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心学和佛教的心经有相通之处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王阳明的心学有什么作用?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让读者领悟王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光明良知、张扬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练”让我印象深刻。
良知是镜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标准,它能让我们对是非善恶做出判断,它也能在关键时刻让我们做出选择。读王阳明,能让我们更加重视良知,光明良知,听从良知。

扩展资料:
阳明心学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指导,为我们提供方法论。
1、无善无恶心之体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处理人与天地、人与世界的关系。而“无善无恶”就是,人之本性并无善恶之分,善恶是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善恶。认知事物要尽量客观。
2、有善有恶意之动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本质就在于如何解决我与我的关系。王阳明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善恶全在人的一念之间,良知一旦被遮蔽,意念就有了善恶。最痛苦不是周遭环境给你的苦难,而是你与与你自己周旋。当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亦是圣人。当你的良知觉醒,发现自己是“圣人”,你就与你达到了和谐。
3、知善知恶是良知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本质就在于如何与他人,与社会相处。这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大智慧。“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知行合一。这就需要听从你的那个“本”。你需要听从你内心良知的指引,去判断和取舍各种各样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张晓梅的“阳明心学”:用最高准则要求自己

明代大师王明阳的学术,是秉承陆象山先师的“心学”启示而发展起来的心学理论,这个学派和禅宗的说教很接近,都是讲究“悟性”。故此,王明阳的“心外无物”观点与心学理论,被后人称之为禅学分流。王明阳有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也就是说,摧毁有形的东西容易,摧毁深藏人心中的无形东西就很难了。因此人们常说,要改变人的思想模式,必需触及灵魂。禅宗是佛教的一支流派,以顿悟为特色,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无迹可循。王明阳“致良知说”是心学成熟的表征形式,与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正统基本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不但在教化方式上精神相通,而且两者的教化流变形式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唐三藏沙门鸠摩罗什译
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经。径也。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业报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
简单的说这派的观点是: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唯求其是
晚年王阳明自称的4句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果这是你发现的,那么恭喜你颇有眼光。

可以说,没有佛教的传入,中国儒家道家就没有起死回生的机会;如果没有禅宗的大兴,也就没有后来的宋明理学、吕洞宾与张伯端。

其实道家、儒家关注的只是一个心,但是毕竟众人无慧根。汉代之后,儒家、道家被天人感应、五运六气取代。

佛教东来,拯救了奄奄一息的中国文化;当然,中国也发扬了佛教文化。如果没有佛教,中国文化必死;如果没有中国,印度的佛教必亡。

正是在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启发下,道教出现了像吕洞宾、张伯端那样的领袖。儒家出现了像陆象山、王守仁那样的大师。

坦白地说,王阳明的成就不亚于禅宗的六祖慧能。一个“心外无物”便是佛教唯识宗的精华“唯说一心”。另外儒家的“格物致知”便是禅宗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王守仁的心学和佛教的心经有相通之处吗?
    答: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
  • 13、 灵台方寸山 ——“心”到底是什么?
    答:儒家讲“明心见性”,有陆九渊和王守仁创立的“心学”,提出:“圣人之学,心学也”。道家讲“心斋”,认为“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佛教界讲“佛在心中”,更是直接间接地讲心,并有一部很著名的《心经》,一直在佛教界流传,并引起重视。三家共同把心作为成圣得道、觉悟宇宙真理的门径。不论儒...
  • 中国文化 佛法 道教 儒道 能互相融合吗
    答:明朝心学思想更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禅宗思想。比如象山先生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认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这正是受到佛家“万法唯心”思想的影响。陆九渊认为“尽我心,便与天同”他认为仅靠读书不能达到圣人之道,他主张“发明本心”...
  • 懂哲学的进啊,问题是关于“心学”的?
    答: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武器剖析王阳明心学,找出它的本质特点,不仅可以使我们正确地总结理论思维教训,同样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以便加深对现代认识论所提出的,诸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主体在认识中所处的地位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一、王阳明心学之“心” 王阳明心学之“心”包含了他以心为宇宙本体的基本思想,是...
  • 你对王守仁的印象如何,了解多少。
    答: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弘治十二年,举进士,明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
  • 王阳明心学主要思想是什么?
    答:1. 心的学说与理想政治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心是指人的感知和认识;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心的本质是至善之德,良知、天理则是心的不同表现,心在观念、心理层次上是良知,在理论、原则层次上则是天理.天地万物与人都是一体,它们彼此相通、和谐统一的基础就是心.王守仁把这种认识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提出了...
  • 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吗,王守仁用唯心主义思想指挥打仗,为什么也能打赢...
    答:王守仁的良知说和他的心生万物的论断是一脉相通的。科学的理论和时间告诉我们,并没有什么先天的良知良能。一切知识才能都是有后天的学习得来的,一切社会道德观念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忠君孝亲的观念,是中国宗法制度和君主制度的产物。这种观念世代传续,在封建社会里占统治、支配地位,人们...
  • 王守仁创立的心学是什么?
    答: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明朝王阳明说得:“圣人之学,心学也。”“自是而后,析心与理而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世儒之支离,外索于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心学与孟子的心学思想相通,成了“真有以接孟氏之...
  • 心学的主观理念是什么
    答:王守仁从此加入了文学复古运动,道士的养生修炼之术,兵学感到兴趣。虽然他不屑于科举,可是科举却成就了他建功立业,匡扶明朝的大业。正是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让王守仁从此悟出心学之道。弘治十二年,举进士,明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阳明“专志授徒讲学”...
  • 求“佛道儒”三大思想的精髓...
    答: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明代王守仁据此创立了心学,提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心即是理,心外无理”。这个理论与佛教“阿赖耶识是产生一切现象的种子”的观点是相通的,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也有相通之处。仁义礼智是儒家所倡导的基本人格,它们与具体的社会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