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和知觉各有哪些规律或特性,教学中如何运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感知觉的规律?

【在教学中利用感知觉的规律】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学生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
一些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4、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单纯运用某种感觉器官,会降低感知的效果,如果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就能提高感知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作用于感知对象,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等要求,这样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教师在讲授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取值时,应让学生边做边讲边练,先教会学生使用有关测量工具,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具有不同最小刻度的测量工具去测定不同物体的长度、体积、质量等数据,一边讲解、一边训练,最后要求学生能对自己所测定的数据结果进行确认,比较真实性以及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这样我们已把学生对教具的使用、操作、教师的评析讲解及学生的思考分析都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能把有关知识很快地掌握起来。

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协同律、组合律、和活动律等。
一、强度律
强度律体现的是感知对象的强与弱的关系,这个强与弱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清晰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讲课时,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图片内容不要太小,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全班同学能听得清、看得见。
二、差异律
差异律体现的是对象和背景之间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感知效果越好。因此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对象,就要增加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板书时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字,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也可以用彩色粉笔。

三、活动律
活动律体现的是相对的静止和运动关系。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可以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组合律
组合律体现的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
五、协同律
协同律体现的是感知阶段口眼手的协调关系。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的认识。

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
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
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学生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学生的注意。
(2)激发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
一些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4、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单纯运用某种感觉器官,会降低感知的效果,如果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协同活动,就能提高感知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作用于感知对象,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等要求,这样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教师在讲授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取值时,应让学生边做边讲边练,先教会学生使用有关测量工具,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具有不同最小刻度的测量工具去测定不同物体的长度、体积、质量等数据,一边讲解、一边训练,最后要求学生能对自己所测定的数据结果进行确认,比较真实性以及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这样我们已把学生对教具的使用、操作、教师的评析讲解及学生的思考分析都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能把有关知识很快地掌握起来。

  • 普通心理学中,感觉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3、感觉的对比。这是2 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叫联觉。5、感受性和练习。在生活实践中,人的感受性通过练习可以得到提高,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盲、聋)者和专门从事某种职业者身上表现得...
  • 筑基班第四课 认知第一讲(感觉和知觉)
    答:第四课 认知第一讲(感觉和知觉)认知在心理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整个人的心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如果感觉出问题了,那么基本上就很难有更多的心理过程了,我们对世界的各种认识,都是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到更多的信息,然后产生更多的认识。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人感觉刺激的...
  • 感觉的规律是什么,在体育运动中感觉的作用
    答:感觉、知觉的规律在体育中的运用 体育是一种精神文明活动,运用视、听、触、嗅、味五种感觉和知觉有助于调节体育状态。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2、...
  •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点:感觉和知觉
    答:(八)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又称机体觉,它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以及便秘、性、痛的感觉等。(九)痛觉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具有生物学意义。痛觉最难以适应。五、知觉概述 (一)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称为知觉。(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
  • 感觉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答:恒常性则是指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的知觉会保持稳定不变的特点。即便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对于某些事物的知觉仍然能够保持稳定不变。例如,无论光线条件如何变化,人们对于颜色的知觉都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恒常性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环境下保持稳定的认知和行为反应。以上便是感觉和知觉的主要特性。
  • 什么是感觉,知觉
    答:哪种气味散发自哪个物体,这时对他来说,各种声响和气味只是杂乱无章的一大堆刺激。2、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换句话说,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整体性、恒常性、意义性、选择性。
  • 可采用下列哪些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
    答:【答案】:A、B、C、D 本题考查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感觉和知觉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运用感知觉突出直观对象特点的规律包括:(1)强度律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2)差异律是指当知觉...
  • 知觉具有哪些特性
    答: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过程。 2.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以便能清晰地感知事物。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
  • 试论述感觉或知觉
    答:需要注意的是,感觉到的各种属性要与一定客体相联系,不与任何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完全没有客体意义的感觉是很少的。人的知觉过程不是对感觉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非常有组织、有规律的过程,并且具有某些特别的属性,这些规律和属性反映为知觉的组织性、恒常性、定势等,它们保证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