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的主观理念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什么是心学?

一、心学是一个流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展开的贡献。

扩展资料
关于心学,可以参看以下王阳明写的一首诗: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翻译如下: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2、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展开的贡献。
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扩展资料:
理学和心学主要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的,由天理主宰着这世界。要想知道这个天理,变成圣贤,就要格物致知,即不断的接触事物,获得知识,从而归纳总结,知道世界的天理。由于世界是由天理主宰,因此当人的欲望和天理矛盾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和主宰就是人的心理。要想知道心中的这个理,就需要实践和省察内心,即知行合一,而不是单纯的格物致知。省察心理关键要有良知,这样才能认识到世界的正确的本质规律。由于这种思想是“心明便是天理”,因此思维更加开阔,不易被封建礼教禁锢。
认为知先于行,知难行易。通俗的讲,就是说世界存在着一套客观的先验的真理,掌握了这套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就会变得很容易。所以关键就是怎么掌握这个客观先验的真理呢,太难了。朱熹的思想,算是对老庄孔孟荀的反转,更接近西方的柏拉图。
困而学之者,最高的思想,也只能走上这条路了。朱熹的思想把王阳明坑坏了。穷尽世界的知识,并总结出一套客观先验的真理出来,按照朱熹的思想,王阳明真的去这么干了,他格竹子把自己格的吐血,依然无法找到那个先验的客观的天理出来。
于是,王阳明又颠覆了朱熹。既然不存在那个客观的先验的真理,那么我说什么是真理什么就是。“心外无物”“我心即宇宙”“六经注我”的观点都出来了。王阳明,类似于西方思想史上的存在主义者,也更像是个后现代主义者。西方人打倒了三流的柏拉图。
王阳明打倒了三流的朱熹,东方柏拉图。但是打倒了三流,就能成为一流吗。非也。王阳明并没有返回到老庄孔孟的那个一流和二流思想界。他走向了和朱熹平行的另一种三流世界:解构。打倒了朱熹,也顺带这把孔孟之道也全拆除了。甚至是四流,困而不学以为知。
知行合一,说的是什么呢。既然世界不存在先验客观的真理,那么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人人都是圣人,大家想干啥干啥就是了。于是,王学大兴,士大夫阶层的气节彻底沦丧,儒学的经世致用的宗旨也被废弃,以至于亡国之后,都没有知识分子感到痛心疾首,还乐不可支的赶着去做汉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学

朱熹曾云:豪杰而不圣贤者有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道德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要身体力行,而能真正做到这点的人只有明朝阳明先生王守仁。

还当十二少时,王守仁问出“何为第一等事?”明时受入仕教育颇深,读书者皆云,唯读书登第耳。

而王守仁却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他是明时少数读书不以入仕登第为人生第一大事的人,也可以说是明清以来,少之又少的贤士。

他以为学圣贤洞悉事态为目的而读书,可见他年少便已风华超群,不是凡物。他父亲王华也是一般门生子弟,想要儿子一样读书考取功名。可王守仁并不是循规蹈矩一类,他更热衷于行军打仗之类。

当他父亲呵斥他本一代书香子弟却学将士门风,他已表现出对门第功名的不屑一顾。某个意义上说,王守仁其实是受朱熹影响颇深的。
只是朱熹个人是以嘴说遍天下道德是非,而王守仁却是务实了。

王守仁以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探索天理的奥妙,但是却并未发觉什么,于是对自己是否能成为古今圣贤而质疑。

王守仁从此加入了文学复古运动,道士的养生修炼之术,兵学感到兴趣。

虽然他不屑于科举,可是科举却成就了他建功立业,匡扶明朝的大业。

正是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让王守仁从此悟出心学之道。弘治十二年,举进士,明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阳明“专志授徒讲学”,和湛甘泉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年,到龙场。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这里要联系龙场的地理位置,龙场是个地处偏僻的地方,应而无法施展一人的政治抱负,王守仁在这种条件下,备感无奈与寂寞。

第二年,一个来自中土的吏目携着一子一仆,却不幸身亡,王守仁望此兴叹,顿生同病相怜,并为此写下悼文,为死者,也为自己,因为他知道自己身处异乡,难免一死,死后必定也是孤独的,他安慰着死者,同时也安慰着他自己。
后来这篇悼文被收录到了《古文观止》中,我们能从他字里行间感受到深刻的悲悯,却不同一般的同情,而是对人生处境的深刻体认。王守仁这种往往会和宗教情怀相通的体认,并没有导致他背离儒家一贯入世的传统,他有自己的道的方法。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兵家常用之语,王守仁更能深刻体会到这句的含义,只有身处彻底的孤独中,这样的“死地”正给他领悟“圣贤”之学的契机,于是,在某个夜晚,王守仁忽然大彻大悟,“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即是“心即理。”这就是“龙场悟道。”从此,王阳明开创了自己的学说“阳明心学”,(思想来自于南宋陆九渊的学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学家更为推崇的也多是有大气魄的政治家: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心学就是当谁也指望不上时,只得靠自己来独立面对世变时的精神胜利法,主观能动性。

王守仁把它称为“知行合一”

在评判战争中,王守仁也不曾忘却讲学,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山中贼已破,心中贼如何?
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地方叛乱,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答案补充 我只是稍微论下他的学说起源,因为字数要求,所以很难给你中肯的答复。不过以下资料能做些很好的补充。

王守仁,我对他最早的印象就是平息宁王之乱,(这也是他最有建树的一次),大概乱世出英雄吧,像他这般圣贤而豪杰的文人,真是很少见。

  • 王阳明心学,主要观点
    答:知行合一, 致良知.1疑问:守仁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过里面似乎也存在辩证法的成分,他提倡的知行合一似乎也很接近马哲的唯物论. 那么他的心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他的哲学体系在现在有什么意义?是否已经过时了?答:首先,可以肯定在说,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永远也不会有过时的时候,因为他的所有思想...
  • 朱熹的思想和陆九渊的思想有什么区别
    答:朱熹的思想被称为“理学”,而陆九渊的思想被称为“心学”.他们思想最大的不同在于理学是客观唯心学说,认为客观存在于天地之间“理”是世界的根本,人的学习就是要探究天地间的理.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个人的“心”才是世界的根本,也就是说“我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我心”,天地间的真理都自自己...
  • 王阳明心学
    答:王守仁,以进士身份起步,官至南赣巡抚和两广总督,他的平乱功绩使他封为新建伯。心学的理论体系,犹如一颗璀璨明珠,被凝聚在《王阳明全集》中,照亮了世人对良知的理解。心学的核心理念“致良知”如禅宗般深邃,主张心即理,无善无恶,认为人的天理潜藏于内心,知行合一,鼓励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自省和提升...
  • 王阳明心学体系三大核心思想!
    答:王阳明心学体系的三大核心思想</,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国哲学的天空。它们是:心即理</,揭示了价值的本源;知行合一</,阐述了认知与实践的统一;以及最后的致良知,指向道德与本体的追求。这三大理念,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一个深邃而完整的哲学体系。首先,心即理</,是王阳明理论的基石,...
  • 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
    答: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
  • 王守仁的心学,是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答:程朱理学(又称“道学”)把抽象的“理”(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看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即物穷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陆王心学则将主观的“心”(人的意志和道德观念)视作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王守仁集来明...
  • 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如下: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中国宋明时期的心学的“心即理”、“吾...
  • 心学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心学”作为学派专名指称阳明之学,始于明嘉靖年间,至万历后渐趋定型。阳明之世学界已连言陆王,而将陆王统称为心学者,似始于清初理学家汤斌。近代以来,以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划分程朱、陆王,“心学”由侧重于道统心传的道统论名词渐向本体论名词转化。王阳明心学 在哲学的层面,阳明心学的特点...
  • 一文读懂: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的区别
    答:中国哲学也有所体现,如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以及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学理论,都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深刻影响。客观唯心主义:超越世俗的宇宙意志 相对而言,客观唯心主义则主张精神独立于物质,如绝对理念、宇宙精神。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外化为物质世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
  • 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是什么,知行合一,怎么去实践
    答:心学是儒学的一个门派。主张格物致知。跟马克思的思想有部分是相像的。知行合一,就是不能空想,要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