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学记讲了些什么?《乱说学记》试读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6
《学记》是怎样的一部著作?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后期,据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它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被认为“在教育史上,这是密切联系学校实践的最早的著作之一”(1)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300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1800年。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2)“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3)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4)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下面我就《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教学原则作一下分析解读。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 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 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象《学记》所说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如清人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9)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们也主张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总结了孔孟的循序渐进思想,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而学生的学,具体一切过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
五、观摩性原则
儒家的教育传统,历来都注重群体意识,主张“群育”,强调群体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特别把好朋友的辅助看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提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善而从”。(10)另外,荀子、《易》、《大学》等都提出了类似观点。《学记》在全面继承总结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予以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
《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义。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观摩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交友标准至今仍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六、启发性原则
《学记》反复强调:“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11)“喻”,就是启发诱导。如南宋戴溪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12)明代姚舜牧亦说:“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喻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对孔孟启发诱导思想的总结概括。
一是“道而弗牵”。道即导,引导,指导。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这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这样,学习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强而弗抑”。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清学者方苞注此说得非常透切:“强之犹恐其不能进取,而或抑之,则重以为难,而自沮丧矣。”(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强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来自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
三是开而弗达。开,开启,使露其端倪。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用。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
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
七、长善救失原则
教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
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得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①闻,不足以动众;就②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③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④!


〔译文〕〔执政者〕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他们〕接近贤明之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注释〕①謏:同小。②就:接近;体:亲近。③君子:古称地位高的人,后称品德高尚的人,下同。④乎:这里作感叹词用,相当?啊",下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①民,教学为先。《兑命》②曰:"念终始典③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注释〕①君:作动词用,统治的意思。②《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亦作"说",读"悦",下同。③典:主也。


〔原文〕虽有佳肴①,弗食不知其旨②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③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注释〕①佳肴:肴(yao),煮熟的肉。佳肴,泛指美好的菜肴。②旨:味美。③学:音效,教的意思。〔原文〕古之教者,家①有塾,党有庠,术②有序,国③有学。


〔译文〕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注释〕①家:这里实际上是指二十五家的闾。②术:亦作"遂"。③国:天子或诸侯所在地。周制:离都城百里以内的行政区划为:每五家为一比,,五比为一闾(二十五家),四闾为一族(一百家),五族为一党(五百家),五党为一州(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一乡(一万二千五百家)。离都城百里以外(远郊)的行政区划则为: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二十五家),四里为一鄼(一百家),五鄼为一鄙(五百家),五鄙为一县(二千五百家),五县为一遂(一万二千五百家)。〔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①。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③,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④之,此大学之道也。《记》⑤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做"大成"。唯其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古书上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可以由'小成'到'大成'〕"。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注释〕①校:音jiao②离经辨志:清代学者黄以周《离经辨志说》中指出:离经,专以析句言;辨志,专以断章言。③知类通达:闻一知十,举一反三。④说:同悦;怀:归顺。⑤《记》:古书。⑧蛾子时术之:蛾,同蚁。术,效法。意为小蚂蚁学着不断地衔土,能堆土堆。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①祭菜,示敬道也。《宵②雅》肄③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④,孙⑤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⑦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⑧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天子或官吏〕穿着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作官的感受;要学生按鼓声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古书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宫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注释〕①皮弁(bian),天子或士的礼服。②宵:同小。③肄:学习。④箧(音切):竹箱。⑤孙:同逊。恭敬。夏楚:夏(jia)同槚,夏楚二木,制成戒尺,作体罚学生之用。⑦卜禘:夏祭叫禘,禘前要卜问,故称卜禘。⑧躐:超越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①,不能安②弦;不学博依③,不能安诗;不学杂服④,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⑤,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注释〕①操缦:杂乐。②安:善于。②博依:音律,亦作比喻讲。④杂服:各种礼服,亦作洒扫应对讲。⑤厥修乃来:他的学业就会有成就。厥,他的;修,所修之学业。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①,多其讯,言及②于数③,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④。夫然,故隐其学而疾⑤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注释〕①呻其占毕:朗读课文。呻,朗读;占,同觇(chan),注视;毕,竹简,古代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②及:急迫。③数:读朔,次数频繁。④悖:违背。佛,拂逆。⑤隐:痛恶。疾:怨恨。刑:成功。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①;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译文〕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注释〕①孙:顺应,合乎规律。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①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②逆其师,燕辟③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注释〕①扞格:坚固不易攻破。②燕朋:不正派的朋友。③燕辟:淫邪的谈话。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①。道②而弗牵,强③而弗抑,开④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译文〕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注释〕①喻:启发诱导。⑧道:同导,诱导。②强:劝勉,勉励。④开:指示门径。〔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①其失者也。


〔译文〕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注释〕①救:帮助克服。〔原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①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悦耳,动人心弦,还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注释〕①臧:完善。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①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②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资才的好坏,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教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古代君王以选择教师为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注释〕①学:同教。②三王: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禹、汤、文、武王;四代:虞、夏、商、周。


〔原文〕凡学之道:严①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②,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③,所以尊师也。〔译文〕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注释〕①严:尊敬。②尸:古时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③无北面:古时天子上朝面南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若天子到学校向老师请教,则面东,教师面西,不以臣子相待,以表示尊师重道。〔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②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象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象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注释〕①庸:归功的意思。②说:读为脱。


〔原文〕记问之学①,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话乎②!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告诉他〔从某些方面钻研〕是可以的;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注释〕①记问之学:只能背诵一些书本知识,并无心得。②听语:根据学生的提问来解答。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①;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注释〕①为裘:裘,皮袄;为裘,缝制皮袄,泛指当裁缝。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①类,鼓无当于五声②,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③,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④,五官弗得不治⑤;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教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注释〕①丑:相同。②五声:宫、商、角、征、羽五种音级。②五色:青、赤、黄、白、黑。④五官:耳、目、口、鼻、心。⑤治:作用,功能。⑥⑥五服:表示血统亲属中亲疏等级关系的丧服斩衰(读崔)、齐(读资)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①,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②也,此之谓务本!


〔译文〕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注释〕①大道不器:大道,事物的共同规律;器,具体的事物。②委:水的聚汇之所,归宿。

首先,感谢大家的期待和信任。《学记》这本书经过众多妈妈的整理、编辑、再加工,终于送到印厂可以预定了。学记的讲解,是在五月份开始的,当时主要在YY群中通过语音的方式讲述的。后来,又有妈妈提出能不能整理出书,经过几个月的整理加工。才有了这一本书。除了上述,还有几个原因。一是,这本书是一本讲教育的书。经常,在群里讲课,有不少妈妈谈到了教育的问题,也看出大家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昨天还跟一位妈妈聊天,她也提到通过学习《学记》,终于搞明了一些自存在的误区。所以希望这本书能给各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些启发。二是,这是一本如何学习国学的书。在书中我们尽可能的乱说,尽可能的旁征博引,把熟为人知的一些经典引用了进来,大家真正感觉到三教九流为一体的道理,也就是一经通经经通的道理。这本书,尝试着把经典“串”起来,从而让大家尽可能达到恍然大悟,功夫成片、收获成片的目的。第三,这也是一本如何学习写作的书。学记整篇文章一千五百字,有头有身有脚;有议论有情感;有起头,有高潮。特别是为孩子们体会议论文的对比论证的写法、举例论证的写法,引经据典的写法,大有益处。四是这是一本尝试提高修养,净化心性的书。在书中,提倡正知正见正精进、提倡内求诸自己的原则,反观自照,希望真正从内心深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因为需求数量难以把控,所以这只是一个内部的学习资料。目前这只是限量版的。经过各个方面考量,限印数额为五百本。因为工作量较大的原因,按原来的想法,这本书是不签名的。但又架不住大家的热情要求。所以还是决定签名,每一本都签。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有注明姓名(抬头的),那就会签上抬头。如果没有注各姓各的,那就不签抬头了。但我个人的态度,一定会签好每一本,对得起大家的热情、厚望与期待。如果没有注明抬头,或是因为其它人为原因,没有看到抬头的,那就希望大家理解。现在大家的预定在邮费上,是电脑系统默认的。所以可能有多订的妈妈,邮费是多付的。初步目测,三本以内,没有超重,所以三本以为的邮资应该是按一本的邮资来算。超过三本以上的,会按实际的发生额来确定。总而言之,不会按系统默认的一本书就有一本的邮资来算。多支付的部份,届时会想办法退还给大家(如果操作麻烦,就会夹带在书中退还)。当然,如果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大家又不找上门来,那老夫就赚了应一些没听过课的妈妈的要求:是不是能先看到试读版。下面,来讲学习学记第四讲的内容。 第四讲: 强力而不反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这一讲,介绍教育机构的设置,以及教育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简单的意思是:在古代,家有私塾。这个家不是三口之家的家,而是一个大家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也是大家族的家。一个家族就要有一个私塾。党,是一个单位名称。乡党乡党,党类似于现在的乡。是一个行政单位。5 0 0 个家族为一党,在一党设置的学校,称为庠。术,过去1.25万家为一术,在一术设置的学校,为序。国有学的“国”不是国家的国,是诸侯国的国,指先秦之前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在一国之中,要设立“学”这样的教育机构。国有学,后来就演变成了太学与国子监。太学,是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育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称太学生、国子生。国子监。太学到西晋时期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并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明清两代也设“国子监”。可以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是教育体制的原生态。在古代,特别先秦、夏、商、周这一段时期的各个诸侯国,没有公办学校。学校教育自汉以后,才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又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官学的经费开支主要由政府承担,私学则主要依靠个人或集体的力量。私学的经费来源大部分由创办者个人提供,也会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对于穷苦子弟的初级教育,大多免费。学费收入一直不是中国古代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在官学之外,民办的私学占主流。私学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孩子在外报培优班、兴趣班。为什么会去报民间、社会办的班?因为它的质量高,教得好。美国著名的大学都是民办的、私立的,比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等。要有自由的思想,必须要有自由的体制。古代,没有什么教育局,但文化教育水平世界闻名。也没众多的公办学校,但饱学之士接踵摩肩。教师资格也不用官方签发,但教师队伍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情操高尚。反观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用同样的教材,说同样的话,举同样的手,到最后就是冷冰冰的课堂,千篇一律的答案,造出来一帮标准的孩子。知识是一个无边的海洋。从课程设置来讲,不能说九年义务制,语文、数学、英语书各读多少本,就能达到中等的教育水平,这显然是不科学、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标准答案、填鸭式的教育,也不利于孩子智慧的开发与个性的成长。在公办学校里,想因材施教,是不可能的。民办的教育机构,它的教学创造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要远远高于公办学校私塾的老师,过去称为教师爷。文艺作品里(比如《白鹿原》里面有个朱先生),教师爷留着山羊胡,戴着瓜皮帽,拄着拐杖,拿着戒尺,大概是这样一个形象。应该是学识很渊博的一个人。从岁数来看,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甚至五十而知天命的样子,对人生有深刻感悟的。现在的小学老师一般是学历合格,经验不足。学问上没有太多经验,对于人性的了解、对于孩子的了解,都还相对缺乏。现在的教育多为公办教育,是应试教育,是标准化教育。从托儿所开始就在比,小学比,初中比,高中比,这种相互攀比的方式,与教育的原点越来越远。曾经有妈妈问,孩子学习不好该怎么办?外部条件难改变,那就自己当一个好老师,自己去教。虽然现在没私塾了,但是自己的家就是私塾,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三字经》里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还有一层含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私塾老师教,怎么办?那就退而求其次,把家庭教育搞好。人的一生有三个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对小朋友来讲,暂时还谈不上社会教育,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好。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父母更是孩子的希望。【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比年入学,就是每年都要招生。中年考校,就是每隔一年考察一次。现在的学校,考试频繁,名目之多,前所未有。似乎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都把人考傻了、“烤”糊了。一次次地让孩子们感觉自己像个笨蛋。一“烤”,就证明是个笨蛋,赶紧学;第二次“烤”,又证明是个笨蛋,接着学;过几天又“烤”,还是个笨蛋,太没人性。孩子在教育这个机器下面,被压得变了形。天天小测、周周小考,外加月考、季考、中考、高考,到考上大学,完了!1 2 年拼命学,拼命考,到了大学就“噗哧”泄了气。看看国外,一年级在玩、二年级在玩、三年级在玩……到了大学拼命学。这样的局面如何能竞争得过人家呢?【一年视离经辨志】 第一年的任务,是离经辨志。什么叫离经?有一个成语叫“分崩离析”,用互译的方法来解释,离就是析,析就是离。经,是教材。最好的教材,才能叫经。现在孩子们学习的教材,水分很大,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不好意思称经。离经,就是让孩子们读最好的书。读最好的书,不能翻一翻,扫两眼,瞄几下,瞅一会。最好的书要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离,一一开解。曾国藩有办事之法“五到为要”的论述: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心到者,凡事苦心剖析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所谓的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要苦心剖析,这也是对离经的一个注解。读书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要苦心剖析。老师还要辨志,辨别孩子的兴趣、志向。第一年孩子要做什么?要离经。第一年老师要做什么?不是打个分数,而是要看到孩子的志向在什么地方。当然,这个志向不完全是长大要当科学家、宇航员。什么是志?“志”上面是个“士”,下面是个“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心向、兴趣、爱好在什么地方。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上到一国宰相,下到屠夫菜贩,各行各业都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是对每个人都要讲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要针对每个人的志向、兴趣,因材施教。老师、家长要去帮孩子分辨、判断、培养孩子的志向、兴趣,为他创造条件。说白了,就是要考察和培养学生认清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三年视敬业乐群】 敬业的“业”,不只是职业,还指学业。职业要敬,学业更要敬。三年以后,老师要考察孩子对学业有没有恭敬的态度。说白了就是尊重知识,尊重学业。乐群,就是考察和同学是不是能快乐、和睦相处,能不能融于集体、融于团队。“乐群”要从小培养。如何乐群?用佛学的“四摄法”来讲,共八个字:布施——乐于奉献;爱语——说话中听,别人喜欢听;利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不是对别人有利。不能损人利己,更不能损人不利己;同事——能不能同心协力做一件事,能不能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也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到这四个,乐群就不困难了。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讲竞争教育、攀比教育。两个刚刚还在学校一起打打闹闹的小伙伴,各自回家一谈分数,便似“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都讲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可是走着走着,就成了孤男寡女了,不会与同学相处,不会与同事相处。这对于孩子的品行、性格,以至于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离经辨志和敬业乐群,是有次第的。离经辨志是嘴上说说、心里想想的话,敬业乐群就是行动,言行要一致。第一年入学稚气未脱,淘气尤在,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就过去了,但三年下来,经过教育的熏习,要养成好习惯了。表现在学习态度是否敬业认真上,表现在能不能和同学融洽相处上。【五年视博习亲师】 第五年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是考察博习与亲师。博习,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博学,第二是善习。“习”不是“学习”的“习”,要比学习更深一层。《论语》有:学而时习之。学和习不是一个意思,“学”是输入的话,“习”就是输出,“学”是理论的话,“习”就是实践。所以,博习,既要博学,又要善习。能够躬身履践,勇于尝试。读书要学会承前启后,因果互应。博习的前提是什么?是离经辨志,敬业乐群。离经,是一门深入,扎扎实实打基础。而不是蜻蜓点水,东点一下,西点一下;也不是猴子掰苞谷,拔了萝卜,扔了白菜。学习跟种树的道理一样,一定要有深入的根基。没有根基,就没办法茁壮。小草一拔就起来了,灌木的根基也不深,参天大树的根基最深。读书要先精深,再求博大。不能一开始就让孩子学这样、看那样,看多了困惑就越多、麻烦就多。有的孩子,你这样说他,他那样驳你;你那样教他,他这样反你。大人辩不过他,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其实是孩子学得很泛很滥。知识变成泛滥,用起来就成了狡辩、诡辩。深入一门打基础,并不是宅男闺女、闭关自守。还要敬业乐群,同学之间还要善于相处。这也是后文讲到的“相观而善”。亲师。到了第五年,才能亲近老师。《三字经》有:亲师友,习礼仪。刚入学的时候,老师扮演魔鬼和金刚,非常严厉的,是作之君,有威严有威信。五年以后,要开始亲近老师,从学业转向与老师之间感情的交流和沟通。也就是要讲究,先严后宽,严而有慈,恩威并重,宽猛相济。我们在帮孩子选择老师的时候,往往认为这个老师挺和善的、挺好说话,就是好老师。这样未必就对。严师为难,过去的教育先戒尺收拾,先严后宽,先培养孩子恭敬的心态,然后才能亲近。如果反过来了,先亲近,再严,就严不起来。在胡适《我的母亲》中,处处体现了母亲的严。只有这种严格,最后才能产生慈。如果恩威不分,严宽不分,孩子就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恭敬,不知道虔诚。【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到了第七年,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是两件事:论学与取友。第七年,才可以讨论学问,学会交友。过去的老师很严格,七年以前,是不与学生相互讨论的。这其中一个道理是,初学时啥都不知,开始提的问题到了后来根本就不是问题。七年或相对长的时间以后,原先的问题就自己都化解了。原以为很深刻的问题,你已经自悟了。同时,也不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因为同学之间的根基不扎实,认识很肤浅,大家相互讨论,容易误入歧途,陷入到邪知邪见、旁门左道中去。取友,准确来说是择友。承上启下来看,取友与乐群并不矛盾。乐群是普遍种树,取友是重点摘果。三年敬业乐群,是融于团队,融于集体,融于同学当中,还不存在取友的问题。到了七年了,就要有选择性了。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思想和性格都没有定型,与谁来往密切,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便不是有意的去学,但时间长了,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就相似了。所以择友要慎重。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论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直:朋友是直心肠,心直口快,有一说一。《维摩诘经》有言“直心是道场”。朋友有侠义,有侠气,直心肠,这样的朋友值得一交;友谅:朋友心胸宽广、宽厚容忍;友多闻:朋友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以上三者是益友,是值得交的朋友。《弟子规》里讲:直谅士,渐相亲。讲得就是这个意思。友便辟:辟:偏激,不圆融,走极端。就是俗话说的一根筋,死脑筋。友善柔:太软弱善变,不值得交。友便佞:奸佞狡诈。后三种朋友是损友。交往深了,祸害就来了。讲到朋友,历史中有很多人物故事,比如钟子期和俞伯牙知音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管鲍之交的故事,都是值得一读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这个道理要早一点明白。第七年能做到论学取友,谓之小成。这个时候才算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第九年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是: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现在讲义务教育九年制,是有来由的。知类通达。知类,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一个类别。通达,说白了就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要深入一门,一门深入了,久之则自然一通百通,一经通经经通。先精而后广。很多在某一方面有专长、有造诣的人,比如说画家,他看万物会以美学的观点来理解;书法家会以书法之道来理解人生之道;建筑设计师会以建筑的思想来理解文章;一个菜农会以种植的规律来解释人才的培养。没有精深的前提,所谓的广,应叫泛滥。强立而不反。立是站的意思,强立是站得稳健牢固的意思。读古文,要细致慢品,去体会文字中的无量意。类比的话,如《心经》所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就是说做一件事,不是简单地去做,而是深入地去做。行深就是“强立而不反”。套用一下,强立就有如香象渡河,再湍急的水也冲不倒它。强立,是因为根基扎实、信心坚定。不反,就是不反悔,不退转,不心猿意马。因为根基扎实、信心坚定,即便没有老师和家长在旁边监督,也能做到强立而不反。借用《大学》里的话讲:慎其独也。一个人不管有没有大众的监督,都能行端表正、自强自立。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都有自己的尺度。在困难险阻、诱惑陷阱面前,也能做到从容淡定,绝不退转,义无反顾。为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人是很轻易被影响感染改变的。为什么墨悲丝染?因为洁白的丝绸一旦被染上墨汁,很难再复原到原来的本色。为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明根基扎得深,强立而不反。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时才能算有成就。有了这个成就,才能够真正承担起化民易俗、化民成俗的社会重任。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才是学习与教育的路数与方向。用以经解经的方法来说,《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亲民就是化民成俗,就是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亲民、至善、是“大学”的目标。过去一个重要官员犯了重罪,要株连九族,后来又发明了株连十族。在九族之外又加了老师这一族。可见教育的神圣,以及教育者的责任。如果老师只对一堂课,一次考试负责,家长的眼光也只是瞄在一次考试、一次成绩上,说明存心还不够。一个老师,无论是教什么,教几年级,教多久,他的存心应该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他应该意识到自己所讲的东西,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蛾子是幼小的蚂蚁。时术之,蚂蚁经过辛苦劳作,通过积累,时间到了才能成为蚁王。通俗讲,就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当家作主,就可以担当起“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的社会责任了。其此之谓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大概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关于到非常老师的小店购书的相关通知》应大家提出的签名之要求,特对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订《乱说学记》与《作文多大点事儿》各册的,请尽量用购物车一起拍。以保证同一个包装里邮寄,节省运费,不易弄错。如不用购物车一起拍,会造成两个包装、两次运费的可能。 二、 因签名一事,工作量十分巨大。所以,一定要在淘宝网的“买家留言”中注明。签名的抬头,一律以“买家留言”的信息为准。《作文多大点事儿》,如未在买家留言中注明的,抬头一律以“小朋友”相称。《乱说学记》没有在“买家留言”中注明信息的,抬头一律以“您好”相称。 三、《乱说学记》属内部学习资料,未在市面上发行。仅在“非常老师的小店(淘宝)”有售。 四、因对需求数量不能确切把控,所以《乱说学记》属限量销售。目前只印了五百本。 【欲得签名书,请到非常老师的小店】

  • 《学记》是怎样的一部著作
    答:1、《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2、《学记》简介: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
  • 学记的内容是什么?
    答:《学记》阐述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2. 尊师重道 3. 藏息相辅 4. 豫时孙摩 5. 启发诱导 6. 长善救失
  • 《学记》原文及翻译
    答:《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
  • 《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答:《学记》阐述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2. 尊师重道 3. 藏息相辅 4. 豫时孙摩 5. 启发诱导 6. 长善救失
  • 学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学记》主要内容为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2、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 《学记》原文及注释
    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学记的简介 1、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2、学记一般认为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
  • 你知道学记主要阐述了哪些内容吗?
    答:《学记》阐述了:教育的功能;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 1. 教学相长 2. 尊师重道 3. 藏息相辅 4. 豫时孙摩 5. 启发诱导 6. 长善救失
  • 《学记》是谁的著作
    答:《学记》是乐正克的著作。《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 《学记》是谁的著作
    答:《学记》是乐正克的著作。《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一般认为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文章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
  • 谁能讲一下《学记》的重要的内容和经典的事例
    答:《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