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冷静的思考——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7
        人生,就像涓涓流淌的河水,以自己最美的姿态流过春夏,流过秋冬,也流过白昼,流过黑夜,只为寻找自己最为舒适的方式来度过自己仅有的一生。

      曾经年少,不懂时间的可贵,常常在幻想,如果我知道自己将要结束人生这场旅行时,我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遗憾些什么呢?当然,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无法将生命抽离时的感受告诉他人。或许,该感激命运的公平,工作以前,低血糖较为严重,也有几次晕倒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一丝相似的感受。曾经在一次晕倒后,我想,如果某一次我晕倒后,再也没有醒来,我最遗憾的事会是什么呢?我想该是还没有机会好好陪陪父亲与母亲。后来,孩子出生时,在进手术室前我又有幸体会了一次,那时,我想我最大的遗憾该是没有机会陪伴孩子的成长。

      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中写道:“道德的完美无缺,在于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史蒂芬·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时分享的第三个故事中也提及这句话:当我十七岁的时候, 我读到了一句话,而我,虽然没有把每一天都当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却在每一次自己假设的生命即将结束的过程中,懂得了生命中珍视的重要性。

      杨绛先生在女儿与丈夫相继去世后,将自己所有的思念汇成了《我们仨》。2007年,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在“与老、病、忙的斗争中”进行了生命中最为冷静的思考,完成了《走在人生边上》这部著作。看到题目,我就在想,倘若是生活中一位96岁的寻常老人会在生命的边缘思考的问题会是什么呢? 96岁杨绛先生又会在人生边上思考些什么呢?《走在人生边上》这本书对这两个问题都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一、鬼和神的问题

人到中年,对于生生死死的事儿,已经见怪不怪了,也见过高龄老人的生命弥留之际,有看开的,觉得生死皆应顺应自然;也有对死亡感到恐惧的。但是,无一例外的是,都会想到同一个问题——鬼神问题。杨绛先生也不例外,在这本书的第一章写的就是神和鬼的问题。回忆了从《论语》到《中庸》里关于鬼神的只言片语,也坦白承认自己是家里最怕鬼的。不敢走夜路,这一点在《我们仨》中写到过,钱钟书不在家,女儿生病,自己一个不敢去听音乐会,走了半路又折返回家。这一章里再次写到了自己的怕鬼,“我早年最怕鬼,全家数我最怕鬼,却又爱面子不肯流露。爸爸看透我,笑称我”活鬼”——即胆小鬼。”杨绛先生还写到在清华园里最怕的几个地方,就是传说有鬼的地方。总之,杨绛先生认为自己只是怕鬼,并不能证明自己害怕的是否真的存在,但是,也不能因为看不见就断言其是不存在的。也许这不是迷信。

二、对自己经历过难忘的那些事的回忆

我想,我们小的时候都听过祖辈的老人们给我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中那些难以忘记的感动的、伤心的事情。这未尝不是一种对自己一生的回忆与总结,更有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无奈与感慨。杨绛先生把自己对丈夫与女儿的所有思念都留在了《我们仨》里,剩下的便是这一生中那些难忘的经历了。在《注释》部分,用了十四章来记述曾经在自己的生活或者生命里的停留过的人或事。像《阿菊闯祸》《温德先生爬树》《劳神父》《她的自述》《三叔叔的恋爱》《韩平原的命》等,而《镜中人》与《他是否知道自己骗人》则颇具讽刺意了。《镜中人》中那个最丑的老妈模仿杨绛的衣着打扮,还烫了同样的头发,深深讽刺了那些无法认清自己的人就如同这镜子里的人一般,是最显而易见的,自己却看不真。而一个人的品格——他的精神品貌,就更难捉摸了。大抵自负是怎样的人,就自信为怎样的人,就表现为这样的人。他在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在充分表现了自己。《他是否知道自己骗人》那个自称曾在世界各国留学的苏联文学专家也同样如此,本身就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教授,却偏要为自己带上虚假的“铠甲”,欺骗他人,更是在自欺欺人。

      一个人的谎话说过三遍,自己就会信以为真的,但终有被人识破的一天。我相信杨绛先生一生毕竟读过无数的书,而到头来最难以忘记的仍然是《论语》,可想而知,《论语》对于杨绛先生的一生有多么重大的影响,甚至还想到了那个一直没有正式在《论语》中出现的孔子的夫人。然而,对一切的人与事的回忆,最终的终结点仍然是人性。《记比邻双鹊》《穷苦人》《良心》则是对人性最好的解释。人生一世,短短数十载,一生所遇之人万千,不乏有有罪恶至极的,像那个乞讨的假盲人;但更多的是善良的人,人性终究还是美好的。至于《胡思乱想》篇里,想自己去天堂要穿什么衣服,其实,我想更多的是期待能够在天堂里见到她思念的丈夫钟书与女儿圆圆。作为一位“先生”的96岁的杨绛。这该是她人生中最为冷静的思考了,没有了爱情与亲情的羁绊,来冷静的思考人生与人性的问题,这也是杨绛先生通过这部书最想告诉我们的了。

        先生讲人本性的问题,讲人的灵与肉的斗争与统一,讲人的命与天命的问题,告诉我们要带着敬畏之心,要承认命由天定。孔子也不止一次称“天命”。君子有三畏,排在第一的就是“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先生还告诉我们人类的文明是有其价值的,但是人是更为重要的。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生再苦,我们也不能停止对自己的修炼,要懂得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抛却了亲情与爱情的先生在自己的96岁高龄的年纪里,用这样一本满是对人生的思索的书来指引我们,这无疑都是对我们的人生的最好的馈赠。

  • 最为冷静的思考——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
    答:2007年,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经历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在“与老、病、忙的斗争中”进行了生命中最为冷静的思考,完成了《走在人生边上》这部著作。看到题目,我就在想,倘若是生活中一位96岁的寻常老人会在生命的边缘思考的问题会是什么呢? 96岁杨绛先生又会在人生边上思考些什么呢?《走在人生边...
  • 《走在人生边上》越读越喜欢的杨绛先生
    答:杨先生她将思绪不断的推倒重来,并不断的思考,反复较量,肉体与灵魂之间的奥秘关系。战争时期,整个社会陷入了苦难,战火弥漫,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当时牛津大学向杨先生发出聘请函,期望高薪聘请她,但她委婉拒绝了,坚持留在上海。 她说:“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
  •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淡定从容,活出通透的人生!
    答:《走到人生边上》是一本充满哲思与意趣的散文集,是96岁的杨绛先生在和老、病、忙的斗争中写下的自问自答小文,凝聚着这位智慧老人对命运、人生、生与死、灵与肉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追问。杨绛先生的晚年其实是非常孤独的,女儿圆圆和丈夫钱钟书的离世,让她痛苦万分,从此“我们仨”,就剩下她一个人了...
  • 走在人生边上读后感500字
    答: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垂垂老矣之年,杨绛先生走在人生边上思考灵与肉。 看透生老病死,无疾而终,是较为体面地离开人世的方式,在这“上帝下岗,财神爷坐庄”的时代“雁死留声,人死留名”,留下名声之外,杨绛先生认为,人躯体湮灭之后,灵魂依旧存世。 我们如今的时代为唯物论占据统治地位,迷信“怪、力、乱、神”是...
  •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杨绛
    答:      耄耋之年,正如杨绛先生本人所写,“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这或许也是他会在这时对于神与鬼、灵与肉、生与死思考的原因之一。书里我看见了这位“老先生”可敬可爱之处,以及他认真、细心的在为自己的灵魂清点着行囊。这不可多得的才女,我敬她的智慧,但更...
  • 读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有感
    答:导语:《走到人生的边上》是杨绛先生的一本哲理性散文集,凝结着她在人生暮年对真理、生死、对命运、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追问。是一本值得深读的好书,希望大家有机会都去看看。 杨绛《走到人生的边上》读后感一: 这本哲理性散文集,实质上是对人性和生活的探讨。关于人的“灵”与“肉", “命”以及灵肉的锻炼,...
  • 《走到人生边上》:关于人生,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答:    最近看了杨绛先生的百岁感悟《走到人生边上》,颇有感触。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不断思考去探索人生价值意义的问答手册。    不论目前我们正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生 、老 、病 、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了。杨绛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
  •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
    答:一、  选读缘由 我渴望从这本书中了解一位走到人生边上的长者的精神世界,也更渴望走近一位优雅温暖的美丽女性——杨绛先生。我站在二十岁的年华里,好奇着人生边上的风景,通过杨绛先生的文字我看到了一抹独特的风景,人生边上的瑰丽美好一点也不逊色于二十岁年华的。这使我对未来的一切都...
  • 《走在人生边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答:后来翻查典故,是唐代王维的诗,意思是走到流水的尽头,发现无路可行,就干脆坐下来,观赏天上的流云。表达一种闲情逸致,悠闲到极点、豁达的状态。我想《走在人生边上》这本书的作者杨绛先生,当时就是这种状态吧。 对于作者杨绛先生不过多的介绍,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
  • 《走到人生边上》‖百岁老人杨绛先生自问自答,像金子闪亮的智慧
    答:初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我首先收获的是很大的意外。我本以为这是一本类似《我们仨》那样的回忆性、感悟性的生活散文,读来易懂又对生活很受用的小文字; 不曾想,这里面却是人生中更深层的东西。 比如,对灵魂的探讨。杨绛先生是从“鬼”与“神”的角度切入的。说起鬼神的有无,很少有作家在书中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