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盛极必衰,爆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能避免吗?主要是谁的责任呢?

中国历朝历代始终摆脱不了这样的宿命,先是第一代皇帝金戈铁马,攻城略地,夺得江山,紧接着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经济社会缓慢恢复,然后后面几代皇帝承袭先皇遗志,继续励精图治,开疆破土,再往后经济社会达到巅峰,出现盛世之景,盛世往往伴随危机,随之盛极而衰,再往后是后几任皇帝或力图革新,或不思进取,危机却始终未能消除,反而愈来愈深,再往后,社会危机大爆发,皇权颠覆,新的王朝诞生。

社会危机爆发的动因,从哲学上讲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上讲,是阶层固化,制度出现漏洞;从经济上讲,是资源垄断,社会分配不公。
没有安史之乱,社会危机蓄积到一定程度也会爆发,安史之乱就像是导火索,使社会危机提前发生。
安史之乱的发生,有其经济上的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早期均田制被破坏,百姓无田可种成为不安定因素;还有政治上的原因,统治内部矛盾重重,皇权和相权,中央和节度使,以及节度使之间均存在矛盾,相互之间盘根错节,相互牵制。

安史之乱,罪责当然在于安禄山,但唐玄宗也要担负失察和放任的责任,安禄山之所以反,也有豪赌的成分,这安禄山就是个赌徒。怎么回事呢?
且说唐玄宗当权四十多年,深谙帝王之术,懂得权力的牵制和平衡,他让太子和宰相,文臣和边将之间互相牵制,以达到动态平衡,对此他也颇为自信,似乎别人都是提线木偶,而他是幕后操纵者,而且他四十余年从未失手过,不曾想安禄山这只木偶不仅不服从指挥,还把线搞断了,唐玄宗的过于自信,令他悔恨终生!

唐玄宗是如何牵制安禄山的呢?
首先他用李林甫牵制安禄山,李林甫心机深沉,老奸巨猾,在安禄山的身边安插不少间谍,安禄山时刻都被牵制着,所以终李林甫一生,安禄山安分守己,始终未敢有异动,李林甫死后,玄宗的大舅哥杨国忠上台了,这杨国忠只会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根本牵制不了安禄山,俩人的矛盾日渐白热化,京城无人不知,唐玄宗也比较畏惧外戚的势力,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两方势力相互牵制,达到动态平衡。

其实唐玄宗至始至终对安禄山是有一丝顾虑的,毕竟手握重兵,功高震主,之所以继续倚重安禄山,无非是让他继续替自己守住北方疆土,同时牵制住日渐庞大的外戚势力,他自信能够控制住安禄山,还打出了感情牌,让杨贵妃认安禄山为干儿子,他认为儿子总不至于打爹吧,虽然是名义上的。另一方面,他还让与安禄山不和的安思顺和哥舒翰分别担任朔方节度使和陇右、河西节度使,以牵制安禄山。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军队,在其防区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势力日渐壮大。这时,朝廷的权力被藩镇割据势力所分割,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军的力量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唐全国有55万军队,其中49万驻守边境,归各地节度使掌握。河北边防重镇平卢(今河北卢龙县)、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更是兵多将广,势力强大。各地节度使都以养兵起家,士卒骄横跋扈,常以废易主帅为常事。如河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县)三镇在位的57个节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其余53人或擅立,或为士兵拥立,其中又有22人为部下逐杀。因此,在藩镇统治地区连年征战,攘夺不休,这种局面使方镇节度使争夺最高统治权力的野心不断膨胀,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唐朝盛极必衰的转折点,公认的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55年—公元763年)的一场叛乱。

安史之乱

政治方面的原因:

唐玄宗执政后期,年老昏聩、耽于享乐(很多皇帝的共同特点),朝政先后被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几十年,特别是李林甫为宰相期间,因为嫉贤妒能,一直安排无背景的胡人为地方将领,这些地方将领(以节度使为主)逐渐拥兵自重,典型的例子就是安禄山(胡人一个)。

而真正有本领、对中央忠心耿耿的人,被排除在核心权力之外。

军事方面的原因:

唐初,沿用隋朝的府兵制,置有634个府,其中有261个府兵用于保卫长安(设置在关中地区),从而保证朝廷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中央政权。

但唐玄宗于公元722年,在边境设置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以数州为一镇,不仅仅管理军事,而且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从而掌握额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全部大权。原来的地方长官刺史,成了节度使的下属。

不要认为唐玄宗李隆基脑子坏了,才设置了兵镇(节度使)制度。要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

实在是因为唐朝经历了初期的发展,边疆规模越来越大了,边疆地区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动员和管理能力,才可以镇守和抵御外部。

实行节度使制度的初期,边疆的军事实力果然大为增强,大唐的整体国力也随之增强,比如灭后突厥、击败吐蕃、令回纥、渤海等国臣服,一举扭转了武则天时期边疆战事不利的局面。不夸张的说,这一制度的实行,让唐朝达到了顶峰时期。

所以唐玄宗才不断的下放各种权力。但物极必反,各兵镇(节度使)的整体实力越来越大(含军事实力),中央就渐渐难以管辖了。

比如,到了天宝年间,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拥兵达到20万之多。而中央政权仅有兵力8万不到。安禄山不反,才怪。

导火线: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的矛盾,俩人互掐很久了,都想致对方于死地。虽然安禄山早有反心,但杨国忠是让安禄山下定决心起兵的直接导火线。

最根本的原因,四个字:土地兼并。

从北魏到唐朝前期,一直实行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就是均田制。

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部分土地在耕种者死后要还给官府。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有利于农民摆脱对地主的依附,使中央政府控制的自耕农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

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作用。

最重要的是,让大部分土地集中到中央政府的手中,从而增强了中央集权。

除了均田制,唐政府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

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均田制和土地兼并,是一对矛盾体,在封建农业社会,哪一个占据上风,从根本决定了那一历史时期上层建筑的统治情况。

均田制为主,则中央集权强大;土地兼并严重,则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土地兼并是农业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准确说,应该是循环往复出现的现象。

唐朝中期后,为什么均田制会被破坏,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呢?

因为唐政府在政策上,放宽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甚至连口分田在某种情况下都可以买卖。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允许的,现在就允许了。

这就麻烦了,给了土地兼并以发展的机会。各级贵族、官僚、地主大量购置土地,这个阶层拥有的私有土地数量,远远超过了普通农民。相当于架空了中央政府的土地所有权。

没有了土地所有权,任何一个封建政权都无法掌控全国政权。

所以,“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最终走向灭亡,根源就在于四个字:土地兼并。



统治者越来越腐化造成的,许多农民失去土地,人民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君臣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而爆发的安史之乱。

唐朝盛极必衰,爆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政府比较腐败,导致人民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很多内部矛盾在增多。

爆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唐朝政治腐败,而且皇帝和大臣贪于享乐

百姓民不聊生,唐朝的基础统治发生问题,并且当时给边防节度使过多的权利,一家独大。同时朝廷 统治腐朽,社会矛盾严重。

  • 唐朝盛极必衰,爆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所以,“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最终走向灭亡,根源就在于四个字:土地兼并。
  • “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土地兼并严重是和均田制的破坏密切相关的。唐初实行均田制时,并未改变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的状况,土地可以在各种名义下买卖,因而只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土地兼并。后来均田制逐渐废坏,土地兼并日益发展。...
  • 安史之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些主要原因如下:1、政治原因:唐朝在玄宗晚年政治腐败严重,官员贪污受贿,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导致政治不稳定。2、经济原因:唐朝在玄宗朝期经济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阶层分化和经济贫富差距的加剧,造成了社...
  • “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的腐败政治要对安史之乱负直接责任,马嵬之变中,杨玉环实际上是代唐玄宗受过遭难。从“安史之乱”的名称就可以知道,这次的战争的发起者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不过“安史之乱”还是有一个使用年号作为名称的战争称呼,那就是“天宝之乱”,因为这次的战争发生在唐...
  • 唐朝盛世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答:挑起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向唐朝皇室争夺皇权,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有多方面的原因:一、封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土地兼并的速度。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一介流民。二、唐朝统治者腐化越来越严重,人民的负担负担本来就重,生活越来越难熬,许多人民...
  • 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原因有哪些?
    答: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根本原因就是唐王朝拿捏不住安禄山了,从而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究其根本原因,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唐朝的社会环境唐朝堪称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自从大唐立国之后,便一直崇尚武力。大唐名将辈出,而这些名将成名之路上,都是周边小国的累累白骨。唐朝灭掉周边数十个小国...
  • 唐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节度使虽然是非正式之官,及玄宗时却成为一个极大职权的地方镇守官,拥有行政、兵马、财政等实权。按当时十节镇的兵力为四十多万,中央只得不过十万兵,外重内轻,易生叛乱,唐室由盛转衰,关键在此。当然还有其他因素:玄宗荒怠...
  • 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安史之乱,指的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了一次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我国古代的王朝,不管是世兵制还是征兵制,到了中后期的时候,因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边防压力的增大,最后都会转变成为募兵制,这是一个...
  • 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A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这个不是主要原因,历朝比玄宗后期腐败的有很多,但是也没有引发叛乱。政治腐败造成得到主要是农民起义,而不是地方叛乱 B 俗话说“无奸不成朝”,历朝历代都有奸臣。这种人对君王少不了,也不能少。至于宠爱杨贵妃 ,管子早就说过“好色无害于霸。”就是说,好色不妨碍...
  • 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答:直接原因:边将权力过大: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集财政、行政大权于一身,成为地方最强的势力。中央统治腐朽: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重用佞臣,不理朝政,使得唐朝的政局越来越混乱。阶级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根本原因:唐玄宗荒废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