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行精益生产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如何做好精益生产及推进方法,

仅供参考:
(一)推行精益生产,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精益生产是彻底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是对管理改善的尽善尽美的无止境追求。一汽各厂(部)根据这一基本原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总目标,如铸造厂提出了“四无两优一提高”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其基本内容是:生产管理追求无库存,质量管理追求无缺陷,设备管理追求无停台,成本管理追求无浪费;优化生产,优质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
1、生产管理追求无库存——彻底改变以过多库存储备保生产的传统做法,将以“造型”工序为中心的推动式生产变为以"清理"工序为起点的拉动式生产。实行以需定产(一个流生产),逐步扩大看板管理品种,"造型"生产线实行柔性生产,生产计划和生产统计应用计算机管理,大幅度压缩多余的工序、在制品和库存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占用,提高生产组织水平。
2、质量管理追求无缺陷——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和铸件质量水平。质量管理要从"全数检验"转向"零缺陷管理",进一步减少不良损失,用精益思想来研究和实施质量改进和攻关,提高产品的工艺水平。落实质量责任制,严格进行厂内Audlt(奥迪特)质量评审(德国大众的先进方法),严肃工艺纪律,使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名员工都切实做到精心操作、严格把关,确保铸件的内外质量都达到优质品标准。
3、设备管理追求无停台——提高设备的可动率,提高工装的工艺水平和使片寿命,坚持以生产现场为中心,抓好现场巡检、设备维修,实行设备封闭管理。采取快速换模法,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需求。通过采用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设备工装的技术状态,为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生产优质铸件提供可靠的必要条件。
4、成本管理追求无浪费——狠抓投入产出管理,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优质低耗、降低成本。深入开展三级经济核算,抓好铸件收到率、砂芯使用率、炉料投入、铁水产出、砂芯出芯率、造型成型率、清理合格率等各生产环节的考核.对原材料、产成品、备品、备件等重新制定最高、最低的储备限额,做到用尽可能低的储备满足生产需要,大幅度地降低消耗、减少浪费、活化资金、降低铸件成本。
5、优化生产——全厂每个生产环节都力争达到整体优化的标准。实施生产要素一体化管理,强化现场"5S"管理,现场工位器具标准化,改善生产现场环境,提高现场文明生产水平,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
6、优质服务——强化管理科室为生产一线服务、后方为前方服务,切实转变管理科室过去的工作作风。
(二)推行精益生产,以生产领域的推进带动管理水平的提升
推行精益生产的初期,偏重于生产制造过程.随着世界范围对丰田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精益生产方式认识的深入,很多企业将其内涵从制造领域扩展到产品开发、协作配套、销售服务、财务管理、企业组织等方面。因此,一汽推行精益生产方式的内容,也开始向管理领域拓展,以期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精益化。
1、全面实行拉动式生产。坚持以销定产,把后道工序作为前道工序的用户,以各条总装线为龙头,以总装拉总成、以总成拉零件、以零件拉毛坏、以毛坏拉材料供应,实行整个供应链的拉动式生产。
2、努力实现均衡生产。均衡生产是实现拉动式生产的前提,均衡生产均衡的不仅仅是生产数量,更是产品种类、生产工时、没备负荷的全面均衡。它要求设备、工装要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物资的供应要准时,操作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出勤率要保持良好的稳定等。当时,一汽本部已有54条生产线达到整体优化标准,全部生产线合理调整也已完成。
3、组织看板管理生产。当时,各专业厂之间采用看板进行取送货,在中型卡车的生产领域已经运用得比较熟练但在其他国产件生产领域里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看板管理还只是在部分专业厂和部分生产线上推行。即使这样,一汽使用看板管理,仍然使在制品储备得到了大幅度的压缩。
4、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一汽在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方而主要进行了两项工作:
(1)在生产处应用计算机进行技术文件管理、整车计划管理。零部件计划管理和生产统计、分析管理。这项工作已完成,并准备与销售、供应、协作、财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2)总装厂和部分专业厂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逐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均衡生产,整车与总成、总成与零件的同步生产,把拉动式生产真正提高到现代化管理水平上来。均衡生产要求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提供保障才能实现,尤其在压缩在制品的情况下组织均衡生产,难度就更大。为此,一汽全方位地加强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好材料(毛坯)、工具、机床备件的及时供应工作。所有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都全神贯注地投人到生产管理中去,后勤服务方面也努力为生产一线提供及时的优质服务。为此,一汽每月按销售需求编排装车计划,并根据市场及时调整,迅速停止滞销产品的生产,对畅销产品尽快做出安排,初步实现多品种汽车的混流(若干种产品合理混合)生产。
5、搞好作业现场的整体优化。作业现场整体优化是企业推行看板管理的基础。作业现场的整体优化包括现场设备的布局调整,合理编排工艺流程,把一字型生产线改造成U型生产线,将大批量轮番生产改造成多频次、小批量生产等.例如铸造厂,全厂有10条造型生产线,其中8条线是多品种生产,过去采取集中生产一种铸件,大量储备后再生产另一种铸件的模式。铸件的生产周期最短的有3~5天,最长的则多达10几天。通过采用多顿次、小批量生产方式,减少了每种铸件的标准在制品。为适应快速更换品种的需要,铸造厂还改进了互换工装模具的工艺,采取提前预热等措施,更换型板的时问由4个多小时压缩到20分钟。结果是成品库存由7天降到3天,为推行看板管理打下了基础。
6、实行"三为"机制。建立以现场为中心、以生产工人为主体、以车间主任为首的"三为"机制,有效地组织后方为前方、机关为基层的服务。
7、开展"5S"话动,改善现场环境。在生产领域推行精益化管理,一般都是从作业现场的整理整顿人手。因为,"5S"动是推行精益生产的基础,"5S"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是评价一个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准的重要标志。但"5S"这项工作涉及到改变企业的传统习惯和陈旧作风,搞起来容易,坚持下去很难,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
(三)按照精益思想的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
一汽是国家"一五"期间建没的第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其生产管理模式也是照搬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的模式,加之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内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按照精益思想的要求,一汽在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上主要办了两件事。
1、全面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在推行精益生产初期,一汽集团公司完成了精简机构、压缩定员、全员合同化管理和推行岗位工资制度等各项工作。压缩科级机构288个,压缩比例为13.4%;压缩定员编制10970人,其中干部压缩比例为I1.7%,工人压缩比例为9.04%。精简机构的当年,集团公司实现了人员负增长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25%的好成绩。
2、坚持"精干主体,剥离辅助"。将承担社会及生活服务功能的部门从主体中剥离出去,成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业开发总公司、把企业办社会的包袱逐步转化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财富。此外,由于先前试点组建的、直接面向市场的散热器公司的运行取得了成功,一汽就把初具规模的总成和零部件厂直接推向市场,成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子公司。
(四)以精益思想为指导,使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将精益思想注入产品研发阶段,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要,既是企业生存之本,也是走创新之路,保持自主品牌的重要内容,因此,一汽提出要用精益思想大干"三车一机"(即平头车、面包车、小红旗轿车和488发动机),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精益发展之路。
1、实行主查制(项目经理负责制)领导模式,强化产品开发工作的集中统一指挥。一汽成立了三个以公司副总经理为首的指挥部,分别对"三车一机"中的各个产品从设计试制、生产准备、质量保证、成本控制直至投产加工的整个过程。实行全权指挥、全面负责.下属的汽车研究所把过去按专业分工设置的组织机构改为按产品分工设置,成立了中型卡车部、轻型卡车部和轿车部,并设立了主查职务,按产品种类对设计、试制、试验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实行同步工程,改变过去接力棒式的工作程序。同步工程,又称并行工程,即对产品策划、开发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实施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方法。比如,生产系统提前介入,严格按照现生产安排和组织新产品的试制,这样不仅保证了新车的试制进度和制造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产品设计和工艺方案的最佳配合;在工艺设计的同时,组织进行工艺装备和非标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对制造周期长的工件,在模具设计还没有完成时,就先画出毛坏图,派专人订购模具毛坏进行相加工,使模具生产周期大幅度缩短。
3、质量管理向研发领域延伸,抓好投产前的质量控制。在确定新产品投产进度时,就规定新产品投产前的质量目标;把新试制的汽车定向地送到直接用户中去进行实际使用试验,认真分析用户反馈回来的产品质量问题,对发生频次较多的问题立即组织质量攻关,并把成果列人新产品的设计和工艺方案;新产品试制工作全部列入质量管理体系和Audit评审体系,严格把好投产前的质量关;按照公开招标、择优选点的办法选好配套企业,对有问题的配套企业进行整顿,强化配套产品的质量控制。
(五)搞好班组建设,开展群众性的改善活动.
坚持以人为本,广泛调动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参与企业管理、开展技术革新是一汽的传统。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四方面:
1、开展班组升级达标活动。活动之初,以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为内容,制定了《班组工作条例》。凡是达到条例所规定的各项标准的,命名为"上条例班组"。此后在"上条例班组"中又加上了"自控班组"和"信得过班组"。以开展质量"三自一控"为重点,以"信得过班组"为最高档次,开展了"创三组"的升级达标活动。
"创三组"标准大致包括:是否开展QC小组活动,有无当年成果,是否开展班组质量活动日,是否坚持质量改进活动和杜绝批量质量事故、责任返修品作为否决项目;连续一年逐月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含产量、质虽、品种、成本和劳动生产率),坚持文明生产,坚持学习技术与质量管理,坚持正确使用并精心维护设备;掌握本岗位应知应会、三熟悉(工艺、标准、检测);坚持贯彻工艺纪律,执行三按(按图纸、按工艺、按标准规程)加工;尊重检查员,对质量负责,出了质量问题做到三不放过;发挥两长三员作用;达到班组上条例和自控班组的全部条件;自控工人占班组总数90%;有合理化建议,有质量内控标准及深化工艺项目;做到自检、自分、自盖工号和控制不良品流向下一道工序的"三自一控",等等。
随着精益生产理念的逐步深入,一汽又在"创三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精益班组,作为班组升级达标的最高层次,精益班组的标准,除了生产和质量目标外,还突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并广泛开展群众性改善活动。
2、开展群众性改善活动。这项活动是在铸造厂灰清车间一个变800吨为80吨的故事中开展起来的。过去有个观念:工人生产的半成品越多对企业的贡献就越大。铸造厂最艰苦的灰清车间是老先进,这里的铸件库存一度高达800吨,用5吨载重汽车能装满160辆。该车间主任通过学习精益生产方式,懂得了过多的库存是浪费,这些堆放在车间里的铁山,长年占用企业资金达150万元,它们正是造成企业效益低下之源。灰清车间立即发动工人向生产中的无效劳动宣战,通过重新规划车间的设备布局,改进设备、工艺、管理和操作方法,实现了全车间工作不落地,生产与下道环节同步进行。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灰清车间铸件堆积如山、遍地铁砂的旧面貌。还使在制品从800吨减少到80吨,资金占用降至15万元,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他们的经验在全公司推广后,围绕如何消除无效劳动,减少和杜绝浪费,形成了一个群众性改善活动的高潮。
3、开展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一汽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逐步实现了本小组的设备都能操作,并且会保养、会维修、会改善,从而解决了因劳动分工过细所造成的管理障碍,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工人的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工人的培训工作一般由车间自己组织,以技能操作训练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集团公司下属的技工学校和团委联台举办一汽青年电视学校,对两万多名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青工进行一汽的发展及技术和管理业务知识的培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比如,工具厂自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以来,在挖掘人的潜能方而狠下功夫。首先在夹具二车间试行了一人多机操作,打破工种界限,允许跨工种作业,鼓励一人多能。过去培养一名操作工人需要2-3年时间,现在要求在几个月内就要熟练一门技术。因此,部分工人在开始试行时产生了"三怕"。怕自己现在的好工种换成坏工种,怕多学技术多挨累,怕个人收人受影响,一些管理干部产生了三担心:担心工人花了时问学不成技术,担心学成后顶岗作业的工时少,影响整个生产任务,担心苦、脏、累岗位没人愿意干。针对这些思想,工具厂及时制定了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以鼓励职工一岗多能。在激励政策上提出:凡参加多岗学习的职工,岗位工资和岗位奖金就高不就低,对因参加多岗学习而影响个人收入的,车间在二次分配时,给予适当的奖励,进行朴偿;多机操作人员在评选先进和晋级中具有优先权;无工时考核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到机床上操作,按所干工时计奖金;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职工自选工种的愿望。该车间在制约机制上提出:限定岗位学习期限,到期不能顶岗者,学习期内所发奖金全部扣回;在上岗合同中,要求凡是50岁以下的职工,包括管理干部和车问办事员,都要具备一岗多能。
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的配套运行,促进了一岗多能活动的开展,职工们学得快、用得活.由于一人多机操作,消除了多年来专业分工过细的弊端,解决了单件小批生产的主要矛盾,消除了工种间任务不平衡现象,充分发挥了工人智能和设备潜能,实现了均衡生产。
(六)流程改造,内部挖潜
1、为了达到少投入、多产出;快投入、快产出;边投入、边产出的目的,一些部门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比如,把单一品种的生产线改造成多品种混流的生产线,可以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加工不同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通过生产线的合理调整和实行小批量多频次生产等措施,腾出了大片生产场地和仓库面积;把形状简单、容易加工的零部件扩散给附属厂或协作厂,腾出高大的厂房生产复杂的、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既充分利用现成的剩余能力,又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在技术引进上,只购买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没备,自己制造辅助设备节省了大量外汇。
2、实践配套产品直送工位的工作。长期实践证明,直送工位在减少资金占用、节约包装材料和储运费用上都是非常有效的。如轮胎、钢板弹簧、蓄电池等资金占用较大的配套产品实行直送工位,节约资金占用2000多万元,对距长春(一汽本部所在地)较远的外地配套企业,一汽就与他们共建"一汽协作中转服务中心",实现由中心直送工位上工作的展开,为一汽改变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树立"第一汽车"的国车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益生产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以来,已经经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不少欧美企业都在推行精益生产的管理模式,特别是一些汽车制造厂家,更是将精益生产作为努力的目标,尤其是近年来,像戴尔电脑、沃尔玛超市等公司更是成为新时代精益生产的杰出代表,零库存、低成本、高品质、柔性化生产已成为精益生产的代名词。至于企业如何推进精益生产,精卓企业管理咨询用下面三种策略来实现。
一.精益生产组织策略
推行精益生产,组织变革先行。同其他系统推行策略一样,推行精益生产,应制定好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组织本身的变革;另一个是精益生产组织的建设。
1.精益生产组织的变革策略
我们知道,传统的组织是按职能而制定的。层级比较多,一般有5级以上。
从总经理到组长有7个层级,这样垂直的组织结构,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十分不利。而进行精益生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只能有2级,从总经理到项目团队开展工作。
从总经理到厂长再到各项目团队开展工作,各项目团队向厂长汇报工作,各项目团队成员直接面对客户,减少了各种中间环节,提高了流程效率和工作效率,加快了信息流动和物质流动,提高了对用户的反应速度。因此,在推行精益生产过程中,组织变革是第一步。所以,每个人都要有思想和心理准备,变革要从自身开始。
2.精益生产的组织建设
精益生产组织建设的健全与否,也是企业实行精益生产能否成功的关键。向精益生产转化的企业,首先要搞好企业的组织建设。一般将组织分成2个部分:一个是管理工作;另一个是生产工作。
精益生产企业的组织有以下特征:
1)精益生产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没有一般企业的过多的层级,通常控制在2个层级以内。
2)精益生产企业管理以项目团队开展工作,使部门之间可以形成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以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
3)各部门通力合作,以生产为中心开展工作,及时、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
因此,向精益生产转化的企业,要加强组织建设和项目团队建设,特别是项目团队的建设。选择好项目团队成员,扎扎实实地开展精益化企业的转化工作。
1)确定项目团队负责人
要确定好项目团队的负责人或项目经理,在项目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展工作。
项目团队负责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制定团队目标,开展企业精益化转化工作,管理好项目团队。
2)确定项目团队核心成员
项目团队核心成员要协助制定好项目计划,服从项目负责人的安排,按计划推进所负责的项目任务,同时要保持团队成员间良好的沟通,要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项目团队。
3)项目团队管理
加强项目团队建设,使之具有通力协作的团队精神,加强团队的管理和绩效考核,快速向精益化企业转化。
二.精益生产管理策略
重庆精卓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发现企业要成功的推行精益生产,基础管理是关键。所谓基础管理是影响企业机体和人员素质的总和,具体表现在现场、设备、品质、交期、成本和企业文化等多个维度。
1.5S与目视管理
精益生产的推行离不开现场5S和目视管理。5S管理看起来容易,实施起来比较难,坚持下去就更难了。所以要做好精益生产,首先要从推行5S开始。
5S推行的基本策略如下:
1)人们的意识和思维观念要实行转变,不要为了5S而5S,而要使现场、人员素质得到提升,5S即工作,工作即5S,
2)要养成一种办事、做事情都实实在在、干干净净的工作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办事和工作效率。
3)要有持续不断进行现场改善的信念,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企业总体的体质,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目视管理同5S管理一样,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精益生产的切入点。看板管理是目视管理的最终体现。
目视管理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定工作现场目标。要营造一个现场管理的氛围,使全体人员对环境、问题、原因及对策都有参与意识。
2)从5S开始。5S是现场管理的基础,通过5S活动的实施,使环境、人员素质得到彻底改观。
3)彻底做好物品放置方法的标示。做好物品标示,使现场管理有序、有标示并条理化。使管理变得轻松自如。对物品的堆放位置、场所作定置管理。
4)物流和人流去向明确。对人和物等移动体,要有序移动,去向明确,人流和物流布置合理。
5)基准要明确化标示。作业方法和检查标准要采用清楚易懂的方式加以正确标示,发生异常情况时,要与标准或样板进行比较,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6)异常状态的警告及标示。当有异常状态时重要的是使每个人清楚异常的警告信息,并对异常问题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
从上面分析可知,5S与目视管理是精益生产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因此,要做好5S和月视管理的基础工作,才能为精益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2.TPM管理
所谓TPM(Total Productive Management)管理,也叫全员生产性维护,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率(OEE)和改善企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及交期的有效途径,是精益生产的有效工具。
TPM是以零故障为目标的高效率生产方式,注重全员参与,提高设备的运转率,实现安全生产。推行TPM是进行精益生产的关键,因此,进行精益生产的企业,要做好TPM的基础管理工作。其具体策略如下。
1)要对推行精益生产的企业进行设备综合效率评估。世界级制造企业水平的OEE人占85%,因此要评估OEE水平现状,确定设备改善的空间。
2)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设备自主保养、自主维护的能力,对自行操控的设备要做好5S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提高自主保养设备的综合效率。
3)从设备TPM向全员TPM转变,使每个部门都参与到全员TPM活动中来,增强企业的总体活力,成为一个高效率的精益企业。
4)建立合理化建议提案制度,扩大全员自主管理意识,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3.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Q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也是精益生产企业制胜的武器。建立以QCC小组为核心的持续改善机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强成本控制和价值分析,在品质、成本、效率方面实现卓越,最终成为世界级的精益企业。TQM也是精益生产的基础管理环节。因此,TQM推行策略如下。
1)强化全员参与品质管理和持续改善的意识,成立以小组为单位的QCC品管圈,不断改善过程绩效。
2)运用PDCA循环和DMXIC改善方法,对日常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破解。
3)调动和发挥QCC小组每一位成员自主管理的热情,群策群力开展TQM活动,迅速达成目标并产生预期的效果。
4)与供应链及客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搞好上游品质,做好下游服务,形成供应商、客户和组织多赢的局面,为企业连续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精益企业也是一种基础管理最好的企业。基础管理是精益生产成败的关键。为什么精益生产看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难?就是因为人和企业的素质问题。日本人和日本企业在精益生产的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把5S,TPM,TQM视为企业的三大法宝,不断进行改善,不断进行突破,才有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才有精益企业的诞生,因此,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是精益生产的第一步。
三.精益生产变革策略
推行精益生产,变革管理是关键。精益生产的推行同其他活动的推行一样,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障碍,如何克服阻力或障碍,成功地实施精益化转变,是大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重庆精卓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总结了一般企业的精益化转变阻力或障碍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人员方面的阻力
在推行精益生产过程中,人员方面的阻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方法进行攻击。有的人对精益生产方式进行攻击,认为现有生产方式已经可以了,没有必要推行精益生产的变革。
2)对推行精益生产的人进行攻击。有的人认为精益生产没有什么新东西,对推行精益生产的人进行攻击。
3)找借口,不愿意变革。
4)当面支持,背后却对着干。
5)维持原状,希望变革的人离开。
以上这些,都是精益变革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因此要尽量消除减少,即要有计划地对人为阻力进行消除。
1)对高级职员、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宣贯。从上至下,进行精益生产好处的宣导,减少人为阻力因素。
2)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培训。在推行精益生产时,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培训,使每个人都参与到精益生产的过程中来。
3)强制参与精益生产。将精益化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强制全体人员参与精益生产,使精益生产能够在全公司推行。
4)在小范围内开展项目。推行精益生产初期,可在小范围内开展项目,取得成果后,向全公司推广,减小推行过程中的阻力。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在3-5年之内推行好全公司的精益生产,实现精益企业的转化。
5)授权进行变革。最高管理者要充分授权于项目团队,为项目团队安排必要的资源,以使项目顺利进行。
2.功能方面的障碍
功能方面的障碍,又可称技术方面的阻力。主要表现在推行精益生产过程中,缺少精益生产方面的知识或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单独作业。员工习惯于单独作业或单项作业,因此要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形成多能工,以利于相互之间的协作。
2)内部聚焦。不仅要关注内部工作流程,而且要关注供应商和客户,与供应商形成协作关系并关注客户的呼声,及时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3)一起工作比较困难。做好项目团队建设工作,减少内耗,加强沟通,克服阻力,使跨部门、跨功能的团队也能一起工作。
4)关注内部过程改善,而忽视客户价值传递。要使价值流动起来,进行一个流的生产,要使客户的价值得到体现。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可知,消除技术方面的障碍和阻力是精益生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借助外力,克服阻力,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决策。
1)聚焦客户关注的流程。让价值流动起来,为顾客创造价值。
2)项目团队应该是跨功能团队。群策群力,形成变革的合力,改变企业的基因,产生真正的活力。
3)教导项目团队在一起工作。通过对项目团队进行培训,提高项目团队在一起工作,互相沟通合作的能力,尽快达成协议,实现目标。
4)最高管理者要对精益生产管理产生影响,并为改善设定目标。
作为最高管理者,首先要为精益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源,成为变革的推动者;再者要为精益生产设定改善目标,使部下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这样,企业的精益转化才会成为可能。最高管理者是影响企业精益生产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最高管理者要从自己变革开始。
3.满足感方面的阻力
在精益生产推行过程中,人们不愿变革,满足于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于是大家的公司,对效益视而不见。有的人认为公司是大家庭,有一点效益都是大家的,因此不愿变革,对推行精益生产形成观念和意识方面的阻力。
2)认为大多数销售有固有渠道。有的人认为公司的销售都有固定的渠道,进行精益生产不会带来更多的销售额,因此抵制改变。
3)人们感觉没有需要改变的地方。有的人认为公司现在己经做得比较好了,没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因此阻碍改变。
4)没有危机感。有的人没有危机意识,对于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获利的空间越来越小的形势视而不见。

一,先培训精益概念
二,实施
1.改进生产流程
精益生产利用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
(1)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如果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因此,必须把“出错保护”(Poka-Yoke)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2)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动的根源。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车间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使得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库存,导致生产成本很高。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并且做到尽可能的紧凑,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动,节约生产时间。
(3)消灭库存。把库存当作解生产和销售之急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因为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题,还会滋长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在精益企业里,库存被认为是最大的浪费,必须消灭。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批量生产、排队供应”为单件生产流程(l-piece-flow)。在单件生产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理想的情况是,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库存。实现单件生产流程和保持生产过程的流动性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同步一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
平衡一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而这个数量就取决于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
实施单件生产流程、同步和平衡这些措施,其目标是要使每项操作或一组操作与生产线的单件产品生产时间(Tact time)相匹配。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是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也可以认为市场的节拍或韵律。在严格的按照Tact time组织生产的情况下,产成品的库存会降低到最低限度(在下面的。个例子中,将会深入研究Tact time)。
2.改进生产活动
仅仅对生产流程予以持续的改善,还不足以实现精益化生产,还要进一步改善生产流程中的个别活动,以更好的配合改进过的生产流程。在没有或很少库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要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必须通过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机器检修、待料的停工时间和减少废品的产生。
(l)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减少生产准备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前的一切准备活动,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
·列举生产准备程序的每一项要素或步骤;
·辨别哪些因素是内在的(需要停机才能处理);哪些是创、在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就能处理)
·尽可能变内在因素为外在因素;
·利用工业工程方法来改进技术,精简所有影响生产准备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使效率提高。
(2)消除停机时间。全面生产维修(Total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是消除停机时间最有力的措施,包括例行维修、预观个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
例行维修--一操作工和维修工每天所作的维修活动,需要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
预测性维修--利用测量手四分析技术预测潜在的故障,保证生产设备不会因机器故障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其意义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预防性维修--一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纪录。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
立即维修--一当有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召Z即来,随叫随到,及时处理。
由于在连续生产流程中,两道工序之间少有库存,若机器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生产线就会瘫痪,因此消除停机时间对维持连续生产意义重大。TPM的目标是零缺陷、无停机时间。要达到此目标,必须致力于消除产生故障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处理好日常表现的症状。
(3)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此外,那些消除返工的措施也同样有利于减少废品的产生。
3.提高劳动利用率
提高劳动利用率,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二是提高间接劳动利用率。
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关键在干一人负责多台机器,这就要求对操作工进行交叉培训,交叉培训的目的是使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可以适应生产线上的任何工种。交叉培训赋予了工人极大的灵活性,便于协调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实现一人多机的前提是建立工作标准化制度。工作标准化是通过对大量工作方法和动作进行研究,以决定最有效和可重复的方法。工作时员工必须严格的按照标准化进行,其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劳动的利用率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因为出错保护和防止废品产生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采用,确保了每一项操作只能按照惟一正确的方法进行。
在生产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测的装置同样可以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生产过程自始至终处在自动检测装置严密监视下,一旦检测到生产过程中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便发出警报或自动停机。这些自动检测的装置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质量检测工人的活动,排除了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返工现象也大大减少,劳动利用率自然提高。
间接劳动利用率随生产流程的改进和库存、检验、返工等现象的消除而提高,那些有利于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措施同样也能提高间接劳动率。库存、检验、返工等环节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并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因而这些劳动通常被认为是间接劳动,若消除了产品价值链中不能增值的间接活动,那么由这些间接活动引发的间接成本便会显著降低,劳动利用率也相应得以提高。总而言之,精益生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利用率,消灭浪费,按照顾客订单生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精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而不是最新的管理时尚。由传统企业向精益企业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让那些热衷于传统生产方式而对精益生产持怀疑态度的人,能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反驳。但是,那些坚定不移走精益之路的企业,大多数在6个月内,有的甚至还不到3个月,就可以收回全部改造成本,并且享受精益生产带来的好处。

如何有效的推进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一套系统完整、逻辑清晰的管理模式。它起源、应用于制造业,今天已经延伸应用到各行各业,比如:精益物流、精益供应链管理、精益销售、精益办公、精益医疗、精益服务等等。
精益生产不仅仅是很多的手法和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传承,就像顾问说的那样,建立精益生产的DNA。那么,如何有效的推进精益生产?精益生产在推行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而预防推行失败呢?!下面总结一些国内推行的问题,给各位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推行成功的企业都是一样的,推行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
1、公司领导层在精益推进中角色扮演定位的偏差。搞精益这行的都很清楚从下到上搞精益会因为缺少资源的支持与缺少方向指引导致失败,但是从上到下搞精益的很多也失败了。有家在中国的日企,在原来的总经理领导下,精益活动推行的很好,甚至引起日本总厂都派人来参观学习。但是更换总经理后,精益活动很快就江山日下。两个总经理对精益活动都非常支持,但是,对精益过程与结果认知的差异性以及对角色扮演的差异性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从上到下搞精益,最高领导层不是摇旗呐喊就行,需要在充分认同精益思想的基础上,从精益战略的高度,制定出公司的中长期经营计划,召集中基层干部展开年度方针并展开具体的可操作的改善课题,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领导层需要以身作则,全程参与精益实施的整个过程,更需要关注过程而非单纯关注结果,需要做企业的领导者而非管理者。比如这家日企原来的总经理,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月写一封给员工的信,点评工厂在进行的点点滴滴的精益改善活动,鼓励并表扬优秀员工,分享其巡视心得。而且坚持每天不定时巡视工厂,教练式引导中基层干部去主动发现现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善。
2、精益推行办公室的作用没有很好或充分发挥出来。
第一个方面,对精益改善项目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项目以及子项目进展的过程与进度掌握不够,缺乏现场了解,更多只参加会议或看报告,没有针对改善现场进行评核。
第二个方面,对改善团队的辅导,不是流于纯粹的精益理论教条式灌输,无法跟现场结合起来,甚至推进室人员为了项目的进度。大包大揽,直接深入下去负责具体的改善案的执行,使得项目成员的相关能力缺乏锻炼,阻碍人才养成。
第三个方面,精益是个持久战的过程,推进室应该有非常具体可执行的规划,让工厂内的精益推进活动保持持久活力。读书会、竞赛、演讲、问卷调查、报刊杂志、发表会、内部网站、知识库等活动都是调动大家积极性很好的方式。山不过来,我过去。不要去左右别人,要想方设法去影响别人。精益推进室的人员要积极主动面对推进过程中推诿,抵制等负面性问题,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感染项目相关参与人员,去团结更多地人员参与到精益项目中来。
第四个方面推进室以及项目领导人员层级不够或授权不足,无法做为与经营高层沟通的桥梁。导致资源以及项目范围,改善深入度等都受到极大影响。总之,要明确精益推进室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是扮演引导、组织、规划、辅导、协调、评核的角色,使推进室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对员工特别是对基层作业员的尊重只停留在口号上。企业的舞台不是单单精英的舞台,要想方设法给予企业最低层作业员实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要清楚认识到,只有这些奋战在第一线的作业员才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要明白最熟悉生产现场,最先发现问题的,永远是这些日复一日重复工作的作业员。别把员工不当一回事,不要因为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高离职率而减少对作业员的训练。我们的底层作业员技能水平虽然普遍较低,但是他们其实也是有强烈的学习欲望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就要求企业要建立起非常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持续不断地对员工特别是作业员进行操作技能以及质量、安全、效率、改善等方面的培训。要注意培训课程尽量简化并浅显易懂,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将这些创造价值的作业员也组织并发动起来展开各种改善活动,并让她们也有机会在各种场合展现他们的风采,才能有助于实现让她们不仅带双手更带大脑来上班。
4、推行精益没有跟绩效管理相结合。推行的改善项目是否符合企业与组织的目标,是否有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支撑精益项目的展开。绩效考核指标是绩效整合管理的基础。各单位制定的KPI必须直接或间接承接整体目标与愿景,要做正确的事。中基层主管要学习订定KPI(注释)及相关计算,进而对自己部门KPI差异源流确实掌握并展开改善。同时也要注意,绩效考核要针对团队而非个人,KPI要符合Smart原则,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掌握每时、每班、每日、每月的绩效动态。结合绩效做好激励措施,“没有激励就没有响应”!
5、企业管理基础太差,草草上马。企业连最起码的5S或6S都没做好,现场管理混乱;中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差,管理凭借经验,做事凭感觉;过程质量控制无效,只有处罚…… 如此的企业加入精益推行行列,肯定是吃败仗。做精益生产(www.chinatpm.net)推行的企业,首先要求企业自身做好基本的现场管理、具有一定改善基础的能力。切忌,不明自己,草率上马。
6、导入精益生产前没有端正思想,导入前的期望与导入后的结果产生落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中国推行精益生产需要有一个“汉化”的过程。日本丰田之所以在全球很出名,其生产制造模式使许多人膜拜和学习,这是经过60多年来不断持续改善和沉淀的结果。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也使许多企业在精益管理推行中夭折。企业管理者想快速把企业做好、做赚钱,思路本身是对的,选择精益管理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冲着“利”去,容易让企业管理者在推行过程中被个体效率诱惑而忽视了整体效率;只看到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利益;只看到企业的利益而忽视员工利益的共同成长与社会责任。要明白精益不是神话,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精益生产的导入与推行要有打持久战的打算,急切冒进的推进精益是不切实际的。要循序渐进地让大家了解精益变革对公司及个人带来的好处,减少激进式推进带来的阻力。
7、对咨询顾问或咨询公司依赖思想严重,期望过高。许多企业,对精益有很高的热情,推行时将一腔热血都寄托在顾问身上。这时的角色定位要明确,“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辅助作用”,顾问是外因,企业的管理层是内因。顾问会受到以前的工作背景、行业背景、辅导经历、擅长领域、项目团队构成、企业诊断后的认知、甚至是项目的个人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提供出来的解决方案与企业当前条件下现实可行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最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永远是企业自身。引进顾问,要认识到顾问以引导传授管理专业知识为主,需要公司内部自己发动全员参与学习,并配合准时完成顾问安排的工作,在顾问辅导时要踊跃主动提出问题与心得。要了解顾问更多只是扮演催化角色(教练),落实需要内部热忱参与,使积极推动变革的人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清楚公司的管理人员才是解决方案的最终决策者,顾问只是医生,只管诊断开药并提供保健建议,企业自身身体的强健还需有问题时按时吃药,平时加强身体锻炼。、
8、将经营与管理混为一谈。精益管理不是“灵丹妙药”,企业管理者应打消“临渴掘井”的念头和心态。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很多企业的业绩大起大落,这时候,公司通常会因应市场变化在战略方向上做出重大调整。这些都是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但是,工厂的管理活动与目标是否也应该闻鸡起舞?曾经看到过有些工厂,业绩不好时甚至让财务人员也直接介入工厂管理活动,从损益表的变化状况角度去让工厂管理活动跟随经营策略的改善而改变。这是非常忌讳的,比如精益讲究降低库存,这个从财务制度上来看是减少了公司收益的。丰田有个公式,企业价值=战略经营/内部管理,很好地诠释了两者的差异。分母是内部管理,这个才是永恒的,是以产品流程为导向,针对企业中人员、质量、安全、生产、成本、设备、环境等七项活动展开管理。而经营是从这些管理产生的结果去做决策与判断,是管理产生的一种结果。只有管理活动扎实推进,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变化提供保证。这个月说要抓出货赶业绩,下个月说要减少人员降成本,只会使得管理工作发生混乱。达成出货或者降低成本本来就是管理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并落实的。这种用经营来控制管理的做法,是无法持续有效的。

一,先培训精益概念
二,实施
1.改进生产流程
精益生产利用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
(1)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如果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因此,必须把“出错保护”(Poka-Yoke)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2)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动的根源。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车间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使得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库存,导致生产成本很高。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并且做到尽可能的紧凑,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动,节约生产时间。
(3)消灭库存。把库存当作解生产和销售之急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因为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题,还会滋长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在精益企业里,库存被认为是最大的浪费,必须消灭。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批量生产、排队供应”为单件生产流程(l-piece-flow)。在单件生产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理想的情况是,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库存。实现单件生产流程和保持生产过程的流动性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同步一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
平衡一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而这个数量就取决于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
实施单件生产流程、同步和平衡这些措施,其目标是要使每项操作或一组操作与生产线的单件产品生产时间(Tact time)相匹配。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是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也可以认为市场的节拍或韵律。在严格的按照Tact time组织生产的情况下,产成品的库存会降低到最低限度(在下面的。个例子中,将会深入研究Tact time)。
2.改进生产活动
仅仅对生产流程予以持续的改善,还不足以实现精益化生产,还要进一步改善生产流程中的个别活动,以更好的配合改进过的生产流程。在没有或很少库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要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必须通过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机器检修、待料的停工时间和减少废品的产生。
(l)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减少生产准备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前的一切准备活动,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
·列举生产准备程序的每一项要素或步骤;
·辨别哪些因素是内在的(需要停机才能处理);哪些是创、在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就能处理)
·尽可能变内在因素为外在因素;
·利用工业工程方法来改进技术,精简所有影响生产准备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使效率提高。
(2)消除停机时间。全面生产维修(Total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是消除停机时间最有力的措施,包括例行维修、预观个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
例行维修--一操作工和维修工每天所作的维修活动,需要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
预测性维修--利用测量手四分析技术预测潜在的故障,保证生产设备不会因机器故障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其意义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预防性维修--一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纪录。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
立即维修--一当有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召Z即来,随叫随到,及时处理。
由于在连续生产流程中,两道工序之间少有库存,若机器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生产线就会瘫痪,因此消除停机时间对维持连续生产意义重大。TPM的目标是零缺陷、无停机时间。要达到此目标,必须致力于消除产生故障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处理好日常表现的症状。
(3)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此外,那些消除返工的措施也同样有利于减少废品的产生。
3.提高劳动利用率
提高劳动利用率,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二是提高间接劳动利用率。
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关键在干一人负责多台机器,这就要求对操作工进行交叉培训,交叉培训的目的是使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可以适应生产线上的任何工种。交叉培训赋予了工人极大的灵活性,便于协调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实现一人多机的前提是建立工作标准化制度。工作标准化是通过对大量工作方法和动作进行研究,以决定最有效和可重复的方法。工作时员工必须严格的按照标准化进行,其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劳动的利用率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因为出错保护和防止废品产生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采用,确保了每一项操作只能按照惟一正确的方法进行。
在生产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测的装置同样可以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生产过程自始至终处在自动检测装置严密监视下,一旦检测到生产过程中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便发出警报或自动停机。这些自动检测的装置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质量检测工人的活动,排除了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返工现象也大大减少,劳动利用率自然提高。
间接劳动利用率随生产流程的改进和库存、检验、返工等现象的消除而提高,那些有利于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措施同样也能提高间接劳动率。库存、检验、返工等环节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并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因而这些劳动通常被认为是间接劳动,若消除了产品价值链中不能增值的间接活动,那么由这些间接活动引发的间接成本便会显著降低,劳动利用率也相应得以提高。总而言之,精益生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利用率,消灭浪费,按照顾客订单生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精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而不是最新的管理时尚。由传统企业向精益企业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让那些热衷于传统生产方式而对精益生产持怀疑态度的人,能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反驳。但是,那些坚定不移走精益之路的企业,大多数在6个月内,有的甚至还不到3个月,就可以收回全部改造成本,并且享受精益生产带来的好处。

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进精益生产

企业导入推行精益生产很容易,通过一定的培训、体系的搭建,但精益生产的管理难在坚持,难在将精益生产和企业运营管理相融合,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精益文化,而这一过程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企业高层的认同,持之以恒的坚持,最终为企业铸就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精益生产在企业落地,一般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公司高层持之以恒的重视。按照以往的经验,企业推行精益一般需要自上而下推行,因为精益的推行是需要协调各种资源、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投入,如果公司高层不重视或者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即使推行了精益,也不能长期持续下去,更谈不上精益文化的形成。
2、对精益生产的重视与推行需要自上而下,落地执行需要自下而上。公司高层重视,投入了相应的资源,有了推行的动力,那接下来就需要从基层开始,逐渐开展精益改善,从基层员工开始所有人学会精益工具的使用、利用精益工具改变工作方式、工作思路、转变意识,实现精益管理的落地。在内部落地阻力比较大时,可以考虑引入外部资源,但最终还是取决于高层对精益推行的重视程度。
3、有了高层领导的重视,从基层到中高层逐渐有了精益管理的意识,并掌握了具体精益工具方法的使用,接下来就需要从顶层设计,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精益体系,如公司精益改善体系、精益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和人才培养相配套的精益人才职业规划及晋升等。只有将精益管理和企业的发展、人员管理相融合,才能形成适合公司的精益文化,最终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精益管理体系

推行精益生产从细节计划做起,推行重点在:
1.明确的产品设计,工程规划和生产流程。
2.生产过程的重点进行精益才有效益。
3.业务-营销-财务均为精益化才是精益生产的基础。

  • 精益生产的要点?
    答:推行精益生产四大要点 一是切实抓好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国家局质量管理体系交叉评价为契机,以体系持续改进、优化为重点,不断提升体系建设质量。按6S咨询和精益管理的要求对照交叉评价组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深入开展自我剖析和审查,加强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推进整改措施落实,不断提升体系运行水平。二是持...
  • 请问企业怎么推行精益生产
    答:企业推行精益生产,主要注重三点,即杜绝浪费,建立标准化,建设团队。杜绝浪费就是要避免过量生产、缩短运输和空待时间合理精简工序,避免产品缺陷。建立标准化,将最好的做法固定下来,让所有人“照章办事”,发挥最大成效。企业人员来自各个不同的部门,有营销、设计、工程、制造、采购等,要充分发挥团队...
  • 企业如何做好精益生产推行工作?
    答:企业如何做好精益生产推行工作?1)确保在生产线开始启动之前完成操作人员的培训 2)评审且不断修订总计划 3)开始并监察新的性能测量 4)把后续的各个项目载人文件并分配要完成的责任 5)最终批准精益生产线的启动操作 2.物料团队的任务 6)确保5S原则的实行 7)保证看板物料的供应以便于使用 8)对双箱看板...
  • 怎么搞好精益生产,有什么方法?
    答:持续改进:鼓励员工参与和团队合作,不断寻找和解决问题,推动持续改进和创新,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提升。培训和教育: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了解精益生产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够主动参与和推动改进活动。绩效评估和监控:建立适当的绩效评估和监控机制,跟踪和评估精益生产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改...
  • 如何做好精益生产 如何做好精益生产管理?
    答:2、成立项目领导和项目推行小组:建立一个精益生产组织,这也是很多企业实施精益生产时必经的一步,有的企业把这个小组叫“精益生产委员会”,有的叫“改善组织”。一般来说,总经理应是精益组织的负责人,有些企业也把工厂负责的副总经理列为负责人,组织应包括生产管理部门、制造部门、生产技术部门、品质...
  • 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方法有哪些?
    答:企业精益生产管理方法有哪些:1、适度适当生产制造:即JIT生产制造 "在必须的那时候,按必须的量生产制造需要的商品".针对公司而言,各种各样商品的生产量必需可以灵便地融入销售市场需求量的转变.不然得话,因为生产过剩会造成工作人员、机器设备、库存量花费等一连串的奢侈浪费.而防止这种奢侈浪费的方式,就...
  • 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方法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精益生产方式的应用条件 1、两个支柱 精益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是彻底消除浪费,而支撑这种思想的两大支柱就是"准时生产制(Just-in-time,JIT)" 和"全面质量管理(TQM)".①准时生产制.准时制是精益生产的主要支柱.准时制的思想就是在需要的时候生产出需要的数量和品种的产品.是一种以最少的设施、设备、...
  • 目前,如何有效的开展精益生产?
    答:企业开展精益生产步骤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实施精益生产发挥员工的作用是关键。加强全员的精益管理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参加的人员要实现从管理层的老总、副总,到操作层的普通工人。企业开展精益生产步骤二:成立项目领导和项目推行小组 这一步是要建立一个精益生产组织。这也是很多企业实施精益生产时...
  • 企业中如何推行精益生产?
    答:一.精益生产组织策略推行精益生产,组织变革先行。同其他系统推行策略一样,推行精益生产,应制定好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组织本身的变革;另一个是精益生产组织的建设。1.精益生产组织的变革策略我们知道,传统的组织是按职能而制定的。层级比较多,一般有5级以上。从总经理到组长有7个层级,这样垂直的...
  • 如何通过推行精益生产来提升企业经营业绩
    答:5. 通过实施单元化生产(CELL PRODUCTION),解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带来的挑战;6. 精通快速换线(SMED)技术的核心和实施步骤,以减少交货周期并提高市场响应速度;7. 分析精益生产带来的价值:探讨制造业如何通过有效的精益生产实践来增强核心竞争力;8. 理解精益生产成功实施所需的管理基础,包括计划物控...