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的地理生物的重点知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七年级上册地理和生物的总复习题和知识点总结

地理和生物又不难的,我不学照样考得不错,多看看书就行了

地理(七上)复习要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④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一节 地球和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
P2 ⑵
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
照片 ⑸

4.经线和
的区别(见P5—P7)

经线(又名
)
定义 与
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
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圆 半圆
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
5.
和纬度(见P6-P7)


) 纬度
划分起点
(
) 0°纬线(赤道)
划分方法
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数值由
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
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

度数+W或E 数值+N或S
变化
半球划分 20°W以
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20°W-0°-160°E) 赤道以南为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20°W-180°-160°E)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
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
例题1
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
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
中横纬竖经;其他
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
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
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
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

B:
、南北半球的分界处)
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
,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
,有两种方法:其一
法,画出半球划分
(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
;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
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
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
例题2
1.标出C、D的经度
解题思路:由中心的
(N)知,此图为北极

由北逆
知此图中
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
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
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自A至C
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
方向相同,即向东增
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
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
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
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
(N)近则为北方,离
(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
1.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
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
,即北逆

2.一年中
的变化
一年中
长短的变化
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
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

热带
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


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


间(66.5°S—90°S) 终年严寒


间(66.5°N—90°N) 终年严寒

5.高、中、低纬的划分: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
。 第三节 地图
1 地图:把大范围的地区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在平面上表示出来
2. 地图的三要素:
、方向、


a公式: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b大小: 比例尺是一个
,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所画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较详细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画实地范围较大,内容较简略
c表示方法: 文字式-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40km
数字式-1:4000000(1km=1000m=100000cm) 线段式- (厘米化千米去5个0,千米化厘
5个0)
⑵方向:a一般情况下,采用
定向
b
定向:箭头所指方向为正北 方法是将
平移到参照点再确定方向
c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与注记:
-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牢记P14常用图例)
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和说明山高水深的数字
3.

:用
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

:能一目了然的看到地面高低形态和海底起伏状况

:能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
陡缓
4.海拔:地面某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

: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的海拔差
5.
: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6.
的判断(见P16、P17)
山地 a.山顶:
呈闭合曲线,数值内高外低
b.
:等
向低处凸出
c.山谷:等
向高出凸出
d.
:一对数值相等的等
之间
e.陡崖:等高线重合处
f.等高线分布密集,
陡峻;等高线分布稀疏,
平缓
高原:海拔较高>500m边缘陡峻,内部较平坦
平原:海拔很低<200m地面平坦、起伏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海拔较低,有起伏,坡和缓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⒈地球表面71%(3.61亿km2)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1.49亿km2)。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水三分地,
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2.无论我们怎样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
面积从大到小是: 太平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水温最高、水体最深);
(形状如同“S”);印度洋;
(面积最小、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5.



6.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块,其中面积广大的叫大陆(共六块大陆:

大陆、北美洲大陆、


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半岛则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
,最小的大陆是
,最大的岛屿是北美洲的
,最大的大洲是亚洲,最大的半岛是

7.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
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

,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
和北美洲;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和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

8.大洲的分界: 亚欧的分界是



;亚非的分界是
;南、北美的分界是
;亚、北美的分界是
;北美、欧的分界是
;南美、南极的分界是
;欧、非的分界是
第二节
的变迁
1.地壳的变动和
的升降是造成
的主要原因。
,例如
造陆等,也会引起
的变化(
的实例举证:
中方向
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堤)
2.德国

提出了
的假说。其观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
。后来,
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

的分布状况
3.
的观点:a地表岩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
拼合而成(图P37)
b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c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注:每个板块都是由陆地和海洋共同组成,其中
几乎全部由海洋组成)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世界上的两大火山、
是:
(最大) 和

火山、

5.板块的运动可以分为张裂和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
、出现新的海洋,如:

面积扩大将成为新的海洋;板块发生挤压碰撞时地表会形成山脉、海洋面积缩小甚至消失如:
面积不断缩小(

发生挤压运动)、


发生碰撞挤压运动) 第四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对比
天气 气候
概念 一地短时间的风雨、阴晴、冷热等大气状况 一地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特点 短时间;经常变化
同一时间不同地
气差异可能很大 长时间;变化不大
描述内容 阴晴、
、风向、风力大小、气温 气温、降水、气压、风
注:
表示降水的可能性的大小。
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气温是大气冷热的程度。风向是风的来向,有“北、南、西、东”四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的强弱,共分13级(0-12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词语判断:夜里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天气)
岳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气候)

,飞砂走石,
、阴雨绵绵(天气)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天气)
人间四月
,山寺桃花始盛开(气候)

春色归来迟,二月
来挂丝(气候)
2.在
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的颜色越白表示
越厚,
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3.熟悉
图中常用的
(见P46图3.6)
有时一个城市名称旁边会出现两个
,表示天气将从某种天气状况转变成另一种天气状况
4.
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
的数量有关,可以用
来表示。清新的空气,
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
大,对人体健康有害。(见P48图3.9
级别和污染指数、
状况的对应关系)空气质量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受
影响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测量是用放在
里的
测得的。
放置的高度,离地面1.5米。单位:℃(摄氏度)。
一般取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刻的气温均值
2.气温的变化:(见P51图3.12、3.13,会做活动题1.2)
⑴日变化指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该天)最高气温-(该天)最低气温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南北半球一样)
⑵年变化指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最
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2月最高,8月最低)
3.气温分布规律:(见P53图3.17)
⑴世界气温由低纬向
逐渐降低(不同纬度)
⑵同纬度相比,夏季陆
温高
,冬季相反(同纬不同海陆)
⑶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摄氏度/100米(同纬同陆)
⑷世界最低气温分布在南极地区,最高气温在西亚

4.将气温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即
。在同一条
上的各点气温相等
5.
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6.等温线判断:⑴等温线密,温差大;等温线稀,温差小
⑵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
⑶等温线与
平行,说明气温受海陆影响显著
⑷等温线呈封闭曲线,气温内高外低为盆地,低地;反之为高原、山地
⑸等温线向北数值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为北半球
⑹等温线向
凸起说明该
温比同纬高;向低纬凸起气温比同纬低(若为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起处为陆地,向低纬凸起处为海洋;
若为冬季,等温线向低纬凸起处为陆地,向高纬凸起处纬海洋)
7.两地温差=两地
/100×0.6℃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
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时降水的主要形式。
2.
的测量:测量的基本仪器是
,单位:mm(毫米),一般每天8时和20时各测量一次,测量结果之和为日
。(注:
取四时刻的平均值,日
取两时刻的和)
3.通常用各月降水量
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图来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赤道地区多雨,两极少雨;

附近,大陆西岸少雨、东岸多雨;
中纬地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山地
多雨,
少雨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
3.掌握世界主要的
及分布和气候特征(见P58图3.23)
世界主要
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极地
(全年少雨)
极地
(全年少雨)

(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常年湿润)
`温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冬季多雨区 (全年少雨区) 亚热带季风(夏季多雨区)

(全年少雨区)
(夏季多雨区)
热带草原(夏季多雨区)
热带雨林(全年多雨) 4.影响气候的因素
⑴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低纬降水多、高纬降水少
⑵海陆:距海近多雨、距海远少雨;距海近温差小、距海远,温差大
⑶地形: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
多雨,
少雨


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植树造林、修水库则
旱涝灾害少;二氧化
增多形成
,冰雪融化、水温上升,引发

气候也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5.能通过气温降水图判断气候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①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②判断所属

平均气温 最
均温>15℃


均温在0-15℃之间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最热月<5℃
气候
③确定具体的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2000mm
温带
700-1000mm

型 热带
750-1000mm

1500-2000mm
亚热带
>1000mm
温带
<300mm

500-600mm

型 亚热带
300-1000mm
少雨型 热带
<200mm


<250mm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
增长规律:18世纪前缓慢之后迅速,特别是20世纪以来增长速度大大加快
2.人口增长速度由
(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和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决定。从全球看,随着
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
3.

-死亡率(>0人口增长;=0人口不增不减;<0人口减少,
)
一般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慢,经济落后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出生婴儿数/总人数 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数
4. 1
10月12日,
总数达60亿,现在世界每年增加人口近8000万
5.
指平均每
面积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
一个国家或地取区的
=人口总数/总面积
6.亚洲东部和南部(主要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历史上人口密集)、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主要原因: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图P66)
7.人口稀少区:干旱沙漠地区、过于潮湿的雨
区、高纬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8.
: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
、就有困难、饥饿贫困、居住条件差;人口过少导致
源不足、劳动力减少
等问题
9.
对策控制人口数量(人口过多的国家进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少的国家鼓励生育),提高
,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10.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农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城市里有较好的医疗、教育条件,较多的发展机会等。过多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
:住房拥挤、
、垃圾

1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白种、黄种和黑种三个主要人种。人类早期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深受环境的影响,身体逐渐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特征,大体上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人的肤色和
逐渐变深。
12.人种的分布(见P72图4.11)
人种 分布地区 包括人群 特征
白种人 欧北美洲

白皮肤

亚洲东部


黑头发

非洲
以南

黑而卷的头发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见P75图4.13) 世界主要语言(也是
) 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中国、东南亚
英语(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北美洲、亚洲南部
法语 法国以及前殖民地
俄语 俄罗斯
西班牙语 西班牙、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

图册P30)
宗教 发源地 信奉的神和教主 经典
分布
基督教
(第一大)
上帝和耶稣 圣经 教堂、十字架 欧美、美洲、

(第二大)


)和


形标志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第三大) 南亚(


、寺庙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3.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

等多信仰
,藏族、
多信仰
(佛教中的一派)。中国的本土宗教为道教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是指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
等不同类型,这里的居民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2.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或没有聚落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交通及经济状况等等(P80)
3.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建筑外貌、
等因环境而异。如:东南亚高架屋、
冰屋、



、西亚小窗厚墙的村庄等等
4.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但是,随着聚落的发展,传统民居在逐步消失,我们该如何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呢?如
的改造:对
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要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
5.
可分为文化遗产、
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目前,列入《
》的文化遗产有300多处。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的“巴黎
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的
、云南省的
等已被列入该名录之中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国界是一国与邻国或
之间的界线。它是
范围的边界。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流、海洋、
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3.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
,总称领土P88
4.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1707平方千米、最小的是

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下来印度、印度
、美国(北美洲)、巴西(
)、巴基斯坦、俄罗斯
6.世界各国
也不一样,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中国为

7.世界各国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中国一贯主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五项原则,以求得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8.根据经济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北美、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

9.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受帝国主义和
的侵略与剥削,大量资源被掠夺,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10.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大部分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重要的


WTO 瑞士的

OEA 美国的华盛顿

非盟 AU


LAS 埃及的

11.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是联合国。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
”。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是

、经济及社会
、托管


。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
和10个非
组成

教材大纲和考试范围才是真理

地形,,还有各种气候





地理:地形的判读

  • 七、八年级上下册地理生物总复习加练习题加重点
    答: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2、生物圈通常指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海平面一下约10千米,但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3、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以及生存空间。第三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1、影...
  • ...初一的,谁可以帮我把生物和地理的知识归纳一下?(要初一上学期的)
    答:▲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
  • 初一的地理生物政治知识
    答: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一般结合实际例子考,把教材上和作业中的例子理解)四. 生态系统 1.生态...
  • 初一上册的地理生物的重点知识
    答:法,画出半球划分 (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 ;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
  • 谁帮我整理一下初一上地理和生物的笔记。
    答:十、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十一、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一、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
  • 初中七年级生物人教版和地理湘教版重点知识归纳(通俗易懂,理解好了背...
    答:【初中生物人教版重点知识归纳理解】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包括光合作用在内的许多生化过程都是在细胞内发生的。细胞有草图、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四种基本结构,还有核糖体、溶酶体等辅助结构。2. 遗传基础:遗传信息是在DNA的基因上储存的,遗传的基本单元是等位基因。
  • 初一生物和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答: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
  • 七年级上册地理生物的总复习题和知识点总结
    答:地理(七上)复习要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
  • 求初中六年级七年级所有生物 知识点和地理知识点要考试了,求了_百度...
    答: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认识生物 1.(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如:植物通过吸收水分,无机盐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得营养,动物通过捕食获得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是在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和呼出气体排出废物;植物的落叶能...
  •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答:★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1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