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地方官是如何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一般来说,古代地方官如果要去京城开会述职,都会在前几个月被通知到,然后他们就会通过骑马或乘船来到京城。

古代地方官,只有了一定的级别,或者特殊的使命,才有机会通过官道,驿路、海路来到京都述职。

古代的官员们一旦任期满了,就坐马车或者乘船,回到京城去述职。

古时候地方官去京城,路途非常遥远,一般是乘坐马车过去的。

如今大家已经习惯了高度发达的交通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随便出门就是飞机、高铁,哪怕距离数千里路,几个小时也可以抵达。

那么在古代的时候,地方官员要不要经常回京去述职?是不是要开会上朝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了解一些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会很明白了。

我国古代的官员主要分成地方官和京官;其中地方官由中央调派,一经委任在任期内通常是不能随便离开任职地的,否则就是擅离职守。看过《神探狄仁杰》电视剧的朋友可能对其中一个“血色江州”案有印象,其中几个反派炮灰是江州司马、长史等官员,因为害怕当年的阴谋被发现都跑到江州来商量对策,也都是隐匿行踪偷偷赶去的,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能被发现擅离职守。这个描述与历史还是比较相符的。

《神探狄仁杰》中这个情节描述了古代地方官不能随便离开管辖地的情形

京官是高于一定的品级,必须上朝面圣,比如唐代是五品以上京官需要上朝,九品以上的每逢初一十五上大朝,而明清则是四品以上。因此对于官职不高的京官来说,遥远地看一眼皇帝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嘉靖皇帝这种几十年不上朝的除外)

京官需要时常上朝,而地方官就不同了,能上京面见皇帝的地方官的职位基本上都是一方大员,封疆大吏,权势上除了有限的几个尚书宰相,比其他京官的品秩还要高。不过一般情况下在见到皇帝这一项上,封疆大吏就不如一些京官了。所谓“天高皇帝远”,既可以说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限制。

在古代,地方官进京一般是三种情况,要么是升官或者调任,要么就是皇帝要找你算账了,都是比较大的事情。地方官虽然是一方封疆大吏,天高皇帝远,自己号称土皇帝,但也受到中央的各种制约。虽然当时没有电话电报,也没有QQ微信,但是派人送信还是完全可以的,什么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或者普通的驿站等基本上都是为官方服务的。

比方说高邮就是由驿站发展繁荣起来的,可见邮政事业在古代就十分重要。

而且作为封疆大吏的地方官员虽然无法进京面圣,但一般在朝堂中枢都有自己的消息来源,要随时了解最新的朝堂动态,政策走向,要是在党争、立储等大事中站错了队,别说施展抱负了,被贬被杀都是常态。

那么说回今天的问题,如果地方官要去京城,或者京城的官员要去地方怎么走呢?现代我们是海陆空都可以跑,北京到南京只要几个小时,在古代显然是做梦都无法实现的。古代除了信鸽没有别的空运,因此要走只能选择陆路或者水路。

古代驿站兼有招待所,邮局的功能。明代李自成就是驿站的普通员工,因为被裁员活不下去才决定造反的。

通常陆路就是走官道,骑马或者是坐车,因为速度有限,路上肯定是要住宿的。进京的地方官一定奉旨,所以可以住到各地的驿站,有当地地方官负责接待,起码可以保障食宿。如果路程短,可能大半个月,甚至是几个月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甚至有特别远路特别难走的,走个一年半载才能跑到也不算奇怪。

水路也是一个选择,如果是通河道的地方,可以选择官船。实际上,官船比陆路这个选择好多了,毕竟船相对更稳(古代可没有橡胶轮胎防震,也不是一马平川的柏油马路),如果航路顺利可能还会比较快,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看到这里,诸位也能想到地方官不进京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路途太过遥远,耽误时间。如果每年要述职开会,近一点的来回动辄两三个月,一年办公的时间都少一半,远一点的怕是一年都赶不回京城,人身体受不了,也没有意义。

因此,古代的地方官在没有大事的时候是不会进京的,进京必须有皇帝的首肯。路途中也有官方招待所可以住,但是因为交通水平的限制,整体速度还是令人堪忧,所以能不跑则不跑,像苏轼那样每年被贬来贬去的主,在路上想来也是很惨了。

所以三国时期公孙瓒和他的领导被人弹劾,直接从辽东郡(今辽宁辽阳)贬斥到日南郡郡(如今越南中部),这几千里路还要经过数不清的高山大河,当年的江南、日南等地区可是以瘴气疫病著称,可以说这种流放基本上是被判了死刑了,所以公孙瓒知道这一结果后,买来酒肉在路边祭祀祖先,认为自己肯定不能活着回来了。好在走到半道遇到了天下大赦,这才有了三国枭雄之一的公孙瓒。

就算到了清末,湖广总督林则徐因为禁烟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果被道光皇帝从广州贬斥新疆,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1841年7月14日)从浙江镇海出发,足足走了半年,于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1841年12月21日)才到达新疆,可见路途遥远。

同样的道理,在古代这要是各地地方大员拖家带口一起上京开会,没有大半年的时间肯定凑不齐人,开完会再各回各地,至少一年的时间没有了……



  • 古代的地方官是如何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答:一般来说,古代地方官如果要去京城开会述职,都会在前几个月被通知到,然后他们就会通过骑马或乘船来到京城。
  • 古代的地方官是怎么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答:首先,地方官进京城述职起源于周朝,确立于明朝。地方官到京城开会述职也被称为朝觐考察,早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众诸侯定期入京城向皇帝觐见,后来也出现藩国使臣朝觐,从这里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进京城述职,古代皇帝都担心那些地方官员和京城官员互相勾结,因此尽管是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外放官员都是...
  • 古代的地方官是如何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答:古代地方官去京城复职,大概会两年去一次,或者三年去一次,并不是很频繁,在去的时候会走官道,然后在驿站休息,在他去的时候会留他的副职在地方上承担他的职务。
  • 地方官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是如何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答: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有资格进京述职的。就算是那些有一定地位的封疆大吏要进京述职,也必须要有朝廷的旨意。朝廷不召,即便是封疆大吏随意进京,后果都会不堪设想!实际上,古代的官员是没有进京开会的习惯的,当然身份地位不够是主要原因。在古代,严苛的集权社会制度下决定了古代...
  •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官员是如何去首都开会的呢?
    答: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只有在京任职的官员每隔几天参加朝廷会议,地方官是不用去首都开会,只有任期满了回首都述职。国家每年都会召集省级官员到首都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然后展望未来。现在交通这么发达,有飞机和高铁,这是最偏远的省份。到北京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古代是不同的。一些遥远的省份花了...
  • 古代人是如何去首都开会的?
    答:在古代的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官员一旦去地方任职,一般是直到任期满了才会回京述职。在任职期间假如没有皇帝的命令,是不允许私自回京的,不然会被问罪。那么古代的时候,皇帝是怎么知道地方上的情况的呢?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官员们也是要写工作总结的,定期以奏折的形式向皇帝汇报工作,让皇帝了解各个地区的...
  • 什么是来京述职
    答:派驻外国或外地的官员回来或来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情况是来京述职。古代地方官定期进京述职的制度,确立于明朝洪武时期,官方称呼为朝觐考察”。
  • 宋代地方官怎么上朝
    答:地方官员当然要被派到地方了。任期满回京或者有特殊需要被招回京时,一般会朝见皇帝。而有资格每日参见皇帝官员。宋朝开始时,是凡在京城的,无论文武官 ,无具体需要自己去执行的业务的官员,每日都要参见皇帝。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后,改为门下省起居郎以上,中书省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侍郎以上,御史台中丞...
  • 古代官员参加早朝的流程是怎样的,什么级别的官才有资格参加
    答:地方官员要在五品以上的官职之上,大皇帝召见入京才述职才能上朝 。宋代之后,只有两参官和六参官才可参加早朝,一般官员则只需固定上朝日期来上朝。清朝之后,皇帝规定地方,官饰品之上可上朝,官居一品可在殿内,二品在殿门外恭候,三品之下则无资格参加。三、早朝流程参加早朝是有一套详细的流程规划的...
  • 古代官员几品才能够上朝 官员站位是什么样的
    答:但规模大并不代表人人都有资格讲话,一般四品以上官员才能够与皇帝对话,后面的也就是来看看。清朝时期除了官员,还有很多有爵位的贵族,还有各个王爷,他们虽然不是一定要去,但他们是有资格去的。除了他们还有一些各省的提督等,虽然有资格但是因为不在京城,也就不会参与。3.上朝怎么站 那么上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