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是什么地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炎帝神农故里到底在哪里?

  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座落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在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内,建有炎帝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牌坊等纪念性建筑物。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规划建设,以“建筑返古、环境还野”为特色,规划建成“世界烈山宗亲会馆”、“祭祀朝圣”、“圣遗迹游览”、“大同街市”、“炎帝故里经济技术开发”、“服务接待管理”六个区,兴建修复炎帝神农殿、烈山大宗祠、圣贤殿、功德殿、神农庙、安登泉、百草园、观天坛、神农九井等景点。景观有姜河新潮、九岭晴岚、烟寺晚钟、山村夕照、古洞青雪、断岩缩雾、龙凤旗杆等,因材借景,秀丽非凡。几千年来,每逢炎帝生辰祭日,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烈山敬奉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厉山地理座标为东经113°12’---113°29’,北纬31°46’---32°06’,厉山位于随州市 西北18公里.扼襄(樊)汉(口)之咽候,通南北之要冲, 北望桐柏山,南近大洪山,东瞰信阳,西通荆(州)襄(樊), 汉丹、西宁铁路交汇, 蹶水、姜水交融,316国道穿境而 过。地理环境优势,交通十分便利。总人口6万人,版土 面积122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既是鄂西北的交通交塞,又是随西北农工商物质的重要集散地。

  著名旅游圣地:据史书记载,华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诞生于厉山镇烈山石室,已荣为国家AA级旅游区的炎帝神农故里烈山风景名胜区现已建成,神农洞、万法寺,神农亭、功德殿等26个景点。2.5平方公里的旅游圣地,年接待游客百万之众。

  配套的基础设施:汉丹、西宁铁路交汇的三级编组站正在筹建之中,316国道在境内10公里,并穿过镇区。通信设施先进,五千门程挖电话。移动电话、BP机光纤直放站,确保通讯全球畅通。日供水五千吨及3.5万伏和1万伏变电站可供生产、生活用水用电。金融机构齐全,并与·全国联网、汇存、结算十分方便,教学设施,教学质量与同类相比堪称一流。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
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疾病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另一种说法炎帝活动在山东济宁地区,是东夷人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黄帝西进,)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大战一场在所难免。蚩尤带领着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称为涿鹿之战,所谓涿鹿中原,源出于此。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
司马迁《本纪》中有关炎帝之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徳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祗,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知识点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我国存在的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因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迁徙路线是沿渭水东下,到达河南、湖北一带。
炎帝种谷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明崇祯十二年,把炎帝寻禾种禾的地方取名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
黄帝,亦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五帝的第一个。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黄帝的母亲叫附宝。姬姓部落首领。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关于黄帝的历史资料十分稀少,比较可信的仅为历史上有其人其事,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居于轩辕之丘。
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传说二:公元前4 000多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黄帝为附宝所生。
传说三:黄帝生于山东省曲阜市,这一认定是目前古代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通论。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而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千米的旧县村东,宋真宗尊黄帝为赵姓始祖,曾把曲阜县改为仙源县,并于曲阜寿丘起建景灵宫、太极观进行祭祀。景灵宫共1 320间,是当时礼制最高的庙宇,占地1 800亩,是今天曲阜孔庙的三倍还多,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黄帝,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后景灵宫毁于元末战乱。其北即是著名的被称为中国金字塔的少昊陵。
黄帝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曲阜、新郑、涿鹿三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

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座落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在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内,建有炎帝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牌坊等纪念性建筑物。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规划建设,以“建筑返古、环境还野”为特色,规划建成“世界烈山宗亲会馆”、“祭祀朝圣”、“圣遗迹游览”、“大同街市”、“炎帝故里经济技术开发”、“服务接待管理”六个区,兴建修复炎帝神农殿、烈山大宗祠、圣贤殿、功德殿、神农庙、安登泉、百草园、观天坛、神农九井等景点。景观有姜河新潮、九岭晴岚、烟寺晚钟、山村夕照、古洞青雪、断岩缩雾、龙凤旗杆等,因材借景,秀丽非凡。几千年来,每逢炎帝生辰祭日,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烈山敬奉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神农架

炎帝神农故里——随州的人文景观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汉水以东,地跨大洪山、桐柏山脉,山河形胜,人文荟萃,是鄂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镇,风景浏览胜地,其渊源独特的历史文化至今仍驰名中外,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和各国友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随州城内有众多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里,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的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不朽诗篇赞美随州。
今日随州,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工业城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方便,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随州古称“汉东之国”,文化灿烂,风景秀丽,以“美、古、奇、雅”而著称。
美: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随州古城
随州幅员辽阔,在随州市范围内,古时就有三个诸侯国国都:随都、历都、唐都,三都沿随枣走廊,从东偏西到西偏北,连成一线。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三都”分别都在现随州市的城区。如今三都已毁,但“三都”地下埋藏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仍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随州古城具有历史文物价值,虽然现在古城已不复当年风采,但是其别致的琵琶形城市格局仍然可见,给去随州的游客先出示了一道秀美的人文大餐。随州现有的古城,即汉东故国旧址,是明清建筑遗留下来的,历经岁月的沧桑,至今仍保留完整的护城河及三段残存城墙。最难得的是古城独特的格局还清晰可见,古城分内外两城,共有13个城门。其中,汉东门建有一楼,高三层,曰:“汉东大郡”为历代名儒显宦,文人墨客登眺吟咏的最佳场所。城外设护城河两条,均有一丈多深,护城河巧借花溪河水源,导水入城,既保持了常有水流,又增强了城市的防卫功能。为引水入河,特修建了5处闸门用于导水。
古城的整体布局,与我国传统的以故宫为典型的“构图方正,轴线分明”布局形式大相径庭。它巧妙地依山临水,运用上圆下椭的对称布局形式,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约900米,构成了我国古代建筑中少有的形似琵琶的古城布局特色。现在,古城内的烈山大道与解放路虽已拓宽,但仍保持古城十字街的格局,古城外用地虽有较大扩展,所有四向道路均以十字街为中心向东、南、西、北棋盘式伸延,城市道路与古城墙和护城河明显地体现了古城格局和形态。
随州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山水相映、曲水回萦。城区东、西、南三面环山,连岗叠翠,二水穿城而过,潺潺长流。随州城区限定于三山二水河谷平地之间,清澈的河湖水面,繁华的古都新市,葱绿的诸山环抱,组成三层不同空间层次,形成了“三山合围、二水入城”的美丽景观。
古:
穿越历史而来的“神农故里”
数千年来,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乱和历代政权的更替,随州古城也在盛衰循环的发展中演进,众多的名胜古迹也随着这兴衰的历史,不断地被破坏、恢复和新增。但至今,在市内仍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随州名人故居遗迹较多,较著名的有:炎帝神农诞生地——神农故里、楚昭王避难王宫——昭王城、隋文帝杨坚故居——龙居山、欧阳修少时其母以荻划地教其读书处——白云书院及李氏东园、唐李白学道处——仙城山、苦竹院及餐霞楼、宋太祖客随显圣故居——乌龙巷等,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炎帝神农故里。
炎帝神农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他和黄帝轩辕氏一起被海内外炎黄子孙尊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由他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疗民疾、兴贸易、制历时”,开创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先河。特别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坚忍不拔、忘我献身的精神,延续至今,已成为随州人的民风民性,成为凝集海内外炎黄子孙,“励精图治、振兴中华”的无形力量和象征。神农故里更是不分国籍,不论信仰,所有华人广泛接触,友好交往的圣地;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祀、瞻仰炎帝、神农,感受中华5000年文明的圣地。至今神农故里尚存神农洞和明代碑刻。随州依据史籍资料和文物考证实物,运用大致复实的手法,展现远古时代炎帝神农的不朽功绩,成为该市人文景观中又一盛宴。
奇:
“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曾侯乙编钟
20多年前,在湖北随州城郊的一个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0年的编钟得以重见天日,这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
随州地下文物丰富,古墓葬成为蓄存中国古代珍品的博物馆,在全市已发掘的古墓葬中,地处城西的擂鼓墩曾侯乙墓影响最大。1978年在此发掘的曾侯乙墓距今2400多年,出土青铜、金、玉、漆木器等珍贵文物1万余件,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制作之精,保存之好,在同期墓葬发掘中是罕见的。尤其是举世无双的青铜编钟,共65件,重2500多公斤,都是用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埋藏地下2000多年,仍音色优美,音域宏广,古今乐曲都能演奏,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是“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是“青铜器的王国”。 曾侯乙编钟被发掘出来后,曾多次用它演奏古朴、粗犷的音乐。1997年7月,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国之重器”编钟奏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
擂鼓墩古墓葬保护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探明有春秋战国时期古墓葬近200多座,初步考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侯王、显宦墓葬区。更让人震惊的是,继1978年一号墓发掘不久,1981年又在其附近100多米处的施工中,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再次出土了成套大型编钟,使擂鼓墩闻名遐迩,更给擂鼓墩披上了神秘色彩,被中外有关专家誉为“地下博物馆”。
雅:
飘荡着悠悠思古情的“古乐之乡”
随州是炎黄文化源头之一,“随民喜乐”可以追溯到炎帝神农时代,桓谭《新论》中说道:“昔神农氏继宓牺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无数个世纪后,被称为世界古乐之最的国宝——曾侯乙编钟在神农故里被发现,表明随州的先民们在延续着炎帝的好乐之风。到了唐代“随民喜乐”习俗更盛,这从许多名人诗词中可以窥见一丝迹象,让人们在“诗”与“乐”中体会到随州人的雅趣。唐代随州刺史刘长卿“登迁仁楼酬子婿李穆”一诗中也曰:“临风敞丽谯,落日听吹铙。”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每当劳作一日后,暮间休息时的随州人,鼓、乐并奏,平添一种节日气氛。到了明代,随州人仍喜好古乐,因此留有“昔日神农庙,年年寨村鼓”之俗,时至今日,已成为随州的一种民俗、民风,而被冠以“古乐之乡”。这样的民俗、民风,特别是编钟的演奏必然让游客们体会一种悠悠的思古之情,让人文景观中有着更为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
为保护随州市珍贵的人文景观,随州市政府制定了一列的旅游规划措施。如旅游开发在保护现有文物古迹及其环境不受破坏条件下,坚持突出一个“重点”,兼顾“二翼”“两线”的总体方针。“重点”是指以擂鼓墩为主的古文化博览区;“两翼”为以大洪山、桐柏山为主的南北二个风景名胜区;“两线”是以炎帝神农故里、大夏皇帝明玉珍故里为主的两条寻宗旅游线,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在突出人文景观的同时,与美丽的自然景观相结合。
为吸引众多游客,随州市政府加强了旅游设施建设,扩建城区通往各旅游点的道路,提高路面等级,以满足中外游客需要。同时,继续办好“国际炎帝神农节”,积极创办“编钟文化节”等旅游活动,弘扬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

  • 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是什么地方?
    答: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座落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在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内,建有炎帝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牌坊等纪念性建筑物。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规划建设,以“...
  • 炎帝神农氏出生何地,葬于何地?
    答: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座落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为什么公祭只祭黄帝,而炎帝连墓址都不确定?全国有三个。作者:iceupv 提交日期:2006-4-4 23:13:00 湖南株洲,陕西宝鸡,山西高平。全国有三个炎...
  • 神农氏诞生地
    答:炎帝故里 陕西宝鸡是炎帝的原生地,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距今约5000年前,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姜炎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今天,我们要加强姜炎文化研究,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
  • 随州最好玩的景点是哪里?
    答:随州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诞辰日,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的战国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 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封...
  • 炎帝的家乡和发源地在何方
    答: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为首领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这里。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为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的场所。炎帝,号神龙氏,为神龙氏族始祖,始生地在姜水;黄帝为轩辕氏族的始祖,始生地在姬水。《国语》中记载,大约...
  • 随卅有那几个旅游的地方?
    答:随州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诞辰日,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的战国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 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
  • 炎帝神农氏是哪里人
    答:炎帝又叫神农氏,是湖北随州人。随州地处江汉平原的北面,位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距中部中心城市武汉180公里,是湖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里。至今,这里仍有许多关于炎帝神农在此出生、在此活动的记载以及与炎帝神农有关的地名——神农架、神农溪、神农洞、日...
  • 炎帝神龙故里到底在哪里??
    答:传说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一位贤圣的帝王,是中华民族的化身。我国许多史籍,如《左传》、《礼记》、《汉书》、《荆州记》、《帝王世纪》、《水经注》、《括地志》、《汉唐地理书钞》、《路史》、《大清一统志》等,都认为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是厉山、列山或烈山,即今湖北省随州市厉山...
  • 炎帝故里在哪里比较真实些
    答:宝鸡是炎帝的原生地,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距今约5000年前,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姜炎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今天,我们要加强姜炎文化研究,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 炎帝和黄帝出生在什么地方
    答:炎帝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炎帝出生于姜水(今陕西宝鸡),晚年活动于两湖(湖南、湖北),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