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问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简述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一、从简单到复杂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我们知道,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如: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

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比如: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儿童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涉及如下的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一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原因来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
这是我们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的理解。这几个问题是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本书第三章将作详细的论述。

思维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因此思维的培养成了思维训练的核心内容。儿童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儿童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思维过程,创造出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新颖的思维。所以说,孩子的思维训练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儿童思维发展的3个阶段

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1、动作思维阶段

桌上放着一个苹果,宝宝矮小够不着,这时他发现旁边有凳子,于是把凳子搬过来,自己爬上去,成功地把苹果拿到手。儿童学会借助别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到三岁的儿童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

2、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3-6岁的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这时,家长可在儿童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们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和儿童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让儿童从具体中学会归纳和抽象,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经常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等。

3、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6-11岁是培养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一只狗有4条腿,两只狗有8条腿,三只狗有多少条腿?这种问题属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题。家长要注意让儿童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给儿童现成的答案。

儿童思维五大特点


1.模仿思维

儿童喜欢模仿,这是他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儿童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在模仿。他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只是简单地模仿。所以在儿童面前,你要更好地约束自己,避免那些不好的坏习惯让儿童模仿。

2.单向思维

如果你教给儿童1+1=2,但你千万别认为他已经懂得2-1=1,因为他只能从左边推到右边,不能从右边推到左边。因为这时他还不能很好的利用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利用的只是他们仅有的直观经验。所以在传授儿童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


3.形象思维

在儿童简单运算的时候,如果您说一支铅笔加上一支铅笔,等于两支铅笔;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他知道了1+1=2的道理,但以后他在算1+1=2的时候,也还是要借助实物的。经过形象思维的积累,他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字概念。所以在教宝宝学数学更要利用直观教具,让幼儿自己从实物中得到抽象概念。

4.主次不分

一个妈妈对儿童说:“留神别吃下苹果里的虫子。”宝宝说:“为什么我要留神呢?该让它留神我才是。”这也是儿童的可爱之处,所以,幼儿说话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家长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来倾听。

5.单维思维

学前儿童只能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这些初级概念是学习者从具体实际经验中获得的,学前儿童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不能掌握什么是守恒,不能进行真正的逻辑运算。比如说儿童正在吃冰淇淋,大人告诉他冰淇淋有一只虫子,大人的意图自然是让他别把虫子吃到嘴里,而儿童却会说:“冻死他!”儿童的思维与大人是迥然有别的。



幼儿是在认识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新词,这是由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和词本身的概括性特点所决定的。即幼儿是在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知客观物体的特征、性质的基础上掌握词义。通过词的解释掌握新词,是幼儿掌握词的辅助手段。而词的解释只有在幼儿头脑中能引起已感知过的形象时,词的解释才能为幼儿所理解。所以依靠直观进行词汇教育,是词汇教育的基本原则,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物出现新词
词是一类物体的代表符号,要使词起到符号作用,就必须使词和实物建立起牢固的联系。凡是丰富幼儿有关物体的名称、形状、颜色等新词时,都要使语音与实物同时出现,并多次重复。以后,还要用同类实物和该词建立联系,使其在幼儿思维中起概括作用,并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词。如丰富“苹果”—词时,用的实物是国光苹果,以后,在重复这个词时,可以出现青香蕉、黄香蕉或其它品种的苹果,这时“苹果”一词才能在幼儿头脑中,成为一类物体的符号而巩固下来。
(2)结合动作出现动词
汉语中的动词非常丰富,动作的微小差别就要用不同的动词去表达。如将一张桌子移动一下,两个人做是“搬”或“抬”,一个人做是“拉”、“拖”、“扛”、“挪”??等分得很细,让幼儿掌握它们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幼儿学习新动词时,就需要伴随着动作出现新词,使动作与动词多次建立联系,才能使幼儿具体形象地掌握不同动作的名称。
(3)伴随手势、表情或像声词解释新词
关于心理感受的一些词,不易解释清楚,可以用手势、表情或一些像声词来帮助幼儿掌握“焦急”、“盼望”、“满意”等一类词的词义。
(4)利用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词义
有些物体(如野兽、各种交通工具)不可能让幼儿全部直接感知,就可以用图片来认识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名称。有些描述性的词,就需要有描述的对象才能理解和掌握。看图讲述是帮助幼儿理解形容词的词义和锻炼描述能力的有效形式。图片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新词,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运用新词。
(5)通过实物对比掌握反义词
如大、小、长、短、粗、细、胖、瘦、高、矮、黑、白??等词中的任何一个词,都是和它的反义词同时存在,如没有它的反义词,也就没有它存在的价值。这些词需要运用实物对比,才能使幼儿辨认掌握。
3、试述早期阅读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答:幼儿早期阅读的内容——图画故事书,是幼儿最先阅读的非文字的文学样式。是以图画符号?含绘画、照片、图表及符号?来述说的故事或表现各种事物。对于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幼儿,它是除生动活泼的儿歌、情节简单的儿童故事以外的,另一种赏心悦目的视听媒体--以图画形式来表现的儿童文学。幼儿看到图画,即能了解其中的含意。特别是一些无文图画作品,不同种族、不同语种、不同国家的幼儿均可观赏,感受其中的趣味。

  •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一)思维方式的变化: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1.直观行动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2.具体形象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3.抽象逻辑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在学前...
  • 关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问题
    答:凡是丰富幼儿有关物体的名称、形状、颜色等新词时,都要使语音与实物同时出现,并多次重复。以后,还要用同类实物和该词建立联系,使其在幼儿思维中起概括作用,并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词。如丰富“苹果”—词时,用的实物是国光苹果,以后,在重复这个词时,可以出现青香蕉、黄香蕉或其它品种的苹果,这时“...
  • 关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问题
    答: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1、动作思维阶段 桌上放着一个苹果,宝宝矮小够不着,这时他发现旁边有凳子,于是把凳子搬过来,自己爬上去,成功地把苹果拿到手。儿童学会借助别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到三岁的儿童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
  •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及规律
    答:思维的发展是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感情、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0~3岁左右)2、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3、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
  • 简述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
    答:【答案】:(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学前儿童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3)学前儿童发展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4)学前儿童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5)学前儿童发展具有个别差异;(6)学前儿童发展具有“关键期”。
  •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学前儿童的思维起初是被动的,常常依赖于外界的引导和刺激。然而,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思维逐渐变得更加主动,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3、由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发展 在学前阶段,儿童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交经验的积累...
  •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2)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一般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发展,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发展;(3)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抽象逻辑思维。
  •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哪些方面
    答:学前儿童的思维在很多考生看来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尤其是思维发展的典型特点和一系列派生特点。儿童思维的真正形成是在2岁左右,幼儿期(3~6、7岁)是儿童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踏实在直觉行动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一、直觉行动...
  •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哪些方面
    答:1.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思维方式的变化上。- 直觉行动思维逐渐变化,这是最低水平的思维,依赖于儿童的感知和动作来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具体形象思维成为典型的思维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尽管在幼儿阶段这种思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2....
  • 儿童的智力发展规律是怎么样的?
    答:儿童的智力发展规律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它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1. 发展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通常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能力和发展任务。2. 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