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一望二三里”出自哪首诗?原文是什么?

“一望二三里”出自宋朝诗人邵康的《山村咏怀》,原文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和人家,亭台以及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

扩展资料:
《山村咏怀》的白话译文如下: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 又名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意思是: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一去二三里”出自北宋哲学家邵雍《山村咏怀》,全诗如下:
《山村咏怀》
邵雍(北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白话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一望二三里”出自元代作家徐再思《无题》,全诗如下:
《无题》
徐再思(元)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白话译文:
一眼望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扩展资料:
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有的资料中其号为“甜齐”),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曾任嘉兴路吏,因喜食甘饴,故号甜斋。
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100余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再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邵雍

一去二三里出自宋朝邵康节的《山村咏怀》。
一望二三里出自元朝徐再思的《无题》。
《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一路走去有二三里远,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鲜艳绽放。
《无题》
(元)
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翻译:一眼望去有二三里远,烟雾笼罩着四五户农家。
附近楼台有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在周边盛开。
扩展资料:
《山村咏怀》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无题》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
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
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两者的区别:
去乃动词,望乃形容词。
一去二三里,表明动作已经开始,行动过后。
一望二三里,表明未有行动开始,只是视野所过。

“一望二三里”出自:邵雍[北宋哲学家]《山村咏怀》。
原文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一去二三里”出自:徐再思《无题》。
原文是: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扩展资料:
《山村咏怀》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徐再思人物生平
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浙江嘉兴人,生平事迹不详。钟嗣成曹本《录鬼簿》言其“好食甘饴,故号甜斋。有乐府行于世。其子善长颇能继其家声”。天一阁本《录鬼簿》,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记载他做过“嘉兴路吏”,且“为人聪敏秀丽”、“交游高上文章士。
习经书,看鉴史”等。这些都说明他在仕途上虽仅止于地位不高的吏职,但却是一位很有才名的文人。其生卒年月很难确定。《录鬼簿》把他列为“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并说他“与小山同时”。
张小山生活在元末,据此推算,其生年应在一二八○年以后。他的散曲〔双调·蟾宫曲〕《钱子云赴都》有“今日阳关,明日秦淮”句,既云“赴都”,又点明“秦淮”,很可能已是明初。其卒年疑在一三五○年以后。他一生的活动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
清·褚人获《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寄江湖,十年不归”。他的〔双调·水仙子〕《夜雨》“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及〔双调·蟾宫曲〕《西湖》“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等句,均可证实他确曾在外飘泊达十年之久。
其作品大量是《吴江八景》、《苕溪》、《甘露怀古》等内容。他离开家乡,在太湖一带飘泊,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村咏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再思

北宋理学家邵雍(1011~1077),对易经极有研究。字尧夫,又自称安乐先生,北宋五子之一,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 1077年),谥康节。其先范阳人,幼随父迁共城百泉(今河南辉县)。邵雍青年时期即有好学之名,宋史记载:「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邵雍后居洛阳,与司马光、二程、吕公著等交游甚密。邵雍与二程、周敦颐、张载,合称为“北宋五子”,所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渔樵问对》等。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它的意思是 我到外面游玩,不知不觉离家已有两、三里地,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我信步走来,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处精美的亭阁楼台,独自静静观赏,才发现身边的树枝上挂着....八朵、九朵,哦,不,十朵花,真是赏心悦目!

现代人多把此诗作为小儿启蒙诗来教育儿童。遥想,在作者的年代,此诗应是作者本人偶尔郊游,路遇景物,有感而发,颇有趣味,也很悠然(现代说法应该是“悠闲”)。

北宋理学家邵雍的《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 “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答:一去二三里出自宋朝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一望二三里出自元朝徐再思的《无题》。《山村咏怀》(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翻译:一路走去有二三里远,炊烟笼罩着四五户人家。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鲜艳绽放。《无题》(元)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
  • “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答:北宋理学家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一去二三里”和“一望二三里”是两首不同的诗句的开头吗?
    答:是的。"一去二三里"是《山村咏怀》中的诗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邵雍,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乡村中漫步的情景,其中“一去二三里”是指他离开村子二三里。而"一望二三里"是另一首诗《望夫山》中的诗句,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其中“一望二三里”是指她站...
  • “一望二三里”和“一去二三里”两首诗有何准确的出处?
    答:“一望二三里”出自:邵雍[北宋哲学家]《山村咏怀》。原文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释义: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一去二三里”出自:徐再思《无题》。原文是: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
  • 古诗《一望二三里》
    答: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徐再思,元散曲家。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属浙江)人。其小令多写江南风物和闺情,风格清新秀丽。与贯云石(号酸斋)齐名,后人合辑其作品,称为《酸甜乐府》。二、另一版本 一去二三里是宋代邵康节所作的五言绝句,又名《山村咏怀》。全文 ...
  • “一望二三里”出自哪首诗?原文是什么?
    答:“一望二三里”出自宋朝诗人邵康的《山村咏怀》,原文如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和人家,亭台以及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
  • 十个数两首诗
    答:《一去二三里》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古诗《一去二三里》和《一望二三里》的区别?
    答:去乃动词,望乃形容词 一去二三里,表明动作已经开始,行动过后 一望二三里,表明未有行动开始,只是视野所过
  • 烟村四五家的古诗
    答:烟村四五家的古诗:《山村咏怀》: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在阳春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