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地方官是怎么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地方官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是如何去京城开会述职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古代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有资格进京述职的。就算是那些有一定地位的封疆大吏要进京述职,也必须要有朝廷的旨意。朝廷不召,即便是封疆大吏随意进京,后果都会不堪设想!
实际上,古代的官员是没有进京开会的习惯的,当然身份地位不够是主要原因。在古代,严苛的集权社会制度下决定了古代人除了赴京赶考外,其他的官僚也都不会闲到跑去京城开会。地方官进京一般就是只有三种情况,要么是升官或者调任,要么就只能是过去领罪的了,都是些比较大的事情才会召集地方官进京的。
那么,如果接到了皇帝的召见,地方官是如何去京城的呢?这就要分两种情况来说了,一种是在京城做官的官员,另一种是在外地做官的官员。而现代的我们海陆空都有很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收走就走。但古代这些东西就仿佛和做梦一般,他们除了信鸽以外没有别的空运,因此只能选择走陆地或者水路。

对于第一种来说,虽然在京城做官的官员肯定相对于外地的官员来说方便很多,但是京城也是一座城,古代京城住宅分布十分的讲究,其官做的越大,家离宫廷就越近,相反,则离宫廷就越远。而一般在京城做官的是必须要每天早上去上早朝的,且早朝时间都是很早的,所以他们都是天都没亮就要起床收拾赶去上朝,睡懒觉什么的更像是在做白日梦。
接着来说说第二种情况:外地的官员该如何进京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首先就是步行。我们可能认为古代的人一般都是步行出门,但实际上对于官员来说则恰恰相反,官员很少通过步行出门。步行速度慢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是他们觉得步行是十分丢脸的。这些官员大多数都是些读书之人,一路风尘仆仆的赶到京城,难免会让人显得有些憔悴,但做了官就都会讲究一些排面的,步行就会让人有一点丢脸。
接着便是骑马。马的速度快,且喂食马的草料也是十分廉价的。但是长时间骑马会很容易把大腿磨伤,因此一些文将是很少会选择马来作为交通工具的,当然如果有紧急的事情还是会用这种方式的!

比马更好的工具便是马车和轿子了,相对于马车来说,轿子在经过一些不平坦的地段会相对更加平稳些,但是在《清史稿》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了当时对不同等级的官员所能使用的不同种类的轿子的规定,要是违背了,也是会被判刑的。
最后便是水路了,水路说起来也就只有船了。古代的官员有的时候也会选择水路,有个缺点就是速度也不是很快。

由此可以看出了吧,古代上京述职是十分麻烦,都很不容易。就像是现在的年轻人每天都辛苦上班工作一样,都是为了生活奔波了。


古代地方官进行述职以后,如果表现得好会被提升或者安排到别的地方。如果表现不好就会问罪。甚至会丢官。

得益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出行方式越来越便捷,从祖国的南部到达北部只需要几个小时,而如果是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没有大半年是到达不了的,并且在路上花费的钱财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古代的官员要是要进京城面圣的话路途非常艰难,古代官员等到朝廷召见就要依靠古代的驿递机构来进京城。

首先,地方官进京城述职起源于周朝,确立于明朝。地方官到京城开会述职也被称为朝觐考察,早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众诸侯定期入京城向皇帝觐见,后来也出现藩国使臣朝觐,从这里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资格进京城述职,古代皇帝都担心那些地方官员和京城官员互相勾结,因此尽管是一些地位比较高的外放官员都是要有朝廷的旨意才可以进京城,如果朝廷没有召唤就随意进京,后果不堪设想,轻则仕途受到影响,重则有性命之忧。到了明朝,朱元璋下令将进京城述职的范围扩大到府、州、县的地方官员,并且设立功业册来记录地方官的功绩,以此来达到考察地方官员的目的。

然后,古代官员依靠古代的驿递机构去京城述职。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没有飞机、高铁、火车等交通工具,那么地方官进京就要依靠古代的驿递系统了。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于是就产生了驿馆,到了明朝更是在驿馆的基础上设立了驿站、递运所和急递铺这三种驿递机构,其中驿站主要是递送客人,递运所是运送军事物资的,而急递铺是负责运送公文的。而地方官员进京一般都会选择骑马、马车或者水路,并且在古代对于官员进京是有便利的驿道,这些驿道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减到达京城的时间,并且在路上有很多驿站,可以解决地方官员的食宿问题,最重要的是朝廷在诏令地方官进京城的时候会发放火牌给他们,这个火牌可以在驿站免费食宿,换句话来说就是公费报销差旅。

最后,古代虽然交通不方便,但地方官员进京都有驿站提供食宿和车马,但是速度相对比较慢。



一般在古代,地方官和皇上大多是书信来交流的,一般皇帝不会让大臣进京汇报工作的,如果需要的话,会特下旨意,召见地方大臣进京。

坐马车。比较远的会先做马车,然后换水路坐船,然后再换马车赶路,一路奔波。

古代的地方官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进京的。必须要有朝廷的旨意,才可入京。

  • 古代“驻京办”:唐代最活跃 大批人员在京置房产
    答:唐朝是驻京办最活跃的时期,最多时达到四五十个,而且占据了京城最繁华的几个坊,大批办事人员在京常住,置房产,包二奶,纳小妾,流连烟花柳巷,参与商业经营,乐不思蜀。不过唐朝初年,地方在京城的“邸”还是属于联络处的性质,主要是为进京汇报工作和述职的官员提供落脚之处,这些“邸”也大都是由中央建造的。然而安史...
  • 古代几品官员有资格上朝
    答:但规模大并不代表人人都有资格讲话,一般四品以上官员才能够与皇帝对话,后面的也就是来看看。清朝时期除了官员,还有很多有爵位的贵族,还有各个王爷,他们虽然不是一定要去,但他们是有资格去的。除了他们还有一些各省的提督等,虽然有资格但是因为不在京城,也就不会参与。3.上朝怎么站 那么上朝的时候...
  • 收复边疆,功勋卓著,为啥左宗棠进京述职没几天就辞职?
    答:不仅开会抢话筒,工作上也抢话筒,他一个做秘书的,把省长厅长的活全干了,“一切专擅”。有一次居然胆大包天,自己写一份文件,用省长的官印一盖,就发到中央去了。你抢人家的话筒,人家就抢你的性命,在官场混,话语权是最要紧的。老左后来差点被小人整死,幸亏咸丰还算清醒,明白老左不是个混...
  • 都是当官,明清两朝当京官和地方官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他手上还有尚方宝剑,可以说是恩宠非常了,但他为什么不愿意去地方做官呢?清朝乾隆下江南时,曾召见浙江道员罗源浩。乾隆对他印象不错,就想把他调到京城做官。罗源浩虽然口头答应,但是却面有难色,后来就把他留在了地方。罗源浩当时属于地方官,他为什么不愿意去做京官呢?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但是...
  • 中国古代上朝制度,京城的几品官员有资格,外地官是不是很潇洒呢?
    答:地方官的话,四品以上才能上朝,四品就是巡抚了,也就是接近省长一级了,但是他们一般都分驻在地方,除非皇帝召见或者是进京述职,一般是不上朝的。整个明朝,武将不算,三品以上文官全国不超过120个,能天天上朝的只有京官,撑死就是二十来个。六部给事中总计七八十个,但不是天天上朝,有事才能上朝。
  • 古代地方官员任满后一般会何去何从?
    答:古代官员任满之后,国家会根据现有律例与法规决定他们的去留。干得好的擢升,干得差的贬谪,甚至是处刑。年龄大的就让他们“致仕”,也就是今天说的“退休”。一、任期一满,回京述职 在中国古代,国家制订有对官员的考察制度,叫做“考课”,用来检察官员在任期间对国家的法令执行得怎么样了,有没有...
  • 古代“回避制度”是指的什么,为何历代帝王都害怕官员执行不到位?_百度...
    答:其实古代的回避制度是以地域回避为典型的。主要是包括特殊机构的回避和地域回避,还有亲属回避这三个方面。因为这样的回避其实是为了限制皇族的权利,皇帝是害怕一些皇族和地方官员勾结起来才设立了回避制度。其实从汉朝的时候就有目的的实行地域回避了。地域回避,也就是说的是异地为官。也就是说官员想要...
  • 清朝“三敬”陋规:白银万两送京官
    答:所谓“冰敬”,是为消暑而送的礼,算是个防暑降温费吧;所谓“炭敬”,是冬季地方官给京中大臣的孝敬礼,算是个防寒保暖费吧。冰敬与炭敬都是以官场惯例的形式存在的,而这样的惯例还不仅于此。外官出京,也要给京官送上一笔“红包”,称为别敬。所谓“别敬”,是地方官奉派出京或到中央述职离京时要给有关官员送...
  • 清朝官员上朝的问题
    答:所以皇帝上朝,并不是处理政事的唯一途径,当然也不是必经途径。比如明朝就有很多皇帝,连续好几年都是不上朝的,国政一样照常运行。上朝就像开会一样,有的时候开大会,有的时候开小会。有的时候只召京官上殿,有的时候专门接见进京述职的外地官员。皇帝是权力非常大,但是不需要每个事情都经过他。比如...
  • 古代地方官三年一任,三年他干什么一般来说?
    答:古代地方官的任期一般为三年,他们在任期内会进行多项工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责和活动:1. 治理地方:地方官是地方行政的领导,负责治理地方,维护社会秩序,确保地方的稳定和安宁。2. 征税:作为地方行政的财务主管,地方官需要征收税款,以确保地方行政的财政收入。3. 审判案件:地方官通常也是地方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