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也有地震台:在最南端聆听地球“心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南极作为地球上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多年来吸引了众多科学家来此探寻未知世界的奥秘。

前不久,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任务圆满完成,新一代长城站地震台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在南极进行地震观测的基础设施和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您知道吗——南极也有地震台。南极地震观测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85年建成投入使用的长城站地震台,一直承担着中国在南极的地震观测任务。那么南极会发生地震吗?建在南极的地震台将派上哪些用场?就让两代参与过南极科考的地震科学家为我们讲述在南极建地震台和地磁台的故事。

开启南极科考新篇章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大陆,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几千万年来,这个地球的最南端常年被冰雪覆盖,冰雪平均厚度已达2000米。

南极又是一个神秘诱人的地方。那里有纯粹而原始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奇妙美丽的风光,也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为揭开南极洲的神秘面纱,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前赴后继,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开启了南极考察的新纪元。“在1957年到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世界上集中了12个国家的1000多位科考人员,对南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开展了极光、地磁、宇宙线、气象和大气环境、地震等观测。这次考察也使人们认识到:南极洲是地球物理学家的天堂。”曾参与我国第二次南极科考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研究员林云芳回忆道。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考察队于翌年的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1985年11月,第二次南极科考中,“地震和地磁”被列入了科学考察项目,并确定建立中国南极长城地震台和地磁台。林云芳也踏上了前往南极的征程,但真要开展南极实地考察并非易事。

去时带了28个大箱子,装满了地磁和地震观测仪器,建设南极地震台站的重担落到林云芳一个人身上。长城站所在的乔治王岛是一个低气压地区,与我国西藏地区相仿,初到该地的人连走路都喘得厉害。在林云芳的印象里,南极的气候瞬息万变,有时一天会出现一年四季的天气过程,晴空万里之后即刻飞沙走石,棉花状的飞雪中夹杂着冰雹,一天之内积雪可达1米厚,最大风力有12级。

短暂的科考期间,林云芳经历了很多:从刚到长城站时搭起的野外帐篷很快被狂风刮倒,到目睹因恶劣天气,一架 旅游 飞机在长城站附近的冰山失事。“我们自己建地震台、地磁台、地震地磁记录室,必须克服天气因素,争取时间,才能多获取南极的地震地磁数据记录。”

正如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监测志》中提及:“南极开展地震地磁观测,成为中国固体地球物理科学界走向全球地震地磁观测 科技 舞台的里程碑。”

南极是否有地震

一旦在网上搜索“南极有地震吗”等类似问题时,常常会得到这样的解答——“地震几乎遍于世界各地,包括陆地和海洋,但南北两极地区却从未有过任何地震的记录。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质学界的一个谜。”

实际上,谜底早已揭晓。第二次南极考察度夏期间,地震台站获得了1986年2月25日至3月25日的地震记录资料。一个月内,共记录到两次3至4级近震、4次远震;此外,中国南极长城站地震台实现数字化观测后,从2010年底至2011年底,数字化宽频带地震记录仪还捕捉到发生在南极地区的百余次地震,其最大震级达里氏4级左右,最小震级约为0.5级。可见“南极无地震”一说并不准确。

在普通人看来,南极是位于地球一隅孤僻独立的冰雪大陆,与我们生活的绿色世界隔着千山万水,似乎没有必要开展大规模科学考察活动甚至是地震观测。其实不然,人类经过200多年坚持不懈的 探索 ,随着对南极考察的深入,越来越认识到南极洲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地震监测也不例外。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南极地区曾发生火山喷发,并伴有大量小地震。因此,许多在南极有基地的国家纷纷设立了永久或流动的地震及火山观测台网。

“南极地震台可以记录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地震和南极地区的小地震及火山活动。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这些资料对研究全球地震、中国地震、南极地区小地震和火山的成因机制等都十分重要。”林云芳表示,如果能与周围基地的国家合作,联成一组遥测记录台网,还可利用这组台网记录的资料探究南极大陆地壳和地幔的深部结构,助力我国全球地震观测网络建设。

林云芳介绍,南极地区还是地磁极所在地。这里的地磁场变化要比中、低纬度地区复杂丰富得多,不仅可用于研究极区特有的各种地磁变化形态,还可用于研究极区电离层电流体系引起的全球范围的地磁变化。

台站“改头换面”能力强

长城站地震台建成使用至今已走过34年,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务国家安全、推动极地地震观测科学发展、提升我国极地观测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但近年来,因地震台初建时期所使用的材料和仪器装备等技术原因,加之长期受到南极地区极端灾害性天气影响,长城站地震台观测房受损严重。

“特别是去年3月,长城站遭遇罕见大风,地震台观测房损毁严重。”常利军说,恢复并改善南极地震观测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成为当时非常急迫的任务——长城站地震台站改建项目被列入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任务。2018年12月,常利军随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赴长城站开始实施地震台改建任务。

改建工作持续了两个多月,在长城站多次统一协调下,10余名后勤保障人员和科研人员齐心协力,克服了南极冰天雪地的极端气候影响,利用站上装载车、吊车、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完成了老地震台建筑垃圾分类清理、材料和设备的运送、新地震观测房地基的开挖浇筑等工作,并布设了新购置的极地版低温宽带地震仪。

要知道,地震台位于距离长城站区南面500米的“八达岭”山上。那里山高坡陡,冰雪很厚,如何将近3吨重的地震观测房运上去,对常利军和他的队友们来说是一个极大考验。

“改建后的地震台采用在极端环境下也能防潮、抗风、抗压的材料,极大保障了地震台连续观测的稳定性;并具备远程实时监控能力和数据传输功能,可实现长期无人值守情况下的正常运行。”常利军说。

常利军期待,未来地震科研工作者能够立足于我国南极科考站,深入南极内陆新增固定地震监测台站,使得地震观测分布更加均匀。更重要的是,如果将南极地震台的观测数据与我国大陆地震观测台网所得资料结合,还会大幅提升我国地震监测能力。

  • 南极也有地震台:在最南端聆听地球“心跳”
    答:前不久,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任务圆满完成,新一代长城站地震台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在南极进行地震观测的基础设施和数据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您知道吗——南极也有地震台。南极地震观测是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85年建成投入使用的长城站地震台,一直承担着中...
  • 南极也有地震台站 34岁的它改建后有啥“新武器”
    答:南极洲在地球最南端的高纬地区,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环绕,气候极端恶劣,被称为世界的“冰级”“寒极”和“风级”。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介绍,在南极开展地震观测研究,特别是获取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可以了解南极...
  • 小学一年级语文《南极的主人》原文及教案
    答:【篇一】小学一年级语文《南极的主人》原文 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就算是夏天,也能看见厚厚的积雪。 在这个冰雪世界里,生活着一种不怕冷的动物。它们经常昂首挺胸,眺望远方,好像在企望什么,因此人们叫它们企鹅。 胖胖的企鹅披着黑黑的羽毛,挺着白白的肚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派头十足。有人靠近时,它们或羞...
  • 南极旅游注意事项,去南极旅游的邮轮怎么挑选
    答:向南航行约六百海里,接近南极辐合带附近时,冷热水在此交汇,形成一片水雾,空气中也可以逐渐嗅出一股南极特有的清新冷空气味道。今日您可以参加船上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讲座,了解南极的生态环境,包括各种生长在南极的奇特鸟类、海洋生物等。亦可来到甲板上,在这里您将有机会看到信天翁、贼鸥、黑背海鸥等各类奇特的南极海鸟,...
  • 去南极旅游能坐游轮吗?在南极坐游轮得多少钱
    答:可以坐邮轮的 夸克邮轮 Quark Expeditions 海钻石号 经典南极半岛+巴西21天邮轮探险 2017年11月7日北京出发 包船特色:华人包船:提供尽量多的中式服务,膳食更符合中国人口味;有机会到访中国长城科考站;平稳航行:乘坐容客量为197人的Ocean Diamond海钻石号游轮。海钻石号是目前南极洲唯一获得碳平衡...
  • 南极游轮20天是什么旅行社承办,广州出发?
    答:极地寻访:有机会参观英国站南极邮局及世界各国探险家昔日的探险基地或度冬小屋;极地认知:聆听船上探险队专家和学者的专题讲座,了解极地传奇历史;极地烧烤:沐浴着冰雪大陆的阳光,在游轮的甲板上,享受极地烧烤、红酒,体验别样浪漫。南美风情:神秘雨林:亲身探寻“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趣味垂钓食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