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三司制和宋二府三司制中三司的区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明朝三司与宋代的三司有何区别?

明朝三司是: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司是军事总机构
承宣布政使司是民政总机构
提刑按察使司是司法总机构
而宋代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度
其三司为 盐铁、户部、度支
作用是掌管统筹国家财政
至于明代就没有丞相了,而宋代丞相也一般两到三人同时担任
帝权和相权的此消彼长从秦代有了丞相就开始了,此后历史的潮流就是相权不断削弱和皇权的不断加强。分割其权利是必然的,个人认为分割丞相权力的理解是可以的

北宋的二府三司制指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
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故宋代实行“二府三司”之中央政制。
二府:
西汉丞相与御史府并称“二府”,亦称“两府”。成帝时罢御史大夫,改置司空,其名废。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中书门下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地位略低于相)。
三司:
东汉称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司,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新唐书·百官志》云:“凡冤而无告者,三司诘之。”五代、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元丰后废。
金以户部之劝农、盐铁、度支为三司,贞佑时废。明代以各省之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清末以各省之布政使司(或民政使司)、按察使司(或提法使司)、提学使司合称三司。
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参知政事同时分割宰相行政权,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扩展资料
特色利弊
一、相权薄弱
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宰相权力大大削弱,事事听命皇帝,且受台谏掣肘,造成政风因循。
二、政出多门
宋国政由多个部门互相掣肘,如枢密院有发兵权而无统兵权。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使行政、军事和财政无法协调,政出多门,以致行政效率偏低。
三、机构臃肿
宋代官员的职权并无明确规定,皇帝往往在职官之外,另派“差遣”执行职务,行政机构重复,使冗官增多,既无效率,又浪费俸禄,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四、 因循保守
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台省相争的事件常有发生。大臣为求明哲保身,大多不思进取,造成政治上一片因循保守的风气。
五、 地方凋敝
宋代强干弱枝政策以抑制地方势力,但却造成地方积弱,财政拮据,积贫积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府三司制

明朝的“三司“是: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把军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政权和军事权的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君主专制。
作用都是加强了君主专制

  • “二府三司”中的三司和明朝时废行省设的“三司”有何不同?
    答:首先二府三司中的三司是一个官职,而明代三司是三个不同的官职。第二,宋代三司是中央官职,是京官,而明代三司是地方官。第三,职责不同,宋代三司掌管财政,目的是削弱相权,明代三司是为了巩固地方统治。第四,目的不同。宋代三司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而明代三司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 明三司制和宋二府三司制中三司的区别
    答:明朝的“三司“是: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宋朝二府三司制度: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
  • 宋朝的三司与明朝的三司不同?求大神帮助
    答:北宋前期建立三司制度,集中财权,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国家的财政收支,以求财利归于朝廷。苏辙说:“祖宗参酌古今之宜,建立三司,所领天下事几至大半,权任之重,非他司比。推原其意,非以私三司也。事权分则财利散,虽欲求富,其道无由。”《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九《财计》说:“利权宜合不宜分,利源宜公不宜私,...
  • 明朝三司与宋代的三司有何区别
    答:宋初沿旧制,三司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号称计省,三司的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太平兴国八年(983),废三司使 ,分为盐铁、户部 、度支三个机构,各置使分领。淳化四年(993)五月 , 又合并为三司,设三司使一员。咸平六年(1003)三司使下设盐铁、户...
  • 宋朝三司 明朝三司区别
    答:1.指三公,即太尉(大司马)、司徒、司空。《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 李贤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渊明从父太常夔(陶夔)尝问耽:‘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唐 ...
  • 二府三司制的三司
    答:中书门下 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参知政事同时分割宰相行政权,三省制度名存实亡。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
  • 宋代二府三司制指什么
    答:在宋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尽管三省及六部长官存在,但他们未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实际上成为了闲职。实际的权力集中在“中书门下”这一机构,也称作政事堂或都堂,负责处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通常由中书、门下两省的侍郎担任,且人数不定。此外,...
  • 二府三司分别是什么
    答: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
  • “三司史”是什么官职,还有“二府”
    答: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
  • 宋朝二府三司指什么宋朝二府三司分别是什么
    答: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军政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于皇帝手中。故宋代实行“二府三司”之中央政制。宋朝二府三司分别是什么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