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出现了那些耕作农具的变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关于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这是唐朝时出现的耕作技术 B.自此之后,牛耕开始得到普及 C.

B 试题分析:A项正确,曲辕犁是在唐朝出现,当时被称作江东犁;B项错误,西汉犁壁的出现,犁耕得到推广;C项正确,这是曲辕犁的特点。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因此D项正确。故选B。点评:曲辕犁出现于我国唐代的江南地区,当时又被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

  曲辕犁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在敦煌莫高窟第四百四十五窟的壁画中有曲辕犁耕作图。据唐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陆龟蒙《耒耜经》记载,曲辕犁由十一个部件组成。即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中国古代史》(选修)在介绍唐代经济发展时谈到了唐代农具的改进,曲辕犁的出现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为使学生了解曲辕犁,教材还附上插图(图1)现作进一步具体说明并介绍曲辕犁教具的制作过程.
  曲辕犁,也称东江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北魏魏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长曲辕犁和“蔚犁”,但因记载不详,只能推测为短辕犁;唐代初期进一步出现了长曲辕犁。转动灵活的“蔚犁”的问世和长曲辕犁的出现为江东犁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其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因此短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筒车,这是唐代人民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这种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而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功效比翻车大。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农田灌溉上的好帮手,它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很大。
  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写的《春水》诗说:“连筒灌小园”,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经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这种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唐代缺乏具体记载,此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切望)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唐国之风”,其种类有手转、足踏、牛拉等。
  唐代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唐代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曲辕犁,犁架小,便于回转,操作灵活,既便于深耕,也节省了畜力。这种犁出现后逐渐得到推广,成为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曲辕犁的耕索代替了旧式犁的长辕。曲轭即耕地时驾在牛颈上的部件,它是由旧式犁直木的横杠改进成曲形的。耕地时在犁盘两侧拴两条耕索,以轻便灵活的绳子取代沉重的长辕,耕索再拴上一个曲轭套在牛颈上。这样,耕地时牛身上的负荷量大为减轻,转弯幅度小,灵活自如,占地面积也少。这些改进不仅合理,而且是我国耕犁的一次根本性改革。此外,曲辕犁还出现了犁舵,又叫插头,是在犁辕前端安装的一个丁字形木足,立木上穿过犁辕,可以转动。它既可以支撑犁辕,使犁平稳,又能在地上滑行,还兼有调节深浅的作用,并能控制耕地的方向。故有“耕地看插头,耙地看牛头”的民谚。这也是曲辕犁的优点之一。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并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重大变革。

曲辕犁、筒车
其中曲辕犁影响最大,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使用高转筒车

  • 唐朝后出现了那些耕作农具的变革
    答: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筒车,这是唐代人民创制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这种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而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功效比翻车大。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农田灌溉上的好帮手,它一昼夜可灌田百亩以上,功效很大。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
  • 唐代的曲辕犁有哪些改进
    答:2、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 唐代出现两种新式农具什么和什么制瓷业代表什么什么什么北宋引进什么南 ...
    答: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式农具分别是曲辕犁和筒车.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农民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
  •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
    答:(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 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 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
  • 从骨质耒耜,石斧,青铜铲,汉犁四图中,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材止上...
    答:(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 唐朝农民创新制作了哪些农具?这些的农具有什么特点?
    答:自三国时期用于灌溉的翻车发明以后,一直是用手摇的,到唐代时出现了脚踏翻车和牛转翻车,功效大大提高。唐代还出现了立井水车,亦称为井车,是一种以木桶相连用来提取井水的水车,一直在北方农村沿用,在旱地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2、耕作工具:曲辕犁。又称江东犁。轻便的曲辕犁,结构完善,犁架小,...
  •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答:1、在春秋开始使用铁器的基础上,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增加了铁铲和铁犁;牛耕得到推广。2、三国时期魏国马均发明制造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3、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还创制了...
  • 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过程
    答: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农具继续发展创新。例如,汉代出现了直辕犁,唐代则有了曲辕犁,这些改进不仅使得耕作更加省力高效,还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时,灌溉工具如桔槔、辘轳、翻车等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农业生产...
  • 生产的发展,图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
    答:图片中的生产工具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发明的耧车和唐代改进的曲辕犁。故选A。考点: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点评: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
  • 到一中唐朝出现的这两种新式农具是什么?他们分别有什么用处
    答: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式农具是筒车和曲辕犁,筒车是灌溉工具,筒车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灌溉的效率,曲辕犁是耕种工具,两种新式农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