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字、词或句子可以分别深刻代表佛家、道家的思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谁能用一句比较简短的话描述一下 道家 佛家 儒家这三大思想的精髓部分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
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请先仔细看看
宣化上人开示:老子、孔子都是菩萨应化,儒释道三而一,一而三!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孔子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是先知先觉者,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么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里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师,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里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么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么水月童子化身做为孔子?为什么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菩萨就争先恐后地到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么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国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么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于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到中国化身做老子。怎么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么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么以后就升到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么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认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么,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学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万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么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是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能,智能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时,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么;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么回事。   “六十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耳,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么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把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讲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么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能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么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惟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神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老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着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道家的我不敢乱说,可以讲一下佛家的:



空有不二

真空生妙有,妙有藏真空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你大概知道《心经》吧,玄奘法师翻译的。只有200多个字的心经,就是整个佛法思想的“精髓”啊。。``````还有《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六祖法宝坛经》里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方广佛华严经》里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等等。。。经典的句子,几乎每一部佛经里都有啊。。硬要举出个”代表”来。。。呵呵呵。。可不太容易哦。。

另外:
性相一如、理事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等等。。散见于诸经论中,,都很经典。。

哦,,对了,,还有一个被广泛引用的句子,虽不是出自佛经,但也是很经典的啊。。。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滴露珠就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一则小的故事蕴涵大道理,一组平凡的生活的特写造就了永恒。在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后所理解的; 一粒介子藏世界。

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大无小,亦无虚空可得,华严境界,无穷无尽,皆是法身,十方诸佛一体,同是我心,我心亦如梦幻,无身内身外,大千世界,无不如此。 这也是一种心得...

这样回答行吗??

没有什么可以代表的!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但行文彩,即属染污,
一落言语文字,已经同本性不相干了
===========================
佛家就不用说了/都知道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道教发挥之
天地与我一体,宇宙与我同根

性命双修

最后宇宙在手 万化由心 我命由我不由天
====================================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3828.html

a
试题分析:③句中“还有”承接①句,先排①后排③,②句中“这种”引出“东西文化差点”,②句在④⑤句之前。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博大精深

佛家重在讲顿悟,不是有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道教重在讲道法自然

  • 有什么字、词或句子可以分别深刻代表佛家、道家的思想?
    答:空 空有不二 真空生妙有,妙有藏真空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你大概知道《心经》吧,玄奘法师翻译的。只有200多个字的心经,就是整个佛法思想的“精髓”啊。
  • 描写秋天的四字词语和句子分别有哪些?
    答:11、叶子从大树上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大雁展翅飞翔。地上洒满了落叶,像一条金光大道,载着我的梦想伸向远方。12、菊花仙子也毫不示弱,它们争奇斗艳。有的穿上了紫色的连衣裙,有的穿上了雪白的花裙子,有的穿上红彤彤的衣袍,还有的穿上了金黄的晚礼服。13、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金...
  • 形容性格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答:有今天会服从的人,明天才可以指挥。 咽自己的泪,尝自己的血,扛自己的梦。 都说爱一个人好难,不是爱得焦头烂额就是爱得提心吊胆。真正的爱,真正的深情,就是违背天性去爱一个人,如果有一天你能做到了,那么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那么爱他。所以每次发脾气的时候就要告诉自己,一辈子这么长,遇上喜欢的...
  • 阐明深刻道理的成语,以记事喻理为主,写写生活中的事
    答:语言特色 1 朴实无华 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2 优美生动 文章结构 1 开头 主要有这样几种:①开门见山式.②抒情渲染式....
  • 有什么的字成语有什么区别?
    答:‘四字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区别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内的结构形式和容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成语又...
  • 文言文二字词汇
    答:谁能坐此苦,龃龉于其中。——白居易《达里》2.文言文中形容数量非常多的二字词语并且比较优美的有哪些1、繁多【解释】:种类多,数量大【例句】:旧社会税收名目繁多,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2、众多【解释】:为数很多。【例句】:地震灾害发生后,众多灾民及时得到了政府的安抚。3、颇多【解释】:很多。【例句】:她...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什么意思
    答: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与...看齐。焉:于加之。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思:思考,心里想。见贤思齐焉: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孔子说: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
  •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这个句子可以用什么词语代替
    答:回味无穷 意味深长 亲,满意采纳么么哒
  • 用什么词 或者 句子 来形容 奋斗 自强不息 就不用了 我要的是字,用一...
    答:拼,博,击,顶。
  • 有什么含有诗或者婷字的好听好寓意的词语或句子???!!!
    答:聘聘婷婷,聘婷袅娜,聘婷婀娜,袅袅婷婷,意思都差不多 延年不敢歌倾城,朝云暮雨愁娉婷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转眄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镂玉裁琼莫比香,娉婷枝上殢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