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辩论赛社会秩序的维系是靠法律还是靠道德?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扩展资料: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与道德之关系,只是法律之性质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对法律之性质的看法,蕴含于所有对法律发展的解释之中。 当今关于法律之性质的讨论,即将被关于法律之目的或目标的考虑所取代。同样,以往关于法律和道德的讨论,即将被并入关于法律在整个社会控制过程中的地位这一更广泛的考虑之中。
有关法律史的解释,争论也不再以那种假设为基础,即存在某种单一的理念,凭此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解释所有关于法律和法律史的现象。但19世纪的讨论绝未因此而丧失其重要性。我们的工作离不开已有的法律材料和法学工具,惟有批判地研究昨日的法学思想,才能把握那些材料及其潜在价值,以及那些工具的潜在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律与道德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虽然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道德和法律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对社会关系都有调节作用。但两者的调节作用不同,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靠教育的力量 、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的力量,所以,道德要发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必须有人的自觉性这个重要条件;而法律则不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法律发挥它在调节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这个条件。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决定了两者不可相互替代,只有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由此可见,无论道德万能论还是法律万能论都是片面的。因为,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在它们单独起作用时,都会表现出它本身的局限性。法律的特点是强调强制和他律,道德的特点是强调自觉和自律。法律重在对人们犯罪后的惩罚,以发挥它的警示作用;而道德重在教育和规劝,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以避免犯罪。法律着重要求的是人的外部行为的合法性,思想意识领域不是法律调整的对象。而道德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人的外部行为,它还要求人们行为动机的高尚、善良。对人们行为的“内在”影响,是道德发挥作用的特殊机制。动机与行为、教育与法制,是道德和法律的不同功能,但又是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的。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法治是必不可少的,在没有法治的社会中,其正常的生活秩序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法律也不是万能的,因为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对那些微观的生活领域,对那些特殊的人际矛盾,法律无法发挥作用。而且,法律作用的刚性特点,还必须有政治、道德、文化等意识形态因素做基础,否则,它的作用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如果是法律单独发挥作用,而没有一定的道德舆论相辅佐,那么就常常会由于失去社会的支持而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同样,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如果是道德手段单独发挥作用也是不可能的。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没有法律手段作后盾,道德的作用常常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力量而显得软弱无力。对那些没有自觉性的人,对那些明知故犯的人,道德是无能为力的。如对一个黑社会的头目讲道德、讲良心,是不会有丝毫效果的。就是对那些个人道德水准高的人,也无法摆脱制度弊端的影响。因此,在治理国家中,道德和法律必须紧密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从历史上看,古代的中国社会主要宣传以德治国。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主体内容,大多包括在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中。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由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家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经过汉代学者初步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论证,再经过宋明以来诸多思想家的理论思辨和逻辑分析,最终形成一个内容庞大、逻辑严谨的思想体系。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要求国家统治者和社会管理者,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性情,先成为仁德贤明的君主或清正廉洁的官吏,然后,再用已修之身去管理国家、社会和人民,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民爱物,孔子和孟子学说的主体即是以仁为本,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以宽厚、仁爱之心来管理国家、教化人民,惟其如此,君主才能与天同德。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还主张秉公执法、廉洁奉公、爱国图强、尊贤惜才、提倡廉政、反对腐败。但是,由于缺少法治做基础,道德便成为政府控制社会各阶层、平衡矛盾冲突的手段,道德被政治化了,它还要担负起本应由法律承担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是不堪重负的,因为道德教化无法改变政治权力的现实运作规则,于是便形成了政治人的双重人格,即他们嘴里高唱礼义廉耻,暗地里却做着一些伤天害理之事。因此在非法治的国度里,腐败是很普遍的,并且具有整体性特征。它表现为官僚集团一致对下的压榨,对庶民百姓无节制征收赋税,敲诈勒索、搜掠民财。综观古代中国,腐败还具有公开性、猖獗性和贿价不断上涨的特点。汉唐以后,随着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腐败现象随之迅速蔓延。唐代穆宗时,大臣韩弘以财物贿赂权贵,满朝文武除一人没有受贿外均接受贿赂。到了元代,“居官者习于贪,无异盗贼……,其间颇能自守者,千百不一二焉”。到了清代,腐败更加公开,民间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破获了一起清朝最大的贪污案: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侵吞赈灾银两案,1000多万两银子全部被蛀虫侵吞,甘肃省上至总督,下至州县衙役,全省官员 “无不染指”,先后有56人被正法,46人被流放,甘肃省的官员几乎“为之一空”。

古人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随风倒。由于中国有“官本位”传统,中国人自古便“以吏为师”。没有法律和制度的有效制约,政治的清明与否,完全依赖于做官者的品德、操守。清正廉明、道德高尚者能够领袖群伦,垂范社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相反,如果大部分官员放纵自己的私欲,道德败坏,便直接诱发、刺激了社会风气、公共道德的败坏。由此可见,以德治国只有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才能将国家治理好。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紧密结合,乃治国之道。“法治”如同做手术,“德治”如同预防疾病和锻炼身体,两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乏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取得成功的范例,如独立以前的新加坡政府,官场腐败不堪,被称为20世纪世界瘟疫。自1959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对公务员的道德教育,同时对公务员的道德自律的实现,采取了非常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很快,一个贪污舞弊成风的政府转变为一个国际上公认的廉洁政府。

总之,“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乃是科学的治国之道,加强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举措。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在强调“法治”的同时,也要强调“德治”的重要性。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是“以德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道德建设,能够促进广大人民群众道德水平的提高,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维护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思想根源。道德是通过说服教育、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变化人的气质,转变社会的风气,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在熟人社会中主要靠道德,在生人社会中主要靠法律。
熟人社会指封建社会中农耕经济中,人口流动性小。
现代社会,特别是全球化后,人口流动性大。

从基本的来说是需要法律的,但是要治根本的需要靠道德来维护的.只有人们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促使社会的进步.

靠 鸡狗纵队 啊

  • 社会秩序的维护靠法律还是道德辩论
    答:同时,道德建设也需要法律的引导和保障,以便将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法律与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各有侧重。法律主要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而道德则更加注重人们的内心修养和品质。通过法律与道德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总之,社会秩序的维护既需要法律的规范也需要道德的引导。
  • 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依靠道德还是法律?
    答:社会是由人组成的,那么和谐的社会秩序当然是靠人的道德素养的提高才能实现。那么法律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法律确认利益,通过平衡冲突进行社会控制,解决社会纠纷,平息社会矛盾,恢复社会常态,促进社会发展 有了法律的出台,我们也能够在很多问题上依照法律条例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由此可见在社会秩序中...
  •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
    答:但两者的调节作用不同,道德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靠教育的力量 、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心信念的力量,所以,道德要发挥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必须有人的自觉性这个重要条件;而法律则不同,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法律发挥它在...
  • 社会秩序的维系是靠道德还是法律
    答:严格意义上讲是靠法律。我方认为社会秩序主要由法律维系。理由如下:秩序是人类社会构成的根本,只有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才能更好地帮助人类生存。秩序不是单纯想就能维系的,秩序促进了更加公平的分配,也必然抑制了贪婪者的欲望,没有强制力的约束是不可能阻止贪婪者的步伐。而法律具有道德所不具有的强制力,...
  • 辩论题。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我是反方:道德,拜托找一些...
    答:首先道德对社会秩序的调整相较法律更广泛,更具持久性。道德深刻反映了人性对价值合理性的追求,并渗透到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知识匮乏地区的人们,他们无法读懂那些晦涩深奥的法律条文,但他们却靠着祖祖辈辈世代相传道德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其次道德使人自律,修身,行善从而又根本上...
  • 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维持??
    答:社会安定维护社会秩序,主要靠道德自律。第一,道德自律是出自于人的内心的自觉,而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监督。故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全体公民的道德“自律”。第二,雨果说,“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当然,也是法律的基础。从《汉穆拉比法典》到如今各国的宪法,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无不与其各自的道德...
  • 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来维持还是靠道德来维持
    答:法律为主,辅之以道德。自古就有“无规矩不成方圆”之说,社会的安定也是这样,没有规矩很难能维持。但是至于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还是靠道德维持,答手认为社会的安定中,法律起主要作用,道德起次要作用。首先,法律为主。法律从本质上说是国家统治的工具,整个法律体系比较全面的规定了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 形成良好社会秩序要靠法律还是道德
    答:但法律的局限性在于法律是一种事后力量,也即只有事后发现了违反法律的事情,法律的力量才能显示出来,而道德却不是,每一个人心中的道德观念都在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法律可以看作是社会对人的最低的道德要求。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就是动用国家的强制力。靠一些国家机构象法院,行政部门等来推行国家的...
  •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答: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无论在哪个年代,社会要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秩序。那么该如何来维系社会秩序呢?我方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社会秩序的前身是社会关系体系,一种社会关系体系要成为一种社会秩序,首先必须通过国家政权使之合法化、制度化,即我们所说的立法活动。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
  • 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什么?
    答: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是:道德和法律。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的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