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发现》的背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闻一多的背景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出生于巴河镇闻家铺村一个书香门第。他五岁启蒙于私塾,十岁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2年留学美国,专攻美术。
1925年归国,历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上海吴淞政治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务长、文学院长、中文系主任等职和外文系、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次年当选民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卒年47岁。
闻一多憧憬浪漫爱情,却接受了包办婚姻。1921年底,一封封催他回家结婚的信从家乡湖北浠水县寄到清华园,使闻一多陷入极端的苦恼之中。原来,将近十年以前,即1912年,十四岁的闻一多考上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时,父母为他订了婚,对象名高孝贞,她1903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和闻家还是远房姨表亲。

扩展资料闻一多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入校时他的姓名是闻多,同学就用谐音的英文词widow(寡妇)给他起了绰号。
那时候,闻一多的革命主张是废姓,朋友间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议他改名为一多,他从善如流,立刻笑领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闻一多紧随校园运动的潮流。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参考资料:闻一多-百度百科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他   
闻一多画像 
原名闻家骅.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
(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1912年考入
,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
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
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
,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
(1928年更名为
,1949年更名为国立
)、
(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
、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
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
》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
,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



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
的独裁统治。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
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
下级军官汤时亮和
枪杀,闻一多之子闻立鹤亦身受重伤。台湾学者陈永发表示:“闻一多遭暗杀事件,是
转折的重要关键。当时国民政府处理不当,被批为法西斯独裁,让
赢得知识分子、学生支持,甚至连国际舆论、支持也开始转向。”。闻一多被暗杀後,举世震惊,当时在

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下令
彻查,暗杀事件很快就破案,李文山和汤时亮由宪兵司令部举行公开军法审讯,两人经审讯后被枪决。昆明警察局长龚少侠也因此被撤职。事实上是云南警备总司令
安排了两名死囚充当凶手被枪决,真凶早已
。陈永发表示,整个暗杀事件前後浮现出特务严重的问题,蒋中正已无法精准的掌控整个特务情报系统。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当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 我发现了什么
    答:创作背景 闻一多1922年夏天赴美留学,曾写下《孤雁》《太阳吟》《忆菊》等思念祖国、赞美祖国的名篇。1925年6月1日,当他满怀报国之情回到上海后,看到的却是五卅惨案后留在地上的鲜血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欺凌,看到的是军阀混战、哀鸿遍野的惨景。这一切和他在美国的想象大相径庭,使他陷入了...
  • 发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答: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1925年,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
  • 闻一多《发现》的背景
    答:他 闻一多画像 原名闻家骅.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1912年考入,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时积极...
  • 《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 写作背景
    答:舒婷初中毕业以后,去福建上杭山村插队。1972年底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在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
  • 请问,《发现》闻一多,年代是什么?新奇壮丽是哪位诗人的风格?
    答: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唐 边塞诗人 岑参 主要风格新奇壮丽.
  • 介绍一下闻一多的《发现》
    答:《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从内容上看,当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 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留学美国时期...
  • 《发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艺术追求
    答:闻一多的《发现》,主要抒发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闻一多1922年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了三年。在这三年里,他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所看到的一切都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于是他毅然决定回国,在回国途中,他的内心充满着报效祖国的热情。1925年夏,当闻一多乘坐的海轮停靠在上海码头时,诗人...
  • 闻一多的《发现》一诗主要写诗人“发现”了什么?
    答:发现是诗人闻一多爱与恨的结晶,他发现了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发现了“我的中华”“我的祖国”就在我的心里!发现了“什么样的冰冷也封不住热情,什么样的黑暗也阻挡不了光明。心中的祖国,心中的中华不是这冰冷和黑暗就可以扼杀的。”
  • 比较分析《发现》和《死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各自特点。
    答:闻一多的《死水》和《发现》的写作背景和写作心情比较相近,都是表达赤诚之子对祖国黑暗现实失望、痛苦的心情。但是,表现手法却各异。《死水》通篇运用象征手法。诗题本身就是象征,以“死水”象征旧中国黑暗、破败的现实,而泼入“死水”中的垃圾——破铜烂铁、剩菜残羹,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军阀...
  • 诗歌《发现》是怎样表现出作者是爱国诗人
    答:诗歌《发现》表现了诗人源于深深的失望而产生的痛彻肺腑的悲愤。这是闻一多1925年5月回到祖国,次年写的作品。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现状的失望当作一场“噩梦”,是因为他不愿相信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他“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却“总问不出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