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物而不伤”中的“胜”字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是庄子的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句怎么理解,出自哪里?

逍遥游

首先以小大之辩说出庄子心目中的大的向往。

宋荣子的型态就是超越了世俗人所追求的成就的境界,至于更高的境界是什
么呢?列子所代表的道家人物是更高的境界,(然而所以更高的御风而行之术之
如何解释,应待其宇宙论的理论型态确定之后再作诠释进路的决定。)然而此一
境界仍有所待,有一种不待的境界是至人、神人、圣人之所为者,才是庄子的最
高境界所要肯定的。

得到至人之境界的许由,他对于政治体制中的君位是毫无兴趣的。这是至人
境界对政治的态度。他们倒底有什么成就,可以连人间世中最高级的地位都不屑
一顾呢?庄子便借着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把至人的境界说出,并作为至人不肯为天
下的道理所在,首先是肩吾听接舆说到神人的性能,直如神仙之一般,而连叔则
说出此类神人的知能是超越世俗中人的眼界的,他们生活的情况更不是世人所能
想及的,此处指出神人、至人的知能境况,至于其所言之真义究竟在理论上应以
具象认知亦或抽象认知,则应待其宇宙论中的人存有者之性能的观点解明之后再
作说明。

如果得天下对世人而言代表了一种成就上的满足,则这种满足对神人而言是
无用之物,如果有人执着这种满足,却发现别人甚至不屑一顾,则对他的价值观
体系将是重大的打击。

庄子与惠施对于事物之有用无用之辩,是在消遥游的境界尚未具体提出它的
内容之前,率先说出不同境界心态者,对于事物之态度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原
则的,所以庄子将要讲出的最高境界,也将是会有截然不同于世俗之人对一切问
题原有的观点的。

齐物论

南郭子綦先表现出一种没有情况的情况,是一种「吾丧我」的道家功夫,这
是庄子型态的体道功夫,与无己、无功、无名,有同样的趣向,其真义后文将更
易显露。这种功夫是要达道体道的的进路,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是不能直接进
行这种功夫的,必得要先在理性结构中经过理性进路的洗涤功夫,先在认识上理
解了道的情况,(是情况,即是境界,而不是一种新的知识内容,要以本体的观
照来对待,而不是客观且具体的知识来认识。)道的情况不能直接描写,如果没
有那种相应的心境,即使描写,亦将视若无睹。所以南老师先借着一种自然界的
现象说出一般的表演的真象,是一种有待的表演,即人籁与地籁的情况,再反问
是什么使它们如此表演的。此一反问,将有助于颜同学去想想那些通常已经以为
是真实的观念,到底是如何成其真实的?它们是怎样跑到我们的心中的。

在那个天才横流的庄子时代,理论家们难得得着了新的理论,于是一天到晚
以辩论为盛,但是他们用尽了毕生的力气之后,却还是谁也辩不倒谁,(甚至弟
子们也还将辩下去呢!)结果是,每一个人都辛苦的要死,但是他们倒底真的知
不知道自己所说的理论之根基稳不稳固呢?理论一定是根据着最高的真象而说出
的吧,(「若有真宰」)但是那最高的真象是不易把捉的,(「而特不得其朕」
、「有情而无形」)来自那最高真象的所有人间议论,就好象那来自生命根源而
有的身体百官一样,其实大家都是它的显现而已,可是你可以想象身体百官互相
争胜吗?虽然你看到了天才家们却以理论日日争胜呢!一但拿到了一些什么真理
,便要在真理的岗位上固守堡垒,并且随时发出攻击的号角,不断地拼个你死我
活,一辈子好战,除了作战啥也不管,岂不可怜,这真是一种最悲哀的生命型态
了。

是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是这样子呢?有没有不是这样子的天才呢?(有,庄子
。)这一类的假天才都是因为受到了意识型态的执着,(「成心」)所以才变得
如此,他们不知道,意识型态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能摆脱这种执着的心态,则每
一个人,包括笨蛋,都可以以一套意识型态来构造一个观念体系,然后议论是非
,所有是是非非之议论都是这样来的。这就是凭空造出一个观念的世界,观念假
如都是如此造出的话,神仙也没法破除了,我就更没办法了。(所以意识型态的
破除,是建立真知的第一要件。)

说话是要说出一些什么东西才算是说话,而不是吹吹口哨就算了,但是真正
的东西通常不是容易说出来的,老子要说话前不是先警告说所说的可能非真的吗
!所以说着真象的那些语言可能不见得就是说着真象的,那他倒底说了话了吗?
还是其实也没能算是说了呢?还有,对于真象的那些辩论,倒底算不算真的在辩
论了些什么吗?

逍遥游中有造物者,齐物论中表出「道」。(道是造物者的本义,但是是本
体论意义的造物,而不是宇宙论意义的创生观念,宇宙因真象及意义而「有」,
,有是有此真象及意义,至于那宇宙的发生,也是在一些意义的阶段中发展而出
的,在一个不为目的而却有巧妙的安排下发生了,发展了。那个巧妙地安排者是
道,那个被安排的是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的本质是气,庄学论宇宙的各种情形,
是交给气来处理的,论整体存在界的根本意义,是由道来说明的。)道是根本的
宇宙真象,把道说差了则有真伪,把道说偏了则道消逝了,道本该为真象的最终
相,以及遍在于天地万物之内的。说道的语言,本该是最真确的语言,最真确的
语言对道的把握本该是最灵活而不能绳归的,现在,在天才们的处理之下,大家
彼此非议对方的理论,又彼此否定对方的言辞,这是怎么回事呢?道本不该是这
样的呀?喔!原来那个道被一些意识形态圈住了,而真理的语言也被一些理论套
住了。所以呀,那些当代显学儒墨二家的天才们,便以各自的意识形态为主,而
弄出一大堆的理论体系,并且认真地彼此非议着,对方肯定的,我方坚决反对,
对方反对的,我方坚决主张。一定要这样子吗?不如「以明」吧。

理论的出现总是在和它成对立的理论出现时一起出现的,记得老子所说的「
有无相生」吧,所以圣人是不用这种坚持的态度对待理论的,他会让它们通通对
。(因是也)对立的两方在转换心境中,两皆成立,如果各自坚持,则各有所持
之一定道理,也可以无限地坚持下去,能够先退一步,知道这只是一种坚持,然
后再去表达这种观点,这是「以明」的态度。如果还是执守在对立的两方,则谁
也不能得到真理,如果知道由对立的两方的共同呈显是可以得到真理的话,那么
站在这种融合两方的态度上便是得到了「道枢」。好像门的轴心一样,不论门怎
么转,轴心都能跟着转,而且永远以轴心的身分,管束着它的转向,这就是得其
「环中」。得其环中者可以肆应无穷。(但是这要他真能通过坚持的两方之所有
理论及意识形态的不执定且通明地照澈之后才做得到的。)

以手指头的概念来说明手指头的概念不是手指头,不如直接告诉人家说,概
念和实物是不同的,用这种方法来介绍手指头的概念不是手指头。不要再玩弄概
念和实物不同的游戏了,天下万物只要去你说它,它们都是概念,只要你把它们
当作实物,那它们就都是实物。被你肯定的是因为你肯定它,被你否定的,是因
为你否定它,道是在人们的作为中才被表现成某种成果,事物是在被人们认识知
道之后,才有所谓的事物的本质样相,如何而为这样呢,是因为人们这样地认知
,如何不是那样呢,是因为人们不是那样地认知,事务可以被这样认知,事务可
以被那样肯定,所以,在人类的心灵情况中,没有什么事物不可以被这样认知,
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被那样肯定。所以,大的、小的、美的、丑的、好的、坏的
,其实在道的本身中,都是同一件事而已。(只是人们各以其认知眼光及意识形
态来划分所有事务而已。)事务被人们的知识理解之后,事务一件件分开了,而
有了它们各自的本质,再加上人们的执着心,任何成就了的事情,都会再度被破
坏,这是一般人对待人生的方式,如果得道者,就不会如此对待人生事务,他们
会知道事事物物本来是没事没物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不会对
周遭的任何是非善恶毁誉美丑以「有心人」的眼光去分辨它们,所以周围来来去
去的诸多闲事,自然不兴不灭,通通一样,谁考了第一名、谁家里有钱、谁交了
男朋友、谁喜欢谁,没事,没事的结果就没事了。通通不去作意识与知识的执定
,通通让事务以它没有被注意的情况去对应它,在对应中消化它,同化它,而得
到你清清静静的生活境界,「因是以」。因着它表面上的样子,流掉它,流掉之
后,找不到它,(不要在流掉之后欣喜地告诉别人,说你已经学到了道家的武功
,已经能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小心,它又回来了。)「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好,你要争辩怎样做才对是吧,甲方说要先建立制度,乙方说要先培养人才
,两方大打出手。圣人则拿到了制度建立的企划案,就认真地跟来者研究了起来
,看到了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就跟他深谈以便网罗人才,「圣人和之以是非而
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而不会朝三。

古之真人,在意识与认知的操作中,总是谨守着道的整全之境界,在那整全
不分的境界之中,对事务是不加无谓的分辨的,就算要分辨,也都只是吐露一点
端倪而已,(记不记得有一个人叫作王倪,记得他,不要忘记他。)既不去约制
它,更不去议论它,一般人则不同了,拼命地去认知它、意识形态化它,一但有
了「对真理的热爱」,道就亏了,不过,大家不知道道亏了,只知道「吾更爱真
理」,有这么多的真理是非道德使命对错吗,真理或许是有的,但是决不是这样
子表现的,天才们有天才是很好的,但如果逞其天才,否定蠢材,甚或要求蠢材
以学习天才,或蠢材也发狂地拼命学习天才,哇,惨了。如果天才都犯这种毛病
的话,那我也来犯犯天才的毛命而成为天天才,否则,就是大家都算不得是天才
了。这种有了一些东西就拼命炫耀的毛病,不好的。

齐物论从头至此,庄子已经批判了所有的当世学派之根本问题,就是他们都
在那本应为一整全的道中划分畛域,以致遗道日远,但是庄子对众家之批判,是
不是自己也陷入了一家之言之境而为对道的遗失呢?庄子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
以他要在理论上作自我解消的工作,不要让别人又在他的理论中执定了下来。他
首先替我们问了一个问题,庄子的齐物论是不是一套新的理论,这个理论,和其
它的理论相同不相同呢?庄子要破除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理解他的理论,他不是在
造一个新论,他是在破除所有的所谓理论。因此,如果还只在这套理论和别的理
论相不相同的层次上讨论齐物论中所发表的观点的话,那就是把齐物论的讨论层
次拉到和一般理论同一层次的地步,也不过是一个物论而已了。

在此之前,庄子是要破除那种认真地把握一套出现出来的理论的情况,因为
?因为侦正对道的把握准确的话,得其道枢才是最重要的。理论都是从道分出的
,本来众论都通义于一,你太执着于理论,则道隐了、毁了。而现在,庄子接下
来是要否定理论在对道的把握上真的发挥功效了吗?理论说出来了,却没有完全
把握到道,这还算客气的批评,理论说出来后根本没有见到道,这就是严厉的批
评了。为了要进行这么严厉的批评,所以庄子要说明他的齐物论不是一般的理论
,而且要说明,这种得到道的理论,通常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以致于有别于那
些不曾得到道的理论。根本地说,「语言根本不能说到道」,所以一说,就离了
道,一说,就不是道。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且来看看语言的情况。任何一件事
务,都有他的根源,如果相比于理论与道的关系的话,道是理论的根源,一但道
被理论以语言表述之后,这个表述理论的语言又必须根源地再被表述以进行对道
的更根源地表述,一直下去,(或者一直上去?)所以,到底要根源到那里才算
根完了呢?如果一定要说到道才算是「说」,那么我那些说道的表述理论群们到
底「说」了没有呢?如果没有说到道的理论都不算是「说」的话,那么我那些都
还必须被更根源地说的理论表述,算不算什么都没说呢?

这一切都是语言与道的互动情况,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况,所以我的齐物之论
也是这样,也是一个没有说到道的理论,不过也只有我的这个齐物论是真正在说
道的理论,吊诡吧,因为标准的问题吗!「天下──为夭」就是一个说话的标准
的问题,或者说是讨论的层次的问题。所以我们再次印证了道通为一的道理,既
然在道通为一的真理的理解下,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从一个整全的观照面上,「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为,整体存在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在
我们的认识中才发现我们是人,它们是动物,人住在地球上面,或者下面,而现
在时刻是十六点整,请大家准时对时。(好了,请注意,庄子又发表理论了,理
论一说出就会怎么样?庄子总算给我们逮到小辫子了。)

当庄子发表完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论之后,他马上
又进行了机会教育,我说道是不能以语言说出的是吧,我又说了什么跟什么是「
一」的理论了吧,既然说是一,一中又怎么能跑出一个庄子来说出一句「是一」
的话呢?既然说了「一」论,我又还能主张道是不能以语言来说的观点了吗?烦
死了,那个不能说的一是一个层次,那个一的理论是一个层次,这个一的理论并
不会遮盖了那个不能说的一的分析是一个层次,这种语言与语言所表述的实况是
不同的层次的哲学观点是一个层次,这种────火车来了,不要再讲了。前面
作无穷的寻根,这理作无穷的解析,都是余事。不说就没事了,因是已。

好了,刚才是庄子在和我们玩语言游戏,现在要说真格的了。那整全的道是
不可能有范围的限制的,真正说道的语言,也不可能有唯一的表述方式,那些勿
事事物物的所谓必然的道理,都是在一种各为其是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坚定意见。
各为其是是一种很遭糕的情况,没一个准头,一但各为其是,那天下就大乱了,
有这样的,有那样的,总共有八十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点八八八八八.....
种样子的个,所以,现在让我们暂且去掉成心,去掉理性,去掉分析,去掉观念
、意见、见解、观点、看法、认知───,让我们以一种胸怀来面对它,面对生
活世界中的道与现实的情况,这是一种略带着功夫的操作心灵,语言应对中的来
往情况中曾不曾经稍为留下一些不说出来的期盼,激烈的争执过后有没有发现说
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想要去弥补时是不是找不到开场白的辞句,当你在操场前看
着山与水的青与白的时后,是不是曾经暂时忘了自己,当你去回想刚才自己在干
什么的时后你怎么说!把那种感觉暂时寄放在口袋里吧,下次拿出来的时候它会
变成一首诗或一篇小说。(或者是一篇论文?哇哇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不知道所以不要说,就算知道也不必说。太极阴阳
化生五行,「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圣人知道一些,说一说,但是不表现
出任何的心情、情绪、主观的意见,因为这是天地之事,人们无庸议论,接受就
是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彼且为帝王
乎,吾且为吾也,吾有吾之所见,汝有汝之所见,吾与汝各有所见,有所见者有
所不见也,吾发吾议论,汝扬汝议论,吾与汝各自议论却不彼此议论。

道辩仁廉勇,这是人世间常常要拿起来的东西,拿起来就是了,拿起来还要
放下的,一直拿着,就无所谓拿了,拿着就拿着了,因不得已而拿着,却还要兴
高彩烈,或找人来看,或比赛谁拿得久,或彼此看看大家拿的姿势如何,这些都
是余事,都不是在拿,都是在拿拿,有了分别心,造作了,破坏了它的美感了,
哲学作过了头,疆住了,不是在爱智,是在爱爱智。拿了,作好了,放下了。记
得慧能背人过河的故事吧,慧能背了一个人过河,他的弟子却总想着师父背了一
个女人过河,第二天再想着师父背了一个美人过河,第三天又变成背了一个恋爱
过河,最后可能演变成背了一个爱欲而久久不能忘怀。放不下,道德仁义是非真
理,都常常教人分不清到底是我承担它还是我依赖它,承担的人,自作决定,该
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该怎么办就不怎么办,依赖的人自己不能作决定,于是就─
──,很累了,你只好说,他不坏,只是,他是个好人,只不过,他───。总
是有那么一些的不是味道的感觉。在道与现实的来往中,是有份际的,忘了这个
份际,道就在现实中消失了。能够知道这个份际,那么所有的来往一定是在舒畅
的轨道上进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它永远是只露出那么一点点。就像
我们在日正当中躲在树林中欣赏那偶尔透射下来的阳光,偶尔的一线光线就是一
大套智慧,请问你要多少智慧呢!
庄子的道理讲完了,但是其实道理是讲不完的,但是也不能一直讲道理,所
以就换个方式,讲故事,用寓言、用重言,用图像的表达来带领我们的思维。不
是真的了解真理的人,总是好问又好说,但是因为不是真的懂,所以就会说得不
清楚,而真的懂得真理的人,是不会老把道理挂在嘴上的,即使是要说明,也总
是只透露一点点。好问又口齿不清的啮同学向得道却不爱表现的王同学问道。「
你知不知道道通为一的哲学?」(我知道你是知道的,不过我还是要考考你所知
道的境界有多高。)「我不知道。」(我如果说我知道,那我的境界不是和你一
样高了,喔!有人说,一样低。)「你知道你不知道的是什么吗?」(好,你不
说,你高干,我从反面问你也是一样,反正我要你说出来。)「我不知道。」(
你真是不懂耶!你还要用问的方式来问道吗?)(妈的!正面问也问不出,反面
问也问不出,ㄨ,问问都不行。)「那天底下到底还有没有哲学呀!」(动肝火
啰,这次道真的跑掉了,道既然被你赶跑了,那么,当然───)「我不知道。
」好了,不闹你了,我说给你听吧。当我发现你一副知道的样子的时候,我晓得
你还没懂,如果我和你所知相同,我告诉你说我知道了,其实我可能并不真了解
道,可是我说我知道了,那你还会不会想到其实我并不是真正知道呢?好,所以
我告诉你说我不知道,不过你晓不晓得我就是因为真正知道所以我才说不知道的
。道是那样的一种特别的情况,你不能用一些个别的相对的观点来看它,所以今
天天下人在争辩仁义是非之事,都不是真正的道理所在,我们根本也没办法辨别
那些他们自己也没能说清楚的东西。

「可是是非道德很重要呀,你不管是非道德,那圣人也不管吗?」「他们整
个境界情况都不一样,就是不能用这种方式来理解啊,我们自己把自己绑在社会
的枷锁中,自己制造了责任使命真理是非,然后自己辛苦一番,基本上这些价值
都是假的,至人不陷溺在这些假价值中,而追求着他们特有的生命境界、精神活
动,他们怎么可能和我们凡人一样地操劳这些俗务呢?」

道有了就好了,不需要说出也不需要争辩,啮同学和王同学的讨论结束后,
庄子还怕世人不知,就决定再用花香鸟语来解说,鸟语先说孔夫子不懂圣人的境
界,而我却了解得很,花香却说,圣人的境界是黄帝才能知道的,孔夫子当然不
知,不过你和他辩,你也差不多了,真正的圣人是生活在整个天地宇宙之间的,
与天地宇宙合而为一,自己融入其中而没有明显的自我,把人世间的高下贵贱都
看成一样,世间人在争逐竞名,而圣人则置身名利之外,他无名无己无功,他什
么事都清楚但什么事都在他的心胸中被消解掉,万事万物便不再扰攘于心,都在
心中安置妥当。而一般人呢,因为知见有所不及,他们迷恋生命,其实错了,(
生死只是一气通流。)他们害怕死亡,其实死亡只是像幼年离家的人最后回归老
家而已。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以眼前的眼光来看它,但是眼前所知者又是那么
薄弱的知识,在这么薄弱的知识基础上所有的信誓旦旦,都好像梦境一样地虚幻
不实,你我同然,当然我所指出的这个虚幻之梦,也就又像是梦中说梦了,是为
吊诡,今天我说了这许多话,我就已经不算是真正的圣人了,不过,当我们同在
大梦中时,却并不妨碍圣人在大梦之外,哪天哪位圣人出世,那么他才是那唯一
醒过来的人。

道是不用称说的,现在大家都已经了解了,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面对
这么许多无知的天才,整天向我们介绍治国的道理,而且邀请我们入党,我们该
怎么办呢?我们要和他们辩论吗?辩论?标准在哪里?世间有限知识道理的辩论
永远是没完没了的,因为没有永恒的标准。既然如此,我们也不需要去辩论了,
文章写出来了就好,自己高兴就够了,在场合上碰到不得不应付的时候,就和之
以天倪吧,在那个道的最高把握中,时而透漏一点,又时而隐藏一些,轻快流畅
又时而语拙地应对于周遭。对不同的意见有时不妨表示同意一下,因为意见是知
识份子的最爱,就像他书房中凌乱的书籍与文稿的排列次序一样,你轻易调动一
下,他就找不到他的东西了,他会怪你的。东西在屋里,房间再乱也找得到,东
西不在屋里,书房再整齐也找不到,你何必管它乱不乱呢?你何必去辩呢?所
有有预设的观点,当它被坚持出来的时候,不必去戳破它的预设,你知道在他的
预设前提下结论必然是如此就好了,你当着他的面何不就肯定这是一套普遍而必
然的知识系统呢?你只要偶而有意无意地透漏一下更高明的东西,说是从他的理
论中领悟出来的,那大家不是就都很高兴了吗!相安无事,大家都是教授。忘掉
主张吧,在不主张中应对着所有的主张。

养生主

要顺着自然的中道,不要追逐根本上不可能有终竟的事务,如此才能善养我
们这个有限的生命。

  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了依道而行的真义就在于排除一切人事造作的方法,而
使自己得以在不有任何损伤的情形下保全自己。

对于一个只有一只脚的人,我们应该为他悲伤呢,还是应该为他高兴呢?我
们应该怎样看待那些在身形上与常人不同的人物呢?庄子说,这没什么,人的身
形状貌都是天所赋予的,是自然的杰作,不要以人的标准来观看,既是天之所予
,就是合于道者,合于道者,就是自然的,不要用各种奇怪的心态来看他,这是
多余的。

人贵自适于天地所赋予的情状与功能,本来是怎么样,就保持是那样,如果
有加饰,就不舒服,这是不好的。

「老聃死,秦失吊之。」却简单行个礼就走了,这是因为秦失对生命的看法
,是把生死当作最普通的一件事,本来天给人以生命,给了就是给了,给的就是
这样子的,人们生前不必为了被给成什么样子而计较,瞎眼就瞎眼,断腿就断腿
,都是自然的,都是好的,同样地,天也会让人失去生命,失去就失去了,这是
天为人解除了一种存在的型态而已,是为「帝之悬解」。如果忘了天本来就是这
样轻松的给以及轻松的取,而要自己在那里拉拉扯扯,这就是「遁天倍情,忘其
所受。」,这是要受刑罚的,这就是「遁天之刑」。自己因背离了天所赋予的生
命情况,而使自己陷入了无谓的痛苦之刑罚中。


人间世

人间世嘛!嗯!小心哪!

儒家都是些不懂人间险恶的傻傻的知识分子,庄子要说出这个道理,干脆藉
儒家两个最有名的师徒之名,来讲这个道理。

颜回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知道社会的险恶,他看到卫国的国君不仁
,百姓受苦,就向他的老师请辞,打算下山行道,他的老师是一个智者,知道这
个弟子傻不隆冬的,就叫过来教一教他。孔老师说,你这样准备不充份就要去做
那种高度复杂的政治改革工作,你简直是自找死路,你这样子去了,一定是碰到
危险然后受到刑罚的,你呀,真是太天真了。道要学好啦,道不贵多,功夫多了
,就失道,失道而行道,啥也做不好。本门武功所教导的那种至人,都是先把自
己各方面修备齐全了,才去影响别人,自己都还没有学好,你到底要拿什么去对
付暴君呢?

你以为你有德吧,你以为卫君无德吧,你要纠正他的德行吧。你以为你很聪
明吧,你以为自己够智慧的这种心情,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你知道聪明的结果
会有什么后果吗?注意,德这种东西早已变成人人以德压人的美名之争,大家都
要抢夺那个有德的名声,而智这种东西则是用来抢夺的工具,人人骋其智以抢夺
德名。你有德吧,你有智吧,这两样东西刚好是凶器呢。依侍这两样东西而要来
改革政治,算了吧,做不好的啦。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出自《庄子·应帝王》
shēng
①<动>禁得起;受得住。

修养高尚的“至人”内心就象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如实反映事物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

我说:

这或许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境界吧。学习庄子,把自己当做一面镜子。外界的事物来了,就映照出它们的影像,当它们离开,便不让一点影象留下。这就是“放下”。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出自《庄子·应帝王》
shēng
①禁得起;受得住.

修养高尚的“至人”内心就象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如实反映事物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

我说:

这或许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境界吧.学习庄子,把自己当做一面镜子.外界的事物来了,就映照出它们的影像,当它们离开,便不让一点影象留下.这就是“放下”.

承受

  • “胜物而不伤”中的“胜”字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是庄子的话。
    答: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出自《庄子·应帝王》shēng ①<动>禁得起;受得住。修养高尚的“至人”内心就象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如实反映事物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我说:这或许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境界...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答:胜任万物的需求。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至人的用心如同镜子一般,来者不拒绝,去者不留,如实反映,纤毫不藏,所以才能胜任万物而无损伤。笔者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言有尽而意无穷。《庄子》这本书就写了原句和解释,笔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抛砖引玉。想起一句话叫做:“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 胜的组词大全(约50个) 胜的词语解释_胜是什么意思?
    答:1、胜字的拼音是shèng ; 2、 胜字的解释:(名)有机化合物;由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中的羧基缩合失去水分子形成。也叫肽。 精选部分胜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争胜造句:如果你经常和你的兄弟(姐妹)发生冲突并且争着赢得父母的注意 这就叫做兄弟(姐妹)间的争胜.与你的...
  • 胜物不伤是什么意思?
    答:胜物不伤,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在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不要伤害对手,保障公平、公正。这句话传递出了一种文明、和谐的精神,表现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首先,胜物不伤的含义告诉我们,在竞争的过程中,要注重公平竞争。大家都是公平的竞争者,不能借助权力、地位等因素对其他人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应该从各自实...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是出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话,意思是:高尚的人将他们的心灵用作一面镜子,不偏不倚地接纳一切,不排斥也不迎合,应对而不隐藏,因此能够胜过外物而不受伤害。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即高尚的人应该拥有一颗平和、宽广的心灵。将心灵比作镜子,意味着心灵应该清澈、透明,能够客观...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句怎么理解,出自...
    答: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译文:不要成为名誉的寄托,不要成为谋略的场所;不要成为世事的负担,不要成为智慧的主宰。潜心地体验真源而且永不休止,自由自在地游乐...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句怎么理解,出自...
    答:无为名尸(1),无为谋府(2):无为事任(3),无为知主(4)。体尽无穷(5),而游无朕(6);尽其所受乎天(7),而无见得(8),亦虚而已(9)。至人之用心若镜(10),不将不迎(11),应而不藏(12),故能胜而不伤。---<译文> 不要做名声的载体,不要做谋策的机关;不...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答:应(yìng,对待)而不藏(cáng),故能胜物而不伤(妨碍)。至人的用心如同镜子一般,对事理来龙去脉不忤不逆,不加入任何主观情感,客观、详尽地研究而不隐藏(信息),所以能够准确认知事物而不妨碍客观事物。--- PS:句中“而”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参考资料:●2010-8-2 15:33发布...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答: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解释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词语分解 不得的解释 用在 动词 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详细解释.不能得到;得不到。《诗· 周南 ·关雎》:“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汉 晁错 《论贵粟疏》:“...
  • 心读《老子》|12.用心若镜,胜物不伤
    答:当有人提议让他去朝中为官的时候,他却说:“我宁肯做一只在泥地里打滚的乌龟。”        真正的君子,并不排斥物质,但也绝对不会被外物所伤。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2016.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