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这句话是出自《荀子·劝学》中的一段话,意思是:

高尚的人将他们的心灵用作一面镜子,不偏不倚地接纳一切,不排斥也不迎合,应对而不隐藏,因此能够胜过外物而不受伤害。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即高尚的人应该拥有一颗平和、宽广的心灵。将心灵比作镜子,意味着心灵应该清澈、透明,能够客观地反映外界的事物和人情。这样的人不会被个人偏见、私心或情感所左右,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失去自己的立场。

他们不会因为个人喜好或厌恶而偏袒或排斥某些事物或人,也不会为了取悦他人而迎合或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相反,他们会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一切,保持内心的坦然和自由。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够超越物质的纷扰和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不受外界的伤害。

这句话鼓励人们培养一颗宽容、开放的心灵,以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立场去面对世界,从而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这段文字是一句出自《中庸》的名言,意思是:智慧至高的人将心境保持如同镜子,不执着于个人意愿,不抵触外界的事物,接纳而不隐藏自己的能力,因此能够胜过周围的环境而不受到伤害。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智慧和心态的境界。将心境视为镜子,意味着保持心灵的平静和清明,不受外界情绪和干扰的影响,以客观、开放的态度面对世界。不将不迎,表示不固执己见,不抵抗外界的变化和挑战,而是以应对和适应的方式来处理事物。不藏不掩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敞开心扉,展现自己的真实面貌。因此,智者能够在外界环境中游刃有余,克服障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这句话强调了智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表明了一个人应该以开放、接纳的心态来面对世界,学会适应变化并保持内心的坚定。通过保持清晰、客观的心境,智者能够在各种环境中获得成功而不受伤害。这也是一种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平和与智慧的指导原则。
《中庸》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它强调了中庸之道,即保持适度和平衡的原则。这句话体现了中庸思想的核心理念,教导人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这是一句出自《庄子》的话,意思是:
真正聪明的人,其用心就像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应合事物本身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境界,类似于佛教中的“无我”境界,强调了顺应自然、不被外物所累的重要性。

意思是: 至人用心若镜,不刻意迎送,照见万事万物却不有所挂碍,所以能超脱于事物之外,不伤身心。

出自《庄子-应帝王篇》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应该具有洞察事物本质和真相的能力,并能够以一种平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和周围的人事物,这样才能在处理事物时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也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 心若明镜不将不迎什么意思
    答:心象明亮的镜子,对映进来的影像不保留,也不上前迎合,只是“被动”地客观地映照而已。“将”字不是送别送行的意思,而是把持保留的意思。(不能根据"迎"字去找其反义词而不顾"将"字的本意。)其后还有一句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叫做“应而不藏”,意为只是“被动“地因应而不收藏和长期纠结于心。
  • 至人用心若镜:当算命仙遇到高人(庄子《应帝王篇》)
    答:最近不断在反刍的是「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段话。 「至人」的起心动念就像镜子一样,对于外物既不会去主宰、也不迎接(不预期),如实反应而不让外物残留在里面(不回想、反悔),所以可以观照世界万物而完全不会有任何的损伤。 换句话说,天下没有任何事能够伤到他的心神。
  •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是什么意思?
    答:原文: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译文:不要成为名誉的寄托,不要成为谋略的场所;不要成为世事的负担,不要成为智慧的主宰。潜心地体验真源而且永不休止,自由自在地...
  • 列子的哲理句子
    答:1、“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2、“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3、“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4、“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5、“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
  • 上善若水,至人若镜是什么意思?
    答:“上善若水”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至人若镜”全句应为“至人之用心若镜”,意为:对待他人的心要像镜子一样。“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至人若镜”出自《庄子》,这两句话是分开的
  • 鲍子难客的全文翻译及注解
    答: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
  • 心读《老子》|12.用心若镜,胜物不伤
    答:当有人提议让他去朝中为官的时候,他却说:“我宁肯做一只在泥地里打滚的乌龟。”        真正的君子,并不排斥物质,但也绝对不会被外物所伤。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2016.11.27 ...
  • 庄子应帝王的翻译
    答: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⑧,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⑨。 【注释】 ①名:名誉。尸:主,引伸指寄托的场所。 ②谋府:出谋划策的地方。 ③任:负担。 ④体:体验、体会,这里指潜心学道。 ⑤朕(zhèn):迹。“无朕”即不留下踪迹。 ⑥见(xiàn):表露,这个意义后代写作“现。” ⑦虚:指心境清虚淡泊,...
  • 庄子 应帝王 第五 译文
    答: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⑧,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⑨。【注释】①名:名誉。尸:主,引伸指寄托的场所。②谋府:出谋划策的地方。③任:负担。④体:体验、体会,这里指潜心学道。⑤朕(zhén):迹。“无朕”即不留下踪迹。⑥见(xiàn):表露,这个意义后代写作“现。”⑦虚:指心境清虚淡泊,忘却自我。⑧将...
  • 愿老师及朋友们都如庄子所曰:至人之用心若镜,胜物而不伤!
    答: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何不给自己的心情来一次有选择性的清理,去除污垢,伴随美好入梦。所以说,一个人若能心宽如海,便能在岁月深处安然,也能让心灵松绑。《庄子》有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说,智者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不藏一切恩怨是非,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