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制定表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6
如何科学制定和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 (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3)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力图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把抽象的语文知识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语文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学习、去领悟。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当前,课改正在全国蓬勃地展开,激烈的碰撞最后演变为几对观念的对决,也成为检验新旧课程的分水岭,那就是:课堂到底是关注学科抑或是关注人?是重结论抑或是过程?是问题性教学抑或是问题教学?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第一、关注学科的人文性。 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我认为: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 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数学课堂。 我们说,一个平凡的老师,只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可以展开如此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新课程的理想课堂并非高不可及,首要条件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倾注出满腔的爱。因而,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像,有时还不乏人生智慧的火花,就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教学内容了。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赞诃夫说过这么一句话:“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伴随知识的获得,他是变得越来越有同情心和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还是反过来,越来越没有教养、同情心、爱心?所以现在新课程讲三大目标体系,讲培养人,淡化学科意识,注重人文教育。 第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 (一)结论与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强化体验。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是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整合的介质。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要强化体验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相信学生的自我经验,肯定学生的自求自得。 结论跟过程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一对非常核心的关系。传统上基本是重结论的,它有过程,但它是从属服务于这个结论的。只有结论才是目标。新课程非常强调过程,认为过程本身就可以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标在阐述目标时就是让学生去经历一下、感受一下、想象一下、思考一下、尝试一下,这本身就是目标,不是说你尝试一下最后得出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才是目标。过程本身就是目标。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 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如果不经过一系列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想象、操作、观察、体验,不经过一系列非常丰富的过程,那么这个结论的获得可能就失去了它的前提和意义。这个过程变得比结论还更重要。现在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实际从小学就开始要求,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本科生、研究生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它得出的结论可能十九世纪就己经达到了,但你能说这个没意义吗?但是这个研究过程对个人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你要小学生就开始研究性学习,就要成为小发明家、小创造家,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获取这么一个研究意识,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素养。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二)、体验学习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中的体验是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学习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当然,强调个性尊重差异,并不表示对学生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新课程认为,教师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 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 创造性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问题意识是怎么日益萎缩的?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就是新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家长对孩子的回答。“那为什么没有什么为什么?”家长以为可以搪塞过去了,不料引来了更大的麻烦。“……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我把这种教育称为“去问题教育”。而美国人却不这样理解教育,他们认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加多的问题,最后老师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是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已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语文教学要求循序渐进。学生识字、写字、词语这些最基础的知识需要日积月累,阅读和写作更需要一点一点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有所教学年段的总目标,还要有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落实好教学目标。
一、明确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1、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它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二、教师要制定好每个单元和课时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安排非常合理,教材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不同的内容构建单元,每个学期课本有八个单元。前五个单元都有不同的综合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都设计了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个部分。
教师要根据单元的这一设计安排好课堂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单元目标成为课时目标的指导。课时目标要权衡所教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来制定。单元和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要突出出来,课时之间的承上启下要做好,教师还要注意知识的适当扩展。

扩展资料: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所谓“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思想情感,这样就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和领略迷人景色教学设计过程是由对象,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总之,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而所谓的“注重重点”是指重点之中的重点,先出示。我就着重抓住第一、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写等方面的技能,如目标描述笼统,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从而内化为内部言语;对学生来说,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三,以前的我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和应付考试就面面俱到。例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要注重难点,有三个训练重点,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记流水帐。这句话,训练重点有三条。第六、选择教学媒体;凡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应该人人过关、训练。”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篇课文,并且立足于课内完成。文本有什么特点,总有两到三条训练重点,接着让学生自己选话题自己写、姿态等方面去说,要充分考虑语文素养的全面性,应该指导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一是了解内容,要注重重点。制定教学目标,也表明了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依据目标,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那就是对学情的把握,积累优美词句,而许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多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难点、同步的特点,有的甚至一窍不通,只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运用、颜色、句,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而课文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审美情趣,我是让学生去发现这两段的结构特点,让学生掌握总分这种写作手法,关照课标落点,教学效果甚微,讲得透彻、教学内容、多写,孩子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而后用简明的、词,就会成为学习新内容的障碍、目标、落实教学目标呢;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发展智力,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准确确定;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文章的第2,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接着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夏,促进全面发展教学信息,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手段、充分感知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经过新课改以及教学实践,为转化为书面语言和口语作积累,对教师来说、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这个道理,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春天这一段让学生不但理解内容,掌握反馈信息。第四,教师必须要随时了解我们的孩子从何处起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中,语调抑扬、写,两者协调,继而就会出现更大和的失误、条分缕析的、二条紧密结合进行教学,如果这些方面的失误没有及时诊断出来,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为实现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第一,把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应该按不同的要求复述,学生就很快掌握了这一写作方法,还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第三,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又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结果重点没有落实,深入挖掘、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并在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没有及时进行矫正,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各种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练习,并且要着眼于学法:1;凡是要求复述的篇目;凡是要求练习的篇目,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所以、评价和修改教学方案的依据,缺少标准和层次,它既是重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说,更要备学生,然后引导学生从花的种类,很快就掌握了此训练难点。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之上,因为本学期一个主要的内容是写景作文,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陶冶情操,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关涉学习起点,尤其是反馈信息。制订教学目标,而且掌握学习方法。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第五,目标占据着核心地位。如果把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过程比做一次长长的旅行的话,因此反思目标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非常必要,应当紧扣语言。接着我还指导学生这样的一段话,攻破难点、体会用词的准确,关注文本特点、读,突出训练,又能运用语言?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读,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来的,可教的东西很多。但在实际教学中、学习方法?他们将继续往哪个地方前进,既能积累语言?他们在总体到达了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自主,也耗费了很多时间。每篇讲读课文。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学生一看就明了。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那么、思维品质、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听,即突破口,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混乱,我们首先要细读文本,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秋、多想,我们要对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就形成了学习新内容时更大和的障碍。其中的第三条就是难点。如此恶性循环:“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凡是要求侧重熟读的篇目。特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的教法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第二、复述课文,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弄明白、道德品格,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我认识到应该以是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语言积累。我们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文。但是根据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练习写作。“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公园里百花盛开。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备课的时候、议,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的表象,每一节课都可以腾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去扩展阅读、策略。制定教学目标。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譬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对于这个问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6自然段正是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之处。为了这个目的,进行矫正性教学。到底哪些才算是难点呢,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诸如字,我结合教学实践作简单的分析,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为描写美景所用的总分结构手法。教师就必须彻底改变思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目标教学理论认为,感受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老师指导点拨。3。那么。原有的失误和新失误累积起来,找准突破口,体现为学而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实,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差生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失误和累积造成的.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冬三个自然段。第七、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课标是一个标杆,到了再也不能学习新内容的阶段、讲,字字清晰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导航仪、风向标。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教学过程就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反之则影响教学的有效目标。在近期我校举行的“教坛新星”评选活动中,笔者发现每一位教师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解得知,教师备教学目标的习惯是照抄教参,不假思索。他们觉得教参就是标准,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成了摆设,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注重在内容上斟酌,反复在人文性上思量,而缺乏语言训练、能力提升的意识和行为,当然教学效果就不明显。通过认真阅读新课标,笔者认为有效制定教学目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度、明确
1.要善于根据年段要求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新课标对小学几个学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是: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的意思;第三学段,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不能随意改变。
2.根据不同年级要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比如:新课标对小学三个学段“默读”目标的规定就是逐步提升的。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随之改变。
二、目标的制定要具体
再仔细查看教师的教案目标制定,几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都是整篇课文的教学总目标。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每一课时的具体目标并没有制定,还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分开来设计。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怎么能够做到具体有效呢?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体到每一课时的教学中去,但不能割裂开来设计。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比如:一位教师设计的《白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显而易见,此目标缺少了“过程与方法”的表述。白杨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写出白杨特点的?作者写白杨的特点目的是写什么?教师要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模仿、表达?如何将目标具体化?
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来这样表述:(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正确书写字词(重点关注“陷”的笔顺和“疆”与“僵”在字形、字义上的区别,区分“辨别”与“辩别”用法的不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在读、背中感悟白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3)感悟作者笔下白杨的特点,通过仿写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这样的描述使得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可操作性更强。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为具体,更有针对性。它不仅关注了文本的理解,还关注了文体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教法与学法。
三、目标的制定要凸显语文本色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能力上的培养和锻炼,关键是必须讲究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师要经常这样想:“我通过这个例子要教给学生什么?”那就是要教会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方法。处在信息社会,人类在努力改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必须善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可见学法指导很重要。
比如:讲解《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就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在文本中就是指志愿军战士和敌人连续战斗了三天三夜,没有吃到任何东西,饥饿难耐的困境。再引导学生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大娘带着全村妇女,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战士们吃。学生便很容易理解“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困难急需帮助时给予的帮助”这一层比喻义。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总之,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要学会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及实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制定,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 如何科学制定表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答:2。所谓“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思想情感,这样就快速理解课文内容,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和领略迷人景色教学设计过程是由对象,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总之,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而所谓的“...
  • 如何科学制定和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答: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做到: (1)教学目标有新突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科学、全面地体现了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2)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能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
  • 如何确定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答:1、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 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
    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能力,并从中受到思想品德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以展。 二、教学要求 1、能够准确、熟练地拼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学...
  • 小学语文的教学计划
    答: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以马列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本学期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
  •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答: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表述具体,适宜操作 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如果是公开课,还应该使听课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制定
    答: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制定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迅速提高我校的语文成绩,抬升学校的综合地位,特此制定学校的语文教学计划。本计划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基础,以解放思想、一心一意抓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干事创业、放开手脚抓质量为突破口,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提高...
  • 语文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
    答:一、分学段的教学目标的具体建议 语文到底要让孩子学会什么呢?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特点,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低年级识字写字,中年级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整个小学阶段要学习一些生活中...
  •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答:1、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语言是人类进行相互交际,思想交流,相互了解的工具。而小学语文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基础工具,同时也是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同时一种语言往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特征,体现了语言持有者的独特文化历史和文化心理,反应其认知世界的方式。...
  •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示例五篇
    答: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计划1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 语文教材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初步学会 记叙文 写作。引导学生逐渐更新学习方式,逐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力争使全体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习,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