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腔演出活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1

柳腔于20世纪初首次进入青岛,曾在东镇平民市场、大陆市场和市南区劈柴院的露天演出中留下了足迹。1938年后,柳腔老艺人刘作连带领戏班来到青岛,他们在东镇设立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并与京剧及其他地方剧种如梆子、评剧同台演出,相互借鉴,使得柳腔的艺术水平得以提升。青岛解放前,柳腔的活跃度逐渐减弱。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新组织柳腔艺人,1950年10月成立了金星柳腔剧团。剧团积极整理传统剧目,并引入现代戏剧,如《九件衣》、《一贯害人道》等,深受观众喜爱,柳腔在戏剧舞台上的地位得以稳固。1954年和1956年,剧团的《月墙》、《寻工夫》等剧目在山东省戏曲会演中获奖,展示了他们的艺术实力。


1959年,金星柳腔剧团改名为青岛市柳腔剧团,并转为国营。同年,与山东省梆子剧团、菏泽两夹弦剧团共同组成的山东省戏曲进京汇报演出团在北京引起轰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他们的演出包括《赵美蓉观灯》等,得到了文艺界人士如周扬、郭沫若等的极高评价,柳腔的粗犷、纯朴风格和生活气息得到了广泛认可。


至1966年,剧团共排练新剧目87出,其中现代戏占23出。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柳腔剧团被迫停止活动。1971年1月,剧团被撤销。这段历史见证了柳腔在青岛的发展和变迁,尽管历经波折,但其艺术魅力依然深入人心。


扩展资料

柳腔是青岛地区的地方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哨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



  • 柳腔演出活动
    答:柳腔于20世纪初首次进入青岛,曾在东镇平民市场、大陆市场和市南区劈柴院的露天演出中留下了足迹。1938年后,柳腔老艺人刘作连带领戏班来到青岛,他们在东镇设立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并与京剧及其他地方剧种如梆子、评剧同台演出,相互借鉴,使得柳腔的艺术水平得以提升。青岛解放前,柳腔的活跃度逐渐减弱。解...
  • 即墨柳腔基本简介
    答:柳腔在即墨的普及使得该地被称为"柳腔之乡"。随着剧种的发展,柳腔逐渐登上舞台,角色分工细致,服饰和脸谱规则化,演出范围也从刘家庄扩展到周边地区。1900年,刘家庄等地的艺人们组建了初具规模的柳腔班社,开始长途巡回演出,甚至到了青岛。20世纪初,柳腔演员在与其他剧种交流中不断汲取精华,如"四...
  • 柳腔发展及流派
    答:职业柳腔戏班活跃在胶东各地,虽然受战乱和灾荒影响,艺人们时聚时散,但他们的演出活动增强了艺术间的交流。如周祥山组班、崔乐曾复出、张彬庆成立“四喜”戏班等,都展现了柳腔艺术的发展历程。其中,“四喜”班的演出尤其受欢迎,他们的艺术水平在政府支持下得到了显著提升。1959年,青岛柳腔剧团的演出活...
  • 柳腔概述
    答:1920年前后,柳腔传入青岛市,组建了“四喜班”,知名演员如刘作莲、刘洪石等相继加入。进入50年代,成立了青岛市和即墨县柳腔剧团,如张秀云、宋洵光等著名演员活跃于此,经常演出的剧目包括《赵美蓉观灯》、《于秀英求情》和《丹凤关》等经典剧目,柳腔在当地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 柳腔的表演艺术
    答:柳腔采用民乐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由弦乐和管乐组成,弦乐主要乐器有四胡、二胡、中胡、琵琶、月琴、三弦、扬琴等。管乐有笙、唢呐、笛子等。管乐主要是用以吹奏过门、曲牌,起过度和创造气氛作用。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大锣、小锣、吊钹、小钹、哑钹、碰钟、大小堂鼓等,用于打击伴奏。乐谱和鼓点...
  • 柳腔即墨柳腔剧团
    答:1956年,即墨县诞生了专业的“即墨柳腔剧团”,这标志着柳腔艺术在即墨进入了繁荣的阶段。1959年,剧团的荣耀时刻来临,他们受邀前往首都北京,三次在中南海礼堂演出,包括《割袍》和《赵美蓉观灯》等剧目,这些演出赢得了极大的赞誉。中央领导、戏剧界名人如郭沫若、田汉、老舍、梅兰芳等都对他们的表演给予...
  • 即墨柳腔即墨柳腔剧团
    答:1954年,由刘作廉领导的一群即墨西部柳腔艺术家组建了“即墨民艺柳腔剧团”,他们在蓝村大众剧院和县城新艺剧院进行演出。1956年,该团体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的专业剧团,更名为“即墨县柳腔剧团”。1950年,艺人张秀云等人在青岛创立了“金星柳腔剧团”,并在1959年6月改为“青岛市柳腔剧团”。在1954年8月的...
  • 柳腔起源初探
    答:柳腔,源于青岛即墨县西部,是当地源于民间小曲的传统剧种,早期曾有“肘鼓子”、“轴棍子”、“周姑子”等别称。它的名称确定时间早于茂腔约100多年。据研究,柳腔的发源地是平度市仁兆镇的大沽河一带,有着超过200年的历史。《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记载,柳腔起源于“本肘鼓”,源于明末清初的“肘鼓子...
  • 平度市特色文化
    答:平度市特色文化有柳腔、石头节、平度烛竹马、年画、平度扛阁等。1、柳腔:“柳腔”,起源于平度与即墨、莱西交界的仁兆镇沙窝村一带,广泛流行于平度。2、石头节:当地政府把农历三月十六日的“石匠节”定为“大泽山石头节”。节日活动主要为展销石料产品、交流石料加工技艺、进行民间艺术演出和旅游活动等...
  • 柳腔的剧种起源
    答:柳腔是山东省青岛地区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 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 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 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