨击洋务派持“中体西用”的态度,认为向西方学习的行为是舍本求末。提出学习西方议会,实行君主立宪,从根本上改革中国的政治...
  •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有什么区别?
    答: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的“中体西用”区别 1、洋务派主张学西方技术,维新派主张学西方政治制度 2、洋务派保持原本的小农经济,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派保持原本的儒家思想,维新派利用儒家思想的一些观念,引进西方思想,宣传维新思想,如《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等,其仍然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