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几十万的部队究竟是不是真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1
中国古代动不动几十万大军,兵力数量是真的吗?

对中国古代史上的军队人数,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辨析,如战国时期各国动辄出动几十万大军,这些兵力是同时包括了战兵和作为辅兵的壮丁,甚至是民夫。
如果用这种兵力计算法则,那么淮海战役时我军投入的兵力就并非只有野战军六十万了,而是必须把543万“支前民工”也就是战地民夫全算进去,那就是整整六百万大军,对面那众叛亲离得不到人民支持的八十万敌军,又焉能不败呢?
春秋时期,各国交锋出动兵力尚且有限,吴军攻破楚都,兵力不过三万。秦国出兵援楚,也只用了兵车五百乘,也就是37500兵马。而此后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大破十万齐军,竟基本摧毁了齐国这个数百年强国的世袭贵族阶层,间接促成了“田氏代齐”。




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经过数百年长久分裂,货币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不同,已经形成了有自己统治精英集团、形成了自己民族意识的真正国家,才能在相互兼并战争中,动辄出兵数十万(战兵+辅兵+民夫),将全国十分之一以上的成年人口投入一场战争,打出类似近代工业化国家的残酷总体战。
商鞅变法后,整个秦国就是一个只有耕战二字的战争机器,举国上下所有官民,群起一致的人生目标,就只有打仗、种地,而种地也是为了支援对外扩张和掠夺的战争。其余各国为了在这残酷的大争之世存活下来,同样各自进行了适应时代的变法,将自己国家体制转变为不同程度的古典军国主义体制。
古典军国主义体制是真正意义的“全民皆兵”。每个成丁男子(15岁-60岁)都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并按国家征发命令,定期去服兵役,都是所谓的“预备役军人”,随时可以变为正规军战士,一旦进入战时状态,举国“三丁抽一”甚至“二丁抽一”组成大军,成年妇女和未成年儿童也立刻动员起来去接替国内生产。
战争时,战兵和辅兵更不像后世区别得那么严格,辅兵甚至民夫在战事紧急时,一样拿了武器就要作战。成年妇女也随时要动员起来,担运后勤甚至守城。当然,战国七雄的动员力看似强大,还因为他们的绝大部分战役都是“内线作战”,而非后世王朝那种长途远征。
比如长平之战最关键时,秦昭襄王嬴稷直接就把河内郡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就地动员,直接就作为一只援军,去阻击赵国的援军,断其粮道了。




又比如李信蒙恬二十万大军攻楚,原为楚国公子的秦相昌平君起兵反秦,断绝秦军后路,致使秦军被楚将项燕杀得惨败。而就在几年之前,秦将桓齮领十万大军攻赵,被赵将李牧大败。
然而,经历了两场损失合计近三十万人的惨败后,秦王嬴政下令举国“空甲士”,又迅速动员一只六十万人的大军,由王翦率领,大破项燕的四十万楚军,攻灭楚国。




王翦伐楚这六十万大军,当然是战兵和辅兵的总和,但也是随时可以变成货真价实的六十万军队,只有所有成年男子常年接受正规军事训练的军国主义国家,才能随时化民为兵,这是后世那些搞募兵制的王朝,如宋朝和明朝后期所不可想象的。
同时,正因为战国七雄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绝非后世的袁绍袁术、王世充窦建德、陈友谅张士诚那种割据一时,连一次决战失败都扛不住的军阀政权可比。因此,指望和后世的内战那样,一方占优势、决战胜利则一鼓而下,一战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所以,战国时期打仗,首要目的还不在于攻城略地,而在于屠军,只要把一国的青壮年男丁都屠光了大半,自然该国的国力就削弱了大半,所以众多战国名将才会有动辄斩首几十万的辉煌战绩。
长平之战,赵军战死五万,被坑杀四十万,全军覆没,死的人肯定是正兵、辅兵和随军民夫也一起计算。白起堂堂“人屠”难道还会那么慈悲,只杀战兵不杀民夫?他的战争目的不在区区长平,就在于将赵国所有青壮年男子在内的潜力动员兵力,去尽可能削弱。



后世王朝也有类似的例子,以西夏北宋战争中著名的永乐城之战为例,西夏方面称,斩杀二十万宋军,大胜特胜,而宋朝方面则坚持,只损失了一万二千多士兵,小败而已。其实双方都不过是玩“辅兵和民夫算不算士兵”的文字游戏。
真实事实是什么情况呢,战前宋军有战兵+仆从蕃军7万,民夫16万人,战后按其主帅奏报「永乐城陷,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
也就是说,城是丢给西夏人了,宋朝士兵战死了1.23万,伤者另计,至于宋朝丢下不管的那十多万筑城民夫,宋朝方面可以不把他们算自己军队的损失,西夏人当然老实不客气地要计入自己的歼敌斩获数里。
正因为后世封建王朝尤其是王朝后期的动员力组织力,完全没法和战国时这样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相比,因此后世许多文人,才会觉得战国时的兵力数据匪夷所思,便简单认为是司马迁在《史记》夸大其词。
当然,如赤壁之战,曹操军号称“八十万”,就纯粹是曹操在书信里用来恫吓孙权的话,并非其实际兵力,而只是所谓宣传用的“号称兵力”。司马迁同时亦写明了鸿门宴时,刘邦军实际兵力十万,号称二十万;项羽所率诸侯联军实际兵力四十万,号称一百万,这些数据自然不会有大的误差。
明初开国时,持续的几十年战乱许多地方杀成白地,需要朱元璋去强制跨省移民大迁徙,和鼓励人口生产,总人口数量远远不及明末。
可那时候明帝国政权如旭日初生,组织动员力强大,所以朱元璋、徐达、冯胜、傅友德、朱棣们,谁不是统带几十万大军挥斥方遒?



而到了明末,国家体制病入膏肓,动员力组织力已经十分低下了,所以举倾国之力也只能在萨尔浒之战动员不足十万战兵,松锦大战也只有十三万人马。
再看看对面的敌手满清,根据现代史家发现的满清档案,萨尔浒之战时,以满洲八旗为主的八旗总男丁只有七万左右(后金天命六年数据,6.9万人),其丁口和大明比不过百分之一 。
到了山海关一片石大战时,因为持续几十年战争的损失,真满洲男丁只剩5万,加不足3万编入八旗的蒙古男丁,剩下26万多,都是历次战争中陆续俘虏、征服、归顺的汉八旗男丁。其八旗总男丁才区区34万。
然而,因为刚兴起时的满清政权,采取的正是类似于战国七雄的“全民举族皆兵”的古典军国体制,组织力和动员力异常强大。因此当萨尔浒大战和松锦大战,他们举族极限动员,和同样倾举国之力动用精锐的大明朝比,兵力上居然可以不落下风。
萨尔浒之战,面对8.7万明军精锐、以及朝鲜军1.3万、叶赫军1万,总计十一万大军的联合征剿,在亡国灭族边缘下,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下令,举国总动员。



因此总共还不到七万男丁的满洲八旗,竟能让努尔哈赤极限动员出超过5万的军队和2万随军民夫,妇女老人小孩无不上阵支援后勤,最后成功歼灭四路明军中的三路,取得一场斩俘明军四万多人的奇迹大胜。
当然,后金政权能做到这个地步,也是因为他们是纯内线作战,动员到投入战斗的时间相对较短。
松锦大战时,满清皇帝皇太极,通过“三丁抽一”,维持一只十万人左右的常备军队,和洪承畴部13万明军持久抗衡,终于再获一场歼灭明军过半的大胜。



一片石大战,总共才34万男丁的满清,由多尔衮“三丁抽一”组织了十万多大军,大破李自成的闯军,更入关分路突进,一年时间就平李闯,克南京,征服占领了近亿人口的明朝大半疆土。

一般来说,伤亡几十万人,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说伤亡几十万军队,那多半是扯淡的。
古代的战争其实没有多少特别大规模的,真正百万大军级别的战争也就那么几次,常规对战各有个十来万军队就很牛了,大部分人数都是号称,也就是用来吓唬人的。比如曹操的二十来万人,号称八十万,萨尔浒十万明军,号称四十七万。
如果是攻守城池,尤其是繁华的城市,城里一定会有大量平民。平民一定会被拉壮丁,协助守城。而破城之后,平民多半会遭到烧杀抢掠。这样的话,伤亡几十万人太正常了。
但军队一般不会,古代军队一般损失超过百分之二十,就差不多要败逃了。大部分的损失,都是逃散而不是死掉。也就长平之战,赵军被秦军堵在太行山一带,凭借地形围住了,还有后来巨鹿之战,章邯投降了,白起和项羽才有机会一下子杀个几十万,还得是降兵。真正在战场上交兵,打不过的经常就跑了。东晋淝水之战,晋军最多最多也就杀了前秦十万来人,可是对方七十多万人这一仗都没了,主要都是跑了的。

在古代的时候,只要一打仗,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的军队。这里面应该是有一定的水分的,而且在这几十万的军队里面,也不一定全部都是正规军队,很有可能还有一些被临时拉来充数的。


比较熟悉历史的人会发现,在古代打仗的时候,一整就是几万十几万的军队,就比如说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号称有80万大军,试想一下,那个时候是一个乱世,真的能有这么多人去参加战争吗,其实不然,人肯定是有的,但有没有80万就不一定了,80万大军,那得需要多少军粮了,在那个战乱时期,朝廷暴政,百姓们吃饱肚子都是问题,哪来的那么多粮食去养这么大一批军队。而且在三国时期,经常会发生各种大大小小规模的战争,每一场战争都是死伤无数的,那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还能拿出八十万大军来吗。



还有就是后来曹操为了养活军队,弄了个摸金校尉,去盗墓,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按照当时朝廷的实力来说,是养不起80万军队的。还有就是押运粮草,在古代的时候,科技不发达,交通也非常的落后,运送粮草纯粹是靠人工的,所以运送粮草的人也是很多的,因为路途遥远,再加上运送粮草的人多,在运送的过程中,这些人也是需要吃的,最后就造成了等粮食运到前线的时候,粮草也被运送的人吃掉了一半。

所以说在古代打仗的时候,几十万的大军里面还是有很多水分存在的,除了一些杂役人员,还有运送粮草的民夫之外,真正能够上阵杀敌的正规军其实达不到那个数量。俗话说兵不厌诈,在战场上,很多时候,说对方有几十万的军队,只是一个幌子



当然是真的了,古代打仗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因为古代是冷兵器作战,主要是依靠人数取胜的,而不是装备的先进,人多就可以打胜人少就不会打胜,所以古代打仗人是非常多的,君王们,为了胜利都会争很多很多的兵,让他们去前线打仗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并不是真的,古代的人数一直以来都非常稀少,加上连年征战,可以作战的成年男性就更加的少,因此大多数的数十万战斗,都是用来吓唬敌人的!

肯定不是真的,只是粗略估算,他们那时候死亡率比较高,但是记录有几十万大军是因为这跟他们的计数方式有很大关系。

这不可能是真的。从古代各地的人口密度就可以知道,这个几十万的部队就是假的,不可能是真的。

  • 古代打仗动辄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 现实真的这么多吗
    答:古代打仗人数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在现实的生活中真的没有这么多。首先古代信息传递比较慢,其次古代没有的士兵,再者这只不过是将军的一种手段。在战场上可以起到压制性的效果,在气势上能够打败对方。古代信息传递慢古代科技并不发达,信息传递比较慢,真如描述,所说古代打仗动辄十几万到几十万。如此...
  • 古代打仗动不动就几十万人,几十万的部队究竟是不是真的?
    答:在古代的时候,只要一打仗,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的军队。这里面应该是有一定的水分的,而且在这几十万的军队里面,也不一定全部都是正规军队,很有可能还有一些被临时拉来充数的。比较熟悉历史的人会发现,在古代打仗的时候,一整就是几万十几万的军队,就比如说在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号称...
  • 古代打仗动不动就是数十万军队存在 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答:古代战争中,夸大兵力似乎是个习以为常的事情,哪怕仅有几万甚至数千人马,也敢“号称”数十万大军,这也是导致史料记载之中,动辄出现数十万大军的一个主要原因。例如《汉书·高帝纪》中便记载,“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也就是说,“鸿门宴”发生之前,刘邦与项羽在关中相会...
  • 古代战争真能出兵百万,为何有人说全是史书瞎吹的,能有20万就不错了?
    答:确实是这样的,古代那些动不动就说一场战争几十万人参加,或者一场战争杀敌几十万的史书基本全是瞎吹的。因为根据古代的实际情况来推算,是不可能在一次战争中投入几十万甚至百万的兵力的。那样既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需求。不过,既然史书经常这样吹嘘,那肯定有一些目的。首先...
  • 古代战争动不动百万大军,兵都是怎么变出来的?
    答:古代打仗,经常给人一种兵力旺盛的感觉,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大军。 我们随便浏览一下著名战例,就会发现这些惊人的数字: 战国时的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参战兵力将近一百万。 秦灭六国,灭楚之战发动大军六十万。 楚汉争霸彭城之战,汉军与诸侯联军五十六万人。 前秦东晋淝水之战,前秦军队九十六万人...
  • 古代动辄数十、上百万人的战争
    答:但是东晋军队击败的却并不是真正的百万大军,而是先锋15万大军,前秦百万大军在前锋军队败退之后,军心涣散、士卒无心恋战,兵败如山倒,从而铸就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大神话。所以综合而言,动不动就有几十万、几百万大军参战的战役是极其不科学的一种说法,也不符合当时的国情,不必过于认真的研究和...
  • 古时候打仗随随便便就是几十万人是真的吗?
    答:在古代战场上,一次十万人(双方总和)以下的会战,死个几千人就差不多可以决出胜负了。以少胜多往往是利用敌军自己人自相残杀或是追赶战术来获得胜利的,否则就算几十万人站着不动让你砍,那也要砍个几天吧,更何况他们还会反抗。而古时行军安营,几十万人的军队往往都是覆盖几十里,这还是抱团...
  • 古达打仗动不动十万、几十万大军,这是真的吗?
    答:古代所说的几十万的大军其实是包括辅兵和民兵的,真正的作战部队是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可能你觉得古代几十万军队非常非常的多,其实按他们的计数方法现在的战争规模你根本想象不到。淮海战争大家都不陌生,距离我们现在也没多长时间。淮海战役的作战部队包括地方武装在内是六十万左右,而在淮海战役这两个多...
  • 战国时打仗动不动出兵几十万,十分随意,明清怎么十几万都费劲?
    答:明清时期,打仗如果出动十几万人,便已经是极限了,如果继续增加兵力的话,朝廷则是非常吃力的。首先,就拿《史记》这本书来举例,这本书在我国史书中地位非常高,里面也有许多珍贵的内容,可问题是司马迁在写的时候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些事都不是司马迁自己经历的,他是根据各种文献来参考的,秦灭六国...
  • 古代打仗动辄几十万的兵力对战,古代真有这么多兵力吗?
    答:据史料记载,古代确实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在打仗,但这里的军队并不都是能打好仗的前线部队。纵观历代,国军虽然数量庞大,但结构往往非常复杂,真正有战斗力的实际人数并不多。1.历代很多冗员只会给战争成本带来沉重的负担。以宋朝为例。它的军事制度是国家把军人和士兵的家属一起抚养,他们都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