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3|《伤寒论》总结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0
整本《伤寒论》共有113方,归纳为三大类以帮助记忆:

一、辛散方:麻桂类(麻黄桂枝),目的是袪寒。具体到六经辨证是:

太阳病:用麻桂;少阳病:用柴胡;

阳明病:用葛根;少阴病:用细辛。

二、寒泻方:膏黄类(石膏黄岑黄连大黄),目的是撤热,为了救阴,急下存阴。

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寒不泻 ,不用寒药无法渲泻。

三、温补方:姜附类(干姜附子),辛热,目的是回阳救逆。

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温不补 ,药性不温是补不进身体里的,这个“补”非滋补类的四物汤之类,而是吴茱萸、干姜、附子、蜀椒类,用温药来补。

张仲景在经方中用 人参 是为了: 养阴退热 ,而非滋补,阴液不够时会发热。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2|续伤寒篇—霍乱

  • 《金匮要略》笔记3|《伤寒论》总结
    答:一、辛散方:麻桂类(麻黄桂枝),目的是袪寒。具体到六经辨证是:太阳病:用麻桂;少阳病:用柴胡;阳明病:用葛根;少阴病:用细辛。二、寒泻方:膏黄类(石膏黄岑黄连大黄),目的是撤热,为了救阴,急下存阴。张仲景的观念是: 非寒不泻 ,不用寒药无法渲泻。三、温补方:姜附类(干姜附子)...
  •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答:《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它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发挥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传统,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由于当时战祸不断,这部著作都已散失,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的整理,宋代...
  • 《金匮要略》笔记2|续伤寒篇—霍乱
    答:霍乱篇原被宋人归入《伤寒论》中,为保持《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完整性,倪师将此篇归入《金匮要略》。 一、何为霍乱? 上吐下泻就叫霍乱,与今之西医病名之霍乱有别,是西医抄了中医的名词。“霍乱”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严助传》:“夏月暑时呕泄 霍乱 之病相随属者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论》亦...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主要记述的是什么?
    答:《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成书后很快散失于战乱之中。至西晋王叔和重新搜集方得保存,但六朝隋唐时秘藏而不显,故唐代孙思邈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且后世史志所载书名、卷数等颇为纷乱。直到北宋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定,始有今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者专论伤寒,后...
  • 《伤寒论》和《金贵要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分别是讲什么的?
    答:《伤寒论》主要讲述外感病由表到里的传变过程,分六经来论述。但是由于六经辨证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对很多内伤杂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金匮要略》主要对内伤杂病以及一些妇科妊娠胎产病进行论述。
  • 程门雪的治学严谨
    答:他认为,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论述辨证论治的奠基作,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与临床不符合的内容,应该与证治规律性总结的文字分别对待。他指出,《伤寒论》中有三类文字:其一是总结临床证治规律的,如六经病总纲和主要方证的条文,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必须掌握;其二是个别经验的文字...
  • 《伤寒论》真相到底是什么?
    答:《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伤寒在中国古代是对热性病的通称...
  • 伤寒论全文多少字
    答:问题一:全本伤寒论 一共多少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5万字左右,后者3万字左右。 问题二:伤寒杂病论 有多少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者5万字左右,后者3万字左右。 问题三:金匮要略共有多少条原文?载方多少首?用药多少味 一、这个问题涉...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是分别是什么样的专论?
    答:但六朝隋唐时秘藏而不显,故唐代孙思邈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且后世史志所载书名、卷数等颇为纷乱。直到北宋经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定,始有今传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前者专论伤寒,后者专论杂病。《伤寒杂病论》原书的全貌,已不可确知了。
  • 《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该书流传至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中药方剂方面,《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