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侵华事件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归纳晚清政府的回应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有没有一种离♂间列强的方法

有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两种情况。 外在原因方面,像西方强国,诸如英、法、德、美所垂涎的不过是中国的财富,他们更看重的是从中国赚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对于直接管理中国兴趣不大。和中国地缘接近的俄罗斯和日本是积极要侵占中国主权的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就没有一个有效应对列强侵略的政策。1860年以前,清政府本着“天朝上国”的观念,把西方列强视为“夷狄”。心理上虽然惧怕,但表面上仍摆出一副清高的面孔。1860年以后,清政府对西方列强了解不断加深,觉得西方政教虽不如中国,但在声光电化等方面还是比中国先进,于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随着侵略中国列强增多,清政府看到了列强在具体利益上有矛盾的一面,开始推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具体利益上有矛盾的一面,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当列强为争夺中国某地区矛盾比较尖锐的时候,列强之间会自动调整各自的方略,协调矛盾,结果往往不是合伙侵略就是分赃。这时候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就失去了效力,还时常被列强所骗,得不偿失。中法战争是如此,甲午战争亦是如此。清政府不积极备战,而是一心在列强之间穿梭,希望列强能出面干涉,无异于痴人说梦,自欺欺人。甲午战后,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与俄国的远东政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这两个国家的对华政策来看,它们的矛盾不可调和,都想独占东三省。所以当辽东半岛割让的消息一传出,还没等清政府请求,俄国自己就按捺不住了,毛遂自荐,纠合法、德对日本施压,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辽东半岛失而复得,这对清政府来说是破天荒的事情。清政府病急乱投医,加上俄国的虚假欺诈,使清政府做出了结盟俄国为援的决定。这正符合俄国的口味,俄国本着“和平”、“经济”的侵华政策,步步向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俄国的侵华政策注定了清政府“亲俄”外交的失败,无论清政府如何退让,俄国的侵略野心不可能得到满足。国内督抚大员和民众也不会一再同意俄国的侵略要求,英、日、美等列强也不会坐视俄国独占东三省。随着俄国在东三省势力的扩大,同日本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日俄战争,两个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开始火拼。清政府自始至终对列强的威胁判断不准。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完全将日本视为威胁其统治的最大敌人,并企图“联俄制日”,但是实际上日本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是来自于海上。而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俄国与中国东北、西北接壤,陆路相通,其威胁远远大于日本。联合日、俄当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非常有害的。“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受到列强的奴役,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欺负中国的列强,总共有十几个,第一名是英国……而获得利益最大的两个国家,一个是沙俄,一个是日本”。[1]清政府在没有认清楚谁是主要敌人的前提下,制定的对外政策就很难保证做到“有的放矢”以及政策的连贯性,这往往造成清政府始终在列强之间疲于应付,难以集中力量维护国家利益。清政府“亲俄”外交从三国干涉还辽后开始推行,到日俄战争结束。这10年中,清政府不但没有得到俄国的援助,反而一步步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中,几乎亡种亡国。由于清政府自身腐朽、软弱,在推行“联俄拒日”政策时,步步退让、妥协,以出让国家利益作为维系“亲俄”的纽带。在缺乏实力的情况下,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结果只能是引狼入室,害了自己。事实正是如此,清政府丧失了大量的国家权益,中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从而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清政府威信扫地,越来越孤立。在近代,最早提出并实施“以夷制夷”方针的是林则徐,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朝廷中有些官员主张“封关禁海”,停止对一切国家的贸易,林则徐没有同意。他认为:“不分良莠”,一概打击,是不妥当的;他说:“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2]他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这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行的,不过他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如果不能自立自强,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到了中国已经落到半殖民地的时候,标榜‘以夷制夷’的,是些洋务派官僚。他们所谓‘以夷制夷’,根本不是独立自主的利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而是反过来,把自己的生存仰赖以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3]“以夷制夷”是清政府在后期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这个政策是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与西方的均势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历史过程中的产物,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所谓“以夷制夷”就是这样一种政策: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但“以夷制夷”外交从本质上讲是毕竟是一种弱国策略,是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在自身的实力不足的情形下,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借用别国的一些力量,有时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战国时期的一些小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执行了一条平衡的外交路线,即在强国间保持等距离政策,用比较灵活的外交手段,利用各国的矛盾,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以延续本身的存在。一定的国力是成功地实施“以夷制夷”的前提,

  • 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归纳列强的侵华行为
    答:(二)经济上,列强通过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向中国倾销商品,把中国作为最大的市场。《马关条约》后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掠夺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料,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并打压中国国内的民族商业 政治上,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后来打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和清政府相互勾结,进一步分享中国的...
  • 列强侵华事件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归纳晚清政府的回应
    答:随着侵略中国列强增多,清政府看到了列强在具体利益上有矛盾的一面,开始推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具体利益上有矛盾的一面,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当列强为争夺中国某地区矛盾比较尖锐的时候,列强之间会自动调整各自的方略,协调矛盾,结果往往不是合伙侵略就是分赃。这时候清政府...
  • 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归类列举: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答:军事:炮轰大沽口 攻占承德 北京 天津 旅顺大屠杀,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政治: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经济,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在华设立工厂,资本输出。分割疆土100多万 经济:帝国垄断新工艺 甲午中日赔日本钱...
  •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侵略
    答:1、在政治上,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的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在经济上,外国廉价商品依仗特权和低税,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工业品和手工业产品,并获取高额利润 3、在文化上,宣传...
  • 列强在中国哪几个方面进行了经济掠夺?
    答:1.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进行了经济掠夺。2. 在军事方面,列强通过侵华战争杀害了大量中国人民,干涉中国内政,并获得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3. 政治上,列强通过把持中国海关等手段...
  • 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分析列强侵华的表现及其影响(追加高分)_百...
    答:1.政治上:表现: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的破坏 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 表现:商品、资本输出 影响: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 3.文化上 表现:传教、破坏文化遗产、奴化教育 影响:钳制想想
  •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对中国及西方国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列强侵华的影响:1、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 近代以来,列强对华从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华的政治侵略主要表现在对华主权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侵犯。①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②破坏中国的国防主权;③控制中国海关;④...
  • 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中国近代遭受的侵略有哪些?
    答:外国公使驻京和在中国驻军,使中央政府处于列强外交和刺刀的监视之下。(2)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如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遇,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必要的资金,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
  • 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客观进步
    答:从政治上来说,带给中国的是让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更加不堪一击,只等革命的炮火给它最后的致命的一击。也让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从1840年前由清王朝行使全部主权的封建国家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反对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封建反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民主主义...
  • 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政治方面: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